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讲练)(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讲练)(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目 录
考情分析
知识建构
梳理预测
考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核心提炼·考点梳理】
【学科素养·探究提升】
【中考演练·命题预测】
考点二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核心提炼·考点梳理】
【学科素养·探究提升】
【中考演练·命题预测】
考点三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核心提炼·考点梳理】
【学科素养·探究提升】
【中考演练·命题预测】
考点四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核心提炼·考点梳理】
【学科素养·探究提升】
【中考演练·命题预测】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预测
古代农业的发展 能够通过中国古代的经济成就,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古代经济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方面;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从命题趋势来看,中国古代政经济中的原始农业多以选择题呈现、宋代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多以材料题形式进行考查。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商业的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
考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原始农耕时期 (1)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2)原始农业发展:由“刀耕火种”到使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3)农作物: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
西周 实行井田制,促进了农业发展,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春秋 战国 (1)铁制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出现,战国进一步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2)商鞅变法中,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促进了成都平原地区农业的发展
西汉 (1)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增加农业劳动力;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汉文帝、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减轻赋税徭役(“文景之治”);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尤其重视兴修水利 (2)工具: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促进了汉朝经济的发展 (3)农作物:张骞通西域后,从西域引进苜蓿、葡萄、石榴、核桃等作物
东汉 减轻农民负担,社会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光武中兴”)
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时,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吴国开发江东地区 (2)东晋南朝;兴修水利,推广和改进犁耕、育种等技术,实行麦稻兼作,种植双季稻,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3)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隋朝 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唐朝 (1)唐太宗,减轻农民的税赋劳役,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唐玄宗统治前期,兴修水利,重视农耕技术的发展,限制土地兼并 (2)唐代改进的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宋朝 (1)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秧马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推广复种技术,粮食产量增加 (2)农作物: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宋朝时,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3)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区在南宋时期向北推广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元朝 元世祖重视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明朝 (1)农作物:从美洲引进了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农业著作:①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②明朝末年,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
清朝 耕地面积扩大;大力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在南方地区推广种植双季稻,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扩大棉花、烟草、茶叶、药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
【知识拓展】
1.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2.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革
3.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特点
①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
②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形成精耕细作的基本特点(春秋战国开始)。
③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从井田制发展到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赋役负担繁重,压抑了生产积极性(商鞅变法,休养生息政策)。
⑤历朝历代都重视水利兴修(战国都江堰、三国曹魏,清朝前期为代表)。
⑥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苏湖熟天下足)。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农业发展。……南方利用稻麦复种、间歇轮作等方式,使一年内农业丰收三次,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后来,南方修复水利,大面积增加种植,开始围水造田,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在唐朝江南地区,农作物生产主要工具包括碌碡、砺、耙、犁等,土地经过犁田处理后,将土块用耙碾碎,并拔掉杂草,最后用犁将地面压平,使土地达到种植标准。后来又引进……农作种植变为先耕地,然后耙田……农作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刘高峰《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原因与表现》
材料二: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垦辟,“土狭人稠,田无不耕”……宋代法律对土地的保护日趋完善,规定:“满五年,田主无自陈者,给佃者为永业。”此法律规定近似于现今的“时效取得”,可见宋代对土地保护的立法技术之高。太祖开宝二年,进一步规定印契制度及税契制度,即用官府加盖红印的契据确认土地所有权,以收取契约税的形式保护土地交易的合法性。这些举措,极大限度地激发了百姓开垦土地、耕作田地的积极性,“民无恒产则无恒心”,民有恒产则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杨楚昕《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探析》
【命题角度】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因素。
(3)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在唐宋历史中任选一个史实,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
示例:唐朝发明的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适合于精耕细作,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唐朝农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
(1)原因:种植技术的进步(耕作方式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建;农业生产的扩大;生产工具的改进;精耕细作等。
(2)因素:统治者的重视;立法保护土地鼓励垦荒;以契税确定土地所有权;社会环境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等。
(3)宋代复种技术得到推广,耕地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8:05:34;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1.(2023 北京)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农耕生活想象图 D.曲辕犁模型
2.(2023 天津)根据考古发现,远古农耕时代的河姆渡人最有可能吃到的是(  )
A.粟 B.水稻 C.葡萄 D.甘薯
3.(2022 菏泽)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所示)。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4.(2023 山西)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5.(2023 怀化)“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以上内容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著作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它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6.(2023 潍坊)“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
A. B.
C. D.
7.(2023 重庆)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它(  )
A.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B.在《史记》中有其详细的描述
C.对孙吴开发江东起到关键作用 D.是唐朝发明和推广的耕作工具
8.(2023 广东)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薅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
A.变法成效显著 B.人力严重不足
C.农业技术先进 D.耕地面积扩大
9.(2021 眉山)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这(  )
A.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B.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10.(2022 贺州)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力恢复经济。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二年,两次降低当年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全免田租。……徭役也相应减轻,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到汉景帝时,他继续执行文帝的政策,继位当年即下诏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曾和百官一起劝农,并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政治、经济效果,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过渡。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简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8:17:21;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新考法】跨学科——书法中的历史
1.如图是甲骨文中可以见到的农作物品种。材料可证实我国(  )
(黍)现在仍旧称为黍,去皮之后称为大黄米。
(禾)现在称为谷子,去皮之后称为小米。
(来)现在称为小麦。
(麦)麦在商代可能专指大麦。
( )在商代已经有稻、有人说“ ”字就应读“稻”。
A.远古人类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盘古传说的真实 D.早期国家的建立
2.【新考法】跨学科——艺术中的历史
图片也是历史的重要载体。初一某同学从如图中不可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铁器、牛耕已广泛使用 B.引发“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C.引发当时各国变法风潮 D.有效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新考法】跨学科——语文中的历史
3.《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汉初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A.消除秦王朝的残余势力 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 D.加强中央集权
【新考法】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4.“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工具(  )
A.耧车 B.筒车
C.秧马 D.翻车
【新考法】新情境——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准确表达的能力。
5.南宋《陈再农书》提出:“凡田种三五年,其力已乏,斯语殆不然也是未深思也。若能时加新饮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壮矣,抑何敝何衰之有。”这一理论说明了(  )
A.农业生产注重因地制宜 B.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完善
C.改进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D.精耕细作可以提高产量
【新考法】 核心素养——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中国历代王朝都以农为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关于农业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B.隋唐时期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水稻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D.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新考法】 核心素养、跨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数学学科
7.观察如图,在1734﹣1795年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B.政治清明法制健全
C.社会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D.大量土地的开发利用
考点二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原始社会 (1)半坡居民制作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2)河姆渡居民制作的猪纹陶钵,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商周 青铜器的鼎盛时代,采用“泥范铸造法”,四羊方尊造型奇特,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春秋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东晋南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隋唐 (1)丝织业:品种多,水平高,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2)陶瓷业: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两宋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3)制瓷业: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明朝 (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2)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清朝前期 (1)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手工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材料— 如图所示
材料二 钧瓷起源、兴盛于北宋时期的禹州地区。禹州地区考古发现多处文化特征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禹州位于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商贾云集。钧瓷的蓝色乳浊釉是由于禹州地区矿物含量中的硅铝比值造成的,禹州独特的自然资源,为钧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禹州钓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研究》
材料三 瓷器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区域内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宋代的汝窑、景德镇窑等之间有着各式各样的影响与传播。宋代瓷器文化也深深影响着少数民族的瓷器设计与生产,辽瓷中的白瓷源于定窑。宋代瓷器通过泉州等港口销往世界各地,并影响各国瓷器的设计与生产。
——摘编自《宋代瓷器文化的传播及其审美取向》
【命题角度】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瓷器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钧瓷为何起源兴盛于禹州地区。
(3)据材料三,说明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答案】(1)特点:①工艺精美;②种类丰富;③分布广泛。
(2)①禹州制瓷业历史悠久;②禹州交通便利;③禹州矿物资源独特。
(3)意义:①有利于瓷器艺术的交流发展和瓷器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②瓷器文化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促进了民族交融;③瓷器文化随着对外贸易传播到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2023 宜宾)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炎黄联盟 D.早期国家产生
2.(2023 福建)如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  )
A.先民的审美观念 B.国家的政治形态
C.汉字的基本结构 D.青铜的冶炼技术
3.(2023 扬州)《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如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4.(2023 乌鲁木齐)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2022 资阳)如图文物共同反映了唐代(  )
A.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B.手工业发展水平
C.民族交融频繁 D.文化繁荣
6.(2021 雅安)如图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出土于陕西西安。图中四个人俑分坐两侧,其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①手工业水平高
②音乐舞蹈多姿多彩
③民族交融发展
④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3 宁夏)某兴趣小组探究“宋代工商业发展”,有下列资料可以参考,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元朝脱脱等人所撰《宋史》 B.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文物
C.元末明初施耐庵著《水浒传》 D.大型历史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
8.(2023 张家界)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制作了如图知识卡片。该同学复习的主题是(  )
★742年,北方与南方人口比例为3:2:1080年比例为2:5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A.海外贸易繁盛 B.水稻产量增加
C.经济重心南移 D.都市经济繁荣
9.(2023 罗江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簋(guǐ),西周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县,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簋既用作食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身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图1 利簋及其简介
利簋腹内底部铸有金文4行32字。 原文:略。 译文: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铜给右史利(“利”是人名),用作祭祀祖先的宝器。
图2 利簋上的铭文及其内容
——摘编自《青铜器与金文》《商周青铜器》等
材料二: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摘自《史记 周本纪》
甲子日,纣兵败。纣走之,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摘自《史记 殷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利簋”的史料价值。
(2)指出材料一、二相结合可以证明的历史史实,并结合材料对这种史料运用方法作简要说明。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8:55:52;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新考法】 跨学科——艺术中的历史
1.如图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据此可知,河姆渡人(  )
A.会制作陶器 B.房屋是干栏式建筑
C.懂得饲养牛 D.懂得人工栽培水稻
【新考法】 跨学科——艺术中的历史
2.2023年央视春晚主舞台以“庙底沟彩陶花瓣纹”文物元素为创意的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牢牢占据舞台C位。这一设计创意正是来自于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如图)。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与北京人生活的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新”在(  )
A.以磨制工具为主 B.以打制工具为主
C.开始使用天然火 D.群居生活的出现
【新考法】 新情境——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我国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天五鼎四簋”的说法,这体现了(  )
A.青铜器适用范围广泛 B.青铜器主要用于食器
C.青铜器的类型和数量成为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新考法】 跨学科——艺术中的历史
4.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藏品鸳鸯莲瓣纹金碗是盛唐时期的制品。这件文物反映了当时(  )
金碗内壁錾(zàn)刻上下两层共10朵莲瓣纹,这种凸瓣纹实际上是受希腊罗马装饰风格的影响,动物花草则是唐代本土流行的装饰题材。此碗形态庄重大方,纹饰繁纷瑰丽,工艺精湛考究,被誉为“开在大唐的金莲”
①中外文化的交流 ②民族关系的和睦 ③唐人的审美意趣 ④工匠的高超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新考法】 跨学科——艺术中的历史
5.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如图这件文物(宋代定窑孩儿枕)最能说明宋代(  )
A.民族交融加深 B.制瓷业水平高超
C.文化高度繁荣 D.造船业技术先进
【新考法】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6.利用表格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历史。据表2可以得出的历史认识是(  )
名称 特点
河北定窑 釉色纯白如牛乳者,或带淡赤色,釉中往往有刷纹,釉面凝聚,如有泪痕
河南汝窑 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河南钧窑 以红、紫为基础,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晚霞,变幻莫测
浙江哥窑 浙江哥窑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A.唐宋的手工业部门仅限于瓷器制造业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瓷器制造业兴起
C.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D.宋代南北统一,手工业生产技术发展迅速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9:04:25;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3 15:25:49;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考点三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古代商业的发展
先秦 春秋时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使用金属货币
秦汉 (1)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方便了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发展 (2)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3)汉朝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南朝 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隋唐 (1)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 (2)唐朝水陆交通发达,中外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繁荣的大都市。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长安城内的市是商业区,坊是居民区)
宋元 (1)商业城市: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城市可以沿街开铺;经商的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夜市和草市。出现了娱乐兼商业的场所“瓦子” (2)纸币的产生: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海外贸易,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明朝 (1)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等 (2)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
清朝 前期 (1)商贸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出现了工商业市镇 (2)形成了晋商、徽商等大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乾隆时,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时我国商业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唐代以前,城市布局是一种方格状的坊市结构,到唐代,城市的扩大,居民的众多,工商业的繁荣,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在一些城郊附近、交通要道、驿站渡口,形成了大的农村市场,这被称为草市。到了宋代,商业的发展遂导致坊市制崩溃,因四川使用铁币不便,当地大商人就联合发行一种纸币,称作交子。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已经趋于形成,大宗商品被长途贩运而广泛流通,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品的地区性生产基地出现。因钞易为政府滥用,又在中西方贸易中,中国是出超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大量的商品流通需要有一种稳定的货币,于是民间渐弃钞不用,改用贵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唐宋以后社会经济新因素的成长,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向近代化的萌动,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且首先是在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出现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也有曲折,也有波澜,但始终具有不断向前的活力。
——摘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命题角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唐宋、明清时期货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商品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答案】(1)唐代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或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宋代坊市制崩溃;北宋四川发行纸币交子。
(2)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已经趋于形成;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品的地区性生产基地出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
(3)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9:13:50;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1.(2023 岳阳)如果有机会让你穿越到秦朝,在都城咸阳生活,你购买生活用品使用的货币是(  )
A. B.
C. D.
2.(2023 哈尔滨)某市博物馆正在进行“中国古代货币展”的布展工作。下列文物中可作为秦朝时期展品的是(  )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五铢钱
C.开元通宝 D.纸币“会子”铜版拓片
3.(2023 济南)《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到:“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班勇出使西域
4.(2023 荆州)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汉朝科技的进步 B.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5.(2023 济南)“这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全球通史》对唐都长安的描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6.(2023 广东)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
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
7.(2023 济南)如图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板。它不仅标明铺号,而且以白兔为商品标识,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它出现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8.(2023 金昌)据记载,北宋后期全国镇市1900有余,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反映出宋代(  )
A.农业进步 B.文教昌盛
C.手工业发达 D.商业繁荣
9.(2023 宿迁)“宋代初年年平均铸币量为13万至31万贯,到了11世纪则高达183万贯,但仍是供不应求,这时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反映出宋代(  )
A.商贸的繁荣 B.手工业的兴盛
C.农业的发展 D.铸币业的发达
10.(2023 连云港)《全球通史》谈到:“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文中“商业革命”指 (  )
A.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 B.工商业市镇兴起
C.流通领域出现了纸币 D.手工业工场涌现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9:18:52;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新考法】 跨学科——艺术中的历史
1.如图中,秦推行的措施(  )
A.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B.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 D.扩大了秦朝的统治疆域
【新考法】 新情境—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丝绸之路,在以前有许多不同的叫法,例如“瓷器之路”“皮货之路”“彩陶之路”“玉石之路”“青铜之路”等等。史学界的不同叫法从侧面印证了丝绸之路是(  )
A.物品贸易交流之路 B.使者相互往来之路
C.中外文化学习之路 D.东西陆上交通之路
【新考法】 跨学科——英语中的历史
3.晓敏同学在百度上搜索主题学习资料,找到以下内容,据此判断她学习的主题是(  )
【外文名】:The Silk RoA.D. 【开创期】:西汉 【终点】:大秦(欧洲古罗马) 【引进物种】:葡萄 石榴 核桃 苜蓿等
A.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B.丝绸之路上的交往
C.中原物种丰富 D.有效管控西域
【新考法】 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著名的有(  )
A.长安 B.长沙 C.安西 D.南诏
【新考法】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5.南宋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由女子宋五嫂所创,她是“汴京酒家女,善作鱼羹”,随宋室南渡临安后,仍以鱼羹为生,因手艺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这从侧面反映南宋(  )
A.商品经济继续发展 B.坚持重文轻武政策
C.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科学技术创新发展
考点四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含义
“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原因、过程
原因 ①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③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 ④南方政权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史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史料】
材料一 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乱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经历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 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长期经济发展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三 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
材料四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万 19.8% 998万 80.2%
唐 392万 43.2% 515万 56.8%
北宋 1122万 62.9% 662万 37.1%
【原因】1.北方多战乱,南方安定;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3.南方统治者重视生产;4.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工具。(主要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型。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到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可谓并驾齐驱……与南北朝相比,都城总体上向南迁移……这种发展趋势为南宋建都东南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再思考》
材料二:安史之乱,江淮独全:历五季纷争,中原之地五易其姓,杀戮几尽,而东南之邦,民有定主……自东南渐重,则西北渐轻。
——《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材料三:千百年来的滥垦滥伐,严重破坏了(北方)黄土高原的植被………自唐以降,陕北黄土高原上水、旱、风、雹横行肆虐……而诸业并举、农工商并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适度开发得到了优厚的回报。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
【命题角度】
(1)材料一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认为“东南渐重”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认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经济重心南移对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影响: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
(2)原因: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
(3)原因:长期的滥垦滥伐,严重破坏了北方黄土高原的植被;诸业并举、农工商并盛和适度开发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
(4)启示:要注重兴修水利工程;要保持社会安定;走适度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9:46:07;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1.(2023 广州)南北朝时期,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使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君主专制的实行
C.北方政局的稳定 D.江南地区的开发
2.(2023 泰州)《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实现统一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北方人民南迁
3.(2023 牡丹江)《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③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区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2023 海南)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
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
5.(2022 南通)如表呈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修建的两大水利灌溉工程概况。该表体现了江南地区(  )
时期 地区 工程 灌溉田亩数
东晋 江苏丹阳 新丰堰 八百余顷
南朝(宋) 浙江湖州 吴兴塘 二千余顷
A.水陆交通发达 B.自然条件优越
C.普遍使用筒车 D.逐渐得到开发
6.(2022 扬州)《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条件优越 B.北方人民南迁
C.对外交往发达 D.民族交融加强
7.(2022 青岛)综合如表所示文献史料,得出的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三国志 吴书 张昭传》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
《三国志 魏书 卫觊传》 “(汉末)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三国志 吴书 全琮传》 “是时(汉末)中州士人避乱而南。”
A.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 B.东汉末年人口南迁
C.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 D.东汉末年社会稳定
8.(2021 西宁)从《史记》记载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到《宋书》记载的“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中,与北方有关的是(  )
A.有效的经济措施 B.安定的社会环境
C.大量南迁的劳动力 D.优越的气候条件
9.(2021 西藏)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其原因有(  )
①北方人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 ②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③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⑤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9:51:41;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3 15:53:33;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新考法】 新情境——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作物种类增多,以前江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农作物大都来自北方。据此可知,东晋南朝时,南方农作物种类的增多主要得益于(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江南开垦大量荒地 D.生产工具的改进
【新考法】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2.下列选项对两幅图片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南迁 B.人口南迁推动江南开发
C.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 D.经济发展促进政治稳定
【新考法】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3.《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A.江南地区尚未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新考法】 创设情境——新情境
4.魏晋时期,江南三郡的户数为:吴郡二万五千,吴兴二万四千,会稽三万。南朝宋时期,吴郡五万多,吴兴四万九千多,会稽五万二千多。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得益于(  )
A.北人大量南迁 B.江南商业发达
C.当地民众努力 D.农业技术改进
【新考法】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5.“北麦南稻”的饮食格局在魏晋南北朝时有了变化;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商品经济发展 B.南方的自然条件极为优越
C.南方人口迅速增加 D.北人南迁和民族交往频繁
更多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惠州好老师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目 录
考情分析
知识建构
梳理预测
考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核心提炼·考点梳理】
【学科素养·探究提升】
【中考演练·命题预测】
考点二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核心提炼·考点梳理】
【学科素养·探究提升】
【中考演练·命题预测】
考点三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核心提炼·考点梳理】
【学科素养·探究提升】
【中考演练·命题预测】
考点四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核心提炼·考点梳理】
【学科素养·探究提升】
【中考演练·命题预测】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预测
古代农业的发展 能够通过中国古代的经济成就,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古代经济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方面;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从命题趋势来看,中国古代政经济中的原始农业多以选择题呈现、宋代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多以材料题形式进行考查。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商业的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
考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原始农耕时期 (1)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2)原始农业发展:由“刀耕火种”到使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3)农作物: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
西周 实行井田制,促进了农业发展,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春秋 战国 (1)铁制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出现,战国进一步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2)商鞅变法中,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促进了成都平原地区农业的发展
西汉 (1)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增加农业劳动力;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汉文帝、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减轻赋税徭役(“文景之治”);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尤其重视兴修水利 (2)工具: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促进了汉朝经济的发展 (3)农作物:张骞通西域后,从西域引进苜蓿、葡萄、石榴、核桃等作物
东汉 减轻农民负担,社会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光武中兴”)
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时,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吴国开发江东地区 (2)东晋南朝;兴修水利,推广和改进犁耕、育种等技术,实行麦稻兼作,种植双季稻,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3)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隋朝 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唐朝 (1)唐太宗,减轻农民的税赋劳役,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唐玄宗统治前期,兴修水利,重视农耕技术的发展,限制土地兼并 (2)唐代改进的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宋朝 (1)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秧马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推广复种技术,粮食产量增加 (2)农作物: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宋朝时,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3)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区在南宋时期向北推广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元朝 元世祖重视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明朝 (1)农作物:从美洲引进了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农业著作:①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②明朝末年,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
清朝 耕地面积扩大;大力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在南方地区推广种植双季稻,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扩大棉花、烟草、茶叶、药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
【知识拓展】
1.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2.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革
3.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特点
①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
②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形成精耕细作的基本特点(春秋战国开始)。
③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从井田制发展到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赋役负担繁重,压抑了生产积极性(商鞅变法,休养生息政策)。
⑤历朝历代都重视水利兴修(战国都江堰、三国曹魏,清朝前期为代表)。
⑥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苏湖熟天下足)。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农业发展。……南方利用稻麦复种、间歇轮作等方式,使一年内农业丰收三次,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后来,南方修复水利,大面积增加种植,开始围水造田,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在唐朝江南地区,农作物生产主要工具包括碌碡、砺、耙、犁等,土地经过犁田处理后,将土块用耙碾碎,并拔掉杂草,最后用犁将地面压平,使土地达到种植标准。后来又引进……农作种植变为先耕地,然后耙田……农作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刘高峰《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原因与表现》
材料二: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垦辟,“土狭人稠,田无不耕”……宋代法律对土地的保护日趋完善,规定:“满五年,田主无自陈者,给佃者为永业。”此法律规定近似于现今的“时效取得”,可见宋代对土地保护的立法技术之高。太祖开宝二年,进一步规定印契制度及税契制度,即用官府加盖红印的契据确认土地所有权,以收取契约税的形式保护土地交易的合法性。这些举措,极大限度地激发了百姓开垦土地、耕作田地的积极性,“民无恒产则无恒心”,民有恒产则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杨楚昕《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探析》
【命题角度】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因素。
(3)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在唐宋历史中任选一个史实,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
示例:唐朝发明的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适合于精耕细作,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唐朝农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
(1)原因:种植技术的进步(耕作方式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建;农业生产的扩大;生产工具的改进;精耕细作等。
(2)因素:统治者的重视;立法保护土地鼓励垦荒;以契税确定土地所有权;社会环境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等。
(3)宋代复种技术得到推广,耕地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8:05:34;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1.(2023 北京)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农耕生活想象图 D.曲辕犁模型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相关依据,注意图片内容的识读。
【解答】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故B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打制石器时代,主要靠采集为生,没有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排除A;农耕生活想象图属于想象图,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一手史料,排除C;曲辕犁模型反映的是唐朝的农业生产工具,不是原始农业的证据,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相关依据。
2.(2023 天津)根据考古发现,远古农耕时代的河姆渡人最有可能吃到的是(  )
A.粟 B.水稻 C.葡萄 D.甘薯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B项正确;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排除A项;葡萄原产地在亚洲西部,排除C项;甘薯是明朝时从美洲引进的高产作物,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2022 菏泽)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所示)。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掠夺土地、大国兼并小国,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瓦解。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时,王室衰微,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卿大夫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变法运动,最终废除奴隶制度包括井田制、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包括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走向统一的趋势。这段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历史进程上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2023 山西)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汉文帝的统治与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根据材料“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薄赋敛”结合所学可知,大臣贾谊和大臣晁错都主张以农为本,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励精图治,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戒奢从简,排除B;兴修水利和重农抑商都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题干都没有涉及,排除C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文帝的统治与文景之治。
5.(2023 怀化)“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以上内容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著作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它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齐民要术》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并结合所学,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A符合题意;《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的一部农学著作,排除B项;《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的一部科技著作,排除C项;《水经注》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6.(2023 潍坊)“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可知,这是灌溉工具,而且不需要人力,结合所学可知,筒车是利用水力进行灌溉,故D符合题意;耧车是播种工具,排除A;秧马是插秧工具,排除B;翻车需要人力,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筒车。
7.(2023 重庆)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它(  )
A.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B.在《史记》中有其详细的描述
C.对孙吴开发江东起到关键作用 D.是唐朝发明和推广的耕作工具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识记曲辕犁的特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铁犁牛耕技术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排除A。
B.《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B。
C.孙吴(229年﹣280年),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排除C。
D.据题干图片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唐代时期的耕作农具——曲辕犁,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曲辕犁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3 广东)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薅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
A.变法成效显著 B.人力严重不足
C.农业技术先进 D.耕地面积扩大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农业的发展。
【解答】根据材料“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可知宋代农书记载各种提高地力,改良土壤的方法,这都属于农业技术,故C正确;
材料提到的是土壤改良方法,而并非变法,排除A;
材料中并未提到宋代的人力不足,只是在讲宋代土壤改良的方法,排除B;
材料中提到的是提高地力的技术,改良土壤的方法,而非开垦土地,扩大耕地面积,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9.(2021 眉山)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这(  )
A.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B.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及原因的相关史实。
【解答】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方面,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前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10.(2022 贺州)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力恢复经济。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二年,两次降低当年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全免田租。……徭役也相应减轻,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到汉景帝时,他继续执行文帝的政策,继位当年即下诏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曾和百官一起劝农,并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政治、经济效果,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过渡。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简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答案】共同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影响: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或答:出现“文景之治”局面);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是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社会呈现盛世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共同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影响: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或答:出现“文景之治”局面);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8:17:21;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新考法】跨学科——书法中的历史
1.如图是甲骨文中可以见到的农作物品种。材料可证实我国(  )
(黍)现在仍旧称为黍,去皮之后称为大黄米。
(禾)现在称为谷子,去皮之后称为小米。
(来)现在称为小麦。
(麦)麦在商代可能专指大麦。
( )在商代已经有稻、有人说“ ”字就应读“稻”。
A.远古人类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盘古传说的真实 D.早期国家的建立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材料说明甲骨文中可以见到的农作物品种有黍、谷子、小麦、稻等,材料可证实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证实远古人类产生、盘古传说的真实、早期国家的建立,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可证实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2.【新考法】跨学科——艺术中的历史
图片也是历史的重要载体。初一某同学从如图中不可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铁器、牛耕已广泛使用 B.引发“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C.引发当时各国变法风潮 D.有效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D
【分析】本题图片也是历史的重要载体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的影响。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图片可知,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得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引发“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表明百姓努力为自己干活,私有意识明显加强,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所以ABC是图中可能获取的历史信息;D选项图实质上体现了弱化了周王室的统治,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影响的相关知识点。
【新考法】跨学科——语文中的历史
3.《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汉初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A.消除秦王朝的残余势力 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分析】本题以《汉书 食货志》的一段记载为切入点,考查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西汉刚建立时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为此西汉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是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建立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
【新考法】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4.“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工具(  )
A.耧车 B.筒车
C.秧马 D.翻车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的相关内容,识记筒车的特征。
【解答】A.耧车是汉代时期的播种工具,排除A。
B.据材料“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及所学可知,筒车是隋唐时期的灌溉工具,是一种由竹木制成的轮形提水机械。竹筒或木筒在水中注满水,随轮转到上部时,水自动泻入盛水槽,输入农田里。水筒与水轮联成一体,既是接受水力驱动的构件,又是提水倒水的工作构件,其结构简明紧凑,设计构思巧妙。故B正确。
C.秧马是宋代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排除C。
D.翻车是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的相关内容,识记筒车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新考法】新情境——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准确表达的能力。
5.南宋《陈再农书》提出:“凡田种三五年,其力已乏,斯语殆不然也是未深思也。若能时加新饮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壮矣,抑何敝何衰之有。”这一理论说明了(  )
A.农业生产注重因地制宜 B.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完善
C.改进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D.精耕细作可以提高产量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解题关键是通过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若能时加新饮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壮矣,抑何敝何衰之有。”可以看出,通过改良土壤,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地力,反映的是精耕细作可以提高产量,因此D项正确;材料与因地制宜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产业结构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工具的重要性,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重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准确表达的能力。
【新考法】 核心素养——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中国历代王朝都以农为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关于农业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B.隋唐时期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水稻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D.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状况,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谚语流行于两宋时期。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两宋时期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状况,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新考法】 核心素养、跨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数学学科
7.观察如图,在1734﹣1795年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B.政治清明法制健全
C.社会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D.大量土地的开发利用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1734﹣1795年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故C正确;清朝前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是人口迅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排除A;政治清明法制健全有利于社会安定,能够促进人口增长,不是人口迅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排除B;大量土地被开发利用不是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考点二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原始社会 (1)半坡居民制作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2)河姆渡居民制作的猪纹陶钵,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商周 青铜器的鼎盛时代,采用“泥范铸造法”,四羊方尊造型奇特,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春秋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东晋南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隋唐 (1)丝织业:品种多,水平高,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2)陶瓷业: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两宋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3)制瓷业: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明朝 (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2)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清朝前期 (1)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手工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材料— 如图所示
材料二 钧瓷起源、兴盛于北宋时期的禹州地区。禹州地区考古发现多处文化特征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禹州位于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商贾云集。钧瓷的蓝色乳浊釉是由于禹州地区矿物含量中的硅铝比值造成的,禹州独特的自然资源,为钧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禹州钓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研究》
材料三 瓷器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区域内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宋代的汝窑、景德镇窑等之间有着各式各样的影响与传播。宋代瓷器文化也深深影响着少数民族的瓷器设计与生产,辽瓷中的白瓷源于定窑。宋代瓷器通过泉州等港口销往世界各地,并影响各国瓷器的设计与生产。
——摘编自《宋代瓷器文化的传播及其审美取向》
【命题角度】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瓷器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钧瓷为何起源兴盛于禹州地区。
(3)据材料三,说明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答案】(1)特点:①工艺精美;②种类丰富;③分布广泛。
(2)①禹州制瓷业历史悠久;②禹州交通便利;③禹州矿物资源独特。
(3)意义:①有利于瓷器艺术的交流发展和瓷器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②瓷器文化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促进了民族交融;③瓷器文化随着对外贸易传播到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2023 宜宾)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炎黄联盟 D.早期国家产生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材料未涉及早期人类起源的相关信息,排除A。
B.据材料“河姆渡骨耜、河姆渡猪纹陶钵、半坡彩陶盆、河姆渡遗址稻谷”可知,描述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遗址的的社会生活信息,他们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活动,故B正确。
C.材料未涉及炎黄部落的信息,排除C。
D.夏商周时期属于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原始农业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3 福建)如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  )
A.先民的审美观念 B.国家的政治形态
C.汉字的基本结构 D.青铜的冶炼技术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文物的历史价值,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题干和选项。
【解答】根据题干文物“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和“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可知,不同地区的彩陶盆,在形制和纹饰上既有明显的不同,又有一些相似之处,体现了先民的一些审美观念,A符合题意;出土的彩陶盆,无法体现国家的政治形态,排除B;汉字的基本结构在彩陶盆上没有体现,排除C;彩陶盆与青铜的冶炼无关,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物的历史价值。
3.(2023 扬州)《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如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防护器具、盛放粮食器具、盛酒器、切割工具等,体现了青铜器种类的丰富特征,故A正确。
B.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功能多样的特征,排除B。
C.材料体现不出青铜工艺简单的信息,排除C。
D.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与皇权统治无关,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青铜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3 乌鲁木齐)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主要是陶器、纺车、文字、音律等,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所以题干中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符合题意。
C.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排除。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上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政局上是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与青铜器无关,排除。
故选:B。
【点评】记忆青铜器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5.(2022 资阳)如图文物共同反映了唐代(  )
A.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B.手工业发展水平
C.民族交融频繁 D.文化繁荣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唐代秘色瓷反映了唐朝陶瓷业发达,开元通宝反映了唐朝冶铸业兴盛,故图片文物共同反映了唐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图片文物反映的是经济,与政治、文化无关,排除AD;唐代秘色瓷、开元通宝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1 雅安)如图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出土于陕西西安。图中四个人俑分坐两侧,其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①手工业水平高
②音乐舞蹈多姿多彩
③民族交融发展
④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分析】本题以唐三彩乐俑为依托,考查唐朝的艺术成就。
【解答】题目的给出的关于这个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的介绍中涉及胡人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发展,乐舞俑说明唐朝手工业水平高,音乐舞蹈多姿多彩,无法体现尚武风气盛行一时,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7.(2023 宁夏)某兴趣小组探究“宋代工商业发展”,有下列资料可以参考,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元朝脱脱等人所撰《宋史》 B.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文物
C.元末明初施耐庵著《水浒传》 D.大型历史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分类与价值,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其中一手史料价值最高。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在研究宋代工商业发展中史料价值最高,B项正确;元朝脱脱等人所撰《宋史》、元末明初施耐庵著《水浒传》、大型历史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都是后人研究的宋朝历史,属于二手资料,不如一手史料价值高,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史料的分类与价值。
8.(2023 张家界)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制作了如图知识卡片。该同学复习的主题是(  )
★742年,北方与南方人口比例为3:2:1080年比例为2:5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A.海外贸易繁盛 B.水稻产量增加
C.经济重心南移 D.都市经济繁荣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注意题干知识卡片的识读。
【解答】根据题干卡片内容“742年,北方与南方人口比例为3:2:1080年比例为2:5;‘苏湖熟,天下足’;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可知,宋朝时期,南方人口超过了北人,南方成为农业、手工业等的中心,这些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故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项;“苏湖熟,天下足”只是说明苏湖地区成为天下粮仓,并不能说明水稻产量增加,排除B项;都市经济繁荣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
9.(2023 罗江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簋(guǐ),西周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县,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簋既用作食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身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图1 利簋及其简介
利簋腹内底部铸有金文4行32字。 原文:略。 译文: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铜给右史利(“利”是人名),用作祭祀祖先的宝器。
图2 利簋上的铭文及其内容
——摘编自《青铜器与金文》《商周青铜器》等
材料二: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摘自《史记 周本纪》
甲子日,纣兵败。纣走之,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摘自《史记 殷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利簋”的史料价值。
(2)指出材料一、二相结合可以证明的历史史实,并结合材料对这种史料运用方法作简要说明。
【答案】(1)商周青铜器铸有精美纹饰,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
(2)武王伐纣;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可以验证史料的真伪,去伪存真。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武王伐纣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铜给右史利(‘利’是人名),用作祭祀祖先的宝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簋”的史料价值是商周青铜器铸有精美纹饰,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
(2)材料一、二相结合可以证明的历史史实是武王伐纣,结合材料可知,这种史料运用方法即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可以验证史料的真伪,去伪存真。
故答案为:
(1)商周青铜器铸有精美纹饰,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
(2)武王伐纣;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可以验证史料的真伪,去伪存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武王伐纣等相关史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8:55:52;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新考法】 跨学科——艺术中的历史
1.如图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据此可知,河姆渡人(  )
A.会制作陶器 B.房屋是干栏式建筑
C.懂得饲养牛 D.懂得人工栽培水稻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图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会制作黑陶(或原始手工业的出现),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河姆渡人的房屋、栽培的农作物,排除BD项;该陶器上刻画的是猪,不是牛,不能说明河姆渡人懂得饲养牛,排除C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新考法】 跨学科——艺术中的历史
2.2023年央视春晚主舞台以“庙底沟彩陶花瓣纹”文物元素为创意的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牢牢占据舞台C位。这一设计创意正是来自于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如图)。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与北京人生活的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新”在(  )
A.以磨制工具为主 B.以打制工具为主
C.开始使用天然火 D.群居生活的出现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最大差别就在于生产工具的不同,A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以打制工具为主,排除B项;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与题干“新石器时代”不符,排除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考法】 新情境——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我国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天五鼎四簋”的说法,这体现了(  )
A.青铜器适用范围广泛 B.青铜器主要用于食器
C.青铜器的类型和数量成为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我国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天五鼎四簋”的说法,这体现了青铜器的类型和数量成为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青铜器的相关史实。
【新考法】 跨学科——艺术中的历史
4.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藏品鸳鸯莲瓣纹金碗是盛唐时期的制品。这件文物反映了当时(  )
金碗内壁錾(zàn)刻上下两层共10朵莲瓣纹,这种凸瓣纹实际上是受希腊罗马装饰风格的影响,动物花草则是唐代本土流行的装饰题材。此碗形态庄重大方,纹饰繁纷瑰丽,工艺精湛考究,被誉为“开在大唐的金莲”
①中外文化的交流 ②民族关系的和睦 ③唐人的审美意趣 ④工匠的高超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解题关键信息是“这种凸瓣纹实际上是受希腊罗马装饰风格的影响,动物花草则是唐代本土流行的装饰题材。此碗形态庄重大方,纹饰繁纷瑰丽,工艺精湛考究”。
【解答】根据“这种凸瓣纹实际上是受希腊罗马装饰风格的影响,动物花草则是唐代本土流行的装饰题材。此碗形态庄重大方,纹饰繁纷瑰丽,工艺精湛考究”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匠人工艺高超,审美情趣高雅,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C正确;
②错误,材料不相符民族关系,因此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新考法】 跨学科——艺术中的历史
5.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如图这件文物(宋代定窑孩儿枕)最能说明宋代(  )
A.民族交融加深 B.制瓷业水平高超
C.文化高度繁荣 D.造船业技术先进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手工业发展。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宋代最为兴盛。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收藏的孩儿枕,堪称北宋定瓷的代表作品,可以证明制瓷业水平高超,B是正确的选项;宋代定窑孩儿枕与民族问题无关,无法体现交融加深,排除A;宋代定窑孩儿枕代表的是瓷器水平,不涉及文化高度繁荣,排除C;宋代定窑孩儿枕与造船业无关,无法体现造船业技术先进,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宋代手工业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新考法】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6.利用表格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历史。据表2可以得出的历史认识是(  )
名称 特点
河北定窑 釉色纯白如牛乳者,或带淡赤色,釉中往往有刷纹,釉面凝聚,如有泪痕
河南汝窑 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河南钧窑 以红、紫为基础,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晚霞,变幻莫测
浙江哥窑 浙江哥窑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A.唐宋的手工业部门仅限于瓷器制造业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瓷器制造业兴起
C.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D.宋代南北统一,手工业生产技术发展迅速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唐宋的手工业部门仅限于瓷器制造业”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与瓷器制造业兴起的关系不大,排除B。
C.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了宋代五大名窑烧制的瓷器各具特色,说明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故C正确。
D.“宋代南北统一”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宋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9:04:25;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3 15:25:49;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考点三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古代商业的发展
先秦 春秋时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使用金属货币
秦汉 (1)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方便了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发展 (2)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3)汉朝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南朝 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隋唐 (1)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 (2)唐朝水陆交通发达,中外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繁荣的大都市。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长安城内的市是商业区,坊是居民区)
宋元 (1)商业城市: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城市可以沿街开铺;经商的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夜市和草市。出现了娱乐兼商业的场所“瓦子” (2)纸币的产生: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海外贸易,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明朝 (1)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等 (2)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
清朝 前期 (1)商贸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出现了工商业市镇 (2)形成了晋商、徽商等大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乾隆时,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时我国商业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唐代以前,城市布局是一种方格状的坊市结构,到唐代,城市的扩大,居民的众多,工商业的繁荣,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在一些城郊附近、交通要道、驿站渡口,形成了大的农村市场,这被称为草市。到了宋代,商业的发展遂导致坊市制崩溃,因四川使用铁币不便,当地大商人就联合发行一种纸币,称作交子。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已经趋于形成,大宗商品被长途贩运而广泛流通,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品的地区性生产基地出现。因钞易为政府滥用,又在中西方贸易中,中国是出超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大量的商品流通需要有一种稳定的货币,于是民间渐弃钞不用,改用贵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唐宋以后社会经济新因素的成长,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向近代化的萌动,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且首先是在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出现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也有曲折,也有波澜,但始终具有不断向前的活力。
——摘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命题角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唐宋、明清时期货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商品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答案】(1)唐代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或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宋代坊市制崩溃;北宋四川发行纸币交子。
(2)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已经趋于形成;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品的地区性生产基地出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
(3)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9:13:50;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1.(2023 岳阳)如果有机会让你穿越到秦朝,在都城咸阳生活,你购买生活用品使用的货币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图示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蚁鼻钱,排除A。
B.图示是战国时期的刀币,排除B。
C.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故C正确。
D.图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平肩弧足空首布,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2023 哈尔滨)某市博物馆正在进行“中国古代货币展”的布展工作。下列文物中可作为秦朝时期展品的是(  )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五铢钱
C.开元通宝 D.纸币“会子”铜版拓片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
【解答】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后,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原型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的货币,在全国流通,故A正确;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排除B;
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并非属于秦朝,排除C;
纸币“会子”是南宋时期的,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考查识记能力。
3.(2023 济南)《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到:“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班勇出使西域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张骞出使西域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派遣张骞从长安出发,探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它打通了内地与西域乃至地中海的联系,历史上称之为“凿空”;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由材料“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凿空之旅”,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故A项正确;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和班勇出使西域发生在东汉,晚于张骞通西域,排除B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张骞出使西域等知识。
4.(2023 荆州)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汉朝科技的进步 B.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解答】结合材料信息“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可知,西汉时期中原和西域的交往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各国认识到了汉朝的富足与强大。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开始相互往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传入中原,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不是在强调汉朝科技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现象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不是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排除B项;题干和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3 济南)“这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全球通史》对唐都长安的描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这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
【解答】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属于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
C.根据题干中的“这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 ”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开放的景象,正确。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唐朝经济繁荣的认识。
6.(2023 广东)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
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繁荣,识记唐朝经济繁荣相关知识。
【解答】A.根据材料“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可知,洛阳商业贸易繁荣,唐朝经济发达,A正确。
B.材料体现不出城市布局对称,排除B。
C.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化兴盛,排除C。
D.材料体现不出政治制度完备,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
7.(2023 济南)如图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板。它不仅标明铺号,而且以白兔为商品标识,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它出现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解答的关键是识图。
【解答】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是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雕刻铜版印刷广告,是现存世界最早的工商业印刷广告实物,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考查学生对宋代商业贸易发展的认识。
8.(2023 金昌)据记载,北宋后期全国镇市1900有余,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反映出宋代(  )
A.农业进步 B.文教昌盛
C.手工业发达 D.商业繁荣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北宋后期全国镇市1900有余,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并结合所学可知,镇市、草市、区域市场都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这说明宋代商业繁荣。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出宋代商业繁荣,与农业、文教、手工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出宋代商业繁荣。
9.(2023 宿迁)“宋代初年年平均铸币量为13万至31万贯,到了11世纪则高达183万贯,但仍是供不应求,这时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反映出宋代(  )
A.商贸的繁荣 B.手工业的兴盛
C.农业的发展 D.铸币业的发达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理解宋代商贸繁荣的场面。
【解答】根据材料“宋代初年年平均铸币量为13万至31万贯,到了11世纪则高达183万贯,但仍是供不应求”表明北宋商业的繁荣,促进了纸币的出现,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宋的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商业,与农业无关,排除C项;铸币业的发达从材料看不出,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0.(2023 连云港)《全球通史》谈到:“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文中“商业革命”指 (  )
A.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 B.工商业市镇兴起
C.流通领域出现了纸币 D.手工业工场涌现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可知,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流通领域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有利于商业活动,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C项正确;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丰富了民众生活,与“商业革命”无关,排除A项;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排除B项;明中叶以后,在江南出现了手工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9:18:52;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新考法】 跨学科——艺术中的历史
1.如图中,秦推行的措施(  )
A.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B.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 D.扩大了秦朝的统治疆域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秦朝统一货币以及影响等知识。
【解答】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统一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故B符合题意;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排除A;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排除C;统一货币与扩大了秦朝的统治疆域的表述不符,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统一货币以及影响等知识。
【新考法】 新情境—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丝绸之路,在以前有许多不同的叫法,例如“瓷器之路”“皮货之路”“彩陶之路”“玉石之路”“青铜之路”等等。史学界的不同叫法从侧面印证了丝绸之路是(  )
A.物品贸易交流之路 B.使者相互往来之路
C.中外文化学习之路 D.东西陆上交通之路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开辟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瓷器之路”“皮货之路”“彩陶之路”“玉石之路”“青铜之路”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故丝绸之路是物品贸易交流之路,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使者相互往来,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中外文化学习,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东西陆上交通,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开辟等知识。
【新考法】 跨学科——英语中的历史
3.晓敏同学在百度上搜索主题学习资料,找到以下内容,据此判断她学习的主题是(  )
【外文名】:The Silk RoA.D. 【开创期】:西汉 【终点】:大秦(欧洲古罗马) 【引进物种】:葡萄 石榴 核桃 苜蓿等
A.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B.丝绸之路上的交往
C.中原物种丰富 D.有效管控西域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题干强调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而不是海上丝绸之路,故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终点】:大秦(欧洲古罗马)”和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古罗马,通过这条道路,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传入中原,故B正确;
C.葡萄、石榴等是西域的物种,故C错误;
D.西域都护的设立,对西域实行了有效管理,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丝绸之路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新考法】 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著名的有(  )
A.长安 B.长沙 C.安西 D.南诏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故A正确;唐朝时的长沙还没有发展成繁华的大都市,唐朝时的安西是西域的一部分,唐朝时的南诏主要包含如今的云南,均属于偏远地区,与题意不符,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唐都长安。
【新考法】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5.南宋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由女子宋五嫂所创,她是“汴京酒家女,善作鱼羹”,随宋室南渡临安后,仍以鱼羹为生,因手艺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这从侧面反映南宋(  )
A.商品经济继续发展 B.坚持重文轻武政策
C.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科学技术创新发展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识记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相关知识。
【解答】A.由材料“南宋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由女子宋五嫂所创,她是‘汴京酒家女,善作鱼羹’,随宋室南渡临安后,仍以鱼羹为生,因手艺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可知,宋朝社会的“全民皆商”现象,女性经商也不少见。结合所学可知,南宋继续“农商并重”的国策,出现临安、成都等全国性的著名商业大都市和形成四通八达的商业网络,冲破了长期以来“市”、“坊”分离的封闭式坊市制度,出现了住宅与店肆混合的“市坊合一”商业格局。南宋商品交易规模庞大,商税和专卖收益超过农业税的收入,改变了宋以前历代王朝农业税赋占主要地位的局面,南宋开创了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商品经济继续发展,A项正确。B.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专权跋扈,北宋初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专权跋扈,排除B项。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家统一的信息,排除C项。D.材料没有体现出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排除D项。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考查历史解释能力。
考点四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含义
“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原因、过程
原因 ①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③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 ④南方政权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史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史料】
材料一 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乱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经历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 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长期经济发展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三 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
材料四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万 19.8% 998万 80.2%
唐 392万 43.2% 515万 56.8%
北宋 1122万 62.9% 662万 37.1%
【原因】
1.北方多战乱,南方安定;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3.南方统治者重视生产;4.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工具。(主要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型。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到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可谓并驾齐驱……与南北朝相比,都城总体上向南迁移……这种发展趋势为南宋建都东南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再思考》
材料二:安史之乱,江淮独全:历五季纷争,中原之地五易其姓,杀戮几尽,而东南之邦,民有定主……自东南渐重,则西北渐轻。
——《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材料三:千百年来的滥垦滥伐,严重破坏了(北方)黄土高原的植被………自唐以降,陕北黄土高原上水、旱、风、雹横行肆虐……而诸业并举、农工商并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适度开发得到了优厚的回报。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
【命题角度】
(1)材料一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认为“东南渐重”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认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经济重心南移对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影响: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
(2)原因: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
(3)原因:长期的滥垦滥伐,严重破坏了北方黄土高原的植被;诸业并举、农工商并盛和适度开发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
(4)启示:要注重兴修水利工程;要保持社会安定;走适度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9:46:07;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1.(2023 广州)南北朝时期,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使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君主专制的实行
C.北方政局的稳定 D.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北人大量南迁,充实了南方劳动力,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排除A项;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北人南迁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3 泰州)《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实现统一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北方人民南迁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下移民与江南民众的共同努力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D项正确;东晋时期,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A项;南方条件优越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3 牡丹江)《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③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区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意,天下无事对应社会安定,时和年丰对应区自然条件优越,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使得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D符合题意;ABC答案不全面,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表现。
4.(2023 海南)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
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根据题干“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可知,题干材料重点强调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的辛勤劳动,D符合题意;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工具改进是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与高产作物引进不符,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等知识。
5.(2022 南通)如表呈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修建的两大水利灌溉工程概况。该表体现了江南地区(  )
时期 地区 工程 灌溉田亩数
东晋 江苏丹阳 新丰堰 八百余顷
南朝(宋) 浙江湖州 吴兴塘 二千余顷
A.水陆交通发达 B.自然条件优越
C.普遍使用筒车 D.逐渐得到开发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表格内容。
【解答】根据表格内容东晋时期江苏丹阳地区的新丰堰水利灌溉工程可以灌溉八百余顷田地,到了南朝(宋)时期,浙江湖州地区的吴兴塘,可以灌溉二千余顷田地,这些数据表明体现了江南地区得到了逐步的开发,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D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反映了两大水利灌溉工程的灌溉情况,没有涉及水陆交通发达和自然条件优越,故排除AB;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故C普遍使用筒车,表述错误,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2022 扬州)《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条件优越 B.北方人民南迁
C.对外交往发达 D.民族交融加强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下移民与江南民众的共同努力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故B符合题意。ACD属于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但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2 青岛)综合如表所示文献史料,得出的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三国志 吴书 张昭传》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
《三国志 魏书 卫觊传》 “(汉末)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三国志 吴书 全琮传》 “是时(汉末)中州士人避乱而南。”
A.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 B.东汉末年人口南迁
C.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 D.东汉末年社会稳定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史料内容“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汉末)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是时(汉末)中州士人避乱而南”并结合史料出处可知,史料反映了东汉末年人口南迁。史料内容不能说明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排除AC;东汉末年社会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1 西宁)从《史记》记载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到《宋书》记载的“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中,与北方有关的是(  )
A.有效的经济措施 B.安定的社会环境
C.大量南迁的劳动力 D.优越的气候条件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原因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9.(2021 西藏)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其原因有(  )
①北方人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
②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③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⑤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故①②③⑤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时期是南宋时期,不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故④表述错误,排除含有④的AB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的掌握情况,需要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点。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9:51:41;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3 15:53:33;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新考法】 新情境——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作物种类增多,以前江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农作物大都来自北方。据此可知,东晋南朝时,南方农作物种类的增多主要得益于(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江南开垦大量荒地 D.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发,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与农作物种类的增多无关,排除A项;
根据题干“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作物种类增多……这些农作物大都来自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大量北方农作物品种,故南方农作物种类的增多主要得益北方人口的南迁,B项正确;
江南开垦大量荒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与南方农作物种类的增多无关,排除C项;
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南方农作物种类的增多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新考法】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2.下列选项对两幅图片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南迁 B.人口南迁推动江南开发
C.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 D.经济发展促进政治稳定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北人南迁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答】根据题干图片“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江南地区的开发”可知,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多,民族矛盾尖锐,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不断南迁。北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对后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故B符合题意,ACD错误,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人南迁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新考法】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3.《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A.江南地区尚未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江南开发,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材料反映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社会安定,百姓生活安定,粮食充足,说明当时南方经济发展迅速,B项正确;材料强调江南地区社会安定、粮食充足,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排除A项;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而不是东晋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方生产技术先进,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江南开发,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考法】 创设情境——新情境
4.魏晋时期,江南三郡的户数为:吴郡二万五千,吴兴二万四千,会稽三万。南朝宋时期,吴郡五万多,吴兴四万九千多,会稽五万二千多。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得益于(  )
A.北人大量南迁 B.江南商业发达
C.当地民众努力 D.农业技术改进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根据材料“魏晋时期,江南三郡的户数为:吴郡二万五千,吴兴二万四千,会稽三万。南朝宋时期,吴郡五万多,吴兴四万九千多,会稽五万二千多”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魏晋时期到南朝宋时期,江南三郡的户数增加了许多,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得益于北人大量南迁,A项正确;江南商业发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当地民众努力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农业技术改进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新考法】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5.“北麦南稻”的饮食格局在魏晋南北朝时有了变化;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商品经济发展 B.南方的自然条件极为优越
C.南方人口迅速增加 D.北人南迁和民族交往频繁
【答案】D
【解答】北人南迁和民族交往改变了南方的饮食格局,并非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
北方面食出现在南方,与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
南方人口迅速增加,得益于北民南迁以及南方经济的发展,但是与题干所述饮食的变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说明南方受到了北方物质生活、风俗习惯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使得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民族交往,给南方带来了北方的饮食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改变了南方的饮食格局,D项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等知识。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16 9:54:18;用户:张保喜;邮箱:15851223892;学号:49004601
更多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惠州好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