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八年级上册第四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课标导航课标要求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课标解读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本单元的复习重点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文化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近代反侵略斗争和近代探索的继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同时,它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推动下,全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时空纵览 感知单元脉络依标扣本 掌握必备知识问题探究 培养高阶思维全国视野 把握中考动向1时空纵览 感知单元脉络时空坐标1915年1918年1919年1921年1922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二大召开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回顾所学知识,在年代尺上自主填写出空白方框处内容。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天辟地依标扣本 掌握必备知识上海 北京《敬告青年》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健壮的而非体弱的--毛泽东知识点1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合作探究: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①新的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口号)②新的内容:抨击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③新的形式: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④新的历史作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口号 方式 结果爆发扩大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③取消“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直接目标得以实现镇压逮捕1919年5月4日1919年6月5日后北京上海学生工人罢课罢课罢工罢市知识点2五四运动北京天津济南上海长沙铜山开封武昌长安成都重庆昆明南宁广州南昌阳曲清苑江宁怀宁杭县沈阳烟台厦门闽侯五四运动的扩大二百多个城市罢课声援上海各界举行民众大会,号召全国罢工罢市来援助学生。6月5日,上海日本纱厂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接着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罢工工人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五四运动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地位)新?新的领导阶级:新的指导思想:新的奋斗目标:新的群众基础:新的斗争面貌:工人阶级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广泛的群众性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1840年1919年1949年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点相同点社会性质革命任务判断依据:主要是革命任务而非领导阶级比较资产阶级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一百多年前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在街头奔走呼号,誓死力争。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作为青年的你们又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些什么?传承五四精神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陈独秀1920.8,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1920.10,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知识点3中国共产党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李达 李汉俊 张国焘 刘仁静 毛泽东 何叔衡董必武 陈潭秋 王尽美 邓恩铭 陈公博 周佛海 包惠僧中共一大代表代表 出生 年份 当时 年龄 求学、从教经历李 达 1890 31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李汉俊 1890 31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董必武 1886 35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陈潭秋 1896 25 师范生,从教何叔衡 1876 45 清末秀才,师范生,从教毛泽东 1893 28 师范生,从教王尽美 1898 23 师范生邓恩铭 1901 20 学生张国焘 1897 24 北大学生会主席刘仁静 1902 19 北大在校生陈公博 1892 29 北大毕业,从教周佛海 1897 24 旅日大学生包惠僧 1894 27 北大旁听生,记者,从教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时间地点代表主要内容 党的名称:奋斗目标:中心工作:中央领导机构:意义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7月上海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革命与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陈独秀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反封建反帝中共二大制定的奋斗目标在中共一大的基础上更加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历史意义新的领导核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阶级和政党作为领导核心以凝聚力量。以前的各种救国方案之所以纷纷破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以维护封建统治或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问题探究 培养高阶思维探究1列强侵略与近代化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充明。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这个深渊的“底”就在20世纪的头20年,就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虽然,这时中国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因素,但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往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渐渐走出谷底。虽然,消极的、“沉沦”的因素仍然严重地存在,其对中国社会的压迫,甚至不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前弱。但是由于有新的阶级、新的政党、新的经济力量、人民群众的普遍觉醒这样的上升因素在起作用,终于制止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滑向殖民地的企图。——摘编自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升因素中“新的政党”的名称,并说明它是如何一步步引导中国走出“谷底”的。(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通畅)政党:中国共产党。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辟井冈山道路;为保存革命实力,进行战略转移并开始抗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起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历史事件(材料提及的除外)。概括在20世纪头20年,中国社会“沉沦”到了谷底的原因。历史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原因:列强侵略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化探索,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均没有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的处境;北洋各派军阀与列强勾结,混战不断。探究2伟大建党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毛泽东同志认为“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虽然都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但终究都归于失败,这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才能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们发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迎来之后具有空前社会规模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催化下,“红船精神”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应运而生。——摘编自《红船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之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船精神”形成的原因。原因: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救亡图存运动长期孕育的结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2)请再举出一个中国近代民族精神,并说说新时代弘扬近代民族精神的意义。举例: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任举一例即可)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任答一点即可)【小贴士】伟大建党精神: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史的全面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品质特质的生动写照,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全国视野 把握中考动向1.(2023 宜昌)过去我们的书面语采用文言文,比较难懂。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对上述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新文化运动D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改良运动2.(2023 鄂州)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提示,图中①处应填入的正确史实是( )A. 农民罢耕 B. 教师罢教 C. 工人罢工 D. 士兵起义C3.(2023 武汉)1918年,李大钊回到家乡,亲戚问他:“你在北京干啥?”李大钊浅浅一笑说:“点种。”亲戚听了有些莫名其妙,“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点什么种?”他回答:“革命的火种。”次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较为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由此可知,李大钊是中国( )A. 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B. 中体西用主张的践行者C. 报纸与杂志发展的推动者D. 实业救国思想的宣传者A4.(2023 滨州)“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 维新变法的失败B. 中华民国的成立C.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1898年1912年1月1日1915年开始1921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