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速亡的原因。
【课程导学】
[问题导学]
1.有学者认为,秦朝的第一个改变是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新制度,成为“大一统”所需的一种能够超越地域联系的制度和价值观,这种制度和价值观的绝对权威是半人半神的统治者。试指出“这种制度”及其突出特点。
提示:制度:皇帝制度。特点:皇权至上。
2.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应如何认识这一权力运行机制?
提示: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皇帝听取多方意见后集思广益,作出最终裁决,这一权力运行机制有助于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3.分封制下,实行“世卿世禄制”。而立郡县以后,只要平民的才能得到皇帝或上司的赏识,不但有机会到郡县当官,还有机会到中央官僚机构当官,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从统治基础上看,郡县制的推行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郡县制使得普通人可以获得做官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知识梳理]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客观 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远交近攻的策略
(2)过程
灭掉六国 公元前230—前221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开疆 拓土 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二.确立政治制度及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背景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秦王嬴政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
内涵 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其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印称为“玺”。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地位 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②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职责 丞相 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太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九卿 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决策方式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③郡县制度: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背景 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形成;秦始皇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历史教训。
内容 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长官任命 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构图解史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2)巩固统一: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3)民族关系
中央机构 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民族治理 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4)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5)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6)法律与教化: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
三.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易混辨识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的,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与地方分权相对。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等大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绝对听命于中央,没有任何独立性。
四.秦朝的灭亡
秦朝暴政 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民不聊生;刑法严苛,摇手触禁;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农民起义 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结果遭镇压 ②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约法三章”赢得民心,项羽刚愎自用,最终被刘邦击败
[问题探究]
探究点1 秦朝“帝国体制”的特点
材料 秦王朝统一全国后……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体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在“帝国体制”的政治结构中,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所有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皇权是帝国政治的核心,官僚是皇权统治的工具。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摘编自《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帝国体制”在政治上的主要构成和特点。
提示:构成: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官僚是维护皇权的工具(或为皇权服务)。
【拓展深化】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官僚政治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皇权独尊 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和皇位世袭;皇帝称号和使用的物品都具有专一性
高度集权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官员各司其职、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两对矛盾 始终贯穿两对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家国同治 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是为皇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探究点2 郡县制的形成与影响
材料 下表为部分古人对郡县制的观点
观点 出处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思考: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提示:(示例)观点: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论述:郡县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的产物,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发展的产物,是大一统国家基本的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的优势(相较于分封制):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以郡统县的二级管理体制效率极高,从中央到地方政令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直接便捷,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危及中央,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郡县制的作用、影响:①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基本沿用,且不断完善发展。②改变分封制造成的分权体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拓展深化】 秦朝大规模推广郡县制的原因及评价
原因 政治上 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初步形成和推行,奠定了政治基础
思想上 法家思想奠定了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思想基础
疆域上 秦朝疆域空前扩大,为推行郡县制提供了现实可能
文化上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促进了秦朝郡县制的推行
评价 (1)进步性: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2)局限性:郡县制过分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地方缺乏权力和自主性,不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
【课后练习】
1.《汉书·主父偃传》中提到秦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此“功”指的是秦始皇( )
A.行郡县制 B.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C.修筑长城 D.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2.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等官员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权力运行机制( )
A.有助于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B.极大地削弱了君主专制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使民主观念渗入政治体制
3.有学者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宗正主管皇室事务。这反映了秦朝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5.秦朝统一后,大量原六国贵族心怀灭国之仇,时刻图谋复立;六国百姓也并不习惯秦的严刑峻法,尤其对秦二世沉重的劳役、兵役极为不满。材料表明( )
A.郡县制难以巩固统一局面 B.分封制影响较为深远
C.法家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 D.秦亡由多种因素所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