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权力行使 注意界限 导学案(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权力行使 注意界限 导学案(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简介

课题:4.2 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
【课标要求】:通过理解侵权责任的内容,树立学生依法承担责任的观念。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坚持权利义务统一原则,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不得妨碍他人合法权利。
科学精神:辨清不同民事权利的法定界限,明确作品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使用的条件。
法治意识:不动产权利人在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同时,应该注意到相邻方的合法权利。树立依法承担责任意识。
公共参与:有限制地行使民事权利。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难点:合法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
【知识梳理】
知识点01 民事权利有限制
1.行使民事权利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
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 ,并且不得滥用 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2.民法对民事权利设定的界限
(1)对经营者的产品质量或者 进行批评、评论,就不能认定为侵害 。但是,借机以诽谤、诋毁、 侮辱等方式损害对方利益的,则构成侵权。
(2)行为人为 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 ,但是,捏造、歪曲事实;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的,则构成侵权。
3.知识产权的限制
(1)法律对知识产权的限制在 上表现明显,如作品的 和法定许可使用。
(2)合理使用: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 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这就是作品的合理使用。
(3)法定许可使用:在某些情形中,除非权利人 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 ,这属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
(4)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况下,仍须指明 出处。
知识点02 妥善处理相邻关系
1.相邻关系:邻里之间如果在排水、通行、通风、采光、观景等方面 ,就可能引发侵权纠纷。相邻关系是对 的限制或延伸。
2.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
(1)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 、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 。
(2)相邻关系一方在为 行使权利时,应当照顾到 的利益。民法典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用水、排水、 通行等提供必要的便利;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 通行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 造成损害。
【易错易混】
1.民法强调对权利的保护,而权利通常意味着人们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行为的自由。
改正:
2.远亲不如近邻,相邻关系的处理都应按照当地习惯。
改正:
3.使用他人作品、发明创造等都必须经过权利人同意,且必须付费。
改正:
4.权利人在受到侵害时,可以在任何时候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改正: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报社发表多篇文章,如《矿泉壶的“神力”有待商榷》《当心矿泉壶的制作用》《矿泉壶也有害》等,称有关研究表明,矿泉壶的矿化、磁化、灭菌装置有害,提醒消费者“慎用”“当心”,并对几家矿泉壶生产企业的广告提出批评。被点名批评的企业向法院起诉,认为报社的行为侵犯了其名誉权。
材料二 张某和李某各买了一张音乐CD。张某用来自己欣赏,有时也借给好朋友听;李某经营一家酒吧,他在营业时间播放CD,作为背景音乐。
(1)报社是否侵犯了矿泉壶生产企业的名誉权?
(2)张某和李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著作权?为什么?
【合作探究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社会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难免因权利受侵害、义务未履行而产生纠纷。
重庆市民张大妈在市民广场跳舞的时候,看到杨某遛狗不牵绳,就热心提醒杨某:“要把狗绳牵好,可别让狗咬人了。”杨某辩解道:“放心,我们家的狗从不咬人。”结果,张大妈在跳舞过程中恰巧被这只狗给咬伤。杨某以自家宠物狗受到广场舞的音乐惊吓为由,拒绝承担责任。后来张大妈上诉至法院,法院受理了此案。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若你是受理法官,应如何做出合法判决?请说明理由。
【课后练习】:
1. 一部由平均年龄62岁、最大年龄超70岁的上海退休阿姨们自掏腰包翻拍的《甄嬛传》成为网络热点,视频播放量过百万。大家在为阿姨们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点赞的同时,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该片可能侵犯了原作的著作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保护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②著作权只有经过申请和审批以后,才能受到法律的永久保护
③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翻拍著作权人的作品行为,就构成了侵权
④判断翻拍别人的影视作品是不是侵权,要依据翻拍目的而定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2022年4月,吴某在某超市购物,在结束购物经过安检闸门时突然发出警报。超市员工周某怀疑吴某携带了未付钱商品,遂将其拦住。吴某主动脱掉外套交由周某检查,之后周某以拍手臂、捏裤袋等方式对吴某进行搜身,并遭到群众围观。周某又让吴某去超市办公室核实情况。后来报警经公安机关调查核实,安检闸门警报是因吴某携带的钥匙扣上带有磁扣。因多次协商无果,2022年7月,吴某将超市及员工周某诉至法院。对本案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原告可要求被告方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B. 周某的搜身行为存在过错,应对侵犯原告名誉权承担责任
C. 被告方超市及员工周某侵犯了原告的人身权利、人格尊严
D. 作为民事主体的周某在行使民事权利时没有超出正当界限
3. 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
①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
②应当本着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原则,完全迁就相邻不动产权利人
③应当本着方便生活原则,共享相邻不动产所有权
④如果已经造成损害,应当停止侵害,给予赔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罗某乘坐火车到站后并未下车,而是擅自更换车厢并继续乘坐。在被列车乘务员发现后,罗某又拒绝补票,还与列车长和乘警发生争执。央视在对罗某隐名并对其面部进行马赛克处理后,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网友纷纷对罗某的行为进行批评,罗某生活因此受到影响。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罗某恶意逃票,破坏社会公共秩序,是违法行为
②罗某生活受到影响是事实,央视的行为构成侵权
③网友批评使罗某名誉受损,网友侵犯了其名誉权
④央视揭露不当行为,维护了诚实守信的履约机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袁某的儿子生病住院时,佩戴的人工耳蜗不见了。袁某寻找未果于是报警,经民警现场调查了解,65岁的医院保洁员刘某表示,自己在打扫病房时曾发现较小的有磁性的黑色不明物,但由于其不认识人工耳蜗,以为是普通垃圾就扔到了垃圾桶。袁某觉得,是医院保洁员的疏忽、不尽责才让耳蜗丢失,于是将保洁员刘某及医院诉至海安法院,要求对方赔偿重新配置耳蜗的费用3.7万余元。下列对于该案分析正确的是
①保洁员该行为并无过错,不承担赔偿责任。
②医院若无法证明自身没有过错,将承担赔偿责任
③医院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④保洁员的行为侵犯了袁某的所有权,并构成违法,应承担赔偿责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 下图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A. 该网站构成违约需采取补救措施并进行赔偿
B. 该网站如果获得法定许可后可无偿使用相关著作
C. 私自转摘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的文章即构成侵权
D. 网站要尊重著作权人依法享有支配和获取利益的权利
7. A啤酒厂因啤酒瓶使用不当,造成一消费者在饮用时被炸伤,该消费者所在地的B报社对此事进行了跟踪报道并提出批评,使A啤酒厂的销售额大幅减少。B报社的行为
A. 是侵权行为,侵犯了A啤酒厂的名誉权
B. 是侵权行为,侵犯了A啤酒厂财产权
C. 不是侵权行为,B报社实事求是,而不是侮辱、诽谤,没有侵犯A啤酒厂的名誉权
D. 不是侵权行为,B报社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可以侵犯A啤酒厂的名誉权
8. 2021年8月,王某网购一物品后将包装盒随手置于门口,李某在王某不知情情况下拿走了该包装盒并窃取了包装盒上王某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后在网上出售,对王某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关于本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李某侵犯了王某的姓名权
②李某侵犯了王某的隐私权
③李某应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④李某应当支付一定的违约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9. 何老师计划上一节公开课,从网上多人的文章中截取并下载了与教学内容的相关资料,设置了若干教学问题,印发40份供学生和听课老师使用。何老师的这一做法
①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是一种侵权行为
②不必经著作权人的同意,属于合理使用
③应按规定支付相应费用,属于法定许可
④应注明作者和作品出处,不需要支付费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下列选项中属于这种情形的是
A. 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某一作品片段
B. 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某一短小的文字作品
C. 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某一摄影作品
D. 为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他人作品,供教学科研人员使用
【思维导图】课题:4.2 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教师版)
【课标要求】:通过理解侵权责任的内容,树立学生依法承担责任的观念。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坚持权利义务统一原则,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不得妨碍他人合法权利。
科学精神:辨清不同民事权利的法定界限,明确作品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使用的条件。
法治意识:不动产权利人在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同时,应该注意到相邻方的合法权利。树立依法承担责任意识。
公共参与:有限制地行使民事权利。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难点:合法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
【知识梳理】
知识点01 民事权利有限制
1.行使民事权利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
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并且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2.民法对民事权利设定的界限
(1)对经营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就不能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但是,借机以诽谤、诋毁、 侮辱等方式损害对方利益的,则构成侵权。
(2)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捏造、歪曲事实;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的,则构成侵权。
3.知识产权的限制
(1)法律对知识产权的限制在著作权上表现明显,如作品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
(2)合理使用: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这就是作品的合理使用。
(3)法定许可使用:在某些情形中,除非权利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
(4)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况下,仍须指明作者和作品出处。
知识点02 妥善处理相邻关系
1.相邻关系:邻里之间如果在排水、通行、通风、采光、观景等方面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侵权纠纷。相邻关系是对不动产所有权的限制或延伸。
2.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
(1)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2)相邻关系一方在为自己便利行使权利时,应当照顾到相邻方的利益。民法典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用水、排水、 通行等提供必要的便利;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 通行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
【易错易混】
1.民法强调对权利的保护,而权利通常意味着人们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行为的自由。
改正:民法强调对权利的保护,而权利通常意味着人们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一行为的自由。但是,人们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
2.远亲不如近邻,相邻关系的处理都应按照当地习惯。
改正: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
3.使用他人作品、发明创造等都必须经过权利人同意,且必须付费。
改正:法律对知识产权的限制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品的合理使用,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另一种是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
4.权利人在受到侵害时,可以在任何时候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改正: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法院不再支持其要求保护权利的主张。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报社发表多篇文章,如《矿泉壶的“神力”有待商榷》《当心矿泉壶的制作用》《矿泉壶也有害》等,称有关研究表明,矿泉壶的矿化、磁化、灭菌装置有害,提醒消费者“慎用”“当心”,并对几家矿泉壶生产企业的广告提出批评。被点名批评的企业向法院起诉,认为报社的行为侵犯了其名誉权。
材料二 张某和李某各买了一张音乐CD。张某用来自己欣赏,有时也借给好朋友听;李某经营一家酒吧,他在营业时间播放CD,作为背景音乐。
(1)报社是否侵犯了矿泉壶生产企业的名誉权?
【答案】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①捏造、歪曲事实;②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③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此案件中报社是否侵犯了企业的名誉权,关键要弄清报社报道内容是否属实。若属实则不构成侵权,否则构成侵权。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回答报社是否侵犯了矿泉壶生产企业的名誉权。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某报社发表多篇文章,如《矿泉壶的“神力”有待商榷》《当心矿泉壶的制作用》《矿泉壶也有害》等,称有关研究表明,矿泉壶的矿化、磁化、灭菌装置有害,提醒消费者“慎用”“当心”,并对几家矿泉壶生产企业的广告提出批评→可联系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捏造、歪曲事实;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此案件中报社是否侵犯了企业的名誉权,关键要弄清报社报道内容是否属实。若属实则不构成侵权,否则构成侵权。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捏造、歪曲事实;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此案件中报社是否侵犯了企业的名誉权,关键要弄清报社报道内容是否属实。若属实则不构成侵权,否则构成侵权+某报社发表多篇文章,如《矿泉壶的“神力”有待商榷》《当心矿泉壶的制作用》《矿泉壶也有害》等,称有关研究表明,矿泉壶的矿化、磁化、灭菌装置有害,提醒消费者“慎用”“当心”,并对几家矿泉壶生产企业的广告提出批评。
(2)张某和李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著作权?为什么?
【答案】①张某播放CD供自己和朋友欣赏,不构成侵权。因为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出于个人学习、研究、欣赏的目的而使用他人作品,属于合理使用。
②李某在营业时间播放CD,作为酒吧的背景音乐,构成侵权。因为用于营业场所播放,具有商业性,不属于合理使用。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回答张某和李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著作权,并说明为什么。解答时,考生应首先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张某和李某各买了一张音乐CD。张某用来自己欣赏,有时也借给好朋友听→可联系张某播放CD供自己和朋友欣赏,不构成侵权。因为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出于个人学习、研究、欣赏的目的而使用他人作品,属于合理使用。有效信息②:李某经营一家酒吧,他在营业时间播放CD,作为背景音乐→可联系李某在营业时间播放CD,作为酒吧的背景音乐,构成侵权。因为用于营业场所播放,具有商业性,不属于合理使用。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张某播放CD供自己和朋友欣赏,不构成侵权。因为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出于个人学习、研究、欣赏的目的而使用他人作品,属于合理使用+张某和李某各买了一张音乐CD。张某用来自己欣赏,有时也借给好朋友听。得分点②:李某在营业时间播放CD,作为酒吧的背景音乐,构成侵权。因为用于营业场所播放,具有商业性,不属于合理使用+李某经营一家酒吧,他在营业时间播放CD,作为背景音乐。
【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合作探究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社会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难免因权利受侵害、义务未履行而产生纠纷。
重庆市民张大妈在市民广场跳舞的时候,看到杨某遛狗不牵绳,就热心提醒杨某:“要把狗绳牵好,可别让狗咬人了。”杨某辩解道:“放心,我们家的狗从不咬人。”结果,张大妈在跳舞过程中恰巧被这只狗给咬伤。杨某以自家宠物狗受到广场舞的音乐惊吓为由,拒绝承担责任。后来张大妈上诉至法院,法院受理了此案。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若你是受理法官,应如何做出合法判决?请说明理由。
【答案】判决:法院应判决杨某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理由:①民法典规定了无过错侵权责任原则。
②杨某的宠物狗咬伤了张大妈,使其受伤。无论杨某有无过错,均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给予赔偿。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设问明确,考查《法律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要求结合材料一,以受理法官的身份,回答应如何做出合法判决,并说明理由,需要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张大妈在跳舞过程中恰巧被杨某家的狗咬伤→可联系民法典规定的无过错侵权责任原则,说明杨某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给予赔偿。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层次感、段落化,并且注重使用学科术语。
【课后练习】:
1. 一部由平均年龄62岁、最大年龄超70岁的上海退休阿姨们自掏腰包翻拍的《甄嬛传》成为网络热点,视频播放量过百万。大家在为阿姨们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点赞的同时,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该片可能侵犯了原作的著作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①保护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②著作权只有经过申请和审批以后,才能受到法律的永久保护
③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翻拍著作权人的作品行为,就构成了侵权
④判断翻拍别人的影视作品是不是侵权,要依据翻拍目的而定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详解】①:保护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能激励了发明创造和文化创作等,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①正确。②:一是著作权一般自作品的创作完成之日起就产生,是不需要经过申请和审批的,二是著作权并不是无限期保护,著作权属于自然人的,保护期是作者有生之年加去世后50年。著作权属于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发表权的保护期是作品创作完成后50年;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是作品发表后50年,但作品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布的,法律不再保护,②错误。③: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翻拍著作权人的作品行为,就可能构成侵权,而不是就构成侵权,③排除。④:判断翻拍别人的影视作品是不是侵权,要依据翻拍目的而定。例如只是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的,不侵犯著作权,如果用于盈利的,一般会侵犯著作权,④正确。故本题选B
2. 2022年4月,吴某在某超市购物,在结束购物经过安检闸门时突然发出警报。超市员工周某怀疑吴某携带了未付钱的商品,遂将其拦住。吴某主动脱掉外套交由周某检查,之后周某以拍手臂、捏裤袋等方式对吴某进行搜身,并遭到群众围观。周某又让吴某去超市办公室核实情况。后来报警经公安机关调查核实,安检闸门警报是因吴某携带的钥匙扣上带有磁扣。因多次协商无果,2022年7月,吴某将超市及员工周某诉至法院。对本案认识不正确的是( D )
A. 原告可要求被告方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B. 周某的搜身行为存在过错,应对侵犯原告名誉权承担责任
C. 被告方超市及员工周某侵犯了原告的人身权利、人格尊严
D. 作为民事主体的周某在行使民事权利时没有超出正当界限
【详解】AC:超市及员工周某侵犯了原告的人身权利、人格尊严,原告可要求被告方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选项均说法正确,AC不符合题意。B:周某无权对原告搜身,侵犯了原告名誉权,应该承担相应责任,选项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D:周某在行使民事权利时超过了自己的权利范围,选项说法错误,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3. 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 B )
①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
②应当本着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原则,完全迁就相邻不动产权利人
③应当本着方便生活原则,共享相邻不动产所有权
④如果已经造成损害,应当停止侵害,给予赔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详解】①④: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如果已经造成损害,应当停止侵害,给予赔偿,①④正确。②③: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应当本着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原则,但不是完全迁就相邻不动产权利人,也不是共享相邻不动产所有权,②③错误。故本题选B。
4. 罗某乘坐火车到站后并未下车,而是擅自更换车厢并继续乘坐。在被列车乘务员发现后,罗某又拒绝补票,还与列车长和乘警发生争执。央视在对罗某隐名并对其面部进行马赛克处理后,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网友纷纷对罗某的行为进行批评,罗某生活因此受到影响。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B )
①罗某恶意逃票,破坏社会公共秩序,是违法行为
②罗某生活受到影响是事实,央视的行为构成侵权
③网友批评使罗某名誉受损,网友侵犯了其名誉权
④央视揭露不当行为,维护了诚实守信的履约机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解】②:央视对罗某事件进行了如实报道,并对罗某进行了必要的马赛克处理,因此没有侵犯罗某的合法权利,②错误。
③:网友对罗某行为进行批评,没有诽谤、诋毁,③错误。①④:罗某乘坐火车到站后并未下车,而是擅自更换车厢并继续乘坐,又拒绝补票,罗某恶意逃票,破坏社会公共秩序,是违法行为;央视在对罗某隐名并对其面部进行马赛克处理后,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央视揭露不当行为,维护了诚实守信的履约机制,①④正确。故本题选B。
5. 袁某的儿子生病住院时,佩戴的人工耳蜗不见了。袁某寻找未果于是报警,经民警现场调查了解,65岁的医院保洁员刘某表示,自己在打扫病房时曾发现较小的有磁性的黑色不明物,但由于其不认识人工耳蜗,以为是普通垃圾就扔到了垃圾桶。袁某觉得,是医院保洁员的疏忽、不尽责才让耳蜗丢失,于是将保洁员刘某及医院诉至海安法院,要求对方赔偿重新配置耳蜗的费用3.7万余元。下列对于该案分析正确的是( A )
①保洁员该行为并无过错,不承担赔偿责任。
②医院若无法证明自身没有过错,将承担赔偿责任
③医院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④保洁员的行为侵犯了袁某的所有权,并构成违法,应承担赔偿责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解】①:65岁的医院保洁员刘某表示,自己在打扫病房时曾发现较小的有磁性的黑色不明物,但由于其不认识人工耳蜗,以为是普通垃圾就扔到了垃圾桶,保洁员该行为并无过错,不承担赔偿责任,①正确。②:袁某觉得,是医院保洁员的疏忽、不尽责才让耳蜗丢失,于是将保洁员刘某及医院诉至海安法院,要求对方赔偿重新配置耳蜗的费用3.7万余元,医院若无法证明自身没有过错,将承担赔偿责任,②正确。③:医院如果能证明自身没有过错,尽到管理职责的,则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③排除。④:保洁员的行为并不构成违法,也不应承担赔偿责任,④排除。故本题选A。
6. 下图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D )
A. 该网站构成违约需采取补救措施并进行赔偿
B. 该网站如果获得法定许可后可无偿使用相关著作
C. 私自转摘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的文章即构成侵权
D. 网站要尊重著作权人依法享有支配和获取利益的权利
【详解】A:漫画主要强调的是侵犯了权利人的著作权,应该承担侵权责任,故A不选。B:根据教材可知,在获得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后,使用者应当支付使用费,故B不选。C:根据教材可知,在法定许可使用和作品的合理使用中转摘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的文章,在标明出处的情况下不构成侵权,故C不选。D:漫画中显示侵犯了权利人的著作权,这启示我们网站要尊重著作权人依法享有支配和获取利益的权利,故D正确。故本题选D。
7. A啤酒厂因啤酒瓶使用不当,造成一消费者在饮用时被炸伤,该消费者所在地的B报社对此事进行了跟踪报道并提出批评,使A啤酒厂的销售额大幅减少。B报社的行为( C )
A. 是侵权行为,侵犯了A啤酒厂的名誉权
B. 是侵权行为,侵犯了A啤酒厂的财产权
C. 不是侵权行为,B报社实事求是,而不是侮辱、诽谤,没有侵犯A啤酒厂的名誉权
D. 不是侵权行为,B报社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可以侵犯A啤酒厂的名誉权
【详解】C:新闻单位正确行使新闻监督权,内容报道基本属实的,没有侮辱性内容的,不应当认定其侵害名誉权。因此本题中的报社没有侵犯啤酒厂的财产权,也没有侵犯其名誉权,C符合题意。AB:本题中报社的行为没有侵权,AB错误。D: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不能超过正当界限,并且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D错误。故本题选C。
8. 2021年8月,王某网购一物品后将包装盒随手置于门口,李某在王某不知情情况下拿走了该包装盒并窃取了包装盒上王某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后在网上出售,对王某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关于本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
①李某侵犯了王某的姓名权
②李某侵犯了王某的隐私权
③李某应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④李某应当支付一定的违约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解】①:姓名权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人身权利。姓名是我们用来表现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因此,姓名总是与特定个人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个人在人格上的基本特征,材料涉及的是隐私权,没有涉及姓名权,①不符合题意;②③:隐私是自然人的私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李某窃取并出售王某的个人信息,侵犯了王某的隐私权;侵犯隐私权的,应依法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②③符合题意;④:违约金是指当事人一方违约时,根据合同约定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李某与王某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不涉及违约问题,④错误。故本题选C。
9. 何老师计划上一节公开课,从网上多人的文章中截取并下载了与教学内容的相关资料,设置了若干教学问题,印发40份供学生和听课老师使用。何老师的这一做法( C )
①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是一种侵权行为
②不必经著作权人的同意,属于合理使用
③应按规定支付相应费用,属于法定许可
④应注明作者和作品出处,不需要支付费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解】②④:民法对著作权的限制包括作品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作品的合理使用包括: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题中行为属于第四种情况,供教学使用。合理使用不必支付使用费,②④正确。①③:本题中属于作品的合理使用,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①③错误。故本题选C。
10.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下列选项中属于这种情形的是( D )
A. 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某一作品片段
B. 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某一短小的文字作品
C. 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某一摄影作品
D. 为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他人作品,供教学科研人员使用
【详解】D: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这就是作品的合理使用。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改编、汇编、播放或者少量复制他人作品,供教学科研人员使用,这属于作品的合理使用,D符合题意。
ABC:在某些情形中,除非权利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在为实施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等,属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可见,ABC都属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而非作品的合理使用,应予以排除。故本题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