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九年级语文
2024.04
注意事项:
1.本试题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部分组成,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面的项目填、涂清楚,所有答案都必须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9分)
一、(21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仓颉于凤凰衔书台造字,中华文明开始被记载;一代代古圣先贤的鼎立传承,让中华文明在辽阔又漫长的世界史上得以熠熠生辉。
②抬头,仰望华夏文明的长空,满天星斗,璀璨夺目。
③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告诉我们做人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做事要“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处事要“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的,是《礼记》。
④如敦厚长者弯腰告诉我们,人生来都是善良的,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继而响亮地喊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醒历朝历代统治者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最后还不忘温和地叮嘱我们“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是《孟子》。
⑤先秦诸子百家极富智慧,( )的精神,( )的视野,( )的议论,( )的文笔,颇具隽永凝练警拔的散文之美。每篇各有主题,寓道于事,睿智与趣味兼具。不管是传说还是寓言乃至神话,都根植于华夏古老文明之土壤的,是《列子》。
⑥想象丰富奇特,构思精妙,文笔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以至于鲁迅先生说“其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更被誉为“钳挝九流,括囊百氏”的,是《庄子》。
⑦亲近经典古籍吧,数千年的中华智慧可以助你冲破局限,可以让你的心比脚走得更远,让你的心比现实更宽阔。长期浸染在书里,你的灵魂自会平添书的清香与雅致。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载(zài) 敦厚 满天星斗(dōu) 璀璨夺目
B.整饬(chì) 社稷 前后呼应(yìng) 侧隐之心
C.隽永(jùn) 婉转 瑰丽诡谲(jué) 鼎立传承
D.睿智(ruì) 浸染 漫无边际(màn) 仪态万方
2.依次填入文中第⑤段括号内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由 宏阔 优美 精当
B.精当 优美 自由 宏阔
C.自由 宏阔 精当 优美
D.优美 宏阔 自由 精美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从汉语短语类型的角度判断,文中画横线的“中华文明”“古圣先贤”“想象丰富”“冲破局限”,依次是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B.从汉语词性的角度判断,文中加点的词语“仰望”“文辞”“善良”“响亮”,依次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形容词。
C.从汉语句子成分的角度判断,第②段画线的“华夏文明”做了句子的状语,第⑦段画线的“数千年”做了句子的定语。
D.文中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你的灵魂自会平添书的清香与雅致”主干是“灵魂平添清香与雅致”。
4.下面文段中画横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儒家文化催生了“士”阶层,也就是我们现代所称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知识分子延续古人传统,心怀“内圣外王”的理想。【B】“内圣”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后就是“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读书人的普遍理想。由家而国,由国而天下,知识分子对于“国”有着灵魂深处的牵绊。爱国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责任。【D】他们燃烧的爱国热情,如荒原之火,点亮了国人的内心,如陈酿美酒,团结着国人之心。
A.A B.B C.C D.D
5.关于下面语段中病句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①为了进一步推动环保事业的举行,我们在植树节当天,在茶山公园开展了一场盛大的植树活动。②当天在园内栽种的树木及花卉共计600余株左右,新增绿化面积达2000平方米。③通过此次植树活动,让茶山公园实现了树木、花卉的更新及扩展。④作为本地居民,不仅我们要关注自己家园的绿化建设,更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广泛参加植树活动,为环保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A.第①句的语病是“搭配不当”,应该把“举行”改为“发展”。
B.第②句的语病是语义重复,应该去掉“余”或者“左右”。
C.第③句的语病是成分残缺,应该去掉“通过”或者“让”。
D.第④句的语病是语序不当,把“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和“要关注自己家园的绿化建设”调换位置。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包含着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对中国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
②文化自信是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而提出来的
③同时又是对往古来今的中华文明深切的价值关切
④阐明文化自信的这三重内涵,将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C.“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就是临别赠言;“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记”可以记人、事、山川名胜等,分为碑记、游记、记事等。
D.地支计时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的计时方法。午时,相当于现在的11点到13点:申时,相当于现在的17点到19点。
二、(10分)
8.请按提示填写表格横线处的内容。
主题 诗文 作者及出处
豪情壮志 (1)晴空一鹤排云上, 。 刘禹锡《秋词(其一)》
哲理之思 (2) ,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3) ,病树前头万木春。 (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高雅志趣 (5) ,贫贱不能移, (6) 。 《〈孟子〉三章》
优美景色 (7) ,天山共色。 吴均《与朱元思书》
(8)乱花渐欲迷人眼, 。 (9)白居易《 》
爱国之情 (10)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艾青《我爱这土地》
三、(8分)
学校开展以“清明节风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材料一】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的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材料二】踏青。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材料三】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9.三则材料中列举的清明节风俗,具有 的共同特点。 是清明节风俗的中心,“踏青”的含义是 ,“插柳”的原因是 。(每空不超过4个字)
10.下列诗句,与材料中列举的风俗有关系的一项是( )_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清明节前夕,学校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开展了祭扫革命先烈的活动,确立了“缅怀革命先烈, ”的活动主题,请你运用对偶手法,补全这一主题。
第二部分阅读(51分)
四、(19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各题。
【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释】①淳熙三年(1176),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淳熙六年(1179)或七年(1180),作者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在此时写了这首词。张处父生平不详,为词人好友。推官,是州郡的属官。
12.下列关于这两首词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词第一句用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B.甲词三、四、五句用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展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C.乙词的第一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巧妙地写出了词人悠闲的心理状态。
D.“鹧鸪”是古人在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乙词的第三句写作者在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表现了他辗转多地任职的复杂心情。
13.请简要概括甲、乙两词画线句子表达的共同情感。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鸷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章武①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③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④。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⑤。
(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章武:三国蜀汉刘备的年号,章武三年即公元221年。②股肱: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体的有力部位。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③敕(chi):君主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命令。④益州牧:益州的行政长官。益州是当时蜀国的核心地域。⑤与国:盟国。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事之如父”中的“事”,是“做事”的意思。
B.“先主于永安病笃”中的“笃”是“严重”的意思,“并皆叛乱”中的“并”是“一同,一起”的意思。
C.“属以后事”与“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属”都是通假字,同“嘱”,“嘱托”的意思。
D.“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与“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咸”是“全,都”的意思。
1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 君才十倍于曹丕
B.亮以新遭大丧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小石潭记》)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D.顷之,又领益州牧 当余之从师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17.韩愈在《马说》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请你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25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我认为豆腐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
①我知道这世上有很多我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美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豆腐才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
②那时候,豆腐可以从街上换来。冬天的清晨,很多时候,我会被卖豆腐的吆喝声唤醒。印象中卖豆腐的多是中老年男人,穿着黑色或者灰色的棉袄,推一辆独轮车。车上的豆腐用一块白布小心翼翼地盖着,当白布掀起,水灵灵、白生生、肥嫩嫩的豆腐就颤颤地露了出来。母亲将半瓢黄豆倒上秤盘,便能换来一块豆腐。豆腐切得方方正正,哪怕只差一点点不够秤,卖豆腐的人也会切一片补上,即使切多了也就那样了。卖豆腐的做得是生意,是乡情,也是人情世故。
③我喜欢每一个卖豆腐的人。他们的吆喝声非常美妙,即便把我从美梦里扰醒,内心也充满愉悦。那吆喝声简单直接,就两个字“豆——腐”,“豆”字拖得极长,“腐”字却极短促,藏在“豆”的结尾处,轻快并且俏皮。直到现在,在我的老家,卖豆腐的也是这样的吆喝,未曾有过一点改变。后来我听相声,《学叫卖》《卖估衣》……捧逗皆拿出看家本领,叫卖得热闹精彩,我却感觉那些吆喝太花哨。在我老家,卖什么把什么喊出来就完了,其他的一个字都不必多说。这就是信任。
④豆腐换回来,母亲会切下一小块,把它一分为二,再淋点酱油,就是我和我哥难得的零食。酱油豆腐保持了豆腐最纯粹的香嫩与酱油最纯粹的咸鲜,入嘴即是满足感与幸福感。我和我哥坐在灶台前,一边大口吃着豆腐,一边扭头看着电视。有时我会边吃边问,咱家的黄豆还有多少?母亲说,能换到明年清明。精打细算的母亲,总能让豆腐的香气贯穿我家的整个冬天,再加大半个春天。
⑤白菜是整个冬天最普通最扎实的味道,而豆腐,则让单调的白菜,焕发出新的生机。老家人常做的,喜欢的,就是白菜粉条炖豆腐。
⑥白菜下锅,粉条下锅,然后豆腐下锅。母亲将豆腐托在掌心,横几刀、竖几刀,豆腐就变成规规矩矩的小块——豆腐必须切得整整齐齐,才是吃豆腐的样子。多年以后我曾在饭店里吃到一道“蒸豆腐”,将豆腐整块放在锅里蒸透,然后用筷子胡乱搅成几块,再浇上料汁,撒上葱花,竟卖出了烤鸭的价格。且不说这道菜价格昂贵、口味一般,仅是对待豆腐的态度,就让我心生不满。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豆腐就应该方方正正,如同那些朴素的农人。
⑦白菜粉条炖豆腐,热气腾腾的一大盆。冬日里一家人围坐炕上,大口大口嚼着豆腐,“嗞嗞溜溜”地吸着粉条,农人的日子,便有了滋味。如果再有几块猪血,几块肥肉,甚至几块大骨,便是无敌的存在了。只不过这些东西实在罕见,通常情况是,母亲放在锅里的那一勺猪油,已经让一家人心满意足。
⑧这种满足,绝不是对生活质量的不求上进,而是对于朴素庸常的日子的热爱,甚至感恩。外面天寒地冻,火炕烧得暖烘烘的,窗玻璃上的冰花开始融化,黑白电视机里重播着连续剧,我和我哥的书包安静地挂在墙上,父亲摘下冒着白汽的帽子,母亲将一块极小的肉渣夹进我的碗里,门口跑过嬉闹的孩子,一群麻雀飞过院落,远处的天空炸开一个响雷……这样的日子,我是过不够的。而当我终于意识到我愿意过这样的日子,已是多年以后。
18.从全文看,题目中加点的“最美味”,有什么深刻含义?
19.请从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车上的豆腐用一块白布小心翼翼地盖着,当白布掀起,水灵灵、白生生、肥嫩嫩的豆腐就颤颤地露了出来。
20.文中第⑧段画线部分是一个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外面天寒地冻,火炕烧得暖烘烘的,窗玻璃上的冰花开始融化,黑白电视机里重播着连续剧,我和我哥的书包安静地挂在墙上,父亲摘下冒着白汽的帽子,母亲将一块极小的肉渣夹进我的碗里,门口跑过嬉闹的孩子,一群麻雀飞过院落,远处的天空炸开一个响雷……
21.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最美味”三个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选文第③段写家乡卖豆腐吆喝的特点,并与相声中的吆喝做对比,突出了家乡卖豆腐吆喝声音的美妙、简单直接。
C.选文第⑥段写我对在饭店吃到的“蒸豆腐”不满,是因为饭店将“蒸豆腐”卖出了烤鸭的价格,而且口味一般。
D.豆腐是全文的线索,穿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淳朴乡情的赞美、对母亲温暖持家的留恋。
(二)(1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子是探索微观世界的理想“探针”
物理学在过去一个世纪经历了三次大的跨越,从原子物理深入到原子核物理,再深入到粒子物理。100多年前,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后来又发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家逐步发现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是由更深层次的粒子——夸克组成的。
应该说,这三次大的跨越产生丰硕成果,在不断深入到物质微观结构新层次的研究过程中,物质结构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并且带动重大技术发明,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我们现在用的半导体、电视、手机、计算机、激光以及全球定位系统,都是以20世纪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如何去研究微观结构呢?我们在中学生物课上用显微镜来看花粉、看细胞。如果想看再精细一些的结构,可以用电子显微镜。更精细的,就要用到我们称之为“超级显微镜”的散裂中子源、同步辐射光源等。散裂中子源作为一台“超级显微镜”,是以中子为“探针”,看穿材料的微观结构。
中子具备一些特性,如不带电,但是有磁矩;能够探测原子核的位置,探测同步辐射所不敏感的轻元素,比如碳、氢、氧、氮等元素的位置;穿透能力非常强,能够用来原位研究大的工程部件的残余应力和金属疲劳;可以探测物质结构的微观动态过程等。因此,它被科学家视作探索微观世界的理想“探针”。当中子与被研究对象的原子核相互作用而改变运动方向时,科学家通过分析散射中子的轨迹、能量和动量变化,就能反推出物质的结构。这就好像我们不断往一张看不见的网上扔弹珠,有的弹珠穿网而过,有的则打在网上,弹向不同角度。如果记录下这些弹珠的运动轨迹,就能大致推测出网的形状。如果弹珠扔得够多、够密、够强,就能把这张网的组成精确地描绘出来。
【材料二】
大科学装置是国之重器、科技利器
中子其实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存在,但这些中子都被束缚于原子核中,无法自由运动。我们要用中子做探针,就需要自由的中子。自由的中子从何而来?这就需要专门产生大量自由中子的装置,可以通俗地称之为产生中子的“工厂”。这样的“工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反应堆中子源,还有一类是散裂中子源,它通过高能质子束去轰击重金属靶,发生散裂反应,从而产生高通量短脉冲中子束流。国际上的先进中子源正在逐步从反应堆转向散裂中子源,因为其性能更好,而且安全性更高。
物理学有一条基本规律,研究越小的尺度,需要越高的能量。随着物质结构的研究深入到原子核和粒子的层次,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尺度越来越小,就需要使用能量越来越高的粒子。加速器可以产生高能量粒子,加速器做得越大,能量有可能越高,于是催生了各种基于大型加速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称大科学装置。
这些大科学装置具有鲜明的科学和工程双重属性,知识创新和科学成果产出丰硕,技术溢出、人才集聚效益非常显著,因此往往成为国家创新高地的关键要素,是国之重器、科技利器。
22.材料一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们现在用的半导体、电视、手机、计算机、激光以及全球定位系统,都是以20世纪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23.中子为什么能成为探索微观世界的理想“探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4.结合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给“散裂中子源”下一个定义。
2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国际上的先进中子源正在逐步从反应堆转向散裂中子源,因为其性能更好,而且安全性更高。”该句中加点的“其”,指“反应堆中子源”。
B.中子具备一些特性,如能够探测原子核的位置、探测同步辐射的轻元素的位置,且穿透力极强。
C.“物理学有一条基本规律,研究越小的尺度,需要越高的能量”,这句话是说在物理学所有领域,研究的尺度和所需能量成反比。
D.能产生高能量粒子的加速器,如果做得越大,能量有可能会越高,于是出现了基于大型加速器的大科学装置。
六、名著阅读(7分)
2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小说、散文的结集,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赞颂了他们热爱祖国、淳朴善良、机智勇敢等精神品质,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
B.长篇小说《红岩》,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重庆地下党人英勇斗争的故事。集中描述了被捕的地下党人在渣滓洞、白公馆争取自由、反对压迫的革命斗争,刻画了一批意志坚定、形象高大的英雄人物,如江姐、许云峰、余新江、郑克昌、刘思扬等。
C.《名人传》中,贝多芬遭受到失聪的打击,爱情缺失、经济窘迫、侄子不肖也让他痛苦不已;米开朗琪罗的优柔寡断,使得他一生都在受人摆布;列夫·托尔斯泰拥有财富和地位,却始终处在内心追求与现实处境的矛盾之中。但他们心中始终坚守着自我实现的理想。
D.《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他以书信的形式和学生探讨读书、习俗与革新、爱情与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烦恼与乐趣等,希望中学生学会生活。
27.有人说:“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一些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人。”请结合《骆驼祥子》相关事件,简要分析祥子为“曹先生”“拉包月”时,“曹先生”对他的重要影响。
第三部分写作(60分)
七、(60分)
28.小作文
池塘 阳光 微风 花朵 天空 树林
请你选择上面的3—4个词语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表达一种美好的意境,不少于200字。
2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海伦·凯勒遇到了莎莉文老师,她的生命有了美丽的绽放;鲁迅遇到了平桥村,他的童年有了美好的回忆;贺敬之遇到了延安,他的经历有了不朽的印记;奥楚蔑洛夫遇到了赫留金被狗咬,他的认知演绎了一场闹剧……
你在生活中,也会经历很多“遇到”,这些“遇到”也会让你有感受,有思考,有留恋……
请你以“遇到”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②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得使用本试题中的材料;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 2.C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记载(zài)——zǎi,满天星斗(dōu)——dǒu;
B.侧隐之心——恻隐之心;
C.隽永(jùn)——juàn,鼎立传承——鼎力传承;
故选D。
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自由: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宽阔:形容横向距离很大,又指(思想)宽而开朗;精当:(言论、文章等)精确恰当;优美:美好;
第一空,与“精神”搭配,是说诸子百家有不受拘束和限制的精神;故选“自由”;
第二空,与“视野”搭配,指的是诸子百家眼界开阔,故选“宽阔”;
第三空,与“议论”搭配,指的是诸子百家的议论精辟,观点、言论等精确恰当;故选“精当”;
第四空,与“文笔”搭配,指的是诸子百家的文章写得美好,精美;故选“优美”;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第②段画线的“华夏文明”用来修饰、限定“长空”,做“长空”的定语;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D.“点亮了国人的内心”后是分号。“如荒原之火,点亮了国人的内心”与“如陈酿美酒,团结着国人之心”是并列对偶句。
故选D。
5.D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D.第④句修改有误。应把“不仅”和“我们”调换位置。故选D。
6.B
【详解】本题考查排序。
阅读四句话,首先②③句点明“文化自信”提出的原因,③句的“同时”承接②句,①句是对“文化自信”内涵的阐释,④句指出“阐明文化自信”内涵的意义,“这三重内涵”承接①句。所以顺序为:②③①④。故选B。
7.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申时,相当于现在下午15点到17点;
故选D。
8. 便引诗情到碧霄 政入万山围子里 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风烟俱净 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霄、围、畔、威、屈、蹄。
9. 历史悠久 扫墓祭祖 观赏春色 避免疫病 10.B 11.示例一:弘扬民族精神示例二:传承英雄遗志
【解析】9.本题考查筛选与概括。
结合材料一“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其习俗由来久远”,材料二“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材料三“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可知:三则材料中列举的清明节风俗,具有历史悠久的共同特点。
由材料一“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可知,扫墓祭祖是清明节风俗的中心;由材料二“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可知,“踏青”的含义是观赏春色;由材料三“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可知,“插柳”的原因是“避免疫病”。
10.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A.写在清明佳节的时候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
B.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行不足:百游不厌。此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流露着喜悦轻松的心情。与材料二中列举的“踏青”风俗有关系;
C.描写了二月的新柳在春风吹拂下,柔嫩的细叶葱翠袅娜,充分表现出早春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D.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故选B。
11.本题考查补全主题。注意运用对偶手法。
“缅怀革命先烈”的结构是“动词+偏正短语”,结合标题“学校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开展了祭扫革命先烈的活动”可补写为“赓续红色血脉”。
12.C 13.对南宋朝廷腐败无能的不满,对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伤。
【分析】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欲黄昏”描绘出黄昏将至未至、夜幕将降未降的瞬间景象。“山前灯火”表明此时天色已近昏暗,山头的浮云飘飘然然,好似作者飘忽不定、频繁凋任的遭遇。这两句既描绘出一幅黯然浮动的景象,也暗合词人此刻无法安定的心理状态。并非悠闲;
故选C。
1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甲】“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则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壮志,收复失地、统一全国,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梦境,“可怜白发生”写作者从梦境回到现实,理想没有实现,而白发已经生出,“白发”二字点明了作者此时的苍老的境况,梦境和现实对比,理想和现实对比,情感由壮而悲,梦境越是雄壮,越是能反衬出此时已生白发的作者的凄凉、抑郁、愤慨,“白发”写出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时不我待的悲愤、抑郁;【乙】“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结尾处,作者发出疑问,这看似没有答案的疑问,实际上是词人在用自己充满血和泪的笔触,向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发出强烈的抗议,并控诉主和派对爱国主战派志士的迫害,表达其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朝廷的不满。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辛弃疾在此即化用他的诗句,表达自己的不幸遭遇。可据此作答。
14.A 15.B 16.(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2)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你就取代他称帝)。 17.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才华横溢,但是得不到施展;刘备发现了他的才华,并重用他。所以说,刘备是伯乐,让诸葛亮这匹千里马得以施展才华。
【分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事之如父”意思是: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服侍他。“事”,通“侍”,意为“伺候”、“侍奉”、“对待”。故选A。
1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介词,在/介词,比;
B.都是介词,因为;
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D.音节助词,无实义/助词,连接主谓,取独,不译;
故选B。
1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1)受任:接受任命。危难之间:在危机患难期间。
(2)辅:辅佐。不才:不能成材。
17.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意思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联系甲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知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才华横溢,但是得不到施展;甲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是刘备发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器重他。所以说,刘备是伯乐,让诸葛亮这匹千里马得以施展才华。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乙】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然能使国家安定,最终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到:“我必竭尽辅佐之臣的职责,献出忠心,至死不渝!”先主又传诏,命令后主(刘禅):“你与丞相共图大事,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服侍他。”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后来,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南部和中部的几个郡联合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去世,没有轻易用兵作战,而是让使者去吴国下聘礼,和他们结亲,成了友好邻国。
18.一方面指在作者的童年中,豆腐不管怎么做都是最美味的食物;另一方面指豆腐里蕴含人情世故(乡情)、亲情温暖,还包含作者对朴素生活的热爱与感恩。 19.示例一: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把“水灵灵”“白生生”“肥嫩嫩”放在一起,写出了豆腐水嫩、洁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豆腐的极端喜爱之情。
示例二:运用了叠词,“灵灵”“生生”“嫩嫩”读起来琅琅上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豆腐水嫩、洁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豆腐的极端喜爱之情。 20.渲染了温暖、祥和、温馨的气氛,突出了主题(或:表现了我对这种朴素生活的热爱与感恩)。 21.C
【解析】18.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结合第②段“卖豆腐的做得是生意,是乡情,也是人情世故”,第③段“我喜欢每一个卖豆腐的人。他们的吆喝声非常美妙,即便把我从美梦里扰醒,内心也充满愉悦”,第④段“精打细算的母亲,总能让豆腐的香气贯穿我家的整个冬天,再加大半个春天”,第⑤段“白菜是整个冬天最普通最扎实的味道,而豆腐,则让单调的白菜,焕发出新的生机”可知,题目中加点的“最美味”一方面指在作者的童年中,豆腐不管怎么做都是最美味的食物;
结合第⑦段“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豆腐就应该方方正正,如同那些朴素的农人”,第⑧段“这种满足,绝不是对生活质量的不求上进,而是对于朴素庸常的日子的热爱,甚至感恩”可知,题目中加点的“最美味”另一方面指豆腐里蕴含人情世故、亲情温暖,还包含作者对朴素生活的热爱与感恩。
19.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要求从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的角度赏析。
“水灵灵、白生生、肥嫩嫩”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灵灵”“生生”“嫩嫩”是叠词,从颜色、质感角度写出了豆腐水灵、白嫩、惹人喜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豆腐的无比喜爱之情。
20.本题考查场景描写的作用。
文中第⑧段画线部分“外面天寒地冻,火炕烧得暖烘烘的,窗玻璃上的冰花开始融化,黑白电视机里重播着连续剧,我和我哥的书包安静地挂在墙上,父亲摘下冒着白汽的帽子,母亲将一块极小的肉渣夹进我的碗里,门口跑过嬉闹的孩子,一群麻雀飞过院落,远处的天空炸开一个响雷……”列举了几个小的、朴素的、却温暖的生活细节,渲染了温暖祥和、愉悦欢快的气氛,表现了我对这种家庭日常朴素生活的热爱与感恩。
2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C.联系选文第⑥段“且不说这道菜价格昂贵、口味一般,仅是对待豆腐的态度,就让我心生不满。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豆腐就应该方方正正,如同那些朴素的农人”分析,这里写我对在饭店吃到的“蒸豆腐”不满,并非因为饭店将“蒸豆腐”卖出了烤鸭的价格,口味一般。是因为“对待豆腐的态度,就让我心生不满”。“豆腐就应该方方正正,如同那些朴素的农人”象征农人的质朴、方正,无需花里胡哨。故选C。
22.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半导体、电视等重要技术发明,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这三次大的跨越对发明的带动作用和对生产力的巨大转化作用。 23.中子与被研究对象的原子核互相作用改变运动方向,通过分析散射中子的轨迹、能量和动量变化,反推出物质的结构。 24.散裂中子源是一种通过高能质子束去轰击重金属靶,发生散裂反应,从而产生高通量短脉冲中子束流的装置。 25.D
【分析】2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我们现在用的半导体、电视、手机、计算机、激光以及全球定位系统,都是以20世纪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列举了半导体、电视等重要技术发明,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材料一第二段“这三次大的跨越产生丰硕成果,在不断深入到物质微观结构新层次的研究过程中,物质结构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并且带动重大技术发明,转化成巨大生产力”。使说明更具体,更准确。
23.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
结合材料一第四段“当中子与被研究对象的原子核相互作用而改变运动方向时,科学家通过分析散射中子的轨迹、能量和动量变化,就能反推出物质的结构”可知:中子与被研究对象的原子核互相作用改变运动方向,通过分析散射中子的轨迹、能量和动量变化,反推出物质的结构。
24.本题考查下定义。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这就需要专门产生大量自由中子的装置,可以通俗地称之为产生中子的‘工厂’。这样的‘工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反应堆中子源,还有一类是散裂中子源,它通过高能质子束去轰击重金属靶,发生散裂反应,从而产生高通量短脉冲中子束流”可概括出:散裂中子源是一种通过高能质子束去轰击重金属靶,发生散裂反应,从而产生高通量短脉冲中子束流的装置。
25.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A.“反应堆中子源”有误。材料二第一段“国际上的先进中子源正在逐步从反应堆转向散裂中子源,因为其性能更好,而且安全性更高”该句中加点的“其”,指“散裂中子源”;
B.与原文不符,材料一第三段原文是:中子具备一些特性,如不带电,但是有磁矩;能够探测原子核的位置,探测同步辐射所不敏感的轻元素,比如碳、氢、氧、氮等元素的位置;穿透能力非常强;
C.“这句话是说在物理学所有领域”有误。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物理学有一条基本规律,研究越小的尺度,需要越高的能量”;
故选D。
26.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B.有误。长篇小说《红岩》中郑克昌是徐鹏飞手下的一名特务,也是《彗星报》主编黎纪纲的表弟,曾三次打入共产党内部,套取党内机密,最终失败;不是英雄人物;
故选B。
27.祥子到曹先生家拉包月时,曹先生平等、和气地对待他,即使祥子拉车摔伤了曹先生,曹先生都丝毫没有责备他,而且不让他辞职。这些让祥子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生命的尊严。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开放类试题,结合相关名著内容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如:曹先生家里清平安静的环境,以及对待祥子的亲切平等,让祥子心境平和,觉得生活满足,慢慢攒钱买车的可能性也大了,让祥子走上正确的道路。因为曹先生信奉社会主义,所以待人宽和,乐于帮助人,被祥子认为是“圣人”,由于当局说他教书时的思想过激而被认为是革命党,逃到上海去避了避风头又回到了北平。后来又愿意帮助祥子重新生活。曹先生扮演了“祥子的救世主”的角色,祥子每次遇到困难,曹先生总会适度地出现。
28.示例:春天在哪儿呢?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春在空中,微风送暖,燕子翻飞。春雨和着春雷、随着春风、淅淅沥沥飘来。春雨如丝、如雾、如烟、如潮。透着这缕缕蚕丝,世界的万物如同淡淡、蒙蒙的写意画,忽隐忽现。春在池塘,鱼儿追逐,鸭子戏水,春在田间,麦苗返青,菜花金黄。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阳光和暖,到处是郊游踏青的人群,有老年人的慈爱满意,有情人的欢乐开怀,有孩子的天真笑容。 恍惚间明白:春光明媚的春天之所以如此的美,是因为它让人的心情在此刻绽放。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
审题可知,本题要求选择上面的3—4个词语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表达一种美好的意境。写作时,首先需要选定对象,如选择“树林”为主体,再加上“阳光、微风”,然后紧扣“树林”的特点,写树林中的动物、植物或是人们在树林中的游玩嬉戏,蔚蓝的天空、温暖的阳光……再如写池塘的景色,可以紧扣春天池塘生机勃勃的特点进行描写,可按时间顺序,早中晚来进行描写。可按空间顺序,由远而近,由高而低的顺序进行描写。还要注意一点,要运用景中含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这一景物的某种感情,表达一种美好、温馨、愉悦、舒适的意境。
示例:五月末的北方夜晚,是最清新、最美好的时刻。天空象是刷洗过一般,没有一丝云雾,蓝晶晶的,又高又远。一轮圆圆的月亮,从东边的山梁上爬出来,如同一盏大灯笼,把个奇石密布的山谷照得亮堂堂,把小树林的影投在小路上,花花点点,悠悠荡荡。微风徐来,宿鸟在枝头上叫着,小虫子在草棵子里蹦着,梯田里春苗在拔秆儿生长着,山野中也有万千生命在欢腾着……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的凄切的叫声。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眼睛所接触到的都是罩上这个柔软的网的东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象在白天里那样地现实了,它们都有着模糊、空幻的色彩,每一样都隐藏了它的细致之点,都保守着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29.例文:
遇到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题记
若不是看见绿意浓浓的草坪,若不是闻到窗外细碎的花香,我又怎会想起你,那个曾与我牵手喝过奶茶的女孩。
你是那样的乖巧,不吵也不闹,微笑甜美得让人想起甜甜的巧克力糖。你爱穿白裙子,爱喝茉香奶茶,喜欢猫咪和蝴蝶结。
你就是以这样清新的形象出现在我面前,那样安静、那样美好,使人不忍心触碰。
六岁,花儿一般的年龄遇见了花儿一般的你。
你大我将近一岁,个头却只及我肩。草坪上,你一个人坐着发呆,周围开满了紫色的花,你穿着素白色的长裙,头发披在肩上,样子像极了花仙子。我跑过去拍拍你的肩,你一回头却惊住了我,睫毛真长啊,就像是两片娇美的花瓣落在眼睛上方。
你站起来向我伸开一只手,两块巧克力安静地躺在你的手心。“给你。”你小心而兴奋地说。我们一边吃着巧克力一边拾起地上的花瓣,集起了好多就往空中一撒,你就提着裙边转圈。我站在一边看的呆呆的,这般唯美的画面,真后悔没用相机拍下来。
我们从此便成对出入,你带我去奶茶店喝奶茶,给我买巧克力,送我手链当生日礼物,和我换着衣服穿,陪我憧憬、陪我幻想。
记得那次我们俩去书店,回去的时候老天爷却不争气的下起了雨。秋末——那样冷的天气,我冻得浑身发抖,你脱下自己的外套顶在我头上带我跑回了家,为此你整整发烧了一周。 除了妈妈,你是第一个带给我如此般体贴的女性,这何以让我用语言描绘?
九年了,从六岁到十五岁,不管是童年还是现在的少女时代,你陪我长大,从未离开。 世界改变多少也无所谓,因为我们都在生命里分享和了解。当我们互相对望时,温度不曾减弱。你依旧爱的茉香奶茶,喜欢的巧克力,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变,一如最初般美好。就好像是时间定格在那一瞬间,我们初遇在六岁那一年,从此爱得一发不可收拾。
不管以后还要度过多少个九年,我知道你会一直在。 我想这样就够了。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题目分析透彻,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遇到”指碰到。遇到的可以是某个人、某件物、某种情感、某处风景等。在文章中要极力渲染出来“遇到”对于自己的意义,或者是让自己欣赏到了一幕美景,或者是让自己感悟了某种哲理,或者是对某人、某物多了新的认知等。
第二,立意。注意围绕一个与“遇到”有关的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写作时,要扎根现实,真实可信,集中笔墨突出我遇到了什么,有何收获。可以遇到具体的人:遇到老师,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教导;遇到同学,可以感受到同学真挚、纯洁的友谊;遇到长辈,可以感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以及让人难以忘怀的那份留恋与情愫;当然也可以遇到书籍,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还可以采用拟人和想象的手法,写与动物、植物和风景遇到的一段美丽的日子,让一起度过的这段经历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第三,选材。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我们在选取素材方面,以从实际生活中选取写作对象为佳。比如,选择与亲人朋友的遇到,书写一段感人的故事;选择与书籍遇到,书写自己对书中人物的新认知;选择遇到风景,带领读者一起体会风景的美丽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真谛的感悟。文章应从一个小角度出发,重点写个细节,一个情节,然后把它写深、写透,要注意捕捉那些闪光的细节,写出真切的体会和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