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兄弟失雁”作文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明代刘元卿的《应谐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兄弟看到大雁从天上飞过,哥哥一边拉弓,一边说:"射下来就煮着吃。"他的弟弟争着说:"栖息的雁煮着吃最好,善于飞翔的雁烤着吃最好。"兄弟俩争吵不休,最后到社伯那里去评理。长者建议把雁剖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达成协议后,兄弟俩再去找大雁,大雁早已又高又远地飞走了。这个故事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材料解读】本题属于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可从题干中兄弟争雁的行为和结果等维度进行分析。要求尽可能展开联想,从不同主体或不同角度切入。材料分为三层:两兄弟“说”“争”的内容,交代了故事主人公的关系和故事发生的背景,二人作为兄弟,在大雁飞过准备射雁的过程中,就煮着吃还是烤着吃发生了争执,这种“超前”的规划和争执让人哭笑不得,为后文的“失”作好了铺垫。兄弟二人争吵升级,前往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处请求评理,长者的建议非常简单,将大雁剖成两半即可,如此简单的道理,兄弟二人却谁都不肯让步,也一直没能想到,体现出二人不懂谦让、斤斤计较,行事呆板不懂变通,为一时间的胜负之争或情绪蒙蔽了双眼,启示我们遇事要沉着冷静,灵活应对。兄弟俩再去找大雁,大雁早已远走高飞。剧情的“反转”,由于错过了猎捕大雁的机会,兄弟二人美好设想最终落空,启示我们做事要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同时,也启示我们目标具有时效性,要果断感知和把握时机。【任务解读】写作任务中的“故事”提醒考生,一定要从分析故事入手,要写出自己的“联想”和“思考”,重在启示意义。写作要求强调“选准角度”。此则故事的立意很灵活,角度多样,行文时须选准角度,着重写由“兄弟失雁”原因的一个或两个方面,这样才能写得深入透彻。“明确文体”意味着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最擅长的写作形式。但无论选择何种文体均应符合相应的文体特征,不可混淆文体。【参考立意】1.计划诚可贵,机遇价更高;2.抓住那只不停留的大雁;3.空谈与实干;4.心动不如行动;5.做行动的巨人;6.清谈误事,实干兴邦;7.舍小为大,共创未来;8.莫让行动止于理想;9.明主次,察时务,至成功10.要学会变通,更要把握时机。佳作欣赏明主次,察时务,至成功《应谐录》中的兄弟射雁,结果一无所获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兄弟俩主次颠倒,雁未捕获却大争起雁之吃法;时务不察,误以为时机等人,这无疑启示着我们:凡事要明主次,察时务,方能成功。《礼记》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本末”是对事物发展的主次。何谓主次?简单来说,主是时下的当务之急,次是从属于“主”的轻缓之事。只有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才会迎刃而解。因此,我们应对自己所做的事分清轻重缓急,抓住“牛鼻子”,优化实现路径,助力目标及使命的达成。孟子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进退维谷之境果断地“舍鱼而取熊掌”;朱元璋在自感力量还不够强大之时,分清主次,先是“高筑墙,广积粮”,“称王”之事自然水到渠成。少年渴望一展鸿鹄志,名扬四方;壮年渴望名利双收,吃穿不愁……试问青年当下苦心学习何愁前途渺茫?试问壮年当下拼搏奋斗何愁未来堪忧?试问兄弟俩先射雁再论雁又何来“一场空”?可见,分清先后主次,是我们走向远方的第一步。察时务,要善于抓时机、知变通。水流深谙察时务之道,善抓时机晓变通,遇冷化冰,遇热为汽,遇阻则绕,路尽则蓄,成就了“上善若水”。我们身处瞬息万变的社会,不正是需要这种“察时务”的大智慧吗?俞敏洪在新东方受挫之时,巧妙抓住网络直播发展先机,带领团队走上跨界直播带货领域,真实演绎了一个企业的“妙手回春”;比亚迪面临传统汽车行业的剧烈竞争,果断开启了新能源研发的新道路,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的龙头。可见,唯有察时务,方可“枯木逢春”,迎来长久接续发展,稳稳屹立于时代发展浪潮。再反观兄弟俩,倘若他们懂得考察时务,随事而变,不将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论上,相信他们不一定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明主次,奠成功之基,察时务,通成功之道,作为时代弄潮儿的青年一代,身担重任,承载厚望。我们要上好这人生路上的必修课。认真学习,夯实基础,练就过硬本领;懂时明理,把握时机,顺势而为,收获成功。【亮点借鉴】内容上。文章首段便紧扣材料中的寓言故事提出中心论点,寓意把握准确,从“明主次”“察时务”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中心突出,并选用孟子、朱元璋、俞敏洪、比亚迪等事例加强论证,内容充实。表达上。文章从材料中的寓言提炼中心观点:“明主次,察时务,方能至成功”。接着从“明主次”“察时务”两个方面分开阐释,阐述观点时,文章能够紧扣材料,呈现对故事的联想与思考,言简意赅,思维严密,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使文章严谨有力。特征上。语言简洁明了,富于张力,引人深思。建议一类上56分。抓住机遇,顺时而行拉弓射雁,一念之间,雁过无痕。《应谐录》中两兄弟的故事令人发笑,却又引人深思。如何把握好每个雁过的瞬间?窃以为,审时度势,果断行事,方能抓住机遇,满载而归。机遇如流星一瞬,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容不得兄弟两争吵不休,只有先射雁方能谈烹雁。抓住机遇,需审时度势,拨云见日,不惑不惧。“伟人从不哀叹生不逢时。”爱默生所言不虚,这是因为伟人能审时度势,即使绝境亦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翻开历史的画卷,商鞅看到了“统一”的需要,抓住时机,提出“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的改革,推动秦国一统天下;严宏昌看到了“大锅饭”的弊端,不被时局所困扰,分田单干,揭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他们无不是把准了时势脉搏,利用时机,创造生机,给时代、给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抓住机遇不是守株待兔,也不是坐享其成,而需拉满弓弦,果断击发。君子有道,不止见机,更要顺时而“行”。只有当机立断,勇敢而行,才能乘风而上,顺势而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正如陶行知所言,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见机之余,更应果断行动,勇当“创造”之人。君可见,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科学家,听从国家号召,毅然归国,勇于“隐姓埋名”,研发导弹、原子弹、火箭等,推动中国科研发展;君可见,鸿门宴上,项羽优柔寡断,错失杀掉刘邦的绝佳机会,恍然大悟之际已失先机,一代霸王最终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由此观之,君子见机,必果断而行,若只见机而不行动,任机会从指缝间溜走,则实令人悲叹!巴尔扎克说:“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的利用。”欲把握住机遇,不仅要分析时势,更需果断行动。试想,当雁飞来时,两兄弟及时拉弓射箭,又哪会留下空谈误“雁”的遗憾?机遇不是山坡上的蒲公英,唾手可得,愿你我能乘风而行,顺机而动,直抵成功彼岸。【亮点借鉴】本文紧扣材料,审题精准,层层推进,语言生动。第一段由材料而发问“如何把握好每个雁过的瞬间?”,旗帜鲜明的提出中心论点。首先需“见机”,即“审时度势”,进而需“用机”,即当机立断,勇敢行动。“慧眼+行动”,方能把握住机会。文章语言生动,“机遇如流星一瞬,如昙花一现”,“机遇不是山坡上的蒲公英,唾手可得”等比喻生动巧妙,让人眼前一亮。多处名言引用亦恰到好处,卷面工整书写优美。建议一类上5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