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判断的是( )
①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呢
②这本书很厚
③啊,天哪
④你长得很漂亮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那么这个断定就有真假之分,真判断和假判断的辨别方式有( )
①符合实际的判断是真判断
②不符合实际的判断是假判断
③来源于实践的判断是真判断
④带有主观性的判断是假判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人一旦有了私心杂念,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下列对此判断认识正确的是( )
A.这个判断中存在概念搭配不当的问题
B.这个判断正确地断定了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
C.“有了私心杂念”和“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有必然性的条件关系
D.这个判断对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断定不准确
4.认识论判断认识的真假和形式逻辑中研究判断的真假之间(  )
①没有关系,毫不相干 
②相互联系,有一定关系 
③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需要实践的检验 
④符合实际的判断也一定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5.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其基本特征是(  )
①对认识对象的真假进行断定 
②对认识对象的真假模棱两可 
③认识对象会自言其名,真假无需进行断定 
④对认识对象要断定清晰,不能既肯定又否定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6.以下判断中,属于性质判断的是( )
①高二(6)班的有些同学不是团员
②张三比李四大五岁,李四比王五大五岁
③大部分的天鹅是白色的
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复杂多样的对象关系,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下列四个关系判断中,第一关系者项与第二关系者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还能成立的是( )
A.李宁信任张华 B.李宁比张华大2岁
C.李宁与张华是同学 D.李宁比张华高
8.某个人请客,见主客迟迟未到,便焦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来陪客的人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人傻了:“我错在哪儿?”此人错在( )
A.没有对客人进行真假的区分 B.没有对客人的数量范围划分清晰
C.没有对客人讲文明礼貌 D.没有对客人进行关系划分
9.对“全部香港有识之士坚决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这一判断的逻辑结构分析正确的是( )
A.“全部”是量项,“香港有识之士”是第一关系者项,“支持”是量项,“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是第二关系者项
B.“全部”是关系项,“香港有识之士”是第一关系者项,“支持”是关系项,“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是第二关系者项
C.“全部”是量项,“香港有识之士”是第二关系者项,“支持”是关系项,“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是第一关系者项
D.“全部”是量项,“香港有识之士”是第一关系者项,“支持”是关系项,“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是第二关系者项
10.美参议院议长佩洛西不顾我国坚决反对,执意访问台湾,为台独势力撑腰,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2022年8月19日,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接受CNN采访时妄称,中国在佩洛西访台问题上反应过度,成为台海不稳定因素,导致中美关系出现危机。作为驻华大使,伯恩斯不仅没有为中美关系搭建桥梁,反而颠倒黑白数次“拆桥”。伯恩斯的观点在逻辑上( )
①倒果为因,抹黑中国政府捍卫主权的正当行为
②偷换概念,为美国的恶劣行为寻找合理的借口
③构造联系,人为截取事实片段主张利己性结论
④换质推理,意在表达中美关系危机的真正原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合乎逻辑的思维要求明确概念、准确判断、正确推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概念、判断或推理 逻辑错误
形式主义者就是形式主义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人 ①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劳动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所以劳动课是必修课 ②违反了“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的逻辑规则
有些食物是能增强人的记忆力的,换质位推理得:有些不能增强人的记忆力的不是食物 ③违反了“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能周延”的逻辑规则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有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主观过错 ④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ChatGPT是由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0penAI在2022年11月30日发布的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从逻辑与思维的角度看,此概念:( )
①内涵的揭示语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
②是抽象思维的具体形式,表达上具有严谨性
③种和属分别是“ChatGPT”和“聊天机器人”
④通过语句表达出来,揭示此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在地球上,河流对生命、化学、营养物质、沉积物的循环非常重要,是生命宜居的必要条件。科学家首次通过训练计算模型,结合卫星数据、火星车勘测图像和地球岩层的3D扫描,绘制出远古火星土壤的侵蚀情况,而后发现一种被称为“滩鼻地貌”的陨坑结构,很可能是远古河床的遗迹。该研究表明火星可能在远古时期存在过生命宜居的河流。基于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星上存在的陨坑结构可能是远古河床,可以推论远古时期火星上遍布各种河流
B.火星在远古时期存在过生命宜居的河流,可以得出远古时期火星上存在生命的结论
C.“火星上的陨坑结构很可能是远古河床的遗迹”是一个非对称性关系判断
D.河流是地球生命宜居的必要条件,没有河流就不会有生命产生
14.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大历史观。只有坚持大历史观,才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从历史的积淀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历史的流变中掌握历史主动。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从历史的流变中掌握了历史主动,可见坚持了大历史观
②坚持大历史观,就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
③不坚持大历史观,不能从历史的积淀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
④没有从历史的积淀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因为没有坚持了大历史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日常生活中,茶不仅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饮品,而且有着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对维护人体健康有着积极意义。普洱茶是以中国云南省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对于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普洱茶与茶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②对茶的作用理解属于联言判断,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
③“散茶和紧压茶”是普洱茶这一被定义项的属概念
④对茶的作用的理解属于相容的选言判断,各选言支是真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成都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从逻辑思维规则的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是“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的必要条件
B.“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是“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的充分条件
C.“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是性质判断
D.“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与“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是传递性关系
二、主观题
17.以下三个语句都试图表达判断。
①“一旦吸烟,就会患肺癌。”
②“人们都在考虑怎样教育子女问题。”
③“来到海边,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水。”
上述表达是否明确或准确?为什么?(深度解析)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范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强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求“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专家指出,落实碳达峰和重要部署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影响。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谈谈你对“落实碳达峰和重要部署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影响”这一判断的认识。
19.议题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情境分析
材料一 有一位老人与一个猎人是朋友。一天,猎人送给他一只野兔,老人当即将兔子做成美味,招待猎人。几天后,有五六个人找上门来,自称是猎人的朋友。老人便拿出剩下的兔子汤招待了他们。没过几天,又来了八九个人,自称是猎人朋友的朋友。面对一帮无赖,老人端上一盆洗碗水让他们喝,说:“既然是送兔子的朋友的朋友,就应该喝兔子汤的汤!”一帮无赖只好悻悻地走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有利于社会和谐。
思维碰撞
(1)从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角度来看,材料一中那些无赖使用的是什么关系?老人的智慧表现在哪儿?
(2)结合材料二,谈谈正确运用简单判断的意义。
20.小华读了一篇散文后,评论道:“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小浩读后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说它文笔生动我不反对,但是说它富有哲理实在谈不上。”小华反驳说:“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却又承认它文笔生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1)“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请你指出该判断的类型,并说明其为真的条件。
(2)上述对话中谁的话不合逻辑,并简要说明原因。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进入新发展阶段,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更加凸显。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治保护体系,护航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据此,甲同学认为:只要完善知识产权法治保护体系,就能建设创新型国家。乙同学认为: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法治保护体系,就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
结合材料,运用判断的有关知识,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予以评析。
参考答案:
1.D
【详解】②④: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方式,即肯定认识对象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或否定认识对象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据此可知,“这本书很厚。”“你长得很漂亮”属于判断;②④符合题意。
①:“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呢?”属于一个问句,并不属于判断;①不合题意。
③:“啊,天哪”未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不是判断。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A
【详解】①②: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是假判断,①②正确。
③:真判断和假判断都来源于实践,③错误。
④:任何判断都带有主观性,这不是真假判断的区分标准,④错误。
故本题选A。
3.D
【详解】A:“有了私心杂念”和“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没有必然性的条件关系,不是概念搭配不当的问题,A排除。
B:“有了私心杂念”可能做不到“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没有必然性的条件关系,所以这个判断没有正确地断定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
C:“有了私心杂念”可能做不到“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没有必然性的条件关系,C排除。
D:“有了私心杂念”可能做不到“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没有必然性的条件关系,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4.D
【详解】②④:认识论判断认识的真假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形式逻辑中研究判断的真假要断定其是否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符合实际的判断也一定经得起实践的检验,②④正确。
①③: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符合实际的判断也一定经得起实践的检验,①③错误。
故本题选D。
5.B
【详解】①④:判断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或肯定,或否定;二是判断有真假之分,①④符合题意。
②:结合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来看,“对认识对象的真假模棱两可”不符合题意,排除②。
③: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认识对象会自言其名,真假无需进行断定”本身说法错误,排除③。
故本题选B项。
6.D
【详解】①:该判断属于属于性质判断,①符合题意。
②:该判断属于属于关系判断,而非性质判断,②不符合题意。
③:该判断属于属于性质判断,③符合题意。
④:该判断属于属于性质判断,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7.C
【详解】A:李宁信任张华,但是张华不一定信任李宁,这属于非对称关系,A不符合题意。
B:李宁比张华大2岁,张华一定不比李宁大2岁,这属于反对称关系,B不符合题意。
C:李宁与张华是同学,则张华与李宁是同学,这是对称关系,C符合题意。
D:李宁比张华高,则张华一定不比李宁高,这是反对称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8.B
【详解】B:性质判断根据判断的量即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划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题干中的“某个人”在说话中犯的逻辑错误是判断所断定的客人数量范围不清,没有准确使用量项。“该来的没来”意味着“所有该来的没来,在座的不该来”,“不该走的走了”意味着“所有不该走的走了,该走的没走”,因此造成了来客的误解,最后全部走光。B正确。
ACD:此人主要是断定客人数量不清楚,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ACD排除。
故本题选B。
9.D
【详解】ABCD:“全部香港有识之士坚决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该关系判断的逻辑结构为“全部”是量项,“香港有识之士”是第一关系者项,“支持”是关系项,“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是第二关系者项,D分析正确,ABC不选。
故本题选D。
10.A
【详解】①:伯恩斯故意舍弃佩洛西窜台、支持台独,这个直接导致台海地区不稳定的原因,反而把中国政府和人民采取坚决措施应对台独分裂势力,说成是台海不稳定因素,并导致中美关系出现危机,这在逻辑推理上是典型的倒果为因,①理解正确。
③:联系是客观的,要科学认识联系,合理推理,不能随意构造联系,裁切事实。③符合题意,表现了美国官僚政客的霸道嘴脸。
②④:伯恩斯不仅没有为中美关系搭建桥梁,反而颠倒黑白数次“拆桥”,没有涉及偷换概念和换质推理,②④不选。
故本题选A。
11.C
【详解】①:形式主义者就是形式主义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人,这是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①不选。
②: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劳动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所以劳动课是必修课,该三段论中,中项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不周延的,违反了“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的逻辑规则,②入选。
③:有些食物是能增强人的记忆力的,换质位推理得:有些不能增强人的记忆力的不是食物,结论中的“食物”是周延的,但是在前提中“食物”是不周延的,违反了“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能周延”的逻辑规则,③入选。
④: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有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主观过错,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没有“主观过错”这一条,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④不选。
故本题选C。
12.C
【详解】①:内涵的揭示语是一个联言判断,断定的是ChatGPT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①错误。
②:运用概念揭示了ChatGPT的本质和属性,是抽象思维的具体形式,思维表达具有严谨性,②正确。
③:外延大的称为属概念,外延小的为种概念,种和属分别是“ChatGPT”和“聊天机器人”,③正确。
④:概念通过语词表达出来,揭示此类事物的本质属性,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3.D
【详解】A:火星可能在远古时期存在过生命宜居的河流,而不是遍布各种河流,偷换概念,A错误。
B:河流只是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B错误。
C:“火星上的陨坑结构很可能是远古河床的遗迹”属于性质判断,而不是关系判断,C错误。
D:河流是地球生命宜居的必要条件,无前就无后,因此没有河流就不会有生命产生,D正确。
故答案为:D。
14.A
【详解】①:只有坚持大历史观,才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从历史的积淀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历史的流变中掌握历史主动。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可知,有后必有前,从历史的流变中掌握了历史主动,可见坚持了大历史观,①正确。
②:坚持大历史观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②错误。
③:坚持大历史观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的必要条件,因此,不坚持大历史观,就不能从历史的积淀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③正确。
④:坚持大历史观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没有从历史的积淀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不都是因为没有坚持了大历史观,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5.C
【详解】①:普洱茶与茶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茶是对各种茶叶的抽象和概括,①错误。
②④:茶是饮品,也有医疗保健价值,可以维护人体健康,这三种情况是同时成立且为真,因此对茶的作用理解属于联言判断,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②正确,④错误。
③:“普洱茶是以中国云南省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是一个概念的定义,“以中国云南省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成”是种差,散茶和紧压茶是属概念,③正确。
故本题选C。
16.B
【详解】B:“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推理规则是:有前必有后,无前后不定,有前无后必假的规则,“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是“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的充分条件,B正确。
A: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无前必无后,有前后不定,无前有后必假的规则,“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不符合“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的必要条件,A错误。
C:“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复合判断中的假言判断,不是简单判断中的性质判断,C错误。
D:“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与“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不是传递性关系,D错误。
故本题选B。
17.“患肺癌”与“吸烟”有关联,但不是必然性的条件关系,①中语句对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断定不准确。②中语句为歧义句,一种意思是人们都在考虑教育子女的问题,另一种意思是人们都在考虑怎样教育子女。类似这样的语句究竟表达什么判断并不明确。清新的空气可以呼吸,阳光和海水怎么能够呼吸呢?③中语句的概念搭配不当。
【分析】背景素材:三个试图表达判断的语句
考点考查:判断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考生回答材料中三个表达是否明确或准确,并回答原因。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限定为判断的有关知识,属于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应首先调动教材中判断的相关知识: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语句表达要通顺,内容叙述要明确,事实依据要准确,这样才能形成真实有效的判断等。然后结合材料,对三个语句分别分析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一旦吸烟,就会患肺癌。”——可从“患肺癌”与“吸烟”有关联,但不是必然性的条件关系角度分析,得出该语句对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断定不准确的结论;
有效信息②:“人们都在考虑怎样教育子女问题。”——可从语句为歧义句,一种意思是人们都在考虑教育子女的问题,另一种意思是人们都在考虑怎样教育子女角度分析;得出该语句表达什么判断并不明确的结论;
有效信息③:“来到海边,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水。”——可从该语句的概念搭配不当角度分析;
【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
(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18.①该判断肯定了落实碳达峰和重要部署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之间有影响关系,是简单判断中的关系判断。
②落实碳达峰和重要部署是第一关系者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是第二关系者项,较大影响是关系项,未来是量项。
③这一判断是否是真判断,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分析】背景素材:应对气候变化。
考点考查:逻辑与思维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设问主体为“你”,要求调用简单判断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认识“落实碳达峰和重要部署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影响”这一判断。回答“认识类”主观题,一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何意义”等角度回答。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落实碳达峰和重要部署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联系简单判断。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关系判断+断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落实碳达峰和重要部署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影响”属于关系判断。
得分点②:关系判断的构成+关系判断的构成有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作关系者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作关系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作量项。“落实碳达峰和重要部署”、“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同为关系者项,“较大影响”是关系项,“未来”是量项。
得分点③:关系判断的真假+“落实碳达峰和重要部署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影响”是否是真判断,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点睛】《逻辑与思维》主观题的考查多以思维情境为载体,考生要根据试题材料联想相应的《逻辑与思维》知识要点,对载体材料分析,然后运用思维原则、思维方法整合分析。此类试题多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需从知识逻辑、材料逻辑和整合逻辑上整合作答,本题试题难度较为简单。
19.(1)那些无赖将朋友这种非传递关系强化为传递关系。老人的智慧表现在:用反传递关系对付那些无赖不当的强化传递关系。
(2)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背景素材:兔子汤的汤、父母与子女义务
考点考查: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恰当运用简单制断)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考生,需要调用恰当运用简单制断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中那些无赖使用的是什么关系?老人的智慧表现在哪儿?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猎人是朋友,有五六个人找上门来,自称是猎人的朋友,又来了八九个人,自称是猎人朋友的朋友→可联系传递关系与反传递关系。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关系+传递关系(将反传递关系强化为传递关系)。
得分点②:智慧+用反传递关系对付无赖。
(2)
略。
【点睛】关系判断的分类:如果一对象与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有时具有那种关系、有时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偶传递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偶传递关系,是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的意义: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具有什么性质,也了解对象之间有什么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楚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如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等),对于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联言判断,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2)小华反驳的话不符合逻辑。小华的评论是一个联言判断,如果联言判断是假的,那么,既可是由于构成联言判断的所有联言支都是假的导致的,也可能是由其中某个或者某些支判断是假的导致的。小浩否认了它是富有哲理的。在小浩看来,小华的“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这个判断是假的。所以,小浩不同意小华的观点并不是自相矛盾,因此,小华反驳的话不符合逻辑。
【分析】背景素材:联言判断在生活中的应用
考点考查: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有两个小问,第一个小问是“指出判断的类型 ”,属于体现类题型,需要调用《逻辑与思维 》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小问需要借助第一小问的判断结果,来表述该判断为真的条件,属于简答题的性质,依据教材内容作答即可,详解略。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可联系:联言判断的相关知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上述对话中谁的话不合逻辑,并简要说明理由 ”,属于原因类题型,需要调用《逻辑与思维 》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说它文笔生动我不反对,但是说它富有哲理实在谈不上”、“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却又承认它文笔生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可联系:联言判断有效的条件。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1.①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了保护创新、尊重知识价值的良好环境,但不一定就能促进创新,所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创新之间不是充分条件关系,而是必要条件关系。所以甲同学的观点不成立。
②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如果不能有效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就不能很好地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就不能很好地促进创新。乙同学看到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创新之间的必要条件关系,乙同学的观点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以观点成立。
【分析】背景素材:甲乙同学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观点
考点考查: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设问要求是“结合材料,运用正确运用判断的知识,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予以评析”。属于评析题的题型,需要运用“判断”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只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就能促进创新,强调的是联结词项“只要┅┅,就┅┅”→可联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成立的条件,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了保护创新、尊重知识价值的良好环境,有利于促进创新,但不一定就能促进创新,推出甲同学的观点错误。
关键词②: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法治保护体系,就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的是联结词项“没有┅┅,就没有┅┅”→可联系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成立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件假,后件一定假,后件真,前件一定真。只有完善知识产权法治保护体系,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出乙同学的观点正确。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结合材料信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