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课件(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课件(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5.2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自学思考
1、体味美好情感有什么作用?
2、美好情感是怎样形成的?
3、怎样获得美好情感
4、负面情感的意义?
5、怎样传递美好情感?
6、传送美好情感的意义?
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46-50页,思考下列问题,并用笔在教材上划出问题要点。
o1
体 味 美 好 情 感
5.2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温暖的回信
10岁的白欣妍是电厂路小学五年级二班的一名小学生。去年3月,在学校组织的为冬奥运动员写信送祝福的活动中,白欣妍给苏翊鸣大哥哥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达了对单板滑雪运动的热爱,并祝愿他取得好的成绩。苏翊鸣在回信中鼓励道:“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通过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苏翊鸣的回信,让热爱冰雪运动的白欣妍有了更大的动力。白欣妍参加了学校的冰壶队,并代表石景山区在全市中小学生冬季运动会上获得冰壶项目的第四名。
2月15日下午,白欣妍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一边做志愿服务,一边为苏翊鸣加油助威。在首钢大跳台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她见证了苏翊鸣夺冠的激动时刻。
温暖的回信
1.美好情感的作用?
①让我们身心愉悦,逐渐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
②这些情感表达着我们的愿望,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
友情之乐
爱国之情
师生之情
P47:探究与分享
你如何看待东东和亮亮的情感体验?
在生活中,你有哪些美好的情感体验?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东东通过阅读体验快乐,但是“常一看就是一夜”影响身体健康,应该分配好
阅读时间;亮亮参加有意义 的活动获得美好情感。
与好友交往中获得快乐,体验友情的可贵;参加公益活动中,体验奉献的快乐;
帮助他人获得快乐……
情由心生,不能强迫
如何获得美好的情感?
(1)情由心生,它是在人的社会交往、互动中自然引发的,不能强迫
(2)可以通过阅读、与人交往、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方式获得美
好的情感。
2.获得美好情感的途径
(美好情感不是他人给予的,是自己主动获取的我们无法强迫他人给我们
美好情感)
活动三:情感体验我辨析
课堂小辩论
正方:负面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个人成长
vs
反方:负面的情感体验不利于个人成长
3、正确认识和对待负面情感
(1)负面情感能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饱满丰盈。
(2)学会承受一些负面情感,善于将负面情感转变为成长的助力,也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不断成长。
★记笔记★
02
展望未来——传递情感正能量
o2
传 递 情 感 正 能 量
4.如何传递情感正能量?
情景二:
老人跌倒,路人热心救助
情景一:
老人跌倒,路人避之唯恐不及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环境,也容易受制于环境。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有的人可能会放弃行善、有的人可能会抱怨。这样的放弃和抱怨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加剧了环境的恶化,这样的行为也是一种“平庸的恶”。
思考:我们的情感体验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那我们能不能反过来影响外部环境呢?
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
2021年7月29日河南暴雨,天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虽然经历了灾难,但是我们却迎来了来自武警战士、消防官兵、各企业、各省爱心人士的纷纷驰援,救援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瞬间。
o1
体 味 美 好 情 感
5.2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节假日独自在家,家里没人,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又不爱出去玩,只好关在屋里写作业,这也算是一种精神寄托吧。有时,好朋友打来电话,我特别高兴,也没有什么事,只是聊一些趣事。短短几分钟的交流,能让我一整天都开心。
为什么短短几分钟的交流能让‘我”高兴一整天
②我们的情感需要表达、回应,需要共鸣。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我们可以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4.怎样传递情感正能量?P49-50
①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
②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我们可以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③在生活中不断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使我们的生命更有力量。
体 味美好情感
在品味情感
中成长
传递情感正能量
用自己热情和行动影响环境
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在生活中不断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使我们
更有力量
本课小结
美好的情感的作用
获得美好情感的方式
正确认识负面的情感体验
世界因积 极情感而 美好!
传递美好 情感
体味美 好情感
获取美 好情感
心》理解正确的有:
A. 传递情感,播种快乐
B.关心别人,幸福自己
C.积极行动,弘扬正能量
D. 关心比救助更加重要
(多选)1.下列对右边漫画《伸出你的手,奉献爱
学以致用
【ABC】
2. 以下哪些做法有助于我们培养美好的情感
①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②每天上网聊天、打游戏
③欣赏艺术作品
④阅读各种书籍,广交朋友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
( C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