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生活中的对话也会犯一些逻辑错误。比如甲同学说:“中国人都应该有文化自信。”乙同学惊讶地说:“想不到你思想这么狭隘,居然不愿意承认外国的先进文明。”下列与乙同学犯的逻辑错误相同的是( )
①“这次战争死伤过万。”有人问:“伤者中轻伤者的占比高吗?”
②“有钱人居然在路边吃辣条。”有人回应:“不在路边吃,难道去马路中间吃吗?”
③“你上课是不是睡觉了?”一同学说:“我就是小睡了一会,我没有睡觉。”
④“老板,有新鲜的羊肉吗?”老板答:“我家从来不挂羊头卖狗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
①买茶人问:你这儿有好茶吗?卖茶人答: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的茶。——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②小明在黑板上默写,错字连篇,老师说:你为什么写了这么多白字?小明回答:我用白粉笔写字当然是白字了——违反了同一律
③我赞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应当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违反了排中律
④我不同意外星人存在的观点,也不同意外星人不存在的观点——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年8月,顶着国内和国际社会的一片质疑声,日本强行启动核污水排海。日本一方面担忧核污水会给自身带来风险,另一方面却在国际上大搞公关,将“核污染水”美化成“核处理水”,向国际社会“证明”核污水的安全性。日本政府所犯的逻辑错误在于( )
①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
②犯了“两不可”错误,不符合思维明确性要求
③违背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④没有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及其变化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关于形式逻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运用形式逻辑要严格遵循逻辑规律与规则
B.形式逻辑过度强调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重要性
C.形式逻辑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准确、清晰的思考和表达
D.形式逻辑认为,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5.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犯了“否定定义”的错误
B.人身权包括人格权、身份权和财产权——犯了“划分不全”的错误
C.我不认为所有畅销产品都是有创意的,我也不认为所有畅销产品都是没有创意的——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D.春节期间某地所有景区都向游客免费开放,除了一处4A景区——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6.一只大老虎患上重感冒,想要吃掉熊猫,熊猫伤心地哭着说:“你患重感冒了,为什么要吃掉我呢?”大老虎回答:“广告商都说了,重感冒就要吃‘白加黑’!”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大老虎( )
A.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B.违背了同一律要求
C.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D.违背了排中律要求
7.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对以下语句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沈君在大课间遇见政治老师:政治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一会儿又遇见语文老师:语文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②韩梅今年还是高三学生,明年就是大学生了。——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③李雷说,今年清明节他要给祖先多烧点纸钱,让他们保佑自己学好马克思主义。——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④历史老师:你是怎么认识孙中山的 学生: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啊!——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某校高三某班第3小组共4名同学,在他们当中只有一名同学会唱潮剧。4人的对话如下:
甲:乙不会唱潮剧。
乙:我会唱潮剧。
丙:我不会唱潮剧。
丁:甲会唱潮剧。
已知他们之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说真话的与会唱潮剧的同学分别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丁 D.丙和丁
9.“西红柿是由苹果绿变红的,当它是绿变红的时候,它就是由绿变红的。当它是绿的时候,它就是绿的。而当它成为红的时候,它就是红的了。当然,它会有不绿不红的时候,不错,可是当它是不绿不红的时候,它就是不绿不红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同一律所反映的不是形色状态或它们的变化,而是形色状态和它们的变化的确实性的同一。”由此可知,同一性( )
①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
②并不要求每一概念、每一思想保持自身的同一
③表明只要同一思维过程中遵循一致性原则即可
④反对时间条件等不变时对概念或判断任意变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陈某对武某说:“你信不信,我可以用红色的笔芯写出蓝字来?”武某一脸鄙视地说:“不可能,鬼才信呢!”话音未落,陈某就拿起手中装有红色笔芯的笔在白纸上写出了一个大大的“蓝”。据此可知,本案例中陈某( )
①思维并不确定,呈现游移不定的态势
②未遵循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③偷换已有论题,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④违背了矛盾律,未实现思维的一致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某地人民医院为了方便病人就医,明确规定:儿科只收不满15岁的病人,凡是超过15岁的病人,一律分别到内科、外科、五官科等科室就诊。结果许多15岁的少年患者就诊时遇到尴尬,不知所往。这是因为( )
①少年患者缺乏逻辑知识读不懂规定
②医院没有正确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
③医院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④医院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小李和小王下了两局棋,小张问小李:“你下棋赢了吗?”小李说:“没有赢。”小张再问:“那么,你输了?”小李答:“也没有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李违背了思维确定性要求,犯了“两不可”错误
B.小张有违背思维一致性要求,存在“自相矛盾”的嫌疑
C.小李并未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D.小张有违背排中律,背离思维明确性要求的嫌疑
13.在某次青少年足球比赛结束后,记者采访获得冠军的某中学代表队。记者问:“你们哪位同学获得了最佳球员啊?”队员们一嘀咕,齐声说:“我们中的三人各提示你一句话,只有一个人说的是假话,然后你猜猜看谁是最佳球员?”队员甲说:“是我。”队员乙说:“不是我。”队员丙说:“是乙。”记者停顿了一会儿,猜出了谁是最佳球员。记者猜的最佳球员和猜测的依据分别是( )
A.甲矛盾律 B.乙矛盾律 C.甲排中律 D.乙排中律
14.逻辑思维是一种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理性认识客观对象,并满足逻辑学中的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要求,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要求的思维形式。以下甲和乙的对话中,违反排中律的是( )
A.甲:这个时间我们可以读书。乙:这个时间我不同意读书,也不同意不读书。
B.甲:你是怎样认识孔乙己的 乙:我从来就不认识孔乙己啊。
C.甲对乙说:这次调研我不会参与,我只会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你们。
D.甲:去年此时我们还在备战中考。乙:是啊,今年我们都开始准备竞赛了。
15.甲:“我和室友关系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乙:“我不相信,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乙的回答( )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③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④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如果在同一语境下,有这样两个命题:“小王去且小李也去”和“要么小王去,要么小李去”。那么,它们( )
A.可同真,可同假 B.可同真,不可同假
C.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D.可同假,不可同真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公司在确定是否录用某应聘者时,三位面试官有不同的结论:
刘姓面试官说:“这个应聘者既要录用,又不能录用。”
田姓面试官说:“既不能录用这个应聘者,也不能不录用。”
丁姓面试官说:“这个应聘者曾经有过迟到的记录。”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说明各位面试官的观点所犯的逻辑错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F公司主营药品销售业务。为宣传某款治疗严重皮肤疾病的新药,F公司在其公众号上发表商业推广文章,使用了一张对知名原创歌手甲某照片进行处理后形成的肖像剪影,可见标志性的发型特征。文章开头引用甲某成名曲部分内容,并声称本次活动影响巨大,迎来一名神秘“蓝朋友”以亲身经历说明本款药品的疗效。文章评论区与网友有大量类似互动:
网友爱甲甲:居然真是我们甲甲!
作者回复:我可没说就是你的他哦(龇牙)
网友qqq:这种小公司不可能请得到甲甲,骗人的!
作者回复:怎么不可能,小看咱们公司啦(得意)
甲某得知后将F公司诉至法院。F公司辩称,文章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神秘“蓝朋友”就是甲某的表述,且涉案文章刊载时间短,活动影响范围小,未给原告造成事实上的损失,不应承担侵权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定F公司构成侵权。
F公司的言行违背了逻辑思维的哪些基本要求。请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对加以说明。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梦龙《笑府》中有一个故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怎么能这样傲慢?”蝙蝠说:“我长着兽脚,是属于走兽类。凭什么要向你祝贺?”一天,麒麟做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也责怪它。蝙蝠说:“我长着双翅,是属于飞禽类。怎么要向你祝贺?”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提到了蝙蝠,互相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世上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读完故事后,同学们就蝙蝠的生物学分类展开讨论:
A同学说:“蝙蝠既是兽,也不是兽”。
B同学说:“蝙蝠昼伏夜出,行踪诡异”。
C同学说:“我看蝙蝠是兽是禽都不合适”。
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三位同学对故事发表的言论分别违反了形式逻辑的什么基本规律并说明理由。
20.山东淄博烧烤爆红,五一小长假,慕名前去淄博品尝烧烤的游客众多,在街上有小学生志愿者身穿黄色马甲,为来自外地的游客指引道路,为他们介绍更方便的路径,以及淄博更好吃的美食。对此,有网友认为小学生年龄太小,自己都没有办法保护自己,游客这么多,学生的安全谁来保障?也有网友非常赞成小学生当志愿者,这样的经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遇见,当志愿者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得到锻炼,提升个人能力。小明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不赞成小学生不当志愿者,我也不赞成小学生当志愿者。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小明的观点是否合乎逻辑。
参考答案:
1.C
【详解】①:“这次战争死伤过万。”有人问:“伤者中轻伤者的占比高吗?”没有犯逻辑错误,①不符合题意。
②:甲同学说:“中国人都应该有文化自信。”乙同学惊讶地说:“想不到你思想这么狭隘,居然不愿意承认外国的先进文明。”乙同学违背了同一律。“有钱人居然在路边吃辣条。”有人回应:“不在路边吃,难道去马路中间吃吗?”违背了同一律,②符合题意。
③:“你上课是不是睡觉了?”一同学说:“我就是小睡了一会,我没有睡觉。”违背了矛盾律,③不符合题意。
④:“老板,有新鲜的羊肉吗?”老板答:“我家从来不挂羊头卖狗肉。”违背了同一律,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B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①:卖茶人所说的好茶与买茶人所说的好茶不是同一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不是“偷换论题”,①符合题意。
②:小明把老师所说的错别字的意思换成白字,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②正确,不符合题意。
③:该项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而不是排中律,③错误,符合题意。
④:该项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④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A
【详解】①:日本一方面向国社会“证明”核污水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却担忧核污水给自身带来风险,违背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自相矛盾”,①符合题意;
②: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做“两不可”,日本政府所犯的逻辑错误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并没有犯“两不可”的错误,②排除;
③: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话题。日本政府将“核污染水”美化成“核处理水”,向国社会“证明”核污水的安全性,所犯的逻辑错误在于“偷换概念”,违背同一律的要求,③符合题意;
④:日本政府所犯的逻辑错误违背同一律的要求,但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及其变化发展,从日本政府自相矛盾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其自身是清楚认识到排放核污染水的复杂多样及其变化发展的诸多可能的,④排除。
故本题选A。
4.B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
A:遵循形式逻辑的逻辑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A不符合题目要求。
B:形式逻辑也重视内容,B符合题目要求。
C: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形式逻辑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准确、清晰的思考和表达,C不符合题目要求。
D:形式逻辑认为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D不符合题目要求。
故本题选B。
5.D
【详解】A: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A说法错误。
B:人格权、身份权属于人身权,财产权和人身权并列的,故犯下了越级划分的错误,B说法错误。
C: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不成立。我不认为所有畅销产品都是有创意的,我也不认为所有畅销产品都是没有创意的,这是同时否定两个互相反对但不构成矛盾关系的命题,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没有犯两不可的错误,C说法错误。
D:春节期间某地所有景区都向游客免费开放,除了一处4A景区,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D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D。
6.B
【详解】A:“两不可”是违背了排中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材料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而不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排除A。
B:题中“白加黑”有不同含义,一方面是熊猫的外形特征,一方面是指“白加黑”感冒药,老虎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白加黑”有不同含义,违背了同一律,B正确。
C: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材料中老虎的做法没有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C不选。
D:排中律要求是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材料中老虎的做法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D不选。
故本题选B。
7.B
【详解】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最喜欢的老师”只能有一个,沈君对政治老师和语文老师都说是最喜欢的,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①入选。
②: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给他们一定是同一的,韩梅今年还是高三学生,明年就是大学生了,没有违背同一律,②不选。
③:合乎逻辑的思维是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李雷说,今年清明节他要给祖先多烧点纸钱,让他们保佑自己学好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违背排中律,③不选。
④: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历史老师:你是怎么认识孙中山的 学生: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啊!”,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④入选。
故本题选B。
8.B
【详解】甲:根据矛盾律要求,A与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甲乙二人说的话相互矛盾,其中必有一真,另一个为假。根据“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可以推出丙与丁说的都是假话,因而推出丙会唱潮剧,甲不会唱潮剧;根据题意“只有一名同学会唱京剧”可以推出丁不会唱潮剧,乙的话为假,进而推出甲说的是真话。所以甲说的是真话,丙会唱潮剧,乙不会唱潮剧。
乙:我会唱潮剧为假,乙不会唱潮剧。
丙:我不会唱潮剧为假,丙会唱潮剧。
丁:甲会唱潮剧为假,甲不会唱潮剧。
故本题选B。
9.B
【详解】①④:同一律所反映的不是形色状态或它们的变化,而是形色状态和它们的变化的确实性的同一,这说明同一性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对时间条件等不变时对概念或判断任意变更,①④正确。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②排除。
③: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③排除。
故本题选B。
10.A
【详解】①②:同一律是指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思维时,每一思维都有其确定性,都必须保持同一。“用红色的笔芯写出蓝字”,被陈某偷换概念,“装有红色笔芯的笔写出‘蓝’字”。本案例中陈某思维并不确定,呈现游移不定的态势,违背了同一律,①②符合题意。
③:陈某和武某二人的论题并没有改变,且陈某并未出现“自相矛盾”,③说法错误。
④:本案例中,陈某违背了同一律,未违背矛盾律,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1.C
【详解】②④:医院以15岁作为划分的根据对病人进行划分,其子项应分为三类:超过15岁的、15岁的、不满15岁的,医院漏掉了15岁的病人,所以,医院的规定违背了划分的逻辑规则,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②④符合题意。
①:少年患者就诊时遇到尴尬,不知所往,是因为医院规定有问题,而不是少年患者缺乏逻辑知识读不懂规定,①说法错误。
③:医院的规定是对病人进行划分时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而不是“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2.C
【详解】A:小李没有赢也没有输,那说明小李和对手打了个平手,因此小李没有违背思维确定性要求,没有犯“两不可”错误,A说法错误。
B: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就违背思维一致性要求,存在“自相矛盾”的错误,小张的问题不存在这一错误,B说法错误。
C:下棋的输与赢之外还有平局的情况,小李没有赢也没有输,那说明小李和对手打了个平手,所以小李并未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C说法正确。
D:下棋的输与赢之外还有平局的情况,故小张没有违背排中律,没有背离思维明确性要求的嫌疑,D排除。
故本题选C。
13.A
【详解】A: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乙和丙的话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只有一个人说的是假话,则甲的话是真。由此可知,甲是最佳球员,猜测的依据是矛盾律,A正确。
BCD:由A推断可知,记者猜的最佳球员是甲,猜测的依据是矛盾律,故BCD错误。
故本题选A。
14.A
【详解】A: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因此乙既不同意读书也不同意不读书,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A符合题意。
B: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则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则就是假的,这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题中甲问:你是怎样认识孔乙己的 乙回答自己从来就不认识孔乙己,偷换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B不符合题意。
C: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题中甲说这次调研他不会参与,但又说必要的时候会指导一下,属于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C不符合题意。
D: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则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则就是假的,这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题中甲说去年此时我们还在备战中考。乙回答今年我们都开始准备竞赛了,转移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5.B
【详解】①:甲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乙说的是哲学上的矛盾,乙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即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①符合题意。
②:甲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乙说的是哲学上的矛盾,乙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②不符合题意。
③:甲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乙说的是哲学上的矛盾,乙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③不符合题意。
④:甲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乙说的是哲学上的矛盾,两人矛盾的含义不同,乙违反了同一律,即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6.D
【详解】D:假设“小王去且小李也去”和“要么小王去,要么小李去”同真,第一句小王和小李同时去,第二句小王和小李不同时去,所以假设错误,不可同真。小王和小李都不去的情况下,“小王去且小李也去”和“要么小王去,要么小李去”同假,故它们可同假,不可同真,D正确。
ACD:此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ACD排除。
故本题选D。
17.①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刘姓面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既要录用”与“又不能录用”是自相矛盾的。
②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田姓面试官违反了排中律。“既不能录用”与“也不能不录用”是相互矛盾的,都进行了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③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丁姓面试官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公司确定是否录用该应聘者,而他却提及应聘者曾经迟到的记录。
【分析】背景素材:面试
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是各位面试官的观点所犯的逻辑错误,注意作答主体为面试官,需要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刘姓面试官说:“这个应聘者既要录用,又不能录用。”→可联系教材知识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关键词②:田姓面试官说:“既不能录用这个应聘者,也不能不录用。”→可联系教材知识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关键词③:丁姓面试官说:“这个应聘者曾经有过迟到的记录。”→可联系教材知识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18.①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F公司在推广文章中声称本次活动影响巨大,被诉至法院后又辩称文章刊载时间短,活动影响范围小,违背了思维一致性要求。
②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F公司在与网友的互动中既不承认神秘嘉宾是甲某,又不承认不是甲某,违背了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分析】背景素材:侵权行为案件中的辩称
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需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文章开头引用甲某成名曲部分内容,并声称本次活动影响巨大。F公司辩称,文章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神秘“蓝朋友”就是甲某的表述,且涉案文章刊载时间短,活动影响范围小。→可联系教材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关键词②:网友爱甲甲:居然真是我们甲甲! 作者回复:我可没说就是你的他哦(龇牙) 网友qqq:这种小公司不可能请得到甲甲,骗人的! 作者回复:怎么不可能,小看咱们公司啦(得意)。→可联系教材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19.①A同学违反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对于蝙蝠的生物学分类来说,“是兽”与“不是兽”,二者必居其一,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A同学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②B同学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同学们展开讨论的话题是“蝙蝠的生物学分类”,B同学的言论是关于蝙蝠的习性特点,把不同的论题当作同一个论题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③C同学违反了形式逻辑的排中律。对于蝙蝠的生物学分类来说,“是兽”与“是禽”,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是兽”,又同时否认“是禽”,C同学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分析】背景素材:同学们关于蝙蝠的生物学分类的讨论
考点考查: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度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政治认同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围绕蝙蝠生物学分类的讨论展开,设问要求可转换“从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角度说明三位同学的言论分别错在哪里”,需要调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既是……也不是……→可联系:矛盾律。
关键词②:生物学分类、习性特点→可联系:同一律。
关键词③:都不合适→可联系:排中律。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20.小明的逻辑思维是错误的,违反了排中律,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否则就会犯“两不可”错误。“小学生不当志愿者”和“小学生当志愿者”是矛盾关系,不可同假。
【分析】背景素材:山东淄博烧烤爆红,网友对小学生当志愿者的争论
考点考查:排中律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判断小明的逻辑思维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知识范围是《逻辑与思维》知识,可结合材料中小明的观点分析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材料中小明的“我不赞成小学生不当志愿者,我也不赞成小学生当志愿者。”观点→可知小明的逻辑思维是错误的,违反了排中律。因为该观点是矛盾关系,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否则就会犯“两不可”错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教材观点与材料信息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