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热 综合实验特训一、综合题1.蒸锅是家庭中常用的厨具,通常由锅体、蒸架、锅盖三部分组成。使用时,锅体中放水,蒸架上放食物。当食物快熟的时候,可改用小火继续蒸,与煮相比,蒸的食物中营养成分不容易被破坏。(1)蒸菜时,小明记录水从开始加热到不断沸腾过程中的温度数据,并绘制成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可知,水开始加热后,到( )的时候开始沸腾。A.第2分钟 B.第6分钟 C.第10分钟 D.第14分钟(2)利用统计图推断,如果继续加热至16分钟,锅中的水的温度将( )。A.保持不变 B.继续上升 C.迅速下降 D.无法判断(3)利用统计图分析,加热前的冷水温度最可能是( )。A.1℃ B.20℃ C.60℃ D.96℃2.在学习《热》单元之后,洋洋同学用酒精灯、烧杯、铜条等材料组装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在烧杯底部加热,热在水中是以 的方式传递的。(2)图中5所指的实验器材名称是 。(3)如果在烧杯口上方放一块玻璃片,玻璃片上会出现水珠,这种现象称为( )。A.蒸发 B.凝结 C.融化 D.结冰(4)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现,铜条上1、2、3、4四处蜡环熔化的先后顺序是( )→( )→( ) →( ) 。(5)如果将实验中的铜条换成铁条,其他条件均不变,位置1处的蜡环融化所需的时间会( ) 。A.更短 B.不变 C.更长 D.不一定3.温度与水的变化小科用右图器材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热量变化。(1)右图中还少了一种测量工具是( )。A.天平 B.量筒C.温度计 D.测力计(2)加热过程中,会看见水面上升起白雾。这些白雾实际上是( )。A.小水珠 B.小冰晶C.水蒸气 D.白色粉尘(3)加热过程中,烧杯内壁上会出现许多露珠。这种现象称为( )。A.蒸发 B.沸腾 C.凝固 D.凝结(4)加热过程中,如果在杯中放入冰块会很快消失,这是因为冰块( )。A.溶解了 B.融化了 C.蒸发了 D.挥发了(5)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称为(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D.热传递4.冬瓜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果皮和种子还有药用价值。早春时节,人们开始培育冬瓜苗。等到冬瓜苗长到一定程度,再移植到田地里。下面是冬瓜苗的培育步骤:①把种子放入约30℃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沥干;②每天早晚往种子上喷一些水,2~3天后播种;③在湿沙盘中每隔10厘米戳一个2厘米深的孔,播入种子;④用透明塑料膜搭一个”大棚”,罩住湿沙盘,塑料膜四周按入沙中;⑤将沙盘放在室外,每天保持沙盘湿润。(1)播种前,需要将种子浸泡在水中24小时,最主要的原因是( )。A.杀死种子内部的病菌B.降低种子表面的温度C.让种子充分吸收水分(2)早春时节,30℃的水放置室外24小时后,水温最有可能是( )。A.-30℃ B.10℃ C.30℃(3)用透明塑料膜”大棚”将湿沙盘里的种子罩起来,最主要的目的是( )。A.避免动物啄食 B.形成黑暗环境 C.提高环境温度(4)冬瓜幼苗能够利用绿叶自己制造生长所需的养料,这个过程称为( )。A.繁殖作用 B.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5)大棚里,一条刚孵化毛毛虫正在啃食冬瓜苗,毛毛虫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6)冬瓜苗培育步骤表明,影响冬瓜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 C.沙子二、实验探究题5.在学习“热”单元之后,洋洋同学用酒精灯、烧杯、铜条等材料组装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在烧杯底部加热,热在水中是以 的方式传递的。(2)图中5所指的实验器材名称是 。(3)如果在烧杯口上方放一块玻璃片,玻璃片上会出现水珠,这种现象称为( )。A.蒸发 B.凝结 C.融化 D.结冰(4)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现,铜条上1、2、3、4四处蜡环熔化的先后顺序是 → → → 。(5)如果将实验中的铜条换成铁条,其他条件均不变,位置1处的蜡环融化所需的时间会( )。A.更短 B.不变 C.更长 D.不一定6.探究小组用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在水温升高到90℃后,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持续沸腾后停止加热。(1)探究小组没有记录第3分钟时温度计的示数,请你推测并在表格中填入合适的温度数据。(填整数)(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 分钟时,水开始沸腾。(3)水被加热到沸腾时,如果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 )。A.上升 B.不变 C.下降 D.无法判断(4) (填“图2”或“图3”)是在第5分钟时烧杯内气泡的变化情况。7.如图所示,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回答问题。在一段铜丝上每隔相同的距离穿上一些小钢珠,然后用酒精灯对其进行加热。(1) 号小钢珠的温度上升的最快, 号小钢珠的温度上升的最慢, 号小钢珠的温度上升的一样快。(2)若把酒精灯移至3、4号小钢珠中间,则 号小钢珠的温度上升的最慢。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 8.传热比赛。如图所示,把铁圈甲和铁丝丙用木块乙连接起来,用凡士林粘上A、B、C、D四粒豆子。(1)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豆子A和B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豆子A先落下,因为A距离酒精灯最近B.豆子B先落下,因为金属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C.豆子A和B同时落下(2)隔着木块的豆子D没有落下来,是因为木块不是热的 。(3)日常生活中,热的良导体有 ,热的不良导体有 (各写一个即可)9.小明在材料箱里找到两种金属棒,想要用它们探究“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他将甲金属棒和乙金属棒焊接成一个六边形,上半部分较粗的是甲金属棒,下半部分较细的是乙金属棒,如图所示。然后分别在A、B、C、D、E这5个点上用蜡粘一根火柴,在0点用酒精灯加热。(1)关于实验操作,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在O点加热时,用酒精灯内焰加热B.实验结束后,立即整理材料C.用蜡粘火柴时,要保证蜡在每个点上涂抹均匀(2)热在甲金属棒上的传递方向是 (填字母),这种传热方式为 。(3)已知甲金属的传热速度比乙金属的传热速度快,推测这两种金属可能是( )。A.甲是铝,乙是铜 B.甲是钢,乙是铝 C.甲是铜,乙是钢(4)小明想要比较两种金属的传热性能,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什么?10. 在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的实验中,张鹏小组用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石棉网等材料组装了如图1的实验装置。(1) 加热时,要在烧杯底部垫上石棉网,作用是 。(2) 在某一个时刻,温度计如图2所示,此时的水温是 ℃。(3)当水温升到 时,小科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 3 分钟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7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请你将表中记录的数据在上图3中制成折线图表示出来。(4)从上表可以知道水的沸腾的温度是 ℃。水沸腾时,小科观察到烧杯上方有很多白雾,还观察到烧杯的杯壁上有很多水珠,这些水珠出现在烧杯的 (填“内”或“外”)侧。(5)撤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看到水 填(“会”或“不会”) 停止沸腾; 说明水在沸腾时需要 热量。 (“吸收”或“释放”)11.小明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样多的水,把它们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水滴蒸发的情况,记录如下表。编号 A B C D开始状态环境 24℃,无风 24℃,无风 24℃,有风 45℃,无风水滴消失用时(分钟) 15 12 8 6(1)实验分析:比较A、B可知,蒸发的面积越 蒸发越快;比较 可知,有风比无风时蒸发快;比较A、D可知,温度 蒸发越快。(2)实验结论: (3)小明从实验中得到启发,如果雨后操场上有几处积水,想让积水很快变干,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12.热的研究同学们为比较甲、乙、丙三种未知金属的传热性能,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把三根未知金属材料插入泡沫塑料中,末端与三个电子温度计传感器连接,随后将金属材料的另一端同时没入热水中,每隔1分钟读取温度,并记录。(1)实验时,我们应选择的材料组合是( )A. B. C. D.(2)实验中用到了泡沫塑料,除固定金属材料外,还能( )A.加快热量的传递 B.减慢热量的传递C.吸收外界的空气 D.吸收内部的空气(3)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我们发现:三种金属中导热最快的是 你的判断依据是 。材料 起始温度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甲 28.6 47.6 51.8 55.6 59.1 62.3乙 28.6 31.2 33.4 36.2 37.4 38.2丙 28.6 41.7 44.5 48.6 52.2 55.7(4)用丙材料做成一块三角形金属片,涂上一层蜡烛油,在H点加热,蜡烛油会慢慢熔化。用箭头画出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方向。(5)A,B,C三点熔化的先后顺序是 。(6)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热总是从 的一端逐渐传向 的一端。13.圳圳和同学们一起模拟了温室效应的实验,如右图。(1)实验中模拟温室气体的是( )。A.空气B.透明密封袋C.温度计(2)实验过程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两支温度计要同一时间放置B.两支温度计要放置在同一环境中!C.可以一支温度计先读数,另一支温度计再读数(3)以下是他们小组的实验记录。时间 初始温度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密封袋内(℃) 20 21 21 22 22 23密封袋外(℃) 20 20 20 20 20 20实验现象是 ,这说明 。14.如图是探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会怎样变化的实验记录汇总表,请回答相关问题:温度/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热水温度 83 75 70 67 65 64 63冷水温度 15 40 60 65 66 65 64(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热水的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 ,请分析热水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2)试管中的冷水是靠 方式热起来的;(3)观察表中数据发现,从第8分钟开始,热水温度反而低于冷水温度,你猜测可能的原因是 ;(4)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5)请例举一个生活中运用此科学结论的实例 。15.探究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问题]塑料、木头、铜、铝、钢5种材料, 哪种传热最快?哪种传热最慢?[实验过程]用凡士林分别在5种材料棒上粘-颗珠子,珠子与材料棒远端的距离须一致,把5种材料棒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观察5种材料棒上珠子脱落的先后顺序。(1)[实验现象]珠子会逐渐脱落且脱落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铝、 、塑料、 。(2)[实验结论]热在不同材料中的传热快慢是 的。一般来说,热在金属材料比在非金属材料中的传热速度 (填”快”或”慢”)。(3)[应用]高压锅的锅体是金属制的,是因为____(填字母序号)。A.采用金属制的比较美观B.金属是热的良导体,传热快C.金属比较廉价,采用金属制的可以节约成本16.请根据热的传递这一部分活动,完成以下内容。(1)右图所示,蜡烛在金属片A点加热,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2)下图中,在c点处用酒精灯加热,各点处蜡熔化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a→b→d→e B.d→b→e→a C.d→b→a→e(3)太阳当空照,我们站在室外身上感觉到热,这时热的传递方式是( )。A.热辐射 B.热传导 C.热对流(4)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热从温度 的物体传向温度 的物体。17.加热烧杯里的水实验目的:利用观察证据来分析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实验器材: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 烧杯、水、火柴、抹布。实验步骤:①按右图所示装置,加热烧杯中的水;②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并测量水温;③根据水温数据,绘制水温变化折线图;④根据观察结果与统计图,分析热量的变化。(1)在上述实验器材中,还少了一个关键器材,它是( )。A.水槽 B.记录单 C.水温温度计(2)加热过程中,会看见水面上升起白雾,这些白雾是( )。A.小水珠 B.小冰晶 C.白色粉尘(3)如图乙时段的水温保持不变,这时的水温接近于( )。A.0℃ B.37℃ C.100℃(4)实验结束后,熄灭酒精灯的正确做法是( )。A.用嘴吹灭 B.用抹布扑灭 C.用灯帽盖灭(5)下列示意图中(黑点为加热点),能正确反映热在石棉网内传递过程的是( )。A. B. C.18.将一段铁条固定在铁架台上:在铁条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一根火柴,用酒精灯在铁条的一端加热,如图所示。(1)木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 )A.热在火柴棒中是怎样传递的 B.金属是否会热胀冷缩C.金属和木头哪个传热本领大 D.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2)实验发现,火柴掉落的顺序是( )A.4-3-2-1 B.1-2-3-4C.1-4-2-3 D.几乎向时掉落(3)如图,如果酒精灯放在铁条的中间,那么位于 和 的火柴先落下来, 和 火柴后掉落下来。(4)从火柴掉落的情况来看,热是____传递的。A.从颜色深的部分向颜色浅的部分B.从距离远向距离近C.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D.没有规律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C(2)A(3)B2.【答案】(1)热对流(2)铁架台(3)B(4)4;3;2;1(5)C3.【答案】(1)C(2)A(3)D(4)B(5)B4.【答案】(1)C(2)C(3)C(4)C(5)B(6)B5.【答案】(1)热对流(2)铁架台(3)B(4)4;3;2;1(5)C6.【答案】(1)96(2)5(3)B(4)图27.【答案】(1)2;6;1号和3(2)1、6;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8.【答案】(1)B(2)良导体(3)金属;木头9.【答案】(1)C(2)OABC;热传导(3)C(4)同时改变了金属材料和粗细两个变量10.【答案】(1)使烧杯受热均匀(或者受热均匀)(2)74(3)(4)100;内(5)会;吸收11.【答案】(1)大;AC;越高(2)水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温度以及是否有风有关(3)用扫帚把积水扫开(增大蒸发面积)12.【答案】(1)B(2)B(3)甲;甲材料1分钟温度就达到47.6摄氏度(4)(5)A,C,B(6)温度高;温度低13.【答案】(1)B(2)C(3)塑料袋内温度不断上升;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14.【答案】(1)热水温度降低,且先快后慢;热水将热传给冷水(2)热对流(3)热水将热传给烧杯周围的空气(4)热可以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5)烤番薯15.【答案】(1)铜;钢;木头(2)不同;快(3)B16.【答案】(1)A(2)C(3)A(4)高;低17.【答案】(1)C(2)A(3)C(4)C(5)C18.【答案】(1)D(2)B(3)A;C;B;D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C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热 综合实验特训一、综合题1.蒸锅是家庭中常用的厨具,通常由锅体、蒸架、锅盖三部分组成。使用时,锅体中放水,蒸架上放食物。当食物快熟的时候,可改用小火继续蒸,与煮相比,蒸的食物中营养成分不容易被破坏。(1)蒸菜时,小明记录水从开始加热到不断沸腾过程中的温度数据,并绘制成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可知,水开始加热后,到( )的时候开始沸腾。A.第2分钟 B.第6分钟 C.第10分钟 D.第14分钟(2)利用统计图推断,如果继续加热至16分钟,锅中的水的温度将( )。A.保持不变 B.继续上升 C.迅速下降 D.无法判断(3)利用统计图分析,加热前的冷水温度最可能是( )。A.1℃ B.20℃ C.60℃ D.96℃【答案】(1)C(2)A(3)B【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1)水沸腾时,持续加热,温度不再变化,观察统计图,发现水都10分钟时沸腾。(2)由图可知,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温度不再变化,所以推测继续加热到16分钟,水的温度保持不变。(3)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摄氏度,观察水开始温度和沸腾温度,两个温度之间有4个格子,由此可知每个格子代表20摄氏度,所以开始水温为20℃。2.在学习《热》单元之后,洋洋同学用酒精灯、烧杯、铜条等材料组装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在烧杯底部加热,热在水中是以 的方式传递的。(2)图中5所指的实验器材名称是 。(3)如果在烧杯口上方放一块玻璃片,玻璃片上会出现水珠,这种现象称为( )。A.蒸发 B.凝结 C.融化 D.结冰(4)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现,铜条上1、2、3、4四处蜡环熔化的先后顺序是( )→( )→( ) →( ) 。(5)如果将实验中的铜条换成铁条,其他条件均不变,位置1处的蜡环融化所需的时间会( ) 。A.更短 B.不变 C.更长 D.不一定【答案】(1)热对流(2)铁架台(3)B(4)4;3;2;1(5)C【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1)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在烧杯底部加热,热在水中是以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的。(2)由图可知,图中5所指的实验器材名称是铁架台。(3)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把水冷却至0℃以下,水便会凝结成固态的冰块。如果在烧杯口上方放一块玻璃片,玻璃片上会出现水珠,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故选B。(4)只要在物体内部或物体间有温度差存在,就会发生热传递现象。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或者从物体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读图可知,在加热过程中热量从热水 一端由近及远传递,可以发现铜条上1、2、3、4四处蜡环熔化的先后顺序是:4→3→2→1。(5)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如果将实验中的铜条换成铁条,其他条件均不变,铁条导热性能比铜差,所以位置1处的蜡环融化所需的时间会更长。3.温度与水的变化小科用右图器材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热量变化。(1)右图中还少了一种测量工具是( )。A.天平 B.量筒 C.温度计 D.测力计(2)加热过程中,会看见水面上升起白雾。这些白雾实际上是( )。A.小水珠 B.小冰晶 C.水蒸气 D.白色粉尘(3)加热过程中,烧杯内壁上会出现许多露珠。这种现象称为( )。A.蒸发 B.沸腾 C.凝固 D.凝结(4)加热过程中,如果在杯中放入冰块会很快消失,这是因为冰块( )。A.溶解了 B.融化了 C.蒸发了 D.挥发了(5)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称为(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D.热传递【答案】(1)C(2)A(3)D(4)B(5)B【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1)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需要用到水温计,题目图片中没有水温计,故选C。(2)水在加热过程中会看见水面上升起白雾,这些白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变成的小水珠,故选A。(3)加热过程中烧杯内壁上会出现许多露珠,这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属于凝结现象,故选D。(4)加热过程中如果在杯中放入冰块会很快消失,是因为冰块遇热融化成水,故选B。(5)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为热对流,故选B。4.冬瓜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果皮和种子还有药用价值。早春时节,人们开始培育冬瓜苗。等到冬瓜苗长到一定程度,再移植到田地里。下面是冬瓜苗的培育步骤:①把种子放入约30℃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沥干;②每天早晚往种子上喷一些水,2~3天后播种;③在湿沙盘中每隔10厘米戳一个2厘米深的孔,播入种子;④用透明塑料膜搭一个”大棚”,罩住湿沙盘,塑料膜四周按入沙中;⑤将沙盘放在室外,每天保持沙盘湿润。(1)播种前,需要将种子浸泡在水中24小时,最主要的原因是( )。A.杀死种子内部的病菌B.降低种子表面的温度C.让种子充分吸收水分(2)早春时节,30℃的水放置室外24小时后,水温最有可能是( )。A.-30℃ B.10℃ C.30℃(3)用透明塑料膜”大棚”将湿沙盘里的种子罩起来,最主要的目的是( )。A.避免动物啄食 B.形成黑暗环境 C.提高环境温度(4)冬瓜幼苗能够利用绿叶自己制造生长所需的养料,这个过程称为( )。A.繁殖作用 B.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5)大棚里,一条刚孵化毛毛虫正在啃食冬瓜苗,毛毛虫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6)冬瓜苗培育步骤表明,影响冬瓜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 C.沙子【答案】(1)C(2)C(3)C(4)C(5)B(6)B【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热传递;食物链、食物网;光合作用【解析】【分析】(1)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温度,播种前,需要将种子浸泡在水中24小时,最主要的原因是让种子充分吸收水分。(2)由于早春时节温度较低,30℃的水放在室外,热量会向空气中传递,温度会降低至和环境中的温度一致。(3)用透明塑料膜“大棚”将湿沙盘里的种子罩起来,会形成一个“温室”,能够提高环境温度。(4)冬瓜幼苗能够利用绿叶,吸收水分、阳光和二氧化碳,自己制造生长所需的养料,这个过程倍称为光合作用。(5)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为生产者,吃绿色植物的为消费者,毛毛虫为消费者。(6)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有水分、空气和温度,通过冬瓜苗培育步骤表明,影响冬瓜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是水分。二、实验探究题5.在学习“热”单元之后,洋洋同学用酒精灯、烧杯、铜条等材料组装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在烧杯底部加热,热在水中是以 的方式传递的。(2)图中5所指的实验器材名称是 。(3)如果在烧杯口上方放一块玻璃片,玻璃片上会出现水珠,这种现象称为( )。A.蒸发 B.凝结 C.融化 D.结冰(4)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现,铜条上1、2、3、4四处蜡环熔化的先后顺序是 → → → 。(5)如果将实验中的铜条换成铁条,其他条件均不变,位置1处的蜡环融化所需的时间会( )。A.更短 B.不变 C.更长 D.不一定【答案】(1)热对流(2)铁架台(3)B(4)4;3;2;1(5)C【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解析】【分析】热传递是包括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热传导是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至温度低部分的过程。热传导是固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热对流是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使内能从温度较高部分传至较低部分的过程;热辐射是热以电磁波的形式直接向周围辐射,它不需要依靠任何介质。(1)热传递是包括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在烧杯底部加热,热在水中是以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的。(2)由图可知,图中5所指的实验器材名称是铁架台。(3)水蒸气遇冷,又会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把水冷却至0℃以下,水便会凝结成固态的冰块。如果在烧杯口上方放一块玻璃片,玻璃片上会出现水珠,这是因为水基气遇冷凝结形成的。(4)只要在物体内部或物体间有温度差存在,就会发生热传递现象。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或者从物体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读图可知,在加热过程中热量从热水 一端由近及远传递,可以发现铜条上1、2、3、4四处蜡环熔化的先后顺序是:4→3→2→1。(5)不同的材料导热性能不同,如果将实验中的铜条换成铁条,其他条件均不变,铁条导热性能比铜差,所以位置1处的蜡环融化所需的时间会更长。6.探究小组用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在水温升高到90℃后,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持续沸腾后停止加热。(1)探究小组没有记录第3分钟时温度计的示数,请你推测并在表格中填入合适的温度数据。(填整数)(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 分钟时,水开始沸腾。(3)水被加热到沸腾时,如果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 )。A.上升 B.不变 C.下降 D.无法判断(4) (填“图2”或“图3”)是在第5分钟时烧杯内气泡的变化情况。【答案】(1)96(2)5(3)B(4)图2【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1)观察表中数据,发现水温前5分钟一直在升高,推迟3分钟时候水温为96℃。(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第5分钟时候,水开始沸腾。(3)水被加热到沸腾时,如果继续加热,水会持续沸腾,水的温度不变。(4)沸腾时,气泡从下至上逐渐增大。图2是在第5分钟时烧杯内气泡的变化情况。7.如图所示,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回答问题。在一段铜丝上每隔相同的距离穿上一些小钢珠,然后用酒精灯对其进行加热。(1) 号小钢珠的温度上升的最快, 号小钢珠的温度上升的最慢, 号小钢珠的温度上升的一样快。(2)若把酒精灯移至3、4号小钢珠中间,则 号小钢珠的温度上升的最慢。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 【答案】(1)2;6;1号和3(2)1、6;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解析】【分析】(1)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2号小钢珠的温度上升最快,6号小钢珠的温度上升最慢,1、3号小钢珠温度上升得一样快。(2)若把酒精灯移至 3、4号小钢珠中间,则1、6号小钢珠到加热点的距离相等,所以1、6号的温度上升最慢。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8.传热比赛。如图所示,把铁圈甲和铁丝丙用木块乙连接起来,用凡士林粘上A、B、C、D四粒豆子。(1)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豆子A和B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豆子A先落下,因为A距离酒精灯最近B.豆子B先落下,因为金属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C.豆子A和B同时落下(2)隔着木块的豆子D没有落下来,是因为木块不是热的 。(3)日常生活中,热的良导体有 ,热的不良导体有 (各写一个即可)【答案】(1)B(2)良导体(3)金属;木头【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9.小明在材料箱里找到两种金属棒,想要用它们探究“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他将甲金属棒和乙金属棒焊接成一个六边形,上半部分较粗的是甲金属棒,下半部分较细的是乙金属棒,如图所示。然后分别在A、B、C、D、E这5个点上用蜡粘一根火柴,在0点用酒精灯加热。(1)关于实验操作,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在O点加热时,用酒精灯内焰加热B.实验结束后,立即整理材料C.用蜡粘火柴时,要保证蜡在每个点上涂抹均匀(2)热在甲金属棒上的传递方向是 (填字母),这种传热方式为 。(3)已知甲金属的传热速度比乙金属的传热速度快,推测这两种金属可能是( )。A.甲是铝,乙是铜 B.甲是钢,乙是铝 C.甲是铜,乙是钢(4)小明想要比较两种金属的传热性能,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什么?【答案】(1)C(2)OABC;热传导(3)C(4)同时改变了金属材料和粗细两个变量【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10. 在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的实验中,张鹏小组用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石棉网等材料组装了如图1的实验装置。(1) 加热时,要在烧杯底部垫上石棉网,作用是 。(2) 在某一个时刻,温度计如图2所示,此时的水温是 ℃。(3)当水温升到 时,小科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 3 分钟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7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请你将表中记录的数据在上图3中制成折线图表示出来。(4)从上表可以知道水的沸腾的温度是 ℃。水沸腾时,小科观察到烧杯上方有很多白雾,还观察到烧杯的杯壁上有很多水珠,这些水珠出现在烧杯的 (填“内”或“外”)侧。(5)撤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看到水 填(“会”或“不会”) 停止沸腾; 说明水在沸腾时需要 热量。 (“吸收”或“释放”)【答案】(1)使烧杯受热均匀(或者受热均匀)(2)74(3)(4)100;内(5)会;吸收【知识点】温度计;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波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1)加热时,要在烧杯底部垫上石棉网,作用是使烧杯受热均匀,防止烧杯裂开。(2)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波柱在零刻度线的下方,说明温度在零下,波柱在要刻度线的上方,说明温度在零上。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液柱在70和80之间过2个小格,此时温度是74℃。(3)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描点,然后用折线进行连线即可。(4)把水在正常压强下加热到约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水的沸腾。水沸腾时烧杯内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越往上越大,水面上会冒“白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烧杯的杯壁上有很多水珠,这些水珠出现在烧杯的内测。(5)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撒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看到水会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11.小明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样多的水,把它们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水滴蒸发的情况,记录如下表。编号 A B C D开始状态环境 24℃,无风 24℃,无风 24℃,有风 45℃,无风水滴消失用时(分钟) 15 12 8 6(1)实验分析:比较A、B可知,蒸发的面积越 蒸发越快;比较 可知,有风比无风时蒸发快;比较A、D可知,温度 蒸发越快。(2)实验结论: (3)小明从实验中得到启发,如果雨后操场上有几处积水,想让积水很快变干,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答案】(1)大;AC;越高(2)水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温度以及是否有风有关(3)用扫帚把积水扫开(增大蒸发面积)【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分析】(1)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只控制一个条件发生变化。只有一个条件变化,其他条件都不变,才能找到变量与不变量之间的关系。水分蒸发快慢与温度、蒸发面积、风速有关。实验分析:比较A、B可知,蒸发的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比较A、C可知,有风比没风时蒸发快;比较A、D可知,温度高,蒸发越快。(2)水分蒸发快慢与温度、蒸发面积、有无风有关。(3)如果雨后操场上有几处积水,想让积水很快变干,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把水扫的面积扩大,水蒸发的快。12.热的研究同学们为比较甲、乙、丙三种未知金属的传热性能,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把三根未知金属材料插入泡沫塑料中,末端与三个电子温度计传感器连接,随后将金属材料的另一端同时没入热水中,每隔1分钟读取温度,并记录。(1)实验时,我们应选择的材料组合是( )A. B. C. D.(2)实验中用到了泡沫塑料,除固定金属材料外,还能( )A.加快热量的传递 B.减慢热量的传递C.吸收外界的空气 D.吸收内部的空气(3)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我们发现:三种金属中导热最快的是 你的判断依据是 。材料 起始温度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甲 28.6 47.6 51.8 55.6 59.1 62.3乙 28.6 31.2 33.4 36.2 37.4 38.2丙 28.6 41.7 44.5 48.6 52.2 55.7(4)用丙材料做成一块三角形金属片,涂上一层蜡烛油,在H点加热,蜡烛油会慢慢熔化。用箭头画出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方向。(5)A,B,C三点熔化的先后顺序是 。(6)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热总是从 的一端逐渐传向 的一端。【答案】(1)B(2)B(3)甲;甲材料1分钟温度就达到47.6摄氏度(4)(5)A,C,B(6)温度高;温度低【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解析】【分析】(1)要研究材料的传热性能,只能是材料不同,材料的长度,粗细等都要相同。选项B正确。(2)实验中用到了泡沫塑料,除固定金属材料外,还能减慢热量的传递。(3)观察图表可知,三种金属中,导热最快的是甲材料,因为甲材料1分钟温度就达到47.6摄氏度。(4)温度是从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H点加热,热量是从H点向三角形四周传递的。(5)距离H点越近,越早融化,所以A,B,C三点的融化顺序是A,C,B。(6)通过这个实验可知,热总是从高温一端传递向低温一端的。13.圳圳和同学们一起模拟了温室效应的实验,如右图。(1)实验中模拟温室气体的是( )。A.空气 B.透明密封袋 C.温度计(2)实验过程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两支温度计要同一时间放置B.两支温度计要放置在同一环境中!C.可以一支温度计先读数,另一支温度计再读数(3)以下是他们小组的实验记录。时间 初始温度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密封袋内(℃) 20 21 21 22 22 23密封袋外(℃) 20 20 20 20 20 20实验现象是 ,这说明 。【答案】(1)B(2)C(3)塑料袋内温度不断上升;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知识点】热传递;对比实验【解析】【分析】(1)图中模拟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是透明密封塑料袋。(2)实验时,两只温度计要同一时间放置,放在同一环境中,读数时要同时读。(3)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可知,实验现象是密封袋内温度不断上升,这说明温室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14.如图是探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会怎样变化的实验记录汇总表,请回答相关问题:温度/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热水温度 83 75 70 67 65 64 63冷水温度 15 40 60 65 66 65 64(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热水的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 ,请分析热水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2)试管中的冷水是靠 方式热起来的;(3)观察表中数据发现,从第8分钟开始,热水温度反而低于冷水温度,你猜测可能的原因是 ;(4)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5)请例举一个生活中运用此科学结论的实例 。【答案】(1)热水温度降低,且先快后慢;热水将热传给冷水(2)热对流(3)热水将热传给烧杯周围的空气(4)热可以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5)烤番薯【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解析】【分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热水和冷水相互接触时,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热水温度变化先快后慢。这是因为热可以通过物体接触的方式进行传递,高温物体会把热量传递给低温物体,且最后温度趋于一致。(2)观察图中物体,热水和冷水没有接触,形成对流,所以试管中的冷水是靠热对流的方式热起来的。(3)观察表中数据发现,从第8分钟开始,热水温度反而低于冷水温度,可能是因为热水在将热传递给冷水的时候,还同时将热传递给周围的空气。(4)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结论:热可以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5)生活中运用热传递的很多,如烤太阳、烤红薯、盛饭的碗感觉到烫等。15.探究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问题]塑料、木头、铜、铝、钢5种材料, 哪种传热最快?哪种传热最慢?[实验过程]用凡士林分别在5种材料棒上粘-颗珠子,珠子与材料棒远端的距离须一致,把5种材料棒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观察5种材料棒上珠子脱落的先后顺序。(1)[实验现象]珠子会逐渐脱落且脱落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铝、 、塑料、 。(2)[实验结论]热在不同材料中的传热快慢是 的。一般来说,热在金属材料比在非金属材料中的传热速度 (填”快”或”慢”)。(3)[应用]高压锅的锅体是金属制的,是因为____(填字母序号)。A.采用金属制的比较美观B.金属是热的良导体,传热快C.金属比较廉价,采用金属制的可以节约成本【答案】(1)铜;钢;木头(2)不同;快(3)B【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1)根据以上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珠子会逐渐脱落,且脱落的先后顺序依次是铜、铝、钢、塑料和木头。(2)实验结论:热在不同材料中的传热快慢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热在金属材料比在非金属材料中的传热速度快。(3)高压锅的锅体是钢制的,是因为钢是热的良导体,传热快。B符合题意。16.请根据热的传递这一部分活动,完成以下内容。(1)右图所示,蜡烛在金属片A点加热,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2)下图中,在c点处用酒精灯加热,各点处蜡熔化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a→b→d→e B.d→b→e→a C.d→b→a→e(3)太阳当空照,我们站在室外身上感觉到热,这时热的传递方式是( )。A.热辐射 B.热传导 C.热对流(4)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热从温度 的物体传向温度 的物体。【答案】(1)A(2)C(3)A(4)高;低【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解析】【分析】(1)热有三种传递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金属片加热后,热由加热点向四面八方传递。(2)同种金属传递热量的速度是一样的,距离c点越近,融化蜡烛的速度越快,融化顺序是d→b→a→e。(3)太阳离我们的距离很远,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热量,这是热量通过热辐射传递的。(4)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17.加热烧杯里的水实验目的:利用观察证据来分析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实验器材: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 烧杯、水、火柴、抹布。实验步骤:①按右图所示装置,加热烧杯中的水;②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并测量水温;③根据水温数据,绘制水温变化折线图;④根据观察结果与统计图,分析热量的变化。(1)在上述实验器材中,还少了一个关键器材,它是( )。A.水槽 B.记录单 C.水温温度计(2)加热过程中,会看见水面上升起白雾,这些白雾是( )。A.小水珠 B.小冰晶 C.白色粉尘(3)如图乙时段的水温保持不变,这时的水温接近于( )。A.0℃ B.37℃ C.100℃(4)实验结束后,熄灭酒精灯的正确做法是( )。A.用嘴吹灭 B.用抹布扑灭 C.用灯帽盖灭(5)下列示意图中(黑点为加热点),能正确反映热在石棉网内传递过程的是( )。A. B. C.【答案】(1)C(2)A(3)C(4)C(5)C【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热传递;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1)进行水加热实验时,需要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 烧杯、水、火柴、抹布和温度计。(2)加热过程中,水会蒸发成为水蒸气,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我们就会看到水面升起白雾。(3)水加热过程中,水温逐渐上升,当水温上升到100℃时,水沸腾,继续加热,水温不变。(4)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连续盖两次。(5)石棉网能够使烧杯受热均匀,石棉网在酒精灯加热时,会将热量从加热点向四面八方传递。18.将一段铁条固定在铁架台上:在铁条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一根火柴,用酒精灯在铁条的一端加热,如图所示。(1)木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 )A.热在火柴棒中是怎样传递的 B.金属是否会热胀冷缩C.金属和木头哪个传热本领大 D.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2)实验发现,火柴掉落的顺序是( )A.4-3-2-1 B.1-2-3-4C.1-4-2-3 D.几乎向时掉落(3)如图,如果酒精灯放在铁条的中间,那么位于 和 的火柴先落下来, 和 火柴后掉落下来。(4)从火柴掉落的情况来看,热是____传递的。A.从颜色深的部分向颜色浅的部分B.从距离远向距离近C.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D.没有规律【答案】(1)D(2)B(3)A;C;B;D(4)C【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解析】【分析】考查热量的传递。(1)该实验中的变量是火柴棍距离酒精灯的远近,所以研究的问题是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2)热量传递的方向是由酒精灯向外传递,所以火柴掉落的顺序是1-2-3-4.(3)铁条上热量是按照相同速度向两边传播的,所以A和C先掉落,B和D再掉落。(4)热量传递方向是从温度高的一方向温度低的方向进行传递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热 综合实验特训(原卷版).docx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热 综合实验特训(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