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课标分析
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围绕核心索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节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学习中占有重要的起始地位。教师应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一内容要点: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二认知提示: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的代表三教学延伸: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了漫长的岁月。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下的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它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
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本节课就掀开了中国历史开始的新篇章。主要内容及内在联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第二和第三部分是并列关系,先介绍北京人,讲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再介绍山顶洞人,呈现山顶洞人的状况及其相对北京人的进步之处。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时代占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著名的就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本课重点北京人的发现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从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发现过程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发现地点这一部分,结合教材中的《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确两点:一是北京人发现的具体地点;二是北京人生活的地理环境,探讨地理环境与北京人产生的关系。距今时间这一部分,一方面要学生掌握北京人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问题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使学生明白北京人的生活时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发现过程这一部分,可指导学生从时间、人物、贡献三个方面,按时间顺序制作表格,看起来一目了然。
本课难点北京人的特征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材是从北京人的外形特征、使用工具、社会组织、火的使用等四个方面叙述的。北京人的外形特征这一部分,利用教材中的《北京人复原头像》等图片引导学生从北京人的头骨、眉脊、骨、鼻骨、嘴部、脑容量、身高、上下肢等方面进行分析。北京人的使用工具这一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课本的《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或使用投影、幻灯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注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与天然石块的区别在于它是经人工打制的工具。北京人的社会组织这一部分,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北京地区环境的叙述,使学生明白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决定的。火的使用这一部分,抛要说明北京人使用火的证据后,可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说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可让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议论。
学情分析
第一课讲述了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这一课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主题。首先学生对人类起源和早期人类文明的好奇心:由于这是人类自身的历史,大部分学生对人类起源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会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可能会对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外貌、使用的工具等细节感兴趣,同时也可能对人类文明的演变过程抱有疑问。其次,.学生对于考古和历史研究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考古和历史研究可能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对于北京猿人的发现和研究可能还不太清楚。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式,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考古的知识。再次,学生对于历史证据的理解:本课涉及到了许多关于早期人类生活和文化的证据,如化石、工具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证据的含义,并学会如何从证据中推断出历史事实。最后,.学生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生可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存在一些偏差或误解,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严谨的历史研究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
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
史料实证: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历史解释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列人《世界遗产名录》,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教学难点
北京人的特征
学习模式板块式历史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知道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吗?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生物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创立进化论学说。
解决了人类由何而来的问题。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
2.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二、新课讲授
【读图学史】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可以找到哪些典型的代表?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6页内容,完成下表,并在课本上标注好答案
古人类 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工具 生活 历史地位
元谋人 170万年前 云南省元谋县 打制石器 用火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 70万—20万年 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用火,群体生活 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山顶洞人 3万年前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打制石器,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 人工取火,采集狩猎,缝制衣服
(一)元谋人
1.有哪些证据证明元谋人的存在?
2.这些证据的存在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北京人
【图说历史】
1.图一最早在哪一年被发现?
1921年
2.图二最早在哪一年被发现?是由谁发现的?
1929年裴文中
【探究1】对比一下,北京人头部有何特征?
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探究2】北京人遗址出土了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这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3【图汇历史】从这些考古结果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动脑筋】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呢 北京人用火来做什么呢 火的使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得火: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尔的摩擦生火......
用途: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
意义: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历史光辉】
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思考周口店遗址发现的历史意义?
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是世界迄今所知发现的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图片反映的是哪一远古人类?距今时间?生活地点?
2.图片中的远古人类与北京人相比,有了哪些进步?
懂得人工取火,活动范围扩大
第1课评测练习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了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直立人遗址。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
A.云南元谋人遗址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陕西西安半坡遗址D.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2. 2020年3月22日,成千上万的咸宁市民怀着感恩的心,自发前往咸宁市人民广场,礼送云南抗疫援咸医疗队凯旋。“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的元谋人距今约()
A.170万年B.20万年C.3万年D.6000年
3.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上映时获得不错票房,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最好选择去()
A.云南B.北京C.浙江D.陕西
4.生活在三万年前的他们穿着用骨针缝制的兽皮,靠采集狩猎为生,已经能够人工取火。他们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元谋人D.河姆渡人
5.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1-5 BAABA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历史的第一课,教学的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重点了解和掌握北京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意义等方面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讲解。课堂中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积极发言、交流和思考。同时,我也通过组织讨论、探究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图片展示、小组合作等。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北京人的生活情况,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究精神。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一些知识点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今后改进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探究活动、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在新课讲解环节中,我力求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探究活动环节中,我通过组织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北京人的了解和认识;在课堂小结环节中,我通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作业布置环节中,我通过布置一些有关北京人的作业题目来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认识到一些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例如,在讲解北京人的特征时,可以增加对体质特征、考古发现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以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史前人类。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与现代人类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北京猿人遗址的旅游参观等,以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实际感受。综上所述,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教学
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