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2023年1月,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村西发现了一处距今大约1.32万年的人类遗址。出土的陶片质地均匀、器型规整,胎土掺杂着植物茎秆,属于典型的夹炭陶工艺。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一些鹿类和鸟类的骨骼表面存在切割等痕迹。赵家徐姚遗址的发现(  )
A.呈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点 B.反映了原始手工业的领先与发达
C.提供了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证据 D.印证了渔猎是食物的唯一来源
2.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城址城壕、专用玉石兵器、有大量随葬品的显贵大墓及专用的贵族墓地,以及散见于遗址内的非正常死亡遗骸等。这些发现可以用来证明(  )
A.阶级分化和斗争加速国家出现 B.城市是进入文明时期的标志
C.中国华北地区最早出现了国家 D.当时中国南北联系日益加强
3.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沿。这表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 B.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
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 D.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
5.王震中在《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中认为:“商代的政区既然可以划分为内服与外服,即王畿与四土,商王对其的管理和支配也有着王畿和四土的区别。在四土范围内,侯伯领地由侯伯自己进行统治和管理,商王主要通过贡纳关系来控制这些附属国族。”据此可知,商朝时期(  )
A.内外服制削弱了商朝的统治 B.四土地区不接受商王的统治
C.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王畿地区都是商间接控制区
6.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7.在殷墟出土的蚌壳、贝和鲟鱼甲,都是海洋里的物产;铜矿石、玉料、金子和绿松石等也不是郑州和安阳本地的物产;冶铸青铜器所需要的锡,产于华南。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原文化的传播 B.长途贩运的发达
C.区域经济的联系 D.铸铁技术的发展
8.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9.商人笃信天命,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德”字既不常见,也无“心”符。周人认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西周金文和文献中“德”字加入了“心”符,成为一个被周人反复提到的突出概念。这反映了(  )
A.天命观念逐渐淡化 B.宗法分封制的影响
C.周人不再崇拜鬼神 D.德的观念更趋理性
10.据《国语·鲁语上》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但商族也将他们的来源与黄帝联系起来。这反映出夏、商、周三族(  )
A.文化上属于同宗同源 B.民族认同具有一致性
C.出现华夏认同的观念 D.文明上体现多元一体
1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12.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
A.生产活动中,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13.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在奄(商朝旧部所在地,周初因其参与叛乱而被灭),建立鲁国;姜尚被封在营丘(敌视周的东夷人故地),建立齐国。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王畿 B.拱卫王室 C.奖赏功臣 D.笼络宗亲
14.西周时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分封诸侯、分赐土地,但如果诸侯不来朝贡周天子,天子可以“削其地”。这说明西周时期( )
A.周王直接占有天下土地 B.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
C.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D.井田制开始产生
15.长期以来,国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推翻这种说法的最可靠证据是( )
A.学科专家的研究成果 B.古代先民的口耳相传
C.后世文献的详细记载 D.考古发现的出土遗存
16.据考古发现,在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区(今河南洛阳)发掘了一批与殷人习俗相同的墓葬,其随葬品中,青铜礼器种类繁多。这说明( )
A.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周 B.商周王朝存在文化传承
C.西周加强对殷人的控制 D.西周王朝社会等级明显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材料二 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国家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利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有利于奴隶制的经济繁荣。分封制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国不断向周边地区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还进行了文化渗透。
材料三 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在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
(1)材料一反映了商朝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至少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
18.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 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 宗祖志》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宗法制的发展变化,并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宗法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
参考答案
1——16:CACBC DCDAB CCBCD B
17.(1)嫡长子继承制不健全;争夺王位的斗争激烈;政局动荡。
(2)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了奴隶制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民族交融。
(3)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周王室实力强大,诸侯国实力相对弱小;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
18.(1)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嫡长子继承制。
(2)变化:东汉以后,门阀士族及宗法性豪强同时崛起;宋朝,获得纵深发展,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成为政府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背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贫富转化迅速宗族间相互救助;士族没落、庶族崛起;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兴起。
(3)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
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