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同步学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同步学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重点难点】
知道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特征和新变化(王权加强、城市兴起、基督教会的控制)
了解东欧的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兴衰。
【名词解释】
中世纪(中古时期):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早期:约500-1000
中世纪中期:约1000-1300
中世纪晚期:约1300-1500
一、中古时期的西欧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建立
1.概况
(1)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
(2)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2.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原因 ①社会:社会动荡; ②经济:自然经济的产物(自给自足); ③现实: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内容 ①主体: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权力和义务: 主体权力义务封君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封君不可对封臣超额索取)封君给予封臣土地和保护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特点 以土地为纽带、等级森严、双向权利义务、契约意识、层级间相对独立,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
影响 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知识扩展】对比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和西周分封制
比较项 封君封臣制度 西周分封制
不同点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纽带 土地 血缘
统治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不可越级统治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相同点 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权力和义务相互交织,等级秩序森严;造成割据分裂
3.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庄园概念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自给自足的政治、经济单位,封闭独立
内容 ①土地和经营者 土地类型经营管理者权力及义务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 (来自领主,自耕自收)自由农份地自由农向领主缴纳租税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法律上自由农奴份地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②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农奴制: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
与奴隶相比,农奴受到的束缚更宽松。奴隶制经济转变为封建制经济,生产关系进步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王权、城市与教会
1.王权的加强
(1)背景: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②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坏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2)表现
①英格兰:其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权力,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②法兰西:其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于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
(3)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名词解释】
民族国家: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
2.城市的兴起
(1)兴起条件:
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
②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③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2)时间: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3)地位:被封建主控制→自治
①背景: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②获取方式: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③影响:
A.经济:工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B.文化: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C.政治: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D.阶级:市民阶级的形成。在西欧城市的兴起与迅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市民阶级,其中的富裕商人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E.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名词解释】
中世纪的大学:中世纪大学一般有四个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艺学院。神学、法学和医学都是专科院系,以专门职业为取向。完成艺学院学习后,才能进入到自己选择的专业领域去进修。中世纪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即“七艺”;专业课程则有法学、医学和神学。
3.基督教会的控制
(1)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社会组织: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
(3)精神: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4)政治:教权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在整个中世纪一直与王权博弈。
【知识整理】中古西欧社会中的黑暗与光明
领域 黑暗 光明
政治 ①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未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性); ②教权高于王权,王权与教权相互结合巩固着封建统治,既结合又有矛盾。 ①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②早期议会出现;③市民阶层壮大
经济 庄园与农奴制度,相对封闭独立 ①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城市赢得一定自治权②市民阶级兴起
文化 基督教神权至上,束缚人性 大学兴起,教育与文化出现新气象
中古欧洲的社会特点:多元的社会结构(与世俗王权相对独立的教权、分封制下的等级制度、自主的商业城市和市民)
二、中古时期的东欧
1.拜占庭帝国(476-1453年)
(1)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首都拜占庭
(2)统治情况
①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②政治: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④文化:东正教为国教;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
(3)灭亡
①原因: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
②过程:6世纪中期之后,帝国陷入混乱→7世纪中后期,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一度复兴→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
③标志: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知识扩展】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俄罗斯
(1)发展历程
①发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②被征服: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③正式建国: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并向周围扩张。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④扩张:到17世纪末,俄罗斯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名词解释】
伊凡四世:别名“伊凡雷帝”,莫斯科大公和俄国第一个沙皇。1547年,他正式加冕为沙皇。伊凡四世在位期间积极强化中央集权,1549年首次召开缙绅会议,1550年颁布新法典,并改革军役制度,组建特辖军团。他继承莫斯科扩张传统,征服了伏尔加河流域的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并与立陶宛和波兰等进行战争。他生性多疑,经常猜疑别人要谋害他,甚至连自己的亲儿子都被他处死。
统治情况
①政治制度:沙皇专制,中央集权
②政教关系:东正教是专制君主的统治工具
③经济:工商业经济、农奴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