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汉代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3、通过了解两汉文化的成就,认识两汉文化成就的原因及其特点。
【课程导学】
[问题导学]
1.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隐患?
提示:郡国并行制。隐患: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皇权,造成了“七国之乱”。
2.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巴州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敦煌汉简中,有大量关于自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试解读从中所得到的信息。
提示:西域都护府是中央管理西域的机构,实现了对西域的直接管理,说明西域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3.东汉时,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试指出并说明“推荐亲属做官”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提示:“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豪门大族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说明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4.从汉武帝统治时期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提示:由大赋到小赋的转变,受当时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是时代变化的结果。
5.《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先例。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试说明这一叙史方式的时代意义。
提示:《史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专设民族列传,说明司马迁重视各少数民族历史,并将其列为黄帝后代,这一思想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
6.1957年陕西出土的“灞桥纸”、1986年甘肃天水附近放马滩古墓中出土的纸地图,它们均发掘于西汉古墓和遗址。据此可得到的基本认知是什么?
提示:西汉已出现书写用纸。
[知识梳理]
一、西汉的建立、强盛及政治制度
1.西汉的建立与初期统治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统治
制度建设 “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文景之治”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王国问题 分封诸侯王,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概念阐释 黄老之学
始于战国时期,兴盛于西汉初年,其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黄老之学的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2.西汉的强盛
(1)加强集权
政治 ①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选官制度。特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内容: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 ④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 ①措施:尊崇儒术 ②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概念阐释 均输平准制度
(1)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令各郡国把应当缴纳的贡赋都按照当地市价,缴纳当地出产的土特产,由各地均输官组织运输工具,根据物资供需情况,或是运往京师,或是运往缺乏该项物资的地区出售。
(2)平准,就是平抑物价,由大司农设立平准官于京师,“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以抑物价。均输平准制度将过去由富商大贾掌握物资、操纵物价的利权收归朝廷所有。
(2)边境治理
①设立官职: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②边疆管理
北方 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三击匈奴取得大胜。
西面 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北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③边疆开发: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东汉的兴衰与政治制度
1.王莽政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光武中兴”
政治上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上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上 重视儒学
4.“党锢之祸”
背景 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过程 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通过品评人物,抨击时政,而触犯了宦官利益,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5.地方行政管理: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6.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发动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两汉时期的文化
(1)思想和教育
尊崇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教育 汉武帝时期,朝廷设五经博士,中央设太学(西晋以后设国子监),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2)史学和文学
史学 《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写,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汉书》 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 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是其代表作
乐府诗 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
五言诗 东汉民间流行
(3)科技
学科 时期 主要成就
中医 药学 西汉 ①疫病防治:隔离患者;注意公共卫生 ②《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 ①《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②华佗: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③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原则,著成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造纸术 东汉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数学 两汉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问题探究]
探究点1 “汉承秦制”与创新
材料一 分为诸侯王之地,一方面可以笼络诸侯之心,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中原之物力人力,为中原之地百姓休养生息赢取精力……匈奴成为一大边患,韩王信所封之地尽有今山西中北部……主要原因即为需要防备匈奴……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
——摘编自费双应《简析汉初分封原因》
材料二 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略占汉疆域的一半以上。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惟得衣食租税”。武帝行“推恩令”,侯国被纳入中央直属的汉郡统辖。中央直属的郡由原先15个增加到80个。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思考:根据材料一,分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有哪些。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为解决地方王国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原因:笼络诸侯王;推动中原地区休养生息;巩固国防,防备匈奴;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郡县制不成熟。
措施:借平定七国之乱,取消其治民权;削弱诸侯国经济实力;颁布“推恩令”,纳入中央直属汉郡统辖。
探究点2 东汉的兴衰
材料一 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和寿命统计表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继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卒年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材料二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东汉末年,张角、张梁、张宝兄弟三人创太平道教,发动起义,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地方势力乘机拥兵自重,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东汉皇帝在军阀手中如同无物,三国序幕拉开。
思考:根据材料一统计表中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现象造成了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二,分析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
提示:影响: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汉朝政权危如累卵。
关系:东汉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生活奢靡,加剧了阶级矛盾;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形成割据势力,东汉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
探究点3 西汉儒学改造
材料 只有到董仲舒完成儒学改造,使儒学从思想领域走向政治领域以后,儒学才更加具备自上而下地向全国广泛传播的条件与可能。也就是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而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大一统”的民族观才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各族人民共同信奉的政治理念。
——摘编自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在思想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提示:措施: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尊崇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深化拓展]
1、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1)巩固统一:巩固了边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制度创设:完善中央集权体制,完善官员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经济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4)价值观念:推广儒学的价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增加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聚力。
(5)民族交融: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
(6)统一心理: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必然归宿。即使是在分裂状态下,“华夏必将走向统一”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
2、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四大危机
【课后练习】
1.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经济状况,汉初采取的统治思想为( D )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黄老思想
2.汉初皇帝有“六尚”,分别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而丞相的秘书处有“十三曹”,如“户曹、尉曹、兵曹、仓曹”等。由汉初皇帝和丞相的秘书机构可知( A )
A.丞相位高权重 B.丞相是实际最高统治者
C.皇权依附相权 D.相权过重导致皇权不稳
3.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与这些事件密切相关的是( C )
A.汉承秦制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党锢之祸
4.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其中的相关材料已经涉及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传染科、皮肤科等。据此可以推知( D )
A.中医在世界医学领域地位重要 B.《说文解字》对中药学贡献大
C.中国古代中医学体系建立完善 D.汉代医学已得到了一定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