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谏逐客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文章,了解写作背景,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说理技巧。
3.学习作者的劝谏技巧和行文特色。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说理技巧。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劝谏技巧和行文特色。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用自身经历设喻,成功说服君王除弊纳谏;秦朝名相李斯,在面对秦王驱逐客卿的错误做法时,是如何进谏成功说服君王收回成命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斯的《谏逐客书》,一起学习李斯的进谏技巧。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文章,结合注释,能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2.通过积累文言的知识,能梳理作者的行文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解题
①谏,是下对上进行劝谏的用语。
②“客”,指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谏逐客书》就是对“驱逐客卿”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四、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年),字通古,楚国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五、了解写作背景
前237年,秦王嬴政接受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身为被逐的行列,于是作此书劝谏,为秦王采纳。
六、学习正文
(一)学习第一段
(1)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文章,教师进行检测
字音检测:
1.缪( )公 2.宛( ) 3.蹇( )叔 4.丕( )
5.商鞅( ) 6.鄢( ) 7.郢( ) 8.成皋( )
9.合从( )10.膏( )腴( ) 11.功施( )到今 12.范雎( ) 13.穰( )侯 14.西戎( ) 15. 内( )
(2)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自行翻译,教师挖空检测。
臣闻吏议逐客,窃( )以为过( )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 )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 )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 )国二十,遂霸( )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 )风易( )俗,民以( )殷盛( ),国以( )富强,百姓乐用( ),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 )三川之地,西并( )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 )九夷,制( )鄢、郢,东据( )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 ),使之西面事( )秦,功施( )到今。昭王得范雎,废( )穰侯,逐华阳,强( )公室( ),杜( )私门,蚕( )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 )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 )负( )于秦哉!向使( )四君却客而不内( ),疏( )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梳理写作内容,明确写作目的。
1.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客卿姓名 秦国国君 客卿的作为 客卿的功绩 写作目的
2.朗读第一段,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板书)
3.简要概括秦国不能逐客的原因。
①(从历史上),客助秦强大;
②(从危害上),逐客助敌损秦;
③(从言辞上),措辞委婉,便于接受。
(二)学习第二段
(1)读准字音——学生结合老师所给的字音,熟练朗读,教师抽查。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 ē )之剑,乘纤(xiān)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 tuó)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yuè)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xī)象之器不为玩好(hào),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jué)騠(tí)不实外厩(jiù),江南金锡(xī)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yuè)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wǎn)珠之簪(zān)、傅玑(jī)之珥(ěr)、阿( ē )缟(gǎo)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yě)窈(yǎo)窕(tiǎo)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wèng)叩缶(fǒu),弹筝搏髀(bì),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2)疏通文意——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完成检测题。
检测题:
①今陛下致 昆山之玉
②垂 明月之珠,服 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 翠凤之旗,树 灵鼍之鼓。
③必 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xī)象之器不为
玩好 ,郑、卫之女不充 后宫,而骏良駃騠实 外厩,江南金
锡不为 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
④所以 饰后宫,充下陈,娱 心意,说 耳目者,
⑤傅 玑之珥、
⑥而随俗雅化 佳冶 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⑦夫击 瓮叩缶,弹筝搏髀 ,而歌 呼呜呜快 耳者,
真 秦之声也
⑧快 意当前,适观 而已矣。
⑨然则是所重 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 者在乎人民也。此非
所以 跨 海内、制 诸侯之术 也。
(3)梳理写作思路,明确写作意图。
思考:1.作者铺陈秦王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答案:阐述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2.本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请简要说明。
答案:以秦王所好来类比,将“取人”与“取物”作比较,陈说“逐客”之过。
3.奏疏类的文章特别强调文章的立足点、针对性和语言技巧,联系本段,在下面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
作者站在____________的高度,发表对政令的意见;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论证手法,论述秦王驱逐客卿的荒谬,语言_____________,富有感染力。
(答案:争霸天下 对比 气势酣畅)
(三)学习第三段:1.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教师检测。
检测题:①地广者粟( )多 ②黔( )首 ③赍( )盗粮
2.疏通文意——学生自主翻译,教师检测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 )则士勇。是以( )太山不让( )土壤,故能成( )其大;河海不择( )细流,故能就( )其深;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 )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 )无敌也。今乃弃( )黔首( )以资( )敌国,却宾客以业( )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 )不入秦,此所谓“藉( )寇兵( )而赍( )盗粮”者也。
3.梳理写作思路,明确写作手法。
讨论:说说本段李斯是如何说理的。
①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士就勇敢。
②接着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那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③最后说明逐客的危害。
④这里不仅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做法,两种结果,以此说明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
(四)学习第四段——1.疏通文意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 )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 )民以益( )仇,内自虚而外树( )怨( )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2.概括本段段意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导致秦国危亡。
七、归纳本文中心主旨
本文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纳客而成就帝业为论据,说明客卿的功劳;列举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该看物轻人,并从理论上说明逐客与纳客的利害关系,从而指出逐客不利于秦国事业的发展,逐客是错误的。
当堂训练:根据要求,填写句子。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从正面论述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事业时,以泰山做类比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类比,论述为君之道。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秦国"弃黔首""却宾客"就好比"_____",是资助敌人削弱自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测并总结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①遂散六国之从 (从,通假字,通“纵”,合纵。)
②四君却客而不内 (内,通假字,通“纳”。)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通假字,通“悦”。)
④西蜀丹青不为采 (采,通假字,通“彩”,彩饰。)
⑤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这也。(藉通“借”,借给。)
(二)词类活用
①遂霸西戎 名词作动词,称霸
②西取由余于戎:名作状语,在西边,在西面
③歌呼呜呜快耳者 快:使动用法,使……畅快
④可宝者多 宝:把……当作宝物 名词的意动用法
⑤使之西面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⑥蚕食诸侯:名作状,像蚕一样
⑦娱心意、说耳目者:使动,使……娱 使……悦
(三)重点字词解释
①窃以为过矣:窃:私下 过:过错
②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招致,招揽
③移风易俗:移、易:改变 ④举地千里:举:占领
⑤拔三川之地 拔:攻取 ⑥包九夷:吞并
⑦制鄢、郢:控制 ⑧遂散六国之从:瓦解
⑨功施到今:延续 ⑩杜私门:贵族豪门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向使:假使 却:拒绝
今逐客以资敌国:来,表目的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致:获得
服太阿之剑: 服:佩带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就:取用
退弹筝而取韶虞: 退: 摒弃,不要
非秦者去: 去:离开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术:方法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让:排斥
故能成其大: 成:形成,实现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藉:借给 赍:赠送,给予
(四)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句
②遂霸西戎:省略句,省略“于”
③国以富强:省略句,省略“之”
④百姓乐用:被动句,乐于被用
⑤东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句
⑥江南金锡不为用:被动句。
⑦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
⑧举地千里:定语后置句
⑨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判断句
⑩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判断句
二、归纳本文的写作技巧
秦王看了李斯这篇《谏逐客书》后,“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请从所持立场、文章内容、语言运用、论证方法等角度各选一点分条简述李斯这篇文章能够令秦王接受的原因。
①李斯的这篇文章是从秦国的立场出发,为秦国能“跨海内、制诸侯”着想而发的言论,使秦王乐于接受。
②文中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说服力强,令秦 王信服。
③在语言运用上,李斯能够注意到秦王的感受,文章开头不说秦王逐客,而说“吏议”,使秦王易于接受。
④在论证上,使用对比论证法,使秦王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用客之利与逐客之弊,令秦王折服。
三、学习本文的劝谏方法
本身就是被逐之客的李斯批逆鳞,写《谏逐客书》,劝谏秦王收回成命,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又是怎样做到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正是处处站在秦王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秦王着想,因而句句都说到了秦王的心窝里——他紧紧抓住并围绕着秦王梦寐以求的愿望:“跨海内,制诸侯”,“成帝业”,即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这个远人的政治目标,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逐客之非。
李斯劝谏的方法二是让事实说话。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实践证明,用事实来说话,比长篇累牍地讲大道理有说服力得多。李斯在《谏逐客书》的第二段铺写历史上秦君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目的是暗示目前秦王逐客之非;文章由写历代秦君的作为很自然地过渡到写当今秦王的作法——都是在用事实说话。这些具体的、确切的事实,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更能让人信服。
劝谏方法三:让人觉得那是他自己的主意。任何人都不情愿被迫去做一件事,而对于自己想出的主意总是比对别人提供的意见更加珍视,也更有信心。因此,我们在说服别人时最好是只提供看法,而由人家自己去拿定主意,千万不能把我们的意见强加于别人身上。在说理过程中,李斯并没有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秦王,只是向他晓以利害,让他自己去权衡利弊,作出决断。可是秦王读了之后,一定会坐立不安,睡卧不宁,难怪他要撤销逐客令了。由此可见,让别人自己下结论比教给别人现成的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劝谏方法四:危言耸听。在通常情况下,做人的说服、劝导工作,应当采取和风细雨的方式,平心静气地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别人的自觉;但在有些特殊情况下,诸如对方头脑发热,感情冲动,即将做出危险举动的时候,或者对方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的时候,或者对方态度严重对立,情况又很紧急,来不及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危言耸听的方法去说服对方。危言耸听法,就是劝说者故意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将后果描绘得非常可怕,使闻者惊心动魄,翻然悔悟。文章最后,收结前三段的内容,既照应、总结了全篇,又归纳出令人触目惊心的后果: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自己的民众去增强仇敌的力量,内部使自己空虚,外部与各诸侯国结仇,这样做,要想使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逐客措施是关系着秦国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
四、归纳李斯文章的写作特点
继承了战国纵横家文章纵横捭阖的余风,论事周详,说理透彻,气势充沛,文采斐然,开汉赋铺陈藻饰之先锋。
五:拓展训练:
李斯论(节选)【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根据文本内容,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文章意在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告诫人们,如果一国的臣子都善于窥探君王的喜好,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加大对自己的宠幸,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