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时空坐标】
【课程导学】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问题导学]
1.中华文明起源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试扼要说明其所反映的中华文明的特点。
提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发展以中原为核心,在中原以外的地区形成了多个文化圈,即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2.四千年前,出现了“丰下类型”的原始文化。这种文化遗址在辽宁西部地区分布得十分密集,堆积一般很厚。赤峰水地遗址发现了大量磨盘。收割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相对增多。据此,提炼“丰下类型”的原始文化向我们透露出有关食物生产的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原始农业有较大发展;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定居生活出现。
3.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结合恩格斯的话,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关系。
提示: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标志着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知识梳理]
1.旧石器时代
(1)概念: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选必2)
(3)文化遗存: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新石器时代
(1)概念: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2)社会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且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3)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4)文化遗存
①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彩陶、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黑陶)。
②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良渚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
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
3.从原始社会组织到国家初始形态的出现
(1)原始社会组织
阶段 特征
原始人群 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①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②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2)国家初始形态的出现
构图解史 生产力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问题探究]
探究点1 问题阐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
遗址名称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所属流域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长江
蓝田人 约115—70万年 陕西蓝田 黄河
北京人 约70—20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金牛山人 约28万年 辽宁营口 辽河
长阳人 约19.5万年 湖北长阳 长江
和县人 约19—15万年 安徽和县 长江
马坝人 约13万年 广东韶关 珠江
丁村人 约10万年 山西襄汾 黄河
左镇人 约3—2万年 台湾台南 —
山顶洞人 约3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材料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新石器早中期多分布在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普遍分布在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
——摘编自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
读史:材料一中“距今年代”体现了时间信息,“发现地点”“所属流域”体现了空间信息。材料二指出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和晚期遗址的分布。
思考:材料一中人类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址在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特点:起源早;多元化。变化:从多元走向一体,逐渐集中于中原。
探究点2 信息获取——良渚文化遗址所反映的文化特征
材料 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代表包括有着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精致漆木器。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
——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等
读史:材料涉及良渚文化的分布、手工业和农业生产、墓葬的差别和社会特征等方面。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征。
提示:特征: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影响范围广;以精美的玉、黑皮陶、磨制石器等为物化特征;手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以稻作生产为主要形态;社会成员存在等级差别;已具备文明社会特征。
【拓展深化】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多元性 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
从遗址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诸多大河流域
一体性 从经济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
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从演进趋势看,多元发展的区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汇聚融合成统一的中华文明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
[问题导学]
1.内外服是相对于“大邑商(商王直接控制地区)”而言的,其内居住着内服贵族家族,内服由中央的百僚和地方的宗族之长以及里长构成。其外是具有侯、甸、男、卫、邦伯等名号的外服势力,他们与商的敌对方国交错分布。据此,试对该制度予以扼要解读。
提示: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度,即对内服和外服地区采取不同的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周朝的政治稳定。
2.有学者提出,西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与其说这是一种分权体制,不如说是周天子的集权谋略。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西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以周天子为首形成等级森严的国家统治模式,通过各诸侯垂直统治地方,形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即分封制的建立推动了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3.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这里的“土地国有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对此应如何理解?
提示:井田制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的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一种土地私有制。
[知识梳理]
1.夏朝的建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政治统治
夏王 最高统治者
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①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 ②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4)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
(5)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夏朝灭亡。
2.商和西周
(1)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商朝 西周
建立 ①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②建立:汤建立商朝 ①时间:公元前1046年 ②建立: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
概况 ①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地方: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③法律:《汤刑》 ①贵族等级分封制:内容:周天子分封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特征: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②法律:《九刑》 ③“共和行政”: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召公、周公共同执政 ④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⑤官员选拔:世官制,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概况 政体的原始民主传统:①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②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概念阐释
国野制
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周王朝实行了国野制。 “国”,亦称“乡”,一般来说,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居住着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 “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亦称庶人。野人的主要义务是从事农业生产,以耕种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劳役。
(2)经济
农业 ①生产工具: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②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3)思想与文化
文字 ①商代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②大量的西周的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青铜文化 ①商朝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水平高超;②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
思想观念 ①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②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周易》提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西周末年的太史伯提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课后练习】
1.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A )
A.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B.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D.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2.《5000年文明启示录》中指出,一些人高高在上,使唤农民耕种收获、上缴余粮,供给士兵、祭司、工匠、船员、驼队、矿工、伐木工,及其他从事专业技艺的人员。随着这些人数量渐增,技艺日精,一个我们称之为“文明”的社会由此形成。材料表明( B )
A.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联系 B.社会分工推动了文明起源
C.武力扩张促进文明的发展 D.帝国统治扩大文明的范围
3.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A )
A.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4.法老是古埃及国王专有的称呼,埃及法老既是历史人物,也是神话角色。埃及法老自称“太阳神之子”,以此表明自己的神性。在古埃及人的传统观念中,法老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人与神交流的中介。这反映出古代埃及( D )
A.君主专制统治凸显 B.等级秩序十分严格
C.国家已经实现统一 D.君权与神权相结合
5.几乎古代印度的每部法典都在首章宣称法典是神赐的,而法典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种姓制度。此外,法律中的所有权、债、婚姻家庭法、刑法及诉讼制度等,也大都来源于婆罗门教教义。古印度重要法典《摩奴法典》按婆罗门教的“四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来编排体例。材料表明( D )
A.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国教 B.宗教深刻影响古代印度社会
C.印度法律奉行宗教宽容政策 D.古印度法律渗入了宗教思想
6.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民主制度)看起来是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那些被判了死罪的或要流放国外的,竟好像没事人一样,照旧在人民中间来来往往,也竟好像来去无踪的精灵似的没人注意他们。”据材料推断,柏拉图( B )
A.宣传民主政治带来的社会公平 B.批判直接民主带来社会混乱和无序
C.认为民主政治维护了法律尊严 D.肯定社会阶层流动得益于民主政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