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第九课 第4课时 全民守法1.学习感悟亚里士多德的良法之治思想,正确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原因、要求。(法治意识)2.了解江苏省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结果,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一、全民守法的内涵法律厉行法治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①___________、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②___________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③___________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权利正当权益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④___________。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试一试1. 乘客挡车门阻拦高铁发车,乘警不敢强制将其带离;公安民警和辅警在正常执法执勤时遭遇暴力抗法,却不敢执法……基层执法人员依法执法为何会变得缩手缩脚 怕被人曝光过度解读、怕逾越模糊的执法权限边界、怕没有规范指导而犯法等原因使一线执法人员产生“不敢管”“有顾虑”的心理。解决此类问题需要( )。①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②明确行政权力边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③执法机关严格执法,以法治方式解决基层治理问题 ④政府为公民的求助和投诉提供法律援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二、推进全民守法共同追求法治观念 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①___________,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②___________和自觉行动。 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③___________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④___________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道德规则试一试2.《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所有家长必须“依法带娃”。法律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该法律施行后( )。①人大应根据我国教育现状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②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可以依法自主地执行该法律 ③人民法院可通过行使审判权引导全社会遵守该法 ④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一个概念:全民守法。三个要求: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三项措施: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1.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状态。[答案]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公民在行使自身合法权利的时候,不允许损害其他公民的利益。[答案]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3.建设法治中国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监督者。[答案] 建设法治中国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议题1 全民守法的内涵情境分析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不能实现法治。”亚里士多德的良法之治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良法之治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重点要确保“良法”生成,同时应注重培养全社会的守法情感。思维碰撞(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要全民守法的原因。[答案] 原因: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全民守法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②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全民守法。[答案] ①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②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③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典例精讲1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介绍了以下情况。对此,下列评论正确的有( )。①强化人权司法保障,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 ②依法惩治各类犯罪,依法及时公开司法结果,推进公正司法 ③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坚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 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主动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 审结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6002件,依法严惩制售“病猪肉”“毒草莓”“毒面膜”的犯罪分子;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审结相关案件7.9万件14.9万人;审结高空抛物、偷盗窨井盖等犯罪案件296件;司法救助4万人,发放救助金9.2亿元;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依法宣告511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83名自诉案件被告人无罪,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解析] 由题意可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公开严惩各种违法犯罪分子,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说明最高人民法院强化人权司法保障,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依法惩治各类犯罪,依法及时公开司法结果,推进公正司法,①②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③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主动性,④排除。议题2 推进全民守法情境分析江苏省徐州市某中学的学生对全市在全民守法方面的做法进行了走访和调查,他们发现以下情况。 市法院在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的指导下,发挥新媒体矩阵“普法联盟”的聚合作用,持续开展宪法学习以及生态环保、禁毒等宣传教育活动,围绕中心工作守法,普法宣传守正创新。市工商联积极运用商会平台开展守法诚信教育。学校专门请法院相关人员对同学们开展了遵纪守法的法治报告。全市上下有着浓浓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思维碰撞结合材料,谈谈怎样才能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答案] ①全民守法,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把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确立为全社会认同的道德准则和文化意识,使全社会成员切实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法治意识。②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③引导全民自觉守法,引导公民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典例精讲2 辽宁省表决通过了《辽宁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该条例共七章四十九条,就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社会保护,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严厉追究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为更好保护知识产权( )。①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据法定程序制定基本法律,推进科学立法 ②行政机关要带头依法执政,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严格执法 ③司法机关通过程序公正,最大化地实现结果公正,推进公正司法 ④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推进全民守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解析] 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依据法定程序制定地方性法规,全国人大才有权制定基本法律,①错误。行政机关要带头依法行政,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②错误。司法机关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地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③正确。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守法,④正确。1.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此,需要国家(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②开展全民普法,引导公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③调动公民投身依法治国实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道德底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解析] 注意设问指向是国家应如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①②符合题意。③反映的是守法实践活动,④反映的是道德对法治的作用,均不符合题意。C2.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部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共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57万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此外,还有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64万多个村(居)担任法律顾问,每名村(居)法律顾问需每月提供不少于1次、不少于4小时的现场法律服务。这有利于( )。①促进公正司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②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法律素养 ③推动乡村治理,完善乡村法律体系 ④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题干中的司法部属于行政机关,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司法部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公民提供法律服务,并未涉及乡村法律体系建设的问题,③不符合题意。②④正确。3.法律知识很枯燥,但法律普及很重要。在互联网上,人们能看到许多法学专业教师把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涉法问题进行演绎,用生动的事例讲授法治课,以案说法,以例释典,用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方式,让书本上的法条“活”起来,让人们“秒懂”生活中的“为与不为”。这样“化枯燥为有趣”的法治课( )。①能够帮助公民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之上增强法治意识 ②有利于公民自觉地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行为准则 ③能够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 ④为推进全民守法、弘扬公序良俗提供根本法治保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解析] “能够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夸大了材料中法治课的作用,③错误。我国宪法为推进全民守法、弘扬公序良俗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④错误。①②正确。第4课时 全民守法【学习目标】1.学习感悟亚里士多德的良法之治思想,正确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原因、要求。(法治意识)2.了解江苏省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结果.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守法用法,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自主预习】必备知识一、全民守法的内涵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① 、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②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③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④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答案】 ①法律 ②厉行法治 ③权利 ④正当权益试一试1.乘客挡车门阻拦高铁发车,乘警不敢强制将其带离;公安民警和辅警在正常执法执勤时遭遇暴力抗法,却不敢执法……基层执法人员依法执法为何会变得缩手缩脚 怕被人曝光过度解读、怕逾越模糊的执法权限边界、怕没有规范指导而犯法等原因使一线执法人员产生“不敢管”“有顾虑”的心理。解决此类问题需要( )。①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②明确行政权力边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③执法机关严格执法,以法治方式解决基层治理问题 ④政府为公民的求助和投诉提供法律援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二、推进全民守法 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①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② 和自觉行动。 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③ 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④ 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答案】 ①法治观念 ②共同追求 ③道德 ④规则试一试2.《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所有家长必须“依法带娃”。法律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该法律施行后( )。①人大应根据我国教育现状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②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可以依法自主地执行该法律 ③人民法院可通过行使审判权引导全社会遵守该法 ④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课时清单 一个概念:全民守法。三个要求: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三项措施: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易错明辨1.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状态。 【答案】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公民在行使自身合法权利的时候,不允许损害其他公民的利益。 【答案】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3.建设法治中国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监督者。 【答案】 建设法治中国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合作探究】议题1 全民守法的内涵情境分析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不能实现法治。”亚里士多德的良法之治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良法之治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重点要确保“良法”生成,同时应注重培养全社会的守法情感。思维碰撞(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要全民守法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全民守法。 【答案】 (1)原因: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全民守法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②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①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②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③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典例精讲1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介绍了以下情况。 审结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6002件,依法严惩制售“病猪肉”“毒草莓”“毒面膜”的犯罪分子;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审结相关案件7.9万件14.9万人;审结高空抛物、偷盗窨井盖等犯罪案件296件;司法救助4万人,发放救助金9.2亿元;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依法宣告511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83名自诉案件被告人无罪,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对此,下列评论正确的有( )。①强化人权司法保障,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②依法惩治各类犯罪,依法及时公开司法结果,推进公正司法③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坚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主动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解析】 由题意可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公开严惩各种违法犯罪分子,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说明最高人民法院强化人权司法保障,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依法惩治各类犯罪,依法及时公开司法结果,推进公正司法,①②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③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主动性,④排除。议题2 推进全民守法情境分析 江苏省徐州市某中学的学生对全市在全民守法方面的做法进行了走访和调查,他们发现以下情况。 市法院在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的指导下,发挥新媒体矩阵“普法联盟”的聚合作用,持续开展宪法学习以及生态环保、禁毒等宣传教育活动,围绕中心工作守法,普法宣传守正创新。市工商联积极运用商会平台开展守法诚信教育。学校专门请法院相关人员对同学们开展了遵纪守法的法治报告。全市上下有着浓浓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思维碰撞结合材料,谈谈怎样才能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答案】 ①全民守法,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把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确立为全社会认同的道德准则和文化意识,使全社会成员切实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法治意识。②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③引导全民自觉守法,引导公民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典例精讲2 辽宁省表决通过了《辽宁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该条例共七章四十九条,就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社会保护,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严厉追究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为更好保护知识产权( )。①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据法定程序制定基本法律,推进科学立法 ②行政机关要带头依法执政,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严格执法 ③司法机关通过程序公正,最大化地实现结果公正,推进公正司法 ④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推进全民守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解析】 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依据法定程序制定地方性法规,全国人大才有权制定基本法律,①错误。行政机关要带头依法行政,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②错误。司法机关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地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③正确。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守法,④正确。【课堂总结】1.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此,需要国家(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②开展全民普法,引导公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③调动公民投身依法治国实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道德底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注意设问指向是国家应如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①②符合题意。③反映的是守法实践活动,④反映的是道德对法治的作用,均不符合题意。2.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部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共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57万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此外,还有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64万多个村(居)担任法律顾问,每名村(居)法律顾问需每月提供不少于1次、不少于4小时的现场法律服务。这有利于( )。①促进公正司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②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法律素养 ③推动乡村治理,完善乡村法律体系④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解析】 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题干中的司法部属于行政机关,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司法部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公民提供法律服务,并未涉及乡村法律体系建设的问题,③不符合题意。②④正确。3.法律知识很枯燥,但法律普及很重要。在互联网上,人们能看到许多法学专业教师把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涉法问题进行演绎,用生动的事例讲授法治课,以案说法,以例释典,用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方式,让书本上的法条“活”起来,让人们“秒懂”生活中的“为与不为”。这样“化枯燥为有趣”的法治课( )。①能够帮助公民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之上增强法治意识②有利于公民自觉地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行为准则③能够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④为推进全民守法、弘扬公序良俗提供根本法治保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解析】 “能够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夸大了材料中法治课的作用,③错误。我国宪法为推进全民守法、弘扬公序良俗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④错误。①②正确。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9.4 全民守法.docx 9.4 全民守法.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