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宋朝在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蕃坊”“蕃学”。这是由于当时( )
A.市民阶层壮大 B.海外贸易兴盛
C.民族交往频繁 D.文化教育发展
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整顿吏治 B.制定法律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3.气象学家竺可桢指出,两宋的大部分时期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期,生存条件遭受巨大打击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背水一战,南下攻宋。这里的“北方游牧民族”有( )
A.吐蕃 B.女真族 C.鲜卑族 D.回族
4.穿越时光隧道去古代进行研学旅行。我们可以到通宵营业的“瓦子”去看戏、听曲、观看蹴鞠,买古玩字画,还有剃头……这些热闹情景反映了( )
A.隋朝科举制确立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明朝科技的发展 D.宋代都市生活丰富
5.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是( )
A.成吉思汗 B.阿保机 C.阿骨打 D.努尔哈赤
6.学者李治安评价道:“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他评价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节度使 D.行省制
7.按照宋代的贸易政策,外国商船到达中国港口之后必须向市舶司报告,市舶司对其货物收取1/10的进口税。除此之外,市舶司还负有核发进出口贸易公文、引导外国船舶来华朝贡与通商的职责。这体现了宋代( )
A.朝廷坚持抑商政策 B.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C.对外贸易管理规范 D.财政收入依赖海商
8.为纪念岳飞,许多地方都建有“岳王庙”。这是因为他( )
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9.唐代社会各阶层包括女性都爱好体育。唐高祖爱下围棋,唐太宗是射箭好手,唐玄宗不仅是马球能手,还爱好围棋、斗鸡、打猎等,很多皇帝都爱好马球。大诗人杜甫曾是足球爱好者。这反映了唐朝( )
A.君主专制加强 B.崇尚重文轻武 C.社会经济繁荣 D.社会风气开放
1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举行风云人物故事会,解说词说道:“他被俘后,宁死不屈。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从容就义。”他是( )
A.张骞 B.戚继光 C.文天祥 D.黄巢
11.民间流传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最早可能出现在(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2.北宋后期,东南户数已占到全国一半,加上西南则超出三分之二。至“靖康之难”,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材料旨在说明( )
A.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B.江南地区初步开发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1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运输工具的改进
C.劳动人民的智慧 D.计算能力的提高
14.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一百万,随处可见外国人。城内围隔成一百多个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材料描述的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唐朝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
15.北宋初年,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宰相 B.分化事权 C.设置通判 D.解除禁军
16.宋朝时,开封、杭州等城市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经商时间不受限制。这反映了宋朝
A.社会风气开放 B.都市商业繁荣 C.海外贸易频繁 D.科技成就突出
17.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可见,宋代制瓷业
A.私营作坊为主 B.产品行销世界 C.遍布沿海地区 D.工艺水平高超
18.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最早使用的货币是贝,世界上最早出的纸币在四川,称为( )
A.会子 B.交子 C.关子 D.瓦子
19.南宋文学家辛弃疾的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表达了报国情怀。与南宋对峙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 )
A.前秦 B.北周 C.辽 D.金
20.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时期为了管辖西藏地区设立的机构是( )
A.北庭都元帅府 B.宣政院 C.辽阳行省 D.澎湖巡检司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下册》
材料三 正是繁荣的封建经济,奠定了唐文化高度发展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政治上的长期的统一,社会环境的相对安定,是文化发展的条件……再次,唐朝中外交通的发达,统治者对于自己文治武功和大一统事业充满了信心,因而采取了一条“对外开放”的政策。
——摘编自宋强刚《试论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中日交往的特点。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请再举一例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史实。
22.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殊:不同,差异)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材料三: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统编教材七下《中国历史》
材料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并因此唐太宗被周边的少数民族尊奉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请在唐朝时期任举一例史实对该政策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分析三幅图片中的货币有何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辽开放“榷场”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当今应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它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的听取群臣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他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他表现了君臣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摘编自《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宋太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他的治国举措进行阐述。
(2)材料二反映宋朝的治国之策是什么?简述这个政策给宋朝带来的积极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提出一条治国的合理化建议。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
——《新唐书》
材料四: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留居中国的英国人英格尔斯说:“也许是他们(指中国)所创造出来的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另一位观察家默德林斯特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1)材料一中体现的是哪一种制度?该制度诞生于哪个朝代?
(2)材料二中的“开元全盛”时代是哪个皇帝当政时期?“公私仓廪俱丰实”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分不开,请举出一项唐朝发明并推广的农业工具?
(3)材料三中的“武举”最早出现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归纳该制度的作用。
三、论述题
25.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市民阶层壮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海外贸易兴盛,不是民族交往频繁,排除C项;题干和文化教育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可知材料体现官员的选拔和官员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制衡官员权力所采取的是实行三省六部制;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这是将官员的权力分割,达到弱化其权力加强皇权的目的。选项C符合题意;整顿吏治是指整顿地方官员的作风和治绩,A排除;制定法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排除;科举制属于官员的选拔方式,D排除。故选C。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初期,阿骨打起兵抗辽,把辽军打得节节败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因此这里的“北方游牧民族”有女真族,B项正确;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与“南下攻宋”内容不符,排除A项;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与“南下攻宋”内容不符,排除C项;回族,是元朝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与“南下攻宋”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瓦子”,结合所学可知,“瓦子”是宋朝时期城市中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瓦子”能够反映出宋朝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D项正确;隋朝科举制确立与宋代社会生活无关,排除A项;唐朝民族关系和谐、明朝科技发展都与“瓦子”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公元13世纪上半叶”和“草原游牧帝国”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个帝国指的是蒙古帝国,缔造者是成吉思汗,A项正确;阿保机建立了辽政权,阿骨打建立了金政权,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排除BC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和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D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排除A项;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排除B项;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而且不仅控制一镇,还出现一人兼领数镇的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宋代的市舶司不仅收取外国商船的进口税,还负有核发进出口贸易公文、引导外国船舶来华朝贡与通商的职责,由此体现了宋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适应了贸易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宋代设立市舶司反映了对海外贸易的重视,不能体现政府的抑商政策,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宋代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并专门设立市舶司这一管理机构,但没有体现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税收在宋朝财政收入中的地位,也没有与其它税种的对比,无从体现财政收入依赖海商,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宋初年,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A项正确;组织抗元,宁死不屈的是文天祥,排除B项;收复台湾,维护主权的是郑成功,排除C项;斥逐沙俄,捍卫统一的是康熙帝,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唐代社会各阶层包括女性都爱好体育”可知,对体育的爱好表明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故选D;爱好体育不能说明是君主专制加强和社会经济繁荣,排除AC;崇尚重文轻武是宋代,排除B。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天祥是领导武装抗元的南宋大臣,兵败被服后,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悲愤写下了《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出自此篇,C项正确;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排除A项;戚继光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排除B项;黄巢起义,加深了唐朝的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项正确;ABD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C项。
12.D
【详解】由材料“北宋后期,东南户数已占到全国一半,加上西南则超出三分之二。”“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可知,材料旨在说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D项正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是在南宋,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项;江南地区初步开发是在东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说运输工具的改进、计算能力的提高,排除B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A项正确;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人口多达百万,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南宋时的临安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与题干提供信息不符,排除C选项;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如元朝大都,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选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北宋初年,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采取分化事权的措施,相互牵制和制衡。B项正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排除A项;北宋时期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属于地方管制的变化,排除C项;解除禁军不是针对“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宋朝时,开封、杭州等城市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可知,反映的是宋朝都市商业繁荣,B项正确;材料与社会风气开放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开封、杭州的商业状况,与海外贸易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经商时间不受限制,没有体现出科技成就突出,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可知,宋代制瓷业工艺水平高超,故D正确;题干未显示是以私营作坊为主、产品行销世界、遍布沿海地区,故ABC错误。综上故选D。
1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B项正确;会子,是南宋时期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与世界上最早出的纸币不符,排除A项;关子 亦称“现钱关子”,南宋纸币名,与世界上最早出的纸币不符,排除C项;北宋时期,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与世界上最早出的纸币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127年,宋钦宗弟弟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东京),史称南宋。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D项正确;前秦、北周是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排除AB项;与辽对峙的是北宋,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时期设立的管辖西藏的机构是宣政院,B项正确;北庭都元帅府管辖的是西域地区,辽阳行省位于今天的东北地区,澎湖巡检司管辖的是包括台湾在内的东南地区,都与西藏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1)特点:交往具有双向性;次数多;规模大;交往领域广泛;交往形式多样,既有官方交往,也有民间交往。(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原因: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中外交通发达;统治者自信;采取对外开放政策。(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3)史实: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图片“日本僧人渡海入唐”“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可得出:交往具有双向性;根据材料二信息“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可得出:次数多;规模大;根据“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可得出:交往领域广泛;交往形式多样,既有官方交往,也有民间交往。
(2)原因:根据材料三信息“正是繁荣的封建经济,奠定了唐文化高度发展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可得出:经济繁荣;根据“政治上的长期的统一,社会环境的相对安定,是文化发展的条件”,可得出:政治稳定;根据“唐朝中外交通的发达,统治者对于自己文治武功和大一统事业充满了信心,因而采取了一条‘对外开放’的政策”,可得出:中外交通发达;统治者自信;采取对外开放政策。
(3)史实:根据设问要求“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最终到达天竺。
22.(1)政策、尊称、史实: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
(2)相同:圆形方孔;有本民族文字;固定币值。
(3)作用: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互相了解。
(4)观念: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详解】(1)政策、尊称、史实: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可知,这是说平等对待,这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唐太宗被周边的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就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2)相同: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三种货币均是圆形方孔,有本民族文字,是固定币值。
(3)作用: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可知,这体现的是,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互相了解。
(4)观念: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树立的民族观念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23.(1)治国理念: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
阐述:重用魏征,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任意两点)。
(2)治国之策:重文轻武;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沿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任意两点)。
(3)合理化建议:实行民主、保障民生、保持社会稳定。
【详解】(1)治国理念:根据材料一“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可知,反映了唐太宗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的治国理念。
阐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对他的治国举措进行阐述为重用魏征,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任意两点)。
(2)治国之策:根据材料二“宋太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可知,材料二反映宋朝的治国之策是重文轻武;
积极影响:材料二“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扭转社会风气、稳定政权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它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沿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3)合理化建议: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民主、社会稳定等角度进行提出建议。所以,提出一条治国的合理化建议有实行民主、保障民生、保持社会稳定。(一条即可)
24.(1)科举制;隋朝。
(2)唐玄宗;曲辕犁、筒车。
(3)武则天。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他在完善科举制,也运用科举制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所以唐人赵嘏说出以上的评价,因此材料评价的是科举制;
诞生朝代: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所以科举制诞生于隋朝。
(2)皇帝:根据材料二中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和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的诗赞颂的是开元盛世时期富足的景象,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因此,“开元全盛”时代的当政皇帝是唐玄宗;
工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在农业生产工具技术上不断改进,发明推广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因此,列举一项唐朝发明并推广的农业工具可以从曲辕犁和筒车中任选一例。
(3)皇帝:根据材料三中“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和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因此,“武举”最早出现于武则天统治时期,
(4)根据材料四中“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立的作用是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5.观点: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
论述:我国在隋唐时期就有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辽、宋、西夏、金时期,刻书很盛行,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但雕版印刷刻版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宋代的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这就是活字印刷术的问世。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形成了北宋陶活字版。印完之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
结论: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活字印刷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依据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即“毕昇”“北宋陶活字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与活字印刷术有关,因此可以明确观点为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然后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背景、过程以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下结论即可。具体论述如下:
观点: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
论述:我国在隋唐时期就有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辽、宋、西夏、金时期,刻书很盛行,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但雕版印刷刻版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宋代的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这就是活字印刷术的问世。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形成了北宋陶活字版。印完之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
结论: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活字印刷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