七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学与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学与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与练
【基础梳理】
一、淝水之战
1.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2.结果:东晋胜利。
3.特点:以少胜多。
4.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族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2.措施:
迁都 494年,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生产生活 各民族互相学习
政治制度 学习汉族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社会习俗 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演练】
1.如图是北魏时期的墓葬壁画,洛阳出土的儒家孝子画像石棺(528年),画中人物穿着汉族服饰。这幅壁画能印证当时(  )
A.绘画艺术成熟 B.南北政权对峙
C.江南经济开发 D.北方民族交融
2.以下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人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亲晋胡王”青铜印,是西晋朝廷颁给北方民族首领的印章
A.政治制度完备 B.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中外交流频繁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北朝“汉服”“胡服”并行不悖,前期多为“胡服”,皆窄衣掐腰,毡帽短袖,用料多为皮革毛绒;自孝文帝改革后,北朝衣着服饰不断演化,呈现胡汉风格结合的特色。这说明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胡服”成为主流服饰
C.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D.棉纺织业高度发达
4.折叠凳本适合游牧民族使用,被称为胡床(见图)。《后汉书》最早记载了汉灵帝“好胡床”,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类史料中关于“胡床”的记载已屡见不鲜,胡床成为南北各地上至皇帝权臣下至村妇的常用坐具。胡床使用范围的扩大体现了(  )
A.政权并立 B.江南开发 C.商业繁荣 D.民族交融
5.如图是嘉峪关市新城魏晋1号墓出土的画像砖。砖面下侧厨师在俎上切肉,左侧厨娘在一形似釜的炊煮器中煮肉。图中的这种食物叫羌煮,原是西北游牧民族中盛行的一种食物,《齐民要术》中记载魏晋时期该食物在汉族上层社会广泛流传。该画像反映出(  )
A.魏晋时期各民族交流与交融加强
B.各民族的上层社会普遍喜欢吃肉
C.这种食物仅在北方黄河流域盛行
D.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经济发展
6.《齐民要术》中记载的一些饮食习惯和烹饪技艺来自胡人,如涮羊肉等;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舞蹈、音乐传入内地;北朝时,有些宰相都出身于少数民族,孝文帝曾大量启用汉人做官。这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  )
A.规模巨大 B.条件充足 C.影响深远 D.领域较广
7.如表为不同时期中原人的生活习俗。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
东汉前 汉人席地而坐,入室必先脱履登席,室内家具以案几为主。
三国时期以来 中原使用胡床交椅,座具离地高坐,案几提高为桌案;胡人着靴登堂入室为中原人所模仿。
A.生产力水平提高 B.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C.孝文帝实行改革 D.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8.如图图文信息描述的历史事件(  )
在朝官员必须穿戴“冠服”“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迁洛胡人“死葬河南,不得还北”改皇室拓跋氏为元氏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促进民主制发展
C.结束了分裂状态 D.改变了国贫现象
9.在我国古代,很多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源于战役。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有关的一次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0.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结束了南北分裂 D.推动了江南开发
11.如图为山西大同博物馆馆藏品:北魏彩绘陶牛车。乘坐牛车本为中原士族风尚,后为北魏继承。但该牛车盖顶部隆起,形似帐篷,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这说明(  )
A.北魏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铁犁牛耕
B.北魏民众的出行方式以牛车为主
C.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D.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12.如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的生活,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  )
A.经济交往 B.政治统一 C.军事征服 D.民族交融
13.十六年“告谥孔庙”;十七年“迁都洛阳”;二十年“改姓为元氏”。这反映的事件是(  )
A.东周建立 B.三国鼎立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澶渊之盟
14.《后汉书 五行志》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床、胡饭、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匈奴首领将姓氏改为了“刘”姓。这些现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  )
A.商业贸易繁荣 B.区域经济开发
C.民族交融加强 D.统一国家巩固
15.“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材料描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影响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摘编自《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2)根据材料二,简述“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与重点(矛盾焦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的两项主要措施。
材料三
①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饮食服装、用具等。②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③“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④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族交融体现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融的意义。
参考答案
1-10 DBADA DDADA
11-15 CDCCD
16.(1)5世纪30年代。
(2)巩固统治;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等。
(3)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