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海陵区中考适应性训练试卷九年级 语文(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8分)泰州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南唐时为州治,始名泰州。历史上,“江淮海”三水激荡于泰州,默默【甲】着这方水土,成就了泰州独有的江海文化。千百年来,江海文化作为“泰州文化的原始基因”,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骨血”,更孕育了独具特色、璀璨 xuàn丽的地域文化。dàn生于长江之滨的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真正的思想启蒙学派,【乙】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被誉为“三绝”;梅兰芳的“梅派”唱腔将京剧这一国cuì推向艺术高峰……新时期,一批泰州籍的作家,让里下河文学逐渐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宝库中的耀眼明珠。江海奔流,天地广阔。在文化的传承、探索与创新中,泰州正昂首阔步面向未来,把新时代的长江故事讲述得更加精cǎi。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2.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养育 引领 B.滋养 引领C.滋养 领导 D.养育 领导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中加点词“独具特色”和“独树一帜”词意相近,都有风格独特的意思。B.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泰州籍作家文学成就的赞扬。C.“江海奔流,天地广阔”中的“江海”一语双关,既指长江大海,也指江海文化。D.最后一句语序不当,应将“传承、探索与创新”改为“创新、传承与探索”。4.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①潮平两岸阔,_________。②_________,关山度若飞。③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 ④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⑤水,流淌千年,诗意万般。它是“_________ _________”(《黄鹤楼》)中,崔颢的绵绵愁思;它是“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中,李白的凌云壮志。语文试卷 第1页5.综合性实践活动(8分)班级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参与其中。(1)【我介绍】活动前,你上网查资料,在“微海陵”公众号读到以下内容,用一句话向同学小海作了介绍。(不超过20个字)(2分)近日,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共有421个项目入选。我区“泰州嵌桃麻糕制作技艺”“泰州干丝制作技艺”“海陵唐甸庙会”三个项目成功入选。截止到目前,我区已有省级项目4项。小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创作】活动中,你们考察了泰州早茶集市,准备创作一副对联用于宣传,以丰富泰州早茶的文化内涵。小海已写出下联,请你结合下面材料补写上联。(2分)【干丝制作技艺】烫干丝又称泰州五味干丝。粗细均匀的干丝,用开水泡过,再加入食用碱进行搅拌,然后冲洗干净,沥干水分。吃的时候,在盘中码好干丝,依次加入花生米、肴肉丝、姜丝、椒丝、香菜等调料,还可以配上一小撮虾米,最后浇上特制的黄豆酱油和小磨麻油拌和。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三丁馅包,菜馅肉馅香菇馅,馅馅成丁(3)【我建议】活动后,你梳理了泰州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主要问题:市民对文化遗产的价值了解不够,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年轻的传承人......你打算向泰州文广旅局提两点针对性建议,让泰州的文化遗产“火”起来。(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共66分)(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10题。(22分)【甲】清风阁①宋·王安石飞甍②孤起下州墙,胜势峥嵘压四方。远引江山来控带③,平看鹰隼去飞翔。高蝉感耳仿妨静,赤日焦心不废凉。况是使君无一事,日陪宾从此倾觞④。【注】①清风阁:北宋初期所修,现重建于泰州桃园内。庆历二年,王安石高中进士后为官扬州,到访泰州登临清风阁时作此诗。②甍méng:屋脊。③控带:萦带,环绕。④倾觞:倒酒。【乙】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①文动笔如者皆服其精妙。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②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③其说,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以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拜⑤参知政事。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选自《宋【注】①属(zhǔ):撰写。②俾(bǐ):使。③济:成勍⑤拜:授予官职。6.(1)这首诗主要写出了清风阁________的特点。(2分)(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2分)A.本诗与《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同为王安石登完全一致。B.颔联中的“江山”“鹰隼”既是诗人登高所见,又含蓄:C.颈联写蝉鸣声高和赤日炎炎,表现作者初入官场时内心D.尾联中的“无一事”写出了诗人对使君执政能力的肯定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调知鄞县( ) ②俾新陈相易( )③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 ④以为卿但知(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A.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C.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9.翻译下列句子。(4分)(1)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泰州水城水乡旅游季期间,清风阁前游人如织。请你结合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帮助景区导游小王写一段关于王安石的介绍,以便游客感受清风阁的文化魅力。(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你和同桌小海以“名著与水”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根据要求完成11~12题。(10分)摘抄 批注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内容回顾】 红军长征途中一场关键的战役 “ ① ”在这里发生。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但见那: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清嶂,馀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节选自《西游记》) 【语言赏析】 ②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节选自《骆驼祥子》) 【阅读感悟】 ③11.以上是小海的读书笔记,请帮他补全批注。(6分)12.水,看似寻常,却内涵丰富:纯净透明,质朴淡泊;汹涌澎湃,率性洒脱;奔流不复,百折不挠……名著中不少人物具有水的特性,请根据你的理解,任选一个人物加以分析。(4分)A.鲁智深(《水浒传》) B.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C.杜少卿(《儒林外史》) D.简·爱(《简·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苏砥的《“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妨“较真”一下》,完成13~15题。(12分)①近日,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有网友发现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而非语文课本上熟悉的“渺沧海之一粟”。有人经考证,认为是后人抄写时出现笔误,才把“浮”写成了“沧”。要不要把大家耳熟能详的“沧海一粟”改为耳目一新的“浮海一粟”?一时引发热议。②实际上,经典文本,包括汉语的一些成语、词义等,在流传中出现错误,甚至以讹传讹,乃至最后“将错就错”,并不鲜见。根据汉语词典,成语“愚不可及”语文试卷 第4页最早出自《论语》,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而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是褒义词,而如今被用来形容极端愚蠢,是完全的贬义词。这类“反转”“误读”,是由于后人无心也好、有意也罢,实际上已经成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甚至属于文化传承的一种现象,已难言对错。对专业研究和语文课本来说,确应搞清来龙去脉,正本清源;而对大众来说,却也未必要锱铢必较,争得“脸红脖子粗”。难怪面对是“沧”还是“浮”,不少人赞同:不必太较真!③近些年来,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大家对包括汉字、成语、文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更“较真”、更“挑剔”了,对历史和文化中的细节、脉络更在意、更考究了。今年热门的“国风”影片《长安三万里》《封神》等,尽管口碑不错,但其中的历史细节、文化要素也受到一些观众有理有据的批评、“找茬”。那些披着传统文化外壳的“神剧”,就更难以“糊弄”观众。这两天,央视龙年春晚公布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一个“龘”字冲上热搜,与之相关的历史考证、文化解读刷屏朋友圈。这些现象所反映的,早已超越了“较不较真”的问题,而是大众对传统文化更在意、更呵护了。当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有趣解读、严肃讨论成为舆论空间的“家常便饭”,我们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广度与理解深度,也自然而然地“水涨船高”。④汉服热、博物馆热、“国风”文创热……这些新时尚充分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透过对传统文化要素的严肃讨论、仔细辨析,我们更看到今天对传统文化的追捧、喜爱,并不只是符号层面的,而是越来越深入文化的肌理,去把握形式和表达背后贯通古今的精神与内质。比如,这次对“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分析,就有观点认为,尽管原文是“浮”,但从传统文学和美学角度讲,“浮”字雕琢痕迹太重,反而是讹传的“沧”字意境更开阔,更符合古代文人所追求的胸襟和气质。这实际上已超越单纯对错,成为一次文化意义上的“科普”。实际上,也只有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里,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丰厚的资源、更扎实的滋养。⑤在这个意义上,是“沧”还是“浮”,不妨“较真”一下,甚至类似的理性讨论、深入分析,在舆论场中,反而应该多些,再多些。(选自2023年12月5号“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有删改)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以设问句为题,意在亮明作者的主张,同时引发读者对“沧”“浮”之争的关注和思考。B.作者对《长安三万里》《封神》等“神剧”持批判态度。C.生活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不鲜见,甚至能引领时尚的潮流。D.对汉字、成语等传统文化元素的较真,不能只为辨别对错。1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加点词“反转”的含义。(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补全你和同桌小海的对话。(6分)小海:有的书上把《饮酒》中“悠然见南山”写成了“悠然望南山”,到底哪个正确呢?你: ① 。小海:既然如此,那对于这类现象,就没有必要去关注了。你:也不尽然。对比这两个字,你就会发现用“见”字更妙,因为 ② ;并且,对这类现象的关注还有助于 ③ 。(四)阅读庞余亮的《稻捆与稻捆相依为命》,完成16~21题。(22分)①平原上的秋收到了总决战的时候。②总决战的标志是父亲磨刀,他俯身在磨刀砖上磨镰刀。③磨刀砖是块砌城墙的砖--是父亲去县城护城河里罱①泥罱到的。父亲一边磨着,一边往镰刀的刃口洒了几滴水。不一会,磨出的泥浆慢慢爬到了置放磨刀砖的凳子上。④磨刀的父亲非常专注,有只苍蝇盯在他的后脖子上,他也没空理睬,每磨一会儿,他就用大拇指试着镰刀的刃口。父亲的手上也粘了泥浆。⑤砌城墙的砖头质量太好了,磨了好多年了,城墙砖仅仅磨出了一道好看的凹面。⑥一把□两把□三把,父亲会一口气磨好三把镰刀。这三把镰刀并不代表明天有三个人割刀,其中有一把是父亲的备用镰刀。⑦磨好了镰刀,父亲嘱咐全家人早点睡。父亲的口头禅是:没钱打肉吃,睡觉养精神。多睡点,就有力气干活了。⑧睡觉之前,我又看了搁在院子里的镰刀,镰刀很亮,更亮的是头顶上的月亮。秋天越深,月亮越白,天庭上的月亮比大队部的汽油灯还亮。⑨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但醒来的时候,月亮还在西天上,还是很亮。我怀疑父亲都没有睡觉。我再看母亲,母亲煮了两大锅饭,一锅饭早上吃,一锅饭带到田里,充当午饭和晚饭。⑩早上吃饭是很少见的,我吃得太快,竟然噎住了。父亲有经验,用筷子猛然抽打我的头。我丢下碗筷,双手护头,竟好了。 吃了早饭就上船去田里割稻,离开村庄的时候,整个村庄还没醒来,有雄鸡在长啼,但我们已快到我们家稻田了。语文试卷 第6页 2月亮是在我们上了岸不见的。天暗了下来,但东边已有了鱼肚白。田埂上全是露水,冰凉冰凉的,打了几个冷战,上牙磕打着下巴,由于肚子里饱饭,一点也不冷。 父亲的镰刀到处,待在稻田里的蚂蚱们到处乱跳,有的撞到了父亲的脸上,有的还逃到了我的嘴巴里。父亲顾不上它们,我也顾不上它们。父亲母亲割稻,我要负责捡他们割漏下的稻呢。 东边的天色渐渐亮了起来,我们家的稻田已割掉了一小部分。隔不远处,也有人家来割稻了。 整天田野里,弥漫着好闻的青草味--这是稻根被割后的味道,是天下最好闻的味道。 捆稻的腰是父亲割的稗子棵,一分为二,两头打个结。那些稗子长得很高,也很有韧劲。父亲用镰刀搂起一群稻子,像哄孩子那样,把它们聚拢在一起,然后用稗子腰将稻子们快速扎起。 多少年过去了,我还记得起父亲捆稻的样子,还有父亲挑稻捆上船的样子,先用木权叉住两捆稻,接着就用柄一头插到前面的一捆稻的腰中,一次三捆,虎虎生风地向我们家船上走去。 稻捆一捆又一捆地上了船,船的吃水线一再下埋。 在我们家木船的吃水线快要到极限时,一天的总决战结束了。 此时,一天早过去了,月亮又升起来了。因为稻捆堆得很高,母亲在船头导航,父亲使用一根长长的竹篙。 咚--哗啦--咚--哗啦-- “咚”是竹篙下水的声音。“哗啦”是竹篙出水的声音。 河水已很凉了,月光也很凉,我的光脚丫更凉,我决定把自己的脚伸到稻捆中间。 --那稻捆里,很暖和很暖和。(选自《在那个湿漉漉的平原上》,2021年第5期《草原》)【注】①罱(lǎn):打捞。16.梳理文章围绕“总决战”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全流程图。(6分)17.为第⑥段两处□选择恰当的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2分)A.、、 B., ,我选( )(填字母),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说说第24段中“暖和”一词有着怎样的意蕴。(2分)语文试卷 第7页19.对本文题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稻子被割倒并被捆扎在一起即将离开大地时的不舍。B.形象地写出了稻捆被挑上船堆在一起的样子,暗示这是一个丰收年。C.“稻捆”既是实指,也喻指和稻子般勤劳朴素的农人,他们相互依存,和谐地生活在这片平原上。D.连用两个“稻捆”,营造紧张的气氛,旨在强调秋收这场“总决战”的艰辛。20.月亮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庞余亮创作的《在那个湿漉漉的平原上》,是一组以大地为写作对象的散文,2022年获得第十三届万松浦文学奖,本文是其中一篇。颁奖词中说,庞余亮在这组散文中书写故乡苏北平原的风土草木,构筑着他的精神地理家园。请阅读本文及这组散文的其他选段,说说你对这个“精神地理家园”内涵的理解。(6分)选段一:比起漫长的夏天,漫长的冬天才是这个湿漉漉平原的真相。比如那些破冰而行的捕鱼人,竹篙从水里拔上来,瞬间就结满了滑溜溜的冰。四面环水的村庄的冬天的确难熬,但比人更艰辛的是那些畜生们。鸡好办,它们会去寻找灰堆扒食。狗也好办,因为它鼻子好使。-《早春的盐巴草》选段二:蝼蛄被我几乎消灭完了,立夏节气到来了。好玩的斗蛋开始了。尖者为头,圆者为尾。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虽然我的个子最小,我的蛋常常是斗蛋的常胜将军。-《石磙上的男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文(60分)22.请以“像水那样”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2024年语文中考适应性训练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1.(4分)绚诞粹彩2.(2分)B3.(2分)D4.(8分)①会当凌绝顶 ②风正一帆悬 ③教然后知困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⑤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5.(1)(2分)我区新增三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字数过多酌情扣分)(2)(2分)示例:五香干丝,姜丝椒丝肴肉丝,丝丝入味。(结构一致,意思相近即可)(3)(4分)示例:举办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让市民对本地文化遗产有更全面的了解;开发与文化遗产有关的创意产品,让文化遗产走进更多市民的生活;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与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对非遗的热爱;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非遗制作,让年轻上了解非遗,关心非遗,投身非遗传承。(两点建议,一点2分,需从不同角度提出;语言表达不畅酌情扣分)二、阅读理解(共66分)(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10题。(22分)6.(1)(2分)巍峨高耸 气势雄浑(围绕“高”,答出一点即可)(2)(2分)B7.(1)(4分)①做知县 ②交换 ③方法 ④只,只是(2)(2分)C8.(2分)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9.(1)(2分)(他的文章)已经完成,看过的人都佩服他文章的精彩高妙。(2)(2分)(王安石)慷慨激昂地立下矫正世事、改变世俗陋习的志向。10.(6分)王安石年少好学,文学水平高,中进士后为官扬州,曾登临泰州清风阁并赋诗。他志向远大,能言善辩,果断自信,敢于革新,心系百姓,有经国济世的才能。(一点2分,答满3点给6分,“登临泰州清风阁并赋诗”如答不到,酌情扣分。)【译文】王安石年少时喜欢读书,眼睛看过一次就终身不忘记。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好像不经意,文章写完后,看过的人都佩服他文章的精妙。调任鄞县知县,修筑堤坝,疏浚池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谷物借贷给百姓,秋收后百姓再出些利息来偿还,使新年的粮食和陈年的粮食能够相互交换,鄞县的百姓认为这样做很方便。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擅长用雄辩、旁征博引来佐证他的观点,果敢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有矫正世事、改变世俗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呈上万言奏章,他认为: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物不足而成为国家祸患的,祸患是在于治理天下财物不得其法罢了。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书学问,不懂的处理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二)你和同桌小海以“名著与水”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根据要求完成11~12题。(10分)11.①(2分)飞夺泸定桥②(2分)示例:“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手法,写出水帘洞瀑布的雄伟壮观。或:反复运用对偶的手法,语言整洁,节奏明快,写出了水帘洞瀑布壮观景象。(从修辞手法或句式特点赏析均可)③(2分)示例:作者看似写雨,实则表达对没有公道的社会的不满和批判。12.(4分)示例一:A.鲁智深具有水的率性洒脱的特点。打死镇关西后,他为躲避追捕在五台山出家为僧,但他并不守清规戒律,吃酒闹事,被方丈打发到大相国寺看菜园。有次吃酒时,觉得树上乌鸦叫得烦人,竟将大树连根拔起。示例二:B.保尔身上具有水百折不挠的特质。保尔在战斗中多次受伤,在筑路过程中患伤寒、肺炎,但他没有被伤病击倒,顽强地克服自杀念头,在双腿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选择了以笔为武器进行小说创作,开始了新生活。示例三:C.杜少卿身上具有水质朴淡泊的特质。他不重钱财,杨裁缝无力埋葬去世的母亲,杜少卿将刚完工的一箱秋衣当了二十多两银子,交给杨裁缝;他不重功名,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朝廷征辟,他装病拒绝出仕。示例三:D.简爱身上具有水百折不挠的特质。简爱寄居在舅妈家,面对舅妈和表哥的欺负,她勇于捍卫自己的尊严;洛伍德学校教规严厉、生活艰苦,她奋发进取,各门功课都取得第一名;得知罗切斯特已婚,她毅然选择离开,重新生活。(紧扣水的特质1分,结合人物性格、经历分析3分)(三)阅读苏砥的《“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妨“较真”一下》,完成13~15题。(12分)13.(3分)B14.(3分)“反转”原意是指转向相反的方向,这里是指一些经典文本,包括汉语的一些成语、词义等在流传中意思和感彩等都与原来相反。(原意1分,语境意2分)15.(6分)①“见”和“望”都有道理,这是一种文化传承现象,不能简单以对错来评判。②“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相吻合;③深入文化的肌理,去把握其精神与内质,从而更好地去了解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发展。(6分,一空2分)(四)阅读庞余亮的《稻捆与稻捆相依为命》,完成16~21题。(22分)16.(6分)割稻捡稻 捆稻扎稻 挑稻上船(6分,一空2分;“割稻”“捆稻”“挑稻”,按顺序答到即可。)17.(2分)我选A,句中“一口气”写出父亲想尽快把磨刀这一秋收准备工作做好的迫切心情,用停顿短暂、显得节奏明快的顿号更恰当。我选B,父亲一边磨刀一边往刃口洒水,磨一会儿还用手指“试”着刃口,苍蝇叮在脖子上也不管,可见他做事专注、认真、细心,用停顿稍长、节奏稍舒缓的逗号更恰当。(2分,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成理即可。)18.(2分)将脚放在稻捆里感到温暖;父母的勤劳、能干让“我”敬佩;丰收的场景让“我”喜悦;现在的“我”回忆往事时内心幸福,对父母充满感恩。(2分,一点1分,只从儿童视角理解也可以。)19.(3分)C20.(3分)交代时间的变化,表明割稻时问之长,表现人们的辛劳;用皎洁的月色营造静谧优美的意境,表现故乡风物的美好和作者的喜爱之情;以月光的凉衬托稻捆的暖,写出平原秋收给作者带来的喜悦和希望。(3分,一点1分)21.(6分)“精神地理家园”的内涵包括:指作者家乡地处苏北平原,这里河流密布、物产丰饶,风景优美;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生活艰辛而安定,在这里作者度过了难忘的童年;这片土地不仅养育了作者的身体更滋养了作者的精神,承载着他热爱、怀念、感恩等丰富的情感,是他的精神归宿。(家乡的地理特点2分,人文特点2分,作者的情感2分)三、作文(60分)参照中考作文阅卷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