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数字孪生城市是在建筑信息模型和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把物理城市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然后在网络空间上构造一个与之完全对应的“虚拟城市”,形成物理上的实体城市和信息上的数字城市同生共存、虚实交融。数字孪生城市中运用的思维( )
①对事物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②运用联想和想象触及事物本质和规律
③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转化为现实
④努力遵循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专家赵治海为了追寻梦想,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奋斗在一线,研发出“张杂谷”系列高产新品种。这一成果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又一重大贡献。这说明( )
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规性②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③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④科学研究遵循逻辑规则的创新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科学研究具有可重复性,这一特性意味着科学实验和观察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被重复进行,以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可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确保了科学规律的客观性和预测性。这表明( )
①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②科研结论可以用发现者的认识活动去验证
③被实践否定的科研结论不具有任何价值 ④通过检验有助于排除孤立的巧合的现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亚里士多德17岁起就跟随柏拉图学习哲学,长达20年之久。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柏拉图既是他非常崇敬的恩师,也是他的挚友。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多德毫不掩饰与老师在哲学观点方面的分歧,也毫不留情地批评恩师的错误。一些人指责他是忘恩负义之徒。亚里士多德回应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表明,科学思维具有(  )
A.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B.结果的预见性
C.结果的可检验性 D.思维表达的形象性
5.数学家拉格朗日在教堂聆听音乐时萌发了求积分极值的变分法念头;物理学家海森堡由于受音乐理论中泛音振动的频率是基音振动的整倍数的启发,做了原子跃迁的基频与次频的实验;化学家纽兰兹受音阶的启示而发现了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排序规律,从而创造了元素周期的“八音律”表。这启示我们( )
A.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互补性
B.科学思维具有客观性和逻辑性
C.艺术思维对科学发展有批判性
D.创新思维必须关联科学与艺术
6.我国载人航天领域频传好消息。在此氛围下,湖北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黄连溪小学组织学生们开展自制航天火箭模型等活动,通过基础科学知识的讲解为孩子们把握科学思维精髓播下希望的种子。这体现了培养科学思维( )
A.有利于不断提升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B.就能让孩子们顺利发射自制航天火箭模型
C.有利于帮助孩子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
D.能让孩子们正确预见火箭模型的运行轨迹
7.受国内国际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2年12月5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精准发力,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材料表明( )
①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
②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目的
③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④科学思维从主观需要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影响十分深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可见,新发展理念作为科学思维具有(  )
A.客观性
B.精确性
C.多样性
D.预见性
9.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成为后人寻找石油的重要理论依据。这说明科学思维(  )
A.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B.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C.结果具有预见性 D.结果具有适用性
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充分说明( )
A.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B.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具有继承和发展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1.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巅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担负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强调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这是因为运用科学思维( )
①能够把在实践中获得的正确的认识直接转化为现实
②有利于从实际出发,其结果具有可检验性和普适性
③可以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④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到预期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科学思维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要求。可见,科学思维( )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反映认识对象
②目的是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③保证政治站位,提升人们的政治觉悟
④对事物发展前景能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科学社会主义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立足实践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开创出了造福世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表明( )
①科学思维是客观的,能从实际出发,不盲目崇拜权威和书本
②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能对事物的发展作出正确的推断
③形象思维也能以自己的方式触及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④思维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思维能如实反映认识对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2023年6月1日,习近平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文集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立足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于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表明( )
A.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B.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
C.理性认识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目的
D.思维对实践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15.2023年5月18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市举行。六国领导人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深刻把握了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果丰硕,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重大考验,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这说明( )
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②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③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④思维是内容真实与形式正确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上海天文馆发布“2023年重点天象图”曾预告2023年4月20日天宇将上演一次比较特殊的日食——日全环食,全环食带从印度洋南部开始,经过澳大利亚的埃克斯茅斯、东帝汶东南部,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省、巴布亚省,在太平洋西部结束,我国海南、广东、福建、台湾等极少数地区可见食分极小的日偏食。这说明( )
A.思维都具有一定间接性 B.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C.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精确性 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演讲,回顾亚太合作的非凡历程,总结亚太发展的历史经验,回答“亚太合作下一个30年将走向何方”这一新的时代之问,为携手应对时代挑战、谱写亚太合作新篇章指明方向、注入动力。
30年前,面对冷战结束后“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首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一致同意超越集团对抗、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致力于共建一个活力、和谐、繁荣的亚太大家庭。这一重大决定推动亚太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入快车道,助力亚太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全球发展稳定之锚和合作高地。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习近平主席深刻洞察地区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潮流,强调“开放包容是亚太合作的主旋律”“共同发展是亚太合作的总目标”“求同存异是亚太合作的好做法”。
亚太发展靠的是开放包容、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而不是对立对抗、以邻为壑、“小院高墙”。发展是亚太地区永恒的主题。正是因为始终聚焦发展,不断深化经济技术合作,亚太地区过去30年人均收入翻了两番还要多,为人类进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亚太地区经济体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不同,在亚太地区推进合作不能要求整齐划一,只能走求同存异的路子。只有坚持求同存异,才能不断将成员多样性转化为合作动力,优势互补,携手共进。
亚太经合组织制定了布特拉加亚愿景,明确提出2040年建成亚太共同体。各方应秉持亚太经合组织初心,牢记历史赋予的使命,坚持开放包容、共同发展、求同存异,朝着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
结合材料,运用科学思维特征的知识,对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进行分析。
1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中领会科学思维的知识,谈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教育强国科学论述的理解。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他没有一味地悲伤叹息,而是俯身精心地收集了满地的玻璃碎片。他把这些玻璃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重量的16倍,次大块的重量是小块重量的16倍,小块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于是他开始利用这个理论来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貌的物体,给考古学和天体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个人就是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结合对科学思维的理解,谈谈你从这则小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地缘政治紧张与经济格局演变叠加,冲击亚太地区发展环境和合作架构。世界向何处去?亚太怎么办 发展还是衰退 开放还是封闭 合作还是对抗 我们必须给出这一时代之问的答案。
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亚太地区应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秉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坚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化解各种风险,在世界经济大潮中破浪前行,在合作中形成共同体意识,成为实现不断发展的深厚根基。
中国将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为亚太稳定繁荣作出更多贡献,为亚太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中“领会科学思维”的知识,谈谈你对“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主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
【详解】①④:数字孪生城市是在建筑信息模型和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把物理城市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构造一个“虚拟城市”,形成物理上的实体城市和信息上的数字城市同生共存、虚实交融。这里运用了科学思维方法,努力遵循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①④正确。
②:运用联想和想象触及事物本质和规律是形象思维的特点,而数字孪生城市运用到的是抽象思维,②与题意无关。
③: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转化为现实,而不是思维,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B
【详解】①:赵治海奋斗在一线,研发出“张杂谷”系列高产新品种,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①正确。
③:“张杂谷”系列高产新品种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又一重大贡献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③正确。
②④:材料体现的是“张杂谷”等系列高产新品种的成功,没有体现科学思维结果的预见性,也不涉及科学研究遵循逻辑规则的创新性,②④不选。
故本题选B。
3.B
【详解】①:材料“科学研究具有可重复性,这一特性意味着科学实验和观察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被重复进行,以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表明,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①正确。
②:科研结论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其真实性,②错误。
③:被实践否定的科研结论也具有一定价值,可以帮助人们修改谬误,追求真理,③错误。
④:可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确保了科学规律的客观性和预测性。这表明通过检验有助于排除孤立的巧合的现象,④正确。
故本题选B。
4.A
【详解】ABC:“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体现了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D:思维表达的形象性是形象思维的特征,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5.A
【详解】A:材料中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受到了音乐的启发,这启示我们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互补性,A正确。
B:科学思维的客观性意味着它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不盲目崇拜权威或相信书本结论,而是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科学思维的逻辑性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造成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B与题意无关。
C:材料没有涉及艺术思维对科学发展有批判性,C错误。
D:说法过于绝对,创新可以关联科学与艺术,也可以不关联,D错误。
故本题选A。
6.A
【详解】A:学生们开展自制航天火箭模型等活动这体现了培养科学思维有利于不断提升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孩子们的发展,A符合题意。
B:培养科学思维,有利于正确指导实践,促进让孩子们顺利发射自制航天火箭模型,B说法错误。
C:有利于帮助孩子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属于学习科学思维的政治意义,材料学生们开展自制航天火箭模型等活动体现培养科学思维有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是社会发展规律,C不符合题意。
D:培养科学思维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让孩子们预见火箭模型的运行轨迹,但是否能正确预见必须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7.B
【详解】①③:我国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调整货币政策,精准发力,从而促进经济回稳向上发展。这说明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①③正确。
②: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目的,②说法错误。
④: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8.D
【详解】D:科学思维具有预见性,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新发展理念影响深远,体现出科学思维具有预见性,D符合题意。
A: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的反映认识对象,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材料未体现,A不符合题意。
B:科学思维符合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遵循一定逻辑规则,在思维过程中能够运用大量的思维手段和认识工具,所以,有很强的精确性。材料没有强调精确性,B不符合题意。
C:多样性是指科学思维的具体形式多样,有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等,材料没有体现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9.B
【详解】B:地质力学,成为后人寻找石油的重要理论依据,说明地质力学经过了后人的反复实践的检验,B符合题意。
A: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的反映认识对象,材料没体现,A不符合题意。
C: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材料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
D:科学思维的结果,是对认识对象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只要在一定的适用范围内,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科学思维的结果总能显现出来,材料没有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0.B
【详解】AB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故B符合题意,AC不选。
D: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不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排除D。
故本题选B。
11.D
【详解】①:科学思维不能把认识直接转化为现实,①排除。
②:科学思维结果具有可检验性,但不具有普适性,②排除。
③④: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以达到预期目标,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2.B
【详解】①④: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要求,科学思维坚持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反映认识对象,对事物发展前景能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①④正确。
②:科学思维具有结果具有可检验性的特征,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这属于结果,而不属于“目的”,②排除。
③: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而不是“保证政治站位”,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3.D
【详解】②④:科学社会主义立足实践,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开创出了造福世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思维能如实反映认识对象,其结果具有预见性,能对事物的发展作出正确的推断,②④符合题意。
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但不等于自身是客观的,①错误。
③:材料强调思维具有能动性、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没有涉及形象思维,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4.B
【详解】A:广义的思维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材料强调的是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而不是揭示思维的含义,A排除。
B:习近平同志的论述立足实际,体现了思维在实践中产生,这些论述对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体现了思维反作用于实践,B符合题意。
C:理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目的,C说法错误。
D:科学思维对实践具有科学指导意义,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5.A
【详解】①③:这一理念深刻把握了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这一理念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重大考验,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①③正确。
②:科学思维的特征包括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和可检验性,不确定性不属于科学思维的特征,且材料也未体现,②排除。
④:科学思维是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的统一,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6.B
【详解】A:材料没有涉及思维的间接性,A错误。
B:亚洲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西北部、东非部分地区和东欧“将看到”日环食,事情还未发生,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B正确。
C: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精确性,C不符合题意。
D: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思维结果的可检验性,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7.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是符合国际社会实际的正确选择。②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实践证明,30年前首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关于亚太合作和一体化的重大决定是正确的,我们要把握正确方向,推动亚太合作向下一个 30年发展。③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习近平主席的书面演讲符合地区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潮流,为携手应对时代挑战、谱写亚太合作新篇章指明方向。
【分析】背景素材: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演讲
考点考查:科学思维特征的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材料分析类主观题,需要结合材料关键信息,从科学思维的三个特征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可联系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关键词②:正是因为始终聚焦发展,不断深化经济技术合作,亚太地区过去30年人均收入翻了两番还要多,为人类进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可联系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关键词③:亚太经合组织制定了布特拉加亚愿景,明确提出2040年建成亚太共同体→可联系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8.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深刻把握时代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律。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比2012年上升26位,位居第23位,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这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有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坚持辩证思维方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教育强国立足国家富强,着眼长远,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分析】
背景素材:教育强国
考点考查:科学思维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需要运用《逻辑与思维》中领会科学思维的知识,谈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教育强国科学论述的理解。运用课本原理结合材料回答即可。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关键词。
关键词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实践→可联系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关键词②:建设教育强国,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可联系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关键词③: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比2012年上升26位,位居第23位,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可联系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教材信息与材料、时政信息相结合。
19.①科学思维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相对立。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②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分析】背景素材:雅各布·博尔从打碎花瓶中得到的文物修复理论
考点考查:科学思维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题型、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启示类主观题,要求运用科学思维的相关知识,从内涵和意义的角度来谈谈从这则小故事中能得到的启示。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 雅各布·博尔打碎花瓶,从中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利用这个理论来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貌的物体,给考古学和天体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可联系科学思维的内涵;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的区别。
有效信息②: 他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没有一味地悲伤叹息,而是俯身精心地收集了满地的玻璃碎片。他把这些玻璃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了重要的理论→可联系科学思维的意义: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要符合一定逻辑,体现层次感、段落化,并且注重使用学科术语。
20.①科学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可预见性和可检验性。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捍卫真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创新能力。②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与亚太地区发展实际相符合的思想,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推动亚太地区健康发展的科学思想。坚持这一理念,有助于我们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亚太区域发展规律的认识,可以更好维护亚太区域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分析】背景素材: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
考点考查:领会科学思维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谈谈你对“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主张的理解。需要调用“领会科学思维”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中国将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为亚太稳定繁荣作出更多贡献→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与亚太地区发展实际相符合的思想,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推动亚太地区健康发展的科学思想;科学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关键词②:亚太地区应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秉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坚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化解各种风险,在世界经济大潮中破浪前行,在合作中形成共同体意识,成为实现不断发展的深厚根基→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我们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亚太区域发展规律的认识,可以更好维护亚太区域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