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图示中能够正确反映出隋朝结束分裂割据这一历史进程的是( )
A. B.
C. D.
2.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南至余杭,它们分别是今天的( )
A.北京、上海 B.北京、杭州 C.天津、扬州 D.洛阳、杭州
3.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 )
A.权臣当道 B.隋炀帝的暴政 C.土地兼并严重 D.隋末农民起义
4.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他主张( )
A.重武轻文 B.轻徭薄赋 C.打击贵族 D.严刑苛法
5.唐朝全盛时期的统治被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在下列唐朝诗人中,关注现实,关注百姓生活,其诗被称作“诗史”的是( )
A.杜甫 B.李白 C.王维 D.白居易
7.中国有句俗语叫“南米北面”,指的是南北方人在主食上的不同选择。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是在哪个朝代( )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8.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契丹族—阿骨打—辽 B.女真族—阿保机—金
C.党项族—元昊—西夏 D.蒙古族—铁木真—元
9.“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被称为“一代天骄”主要是因为他( )
A.建立了元朝 B.统一了蒙古草原 C.灭掉了南宋 D.灭掉了金
1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
A.隋朝 B.唐朝 C.金朝 D.元朝
11.隋统一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地区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这些措施( )
A.源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形成
C.旨在镇压当时的农民起义
D.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12.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朝经济持续发展
C.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D.唐朝水路交通发达
13.据考古发现,唐代犁铧出土地点分布广泛,但大体有四种形式:尖锋、三角形、两翼突出、宽大于长;蛇刃、铧身修长、后边内凹、长大于宽;尖锋、等腰三角形、铧面平直、銎身体薄;尖锋、三角形、体小、长銎。这反映出唐代( )
A.铁业官营保证了产品质量 B.冶铁业的技艺水平领先世界
C.铁农具种类多且分工细致 D.农业生产得益于手工业进步
14.有学者认为:“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人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 )
A.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D.改变了选官的标准
15.学校开展“艺术节”活动,同学们使用以下图片布置展板。适合这一展板的主题是( )
A.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C.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 D.唐朝积极的进取精神
16.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与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亚洲、欧洲与非洲的一些国家也积极地向唐朝访问、学习。这体现了( )
A.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B.唐朝成为人类文明荟萃中心
C.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17.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图反映的是( )
A.遣唐使来华路线图 B.玄奘西行路线图
C.鉴真东渡路线图 D.文成公主入藏路线图
18.唐玄宗统治后期,一场叛乱揭开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这场叛乱史称( )
A.玄武门之变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19.观察下边的五代十国形势图,可以直接从图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后周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B.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
C.多个政权在这一时期同时存在 D.南唐逐渐强大,消灭后周
20.北宋167年间科举所取文士合计60035名,平均每年360人。这一数值约为唐代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4倍,清代的3.4倍。而武举共取士868名,年均5人。造就宋代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分裂割据局面得以结束 B.实行重文轻武治国政策
C.科举考试制度十分完善 D.政府重视行政效率提升
21.熙宁五年,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在肥西县,纠正有地而无租税者100家,收取逃漏税款80万。仅上蔡一县,就查出隐田26930余顷,并征税数百万。由此推断,这一措施( )
A.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减轻了人民劳役负担 D.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
22.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念表》(部分),请将①、②处缺失的政权名称补充完整( )
A.北宋 契丹 B.辽朝 北宋 C.北宋 党项 D.北宋 金朝
23.南宋《中兴礼书》记载:绍兴十三年,宋高宗举行郊祭,所用的一批陶瓷器交由“平江府烧变”。但“平江官窑”具体位置长期悬而未决,直至2023年3月,经专家论证,苏州元和塘古窑址群为其所在地,从而解开了这一难题。该考古发现( )
A.可证明相关文献记载基本可信 B.表明宋高宗对北方故土的怀念
C.确证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D.说明苏州是南宋制瓷业的中心
24.以下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内容是( )

A.耕作技术进步 B.灌溉工具改进 C.农业技术进步 D.国家统一发展
25.阅读如下表格,由此可以得出宋朝时期( )
纺织业 棉纺织工具比较先进,棉纺织品种类多。
制瓷业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莞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A.商业贸易繁荣 B.农业发展迅速 C.手工业兴盛 D.中外交往频繁
26.观察下面两幅图,北宋东京城与唐长安城明显的不同是( )
A.坊市制度被打破 B.布局更加整齐 C.出现了草市 D.纸币开始流通
27.阅读下面“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从非农业税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市民生活多姿多彩 B.经济中心向南转移
C.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D.商业贸易繁荣兴盛
28.观察下面这组图可知,促使中国古代货币发生如下变化的经济因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
B.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最终完成
C.币制混乱不一,民间私人铸币风气盛行
D.国家实现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29.推动如下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B.北方政局动荡不安
C.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30.如图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二、综合题
31.制度创新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的三省中,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幸,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印长5.5、宽5.3、厚1.5、通钮高4.2厘米。背刻“太平兴国六年八月铸”款两行,钮顶端刻一“上”字。太平兴国为宋太宗赵光叉年号,六年即981年。“神卫”宋代禁军步军的一部分,统属于侍卫司,为“天子之卫兵”,皆屯驻于京师,是北宋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
“神卫左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记”铜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
(2)指出材料二中文物的史料类别。根据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3)综上所述,你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32.宋代海外贸易探秘
(1)活动— 南宋沉船“南海一号”的发掘,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无法估量的宝贵资料。下图所示船只作为考古史料可用来研究南宋经济领域的哪些现象。
这是一艘南宋选洋货船,1974年在泉州市后清港海泥中挖出。船身残长24.2米,宽9.15米,分13个隔轮。轮与舱之间用木板隔开,缝隙处用桐油灰和麻丝腻密,形点一道不遗水的隔壁,海船出土时,舱内遗物非常丰富,有香料、药料、木牌、铜钱、陶瓷器、竹木器等。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2)活动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从《宋代海上贸易路线示意图》中能了解到宋代海外贸易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宋代海上贸易路线示意图
(3)活动三有人认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造就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请你依据以下材料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唐中期后,吐蕃和陇右势力崛起,陆上丝绸之路阻断。北宋建立后,海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选择,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建立市舶司,鼓励中外商人贸易往来。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促进了航运业发展,与宋朝海上贸易的国家达50多个,开启了一段活跃繁荣的对外贸易历史。
——摘编自《论宋代的对外贸易》
33.民族关系的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政权 民族关系
辽与宋 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
宋与夏 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
夏与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 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域,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遵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请回答:
(1)请你给材料一中的图片配上解说词。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作用。
(3)依据材料三,概括民族关系在元朝得到发展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的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C项正确;ABC三幅图所示错误,排除ABC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北起涿郡,南至余杭,连接我国南北。其中涿郡指的是北京,余杭指的是杭州。B项正确;ACD与事实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朝二世而亡,B项正确;经上述分析可知,隋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而不是权臣当道、土地兼并严重,排除AC项;隋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和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唐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为此,他主张轻徭薄赋,这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开创了贞观之治,B项正确;材料“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没有体现重武轻文,排除A项;不浪费民力与打击贵族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严刑峻法,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全盛时期是在唐玄宗时期,唐朝全盛时期唐玄宗的年号是开元,所以被称为开元盛世,D项正确;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是在两汉时期,排除AB项;贞观之治是在唐朝初的唐太宗时期,不是唐玄宗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他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诗作,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A项正确;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排除B;王维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排除C;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排除D。故选A。
7.D
【详解】根据宋朝时期的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宋朝时,引进占城稻,水稻的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D项正确;西汉、隋朝、唐朝时期的水稻产量还没有跃居首位,排除AB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据所学可知,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C项正确;契丹族的阿保机建立了辽,女真族的阿骨打建立了金,排除AB项;蒙古族的忽必烈建立了元,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B项正确;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排除A项;忽必烈灭掉了南宋,排除C项;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他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借道宋境进攻金朝。此后,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由题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的统一王朝,D项正确;隋朝和唐朝都是由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排除AB项;金朝不是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隋炀帝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加强对华北和江南控制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自身统治,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排除A项;开凿大运河有利于推动沿岸城镇的形成,但与隋文帝平陈和隋炀帝营建东都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隋炀帝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并非镇压农民起义,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据题干“《唐朝人口统计表》”可知,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因此,唐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人口的增长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A项;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但与人口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唐朝水路交通发达与人口增加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代犁铧出土地点分布广泛,但大体有四种形式”可知,唐代的犁铧出土地点广泛且形制不同,这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中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生产工具,这得益于当时手工业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铁农具的分布地点和形式,而产品质量与官营手工业自身的管理有关,“保证了”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中国和世界的冶铁业的技艺水平,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仅仅反映了犁铧这一铁农具的不同形式和地点分布,不能代表整个铁农具的情况,不能得出“种类多且分工细致”,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A项正确;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题干信息不能体现这一观点,排除B项;科举制与藩镇割据现象无关,排除C项;科举制改变了选官的标准,题干信息不能体现这一观点,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李白诗集》属于文学作品,颜真卿《颜氏家庙碑》属于书法,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属于绘画,因此反映的主题是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唐朝文学艺术,不是体现繁荣的社会经济,排除A项;开放的社会风气是指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文学艺术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B项;唐朝积极的进取精神体现的是唐朝社会呈现积极向上的风气,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吸收“亚洲、欧洲与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和“‘遣唐使’将唐朝的先进制度等带回日本”可知,材料表明不同文明之间进行交流与互鉴,A项正确;没有其他地区文明的对比,不能得出唐朝成为人类文明荟萃中心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明交往,不能得出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排除C项;日本借鉴唐朝先进的制度并结合本国国情融入日本,不叫延续,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图片中的线路从长安出发,西行到达天竺,结合所学知识,在唐代,玄奘从长安向西,经过玉门关、天山到天竺,取回佛教经典,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所以材料体现的是玄奘西行路线图,B项正确;遣唐使来华指的是日本派出遣唐使来到唐朝,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鉴真东渡指的是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指的是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据题干“唐玄宗统治后期,一场叛乱揭开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和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揭开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C项正确;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高祖时期,排除A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王朝,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安史之乱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五代十国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因此可以直接从图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多个政权在这一时期同时存在,C项正确;后周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得信息,在五代十国形势图中无法读取,排除A项;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在五代十国形势图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南唐逐渐强大,消灭后周,不符合史实,因为南唐是被后周消灭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北宋167年所取文士(含特奏名文士)合计有60035名,平均每年360人。武举共取士868人,年均仅仅5人”分析可知,这体现了北宋录取文士名额比武士多,重视文士,轻视武士,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B项正确;分裂格局局面得以结束与题意不符,分裂格局局面的扭转是重文轻武政策产生的作用,两者因果关系有误,排除A项;科举考试制度十分完善无法从入取人员数量上体现,排除C项;政府重视行政效率的提升与题意不符,实际上大量增加科举取士名额带来冗官冗员,重文轻武政策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详解】根据题干“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在肥西县,纠正有地而无租税者100家,收取逃漏税款80万。仅上蔡一县,就查出隐田26930余顷,并征税数百万。”结合所学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举措包括经济上的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军事上的保甲法。方田均税法是政府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该项改革措施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项正确;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并不能抑制地主土地兼并,排除A项;方田均税法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并不能说明减轻人民劳役负担,排除C项;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逃避赋税,不能说明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
22.D
【详解】根据“《中国历史纪念表》(部分)”可知,①建立于960年,灭亡于1127年;②建立于1115年,灭亡有1234年。结合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史称北宋。1127年,金灭北宋;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1234年,金被蒙古所灭。故①是北宋,②是金,D项正确;契丹即辽朝,建立于916年,排除AB项;党项族在1038年建立了西夏,排除C项。故选D项。
23.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平江官窑具体位置长期悬而未决,直至2023年3月,经专家论证,苏州元和塘古窑址群为其所在地,从而解开了这一难题”可知,考古终于确定了平江官窑具体位置,这说明文献记载大体可信,也就是说,该考古发现可证明相关文献记载基本可信,A项正确;宋高宗举行郊祭不能体现宋高宗对北方故土的怀念,排除B项;平江府烧制瓷器不能体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项;“平江府烧变”,说明它的位置重要,但不能体现苏州是南宋制瓷业的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
24.C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耧车、翻车、曲辕犁、秧马可知都是农业生产工具,体现了农业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翻车是灌溉工具,排除A项;耧车、曲辕犁、秧马与灌溉无关,排除B项;图片反映的农业生产工具,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5.C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宋朝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体现手工业兴盛,C项正确;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属于手工业,与商业贸易、农业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项;中外交往主要指中国同外国的交往,题干表格反映的是宋朝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6.A
【详解】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知识,唐代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北宋东京城市墙、坊墙均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市,A项正确;材料强调最大不同是坊市制度被打破,不是强调布局更加整齐,排除B项;宋代都市的商贸活动 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排除C项;材料强调北宋东京城与唐长安城明显的不同,与纸币开始流通 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7.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税收所占比例下降,非农业税收比例上升,1077年农业税与非农业税的比例是28:72,说明宋朝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D项正确;市民生活多姿多彩题干中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A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排除B项;题干主要是通过非农业税的增加,反映商业贸易繁荣兴盛。不能说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28.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半两、汉五铢、开元通宝、宋朝纸币——‘交子’‘会子’”等信息可知,促使中国的古代货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长,历朝历代都注重对货币的铸造和发行,A项正确;秦汉时期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重心南移”不能概况秦汉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秦半两、汉五铢、开元通宝”币制统一,国家铸造和发行,交子早期由私人发行,后来也归政府管理。会子是南宋政府发行的,因此“币制混乱不一,民间私人铸币风气盛行”说法错误,排除C项;“国家实现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政治因素,题干强调的是经济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29.C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中原文化中心时代、江浙文化中心时代等”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心的南移,北宋以前我国的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区,北方人才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江浙地区,北宋以后文化中心是江浙地区,南方人才所占比例迅速上升,超过了北方,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C项正确;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北方政局动荡不安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项;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排除D项。故选C项。
30.A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可知,辽宋夏金时期的各民族政权并立,元朝时完成了统一,体现出历史发展趋势是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明清时期,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图示中政权并立不符合,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31.(1)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程序分权。(任一点)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任一点)
(2)类别: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强化中央集权的朝代名称(时间); 强化中央集权的相关具体措施或内容(强化军权); 铜印的文字(字体)、形状、大小等。(任一点)
(3)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充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一点)
【详解】(1)特点:由题干“三省六部制的三省中,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幸,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程序分权;作用:由题干材料“‘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2)类别:由题干材料图片可知,材料中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信息:由题干“太平兴国六年八月铸”可以获取朝代名称(时间);由题干“‘神卫’宋代禁军步军的一部分,统属于侍卫司,为“天子之卫兵”,皆屯驻于京师,是北宋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可以获取强化中央集权的相关具体措施或内容(强化军权);由题干图片可以获取铜印的文字(字体)、形状、大小等。
(3)历史结论:本小题相对开放,言之有理即可,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制度创新的作用等角度作答。综上所述可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充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2.(1)现象:南宋时期时期造船技术发达、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任一点)
(2)历史信息:以海路为主(海路交通发达) ;港口城市多且发展迅速;对外贸易范围广;交往国家数量多;朝廷设立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任一点)
(3)原因:陆上丝绸之路阻断;政府重视;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任一点)
【详解】(1)现象:根据材料“船身残长24.2米,宽9.15米,分13个隔轮。轮与舱之间用木板隔开,缝隙处用桐油灰和麻丝腻密,形点一道不遗水的隔壁”可以得出南宋时期造船技术发达;根据材料“海船出土时,舱内遗物非常丰富,有香料、药料、木牌、铜钱、陶瓷器、竹木器等”可以得出南宋时期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2)历史信息:根据图片可以得出,宋代海外贸易有多条海上路线,体现出以海路为主(海路交通发达) ;出发的城市有“广州”、“泉州”、“明州”等,体现出港口城市多且发展迅速;结合图片可以看出宋代海上航路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体现出对外贸易范围广;交往国家数量多;根据图片还可以看出在广州、泉州还设置有市舶司,体现出朝廷设立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
(3)原因:根据材料“唐中期后,吐蕃和陇右势力崛起,陆上丝绸之路阻断”可以得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陆上丝绸之路阻断;根据材料“北宋建立后,海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选择,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建立市舶司,鼓励中外商人贸易往来”可以得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政府重视;根据材料“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促进了航运业发展”可以得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
33.(1)解说词:唐太宗时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是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背景、 事件、影响)
(2)特点:有战有和,和为主流。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更大规模的交融;促进了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原因: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 (或天下为一或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或幅员之广)。
【详解】(1)解说词:根据材料一“文成公主塑像”、“《步辇图》”,结合所学知识,《步辇图》表现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场景,最终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所以解说词是唐太宗时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是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2)特点:根据材料辽宋之间“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宋夏之间“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宋金之间“共存110多年,1122—1123 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可以得出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是有战有和,和为主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两宋之间民族关系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更大规模的交融;促进了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原因:根据材料“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域,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遵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以得出民族关系在元朝得到发展的原因是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 (或天下为一或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或幅员之广)。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