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音乐鉴赏》下篇 第九单元 文人情致第十八节 作品鉴赏 阳关三叠 课件(14张PPT)+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音乐鉴赏》下篇 第九单元 文人情致第十八节 作品鉴赏 阳关三叠 课件(14张PPT)+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共14张PPT)
第九单元 文人情致
年 级:高一 学 科:音乐鉴赏(人音版)
演奏乐器是什么?音色特点怎样呢?

古琴简介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琴歌

随古琴的弹奏而吟唱的歌曲,它的特点是演唱者随琴声轻吟低唱,是我国古代文人最喜爱的一种音乐表达方式。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三叠》
一、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二、用“lu”哼唱第一叠上阙的旋律。
陋室铭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陋室铭
(1)第二段由几个乐句构成?
(2)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对音乐情绪的表现有何作用呢?

2
3
陋室铭
我国古代将1(do)、2(re)、3(mi)、5(sol)、6(la)叫“宫、商、角、徵、羽”。分别以这五个音为主音构成的五种调式叫做五声调式。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鉴赏(人音版)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九单元 文人情致
教科书 书 名:必修1 音乐鉴赏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聆听《阳关三叠》,感知其音乐情绪的变化及古曲的音乐风格,认识歌曲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体会古琴的音色特点。 2. 艺术表现:能随琴哼唱歌曲《阳关三叠》上阕部分,熟悉音乐旋律,对比分析上阕下阕的音乐情绪变化;模仿古琴演奏姿势,在实践过程中感受抚琴吟唱的韵味。 3.文化理解:通过了解古代歌曲,让学生知道关于古琴的知识,以及了解作品的背景、古诗词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音乐情绪、音乐风格,了解歌曲的文化背景。
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体会古代歌曲的韵味。
教学过程
导入:欢迎来到封老师的音乐课堂,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歌唱生活。 教师:请同学们聆听这段音乐,你能听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音色特点怎样呢? 学生:古琴。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教师: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古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我们听到是随古琴的弹奏而吟唱的歌曲叫琴歌,演唱者随琴声轻吟低唱,是我国古代文人最喜爱的一种音乐表达方式。 一、出示课题《阳光三叠》。 教师:有这样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呢? 学生:王维。 教师:《阳关三叠》是唐代的一首著名歌曲,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名诗谱写而成。因诗中有“阳关”与“渭城”这两个地名,也叫《阳关曲》和《渭城曲》,在当时演唱时将其中诗句反复吟咏三遍,故得名《阳关三叠》。 二、学习歌曲《阳光三叠》。 1、聆听歌曲。 教师:聆听教师范唱,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深情、悲伤、惜别、期待,抒发送别者的依依不舍以及对远行的亲友的思念之情。 教师:唐朝初年,特别是到了唐玄宗的时候,政治逐渐腐败,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也愈加残酷。诗人王维,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送元二使安西》就是诗人王维深刻反映唐统治者,当年征戌徭役,亲人离别情怀的一首名作。借此由侧面烘托出广大人民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 2、学唱上阙部分。 教师:跟钢琴用“lu”哼唱第一叠上阙的旋律。 教师: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绪呢? 学生:前两句描绘送别的场景,后两句转而抒发伤情流露着对友人分别的不舍与离别的惆怅情绪。 教师:带着正确的情绪再次演唱第一叠上阙部分。 3、分析上阙部分的旋律。 教师:通过哼唱第一叠前段的旋律,分析上阙由几个乐句构成?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由四个乐句构成吗,是“起、承、转、合”式的旋律组成。 教师:第一句是开始句,称作“起”,旋律以级进的形式进行,音乐情绪显得平稳、柔和与深情,为营造浓浓的惜别气氛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句总体上继续了第一句的主要材料,尤其后半句是完全相同,可称之为“承”。第三句和前两句相比,虽然还有某些句法影子的存在(如后半句的向上二度模进),但更多的是变化和对比。前半句小三度的下行,使音乐更加深沉,这一句可称之为“转”。第四句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形成头尾呼应,故可称之为“合”。表现出了离别的愁绪。 三、带着节奏重音朗诵歌词。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演唱才能唱出歌曲所表达出的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呢?带着问题有感情地吟诵古诗,注意吟诵时的速度、咬字与语调。 教师:接下来听老师演唱歌词,注意聆听重点字的咬字。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演唱。 四、分析下阙部分的旋律。 教师:下阙由几个乐句构成?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学生:下阙由三个乐句构成,旋律出现八度大跳,使离别的愁绪得到了全面的爆发与宣泄。但是尽管不舍,尽管内心愤愤不平,离别终难避免,紧随其后的两个“历苦辛”曲调上趋于平缓,更多了些许无奈,使人感到意味深长。 教师:同学们要注意节拍重音,演唱下阙部分歌词,感受中国古曲的韵味。 五、总结中国五声调式。 教师:歌曲由1(do)、2(re)、3(mi)、5(sol)、6(la)五个音组成,我国古代将1(do)、2(re)、3(mi)、5(sol)、6(la)叫“宫、商、角、徵、羽”。分别以这五个音为主音构成的五种调式叫做五声调式。 教师:再次欣赏视频,感受歌曲。 教师:最后让我们完整的随琴声演唱歌曲。 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音乐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呢? 学生:了解了古琴文化,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和两段音乐情绪的对比,并了解了五声调式。 教师:谢谢同学们,让我们都能在音乐中遇见最美的自己,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