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2024年3月9日,经过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各代表团认真审议建言,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最终提出了修订草案表决稿。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并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材料表明( )①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③立法机关制定合法有效的宪法相关法④人大行使审议权以推进科学立法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2.2023年1月正式实施的体育法针对学校体育课时被占用的问题,指出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这一规定体现了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 )①政治职能 ②社会职能 ③教化作用 ④普遍约束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表明( )A.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B.法是随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出现的C.法的内容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D.法反映的是该社会在政治经济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4.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刑法判处无期徒刑。这一判决体现了法在国家治理中的( )A.政治职能 B.社会职能C.经济职能 D.文化职能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包括( )①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高度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全面保护了我国公民的一切利益④彻底实现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说明了( )A.法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B.生产方式决定了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C.法维护市民的经济利益 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7.《荀子·君道篇》中说“法者,治之端也”,意为法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实现大治的起点。荀子认为,一个国家严守法纪,才能兴旺繁荣;否则,国家一定会衰弱败亡。下列对法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②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全部意志③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④法律规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生B.生产方式决定了法产生、存在和发展C.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9.备案审查是指文件制定机关在文件颁布后,在法定期限内报人大常委会备案,并由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监督审查的活动。2023年,各级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做好备案审查的研究、处理和反馈工作,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提升民主含量质量。人大常委会依法加强备案审查工作说明( )①备案审查是人大常委会的最主要职责 ②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丰富实践形式③法治手段是解决涉民问题的重要方式 ④人民民主是全体公民共享的民主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强调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①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②要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③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真谛④就是要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2023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兰州、白银等地开展执法检查,听取甘肃省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的情况汇报,并督促有关方面进一步推动该法的全面有效实施。材料表明(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②甘肃省政府接受全国人大的领导③法治是提升安全生产能力的重要依托④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严格执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2023年5月26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该《条例》紧密结合全省实际,从法律法规层面进一步营造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条例的出台发挥了法律对科技普及的教化和支撑作用B.该条例的出台说明制定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唯一形式C.该条例的实施将进一步发挥法在国家治理中的社会职能D.该条例的制定体现了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1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已经为惩治“台独”顽固分子提供了充分的法理依据和完整的司法程序。这说明( )①法具有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 ②我国已经健全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③有法可依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依托 ④法治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有观点认为,法律是人类的重大发明,有些发明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然,法律则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来驾驭自己。这说明( )①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③法律维护全体公民的权益,没有阶级性④法律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从古到今,许多思想家、法学家对法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下列关于法的起源,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法服从神法,人法是从神法派生出来的②法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③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④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6.乐山某晶硅光伏企业与拓某某签订劳动合同及相关竞业协议,双方解除劳动关系后,拓某某未按约履行竞业限制义务,进入经营同类业务的公司从事单晶硅生产工作,被起诉至法院。五通桥法院认定拓某某违反竞业限制义务,判决其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并退还违反竞业限制期间签约金、所获补偿金,支付违反竞业限制义务违约金,共计20余万元。在这一案例中( )①法主要执行了政治职能②反映了法是惩治犯罪的有力手段③法主要执行了社会职能④体现了法能调节社会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17.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展了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空间,但未成年人在通过网络便利和丰富学习与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违法和不良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等诸多风险。2024年1月1日,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制定出台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围绕“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重点内容,坚持社会共治作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要求,规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校、家庭、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主体的责任,明确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个人信息处理者、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等的保护义务,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说明国务院为什么要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十三五”期间,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生态省建设,先后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生态公益林条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等地方法规;定期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专题报告;实施省市县三级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等。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是如何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的。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4月2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将于5月1日起施行。舆论普遍期待,新职业教育法能破除社会中“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职校学生上升通道窄”等陈旧观念。如何回应社会关切,使职业教育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孵化”更多高质量技能人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介绍,新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并通过推进普职融通等顶层设计,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提高。新职业教育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它将促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职业教育法的原因。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以良法保障善治”。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谈谈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全面依法治国应坚持哪些原则?参考答案:1.C【详解】①: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①表述错误。②:通过法定程序表决并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表明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②符合题意。③:经过各代表团认真审议建言,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最终提出了修订草案表决稿,并最终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表明立法机关制定合法有效的宪法相关法,③符合题意。④:人大代表具有审议权,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2.C【详解】①: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律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职能,材料不涉及政治职能,①不符合题意。②④:正式实施的体育法针对学校体育课时被占用的问题,指出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体现了法的社会职能,并且具有普遍的约束力,②④符合题意。③:法律具有规范作用,道德的教化作用,③排除。故本题选C。3.C【详解】C: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表明法的内容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C应选。A:法的政治统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是法的职能,与题意无关,A不符合题意。B:马克思的话表明法的决定因素,没有指明法的来源,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不是从来就有的,B不符合题意。D:任何法律都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D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不选。故本题选C。4.A【详解】ACD: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材料中我国利用法律打击敌对分子的间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利益,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未体现其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故A正确,CD不选。B: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材料没有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5.A【详解】①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高度,①②符合题意。③:我国全面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而非一切利益,③错误。④:我国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是彻底实现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④错误。故本题选A。6.B【详解】A:题干中强调法的内容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没有体现法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A不符合题意。B:“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说明生产方式决定了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B正确。C:法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维护市民的经济利益,C排除。D:马克思这段话指出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强调立法背后的经济因素,不强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7.B【详解】①: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①正确。②: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而不是全部意志,②错误。③:“一个国家严守法纪,才能兴旺繁荣”体现了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③正确。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④错误。故本题选B。8.A【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A: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而不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生,A符合题目要求。B: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决定了法产生、存在和发展,B不符合题目要求。C: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C不符合题目要求。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D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本题选A。9.C【详解】①:人大常委会由人大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备案审查是人大常委会的职责之一,①错误。②: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大常委会依法加强备案审查工作说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丰富实践形式,②正确。③: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监督审查文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说明法治手段是解决涉民问题的重要方式,③正确。④:人民民主是全体人民共享的民主,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④错误。故本题选C。10.C【详解】①: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排除①。③: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真谛是人民当家作主,排除③。②④: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领导各项工作的体制机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要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②④正确。故本题选C。11.B【详解】①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兰州、白银等地开展执法检查,听取甘肃省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的情况汇报,这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也说明法治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①③符合题意。②:全国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不是领导机构,甘肃省政府接受党的领导,②错误。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不是执法机关,④错误。故本题选B。12.C【详解】A:该《条例》是针对科学技术普及制定的法规,没有涉及法律对科技普及的教化和支撑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B: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是制定和认可,材料是针对浙江省的科学技术普及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故B错误。C: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从法律法规层面进一步营造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该条例的实施将进一步发挥法在国家治理中的社会职能,故C正确。D:该条例的制定体现的是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但不是国家立法权,国家立法权说法错误,故D错误。故本题选C。13.B【详解】①④:一系列法律为惩治“台独”顽固分子提供了充分的法理依据和完整的司法程序,说明法具有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法治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①④正确。②:我国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而不是已经健全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②排除。③: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③排除。故本题选B。14.B【详解】①②④:法律是人类的重大发明,有些发明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然,法律则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来驾驭自己。这说明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法律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故①②④入选。③:法律维护统治阶级的权益,具有阶级性,故③不选。故本题选B。15.B【详解】①: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秩序来源于上帝永远的正义和永恒的法律,即神法。人法服从神法,是从神法派生出来的,这属于“神创说”,不是关于法的起源的正确认识,①说法错误。②: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美国塞尔茨尼克认为,一个群体的法律秩序,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看到了法的社会性,没有看到法的阶级性,②说法错误。③④: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出现而产生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6.D【详解】①:法的政治职能是维护阶级统治,材料体现的是法的社会职能,①不选。②:材料中拓某某承担违约责任,是民事行为,不是犯罪,②不选。③④:法的社会职能是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材料中调整双方的合同纠纷,是法的社会职能的体现,调解了平等主体的民事法律关系,③④入选。故本题选D。17.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各项权利。国务院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法规,营造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②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国务院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有利于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③国家对内职能主要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国务院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强化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有利于实现社会安宁稳定。(原卷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分析】背景素材:国务院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考点考查:人民民主专政、依法治国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范围比较宏观,需要结合设问其它限定,调用人民民主专政、依法治国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从必要性和重要性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条例》围绕“网络素养促进”等重点内容,对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了确定与细化→可联系我国的国体。关键词②: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制定出台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可联系依法治国,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关键词③:“规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校、家庭、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主体的责任,……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可联系国家对内职能。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18.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履行职权,贯彻执行党的生态文明方针,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制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法规,并依法加强执法监督,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法治化。【分析】背景素材: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考点考查: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人大等。能力考查:描述与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是如何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的,属于措施类试题,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十三五”期间,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生态省建设,先后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生态公益林条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等地方法规→可联系教材知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履行立法权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有效信息②:定期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专题报告;实施省市县三级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等→可联系教材知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履行监督权。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19.①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依法行使立法权,通过新职业教育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法律保障。②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治国理政的最大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新职业教育法的出台有利于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新职业教育法的出台有利于尊重和保障职校学生的合法权利,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提高。其他答案(例如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分析】背景素材: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考点考查: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可转换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职业教育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注意作答主体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需要调用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可联系全国人大常委的地位、职权,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法律保障;关键词②:新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可联系法治的作用,有利于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词③:深入推进育人方式、保障机制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联系我国的国家性质,利于尊重和保障职校学生的合法权利。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职业教育法的原因,需要把握通过新职业教育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地位、职权的体现,也有利于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法律保障;是依法治国的要求,有利于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国家性质的要求,利于尊重和保障职校学生的合法权利,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提高。20.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分析】背景素材:党提出要完善立法体制考点考查:社会主义发、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问题核心素养: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设问较为明确,社会主义发的本质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可以充分调用课本知识进行答题。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可联系社会主义发的本质答题;有效信息②:综合全篇,联系教材,可得出结论,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得分点②:全面依法治国的总原则。【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