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九年制学校教研联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九年制学校教研联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九年制学校教研联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以下关于科举制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隋文帝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B.唐太宗创立殿试,亲自来面试考生
C.宋朝大幅减少科举取士名额,降低进士地位
D.明朝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格式为八股文
2.《旧唐书·李密传》中这样描述隋末的社会状况:“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材料表明( )
A.西汉末年农民起义频繁 B.三国时期战乱不断
C.隋朝末年自然灾害严重 D.隋朝末年民不聊生
3.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的功绩的是( )
A.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开创了文景之治
C.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4.907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这个“乱世”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三国时期
5.唐前期,关中261个军府拥兵26万,约占全国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40%。唐玄宗天宝年间设置了安西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十镇兵力驻军约49万人,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86%。唐玄宗的这一举措( )
A.体现了唐内重外轻的布局 B.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
C.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6.“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为周天子称号。北朝时期的一些君主在称帝前先称“天王”。“可汗”一词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贞观四年,西北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这些现象说明( )
A.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 B.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民族交融的趋势凸显 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7.清朝赵起翼记载:五代乱世“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 抢夺枉杀,无复人理”。这主要反映了五代时期
A.藩镇称雄一方 B.社会混乱动荡 C.阶级矛盾尖锐 D.官员贿赂成风
8.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人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这一做法( )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削弱了藩镇实力
C.加强了中外交往 D.推动了民族交融
9.史诗互证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以下诗句能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的是( )
A.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D.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10.隋文帝曾规定: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日常饮食只要不是举行宴会,最多只能有一个肉菜。由此可见,他
A.崇尚节俭 B.虚心纳谏 C.变革礼仪 D.生活奢侈
1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下面有关她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开凿了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B.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C.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D.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12.百度关键词“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搜索出的结果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3.在宋朝时期,统治者把市坊合一,对老百姓们进行营业的地点和时间少有限制,使得商铺能够24小时营业,从而形成了“不夜城”,甚至还出现了众多的跳蚤市场。这反映出当时( )
A.对外贸易活跃 B.手工业的兴盛
C.社会秩序稳定 D.商业经济繁荣
14.“蜀民以铁钱重,难以转输,始制褚为券。表里印记,隐密题号,朱墨间错,私自参验,书婚钱之 数,以便贸易,谓之交子。”材料反映的“交子”
A.最初由官方发行 B.开始出现于南宋的四川
C.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不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
15.某某同学要参加班级的讲故事比赛,他查阅、收集的资料有:诗歌《满江红》,郾城大败金军主力的文字、地图等资料,你认为这位同学要讲的故事是( )
A.文天祥的故事 B.岳飞的故事
C.陆秀夫的故事 D.寇准的故事
16.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下列变法措施属于军事方面的是(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17.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夏、辽、金 B.西夏、辽
C.西夏、辽、金、蒙古 D.金、蒙古
18.“宋代甚至不能收复被辽王朝所占的燕云十六州,在1005年还同意向辽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材料反映的是( )
A.靖康之耻 B.澶渊之盟 C.宋夏和议 D.宋金和议
19.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王安石变法的这一措施( )
A.限制了官僚阶层的特权 B.解决了土地兼并现象
C.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D.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20.列宁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以下战争最符合该特征的是( )
A.元统一中国 B.金与南宋之战 C.辽与北宋之战 D.辽与金之战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东亚有日本、新罗,中亚有波斯、大食……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使节到中国。中国也有很多人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
材料二 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先后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由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被确定为日本国宝。
材料三 贞观年间,他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天竺。十余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口述写成的著作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1)材料一中日本派遣的“使节”在当时目的是为什么?
(2)材料二中描述的中日民间交往事件是什么?他在日本除了传授经外,还做出了什么贡献?(写出一例)
(3)材料三涉及的是唐朝哪一历史事件?“根据他口述写成的著作”指的是什么?
22.民族和睦和中外友好交流促进国家发展。
材料一 ①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②例如,唐朝时期,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③那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古备真备。他年轻时,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④由阿拉伯商人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了唐朝出口的丝绸质量很高,唐朝海船坚固庞大,可以从事远海航行。⑤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⑥唐朝的对外交往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等周边国家。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 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招首领为云南王。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摘编自《义务教育牧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材料三 隋唐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交往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救等方方面面。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董月《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请区分材料的资料类型,完成填空。(填序号)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少数民族政策的特点。
(3)举出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两例。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耕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固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底。
——宋代《陆游集》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彦语
(1)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格局什么时候最后形成?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以上问题的回答,请你为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两点建议。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D项正确;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排除A项;武则天创立了殿试,排除B项;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可知大意是“父母无法养育自己的孩子,恩爱的夫妻被迫离散,万户的城镇无人居住,千里的区域没有人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民不聊生,D项正确;西汉末年农民起义频繁,与隋末的社会状况没有联系,排除A项;三国时期战乱不断,与隋末的社会状况没有联系,排除B项;隋朝末年自然灾害严重,不是出现“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这种状况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D项正确;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是隋炀帝的贡献,排除A、C两项;开创了“文景之治”与汉文帝和汉景帝有关,排除B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907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可知这个“乱世”是五代十国时期,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与907年不符,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与907年不符,排除B项;三国时期(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与907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设立节度使并使其握有重兵,造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爆发了造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灭亡,因此,这一举措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B项正确;唐玄宗设立节度使并使其握有重兵,造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A项;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内轻外重的军事布局带来分裂割据的隐患,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为周天子称号。北朝时期的一些君主在称帝前先称‘天王’。‘可汗’一词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贞观四年,西北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反映了少数民族君主接受了汉族帝王的尊号,唐太宗接受了少数民族君主的尊号,这说明民族间对彼此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凸显了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C项正确;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君主接受彼此的尊号,没有涉及到民族政策,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五代乱世‘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 抢夺枉杀,无复人理’”这主要反映了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动荡不安。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藩镇称雄一方、阶级矛盾尖锐、官员贿赂成风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人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做法推动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阶层流动,排除A项;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材料体现不出削弱了藩镇实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往,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和所学知识可知,“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少数民族的乐器和装扮传入中原地区,影响了汉族人民的生活,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D项正确;“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描绘的是隋朝灭亡,排除A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绘的是唐朝开元盛世的景象,排除B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绘的是唐朝长安城的规划十分整齐,像一个棋盘,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日常饮食只要不是举行宴会,最多只能有一个肉菜”可见,他崇尚节俭。隋文帝厉行节俭,曾教训太子说:自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长久的,A项正确;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开始殿试,并进行武举考试。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唐朝的经济继续发展,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与隋炀帝有关,B项与唐玄宗有关,C项与唐太宗有关。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2.C
【详解】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C项正确;唐朝、宋朝是由汉族建立,排除AB项;清朝由少数民族建立,但疆域不及元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统治者把市坊合一”“对老百姓们进行营业的地点和时间少有限制”等可知,在宋朝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市坊合一、放宽营业时间等措施,推动了宋朝商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宋朝的对外贸易,无法得知对外贸易活跃,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商业发展,不是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中展现的是宋朝商业发展的情况,与社会秩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考查宋代商品贸易繁荣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贸易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由于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项正确。“交子”最初是在民间发行,排除A项;最初出现于北宋的四川,排除B项;纸币的出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满江红》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手中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B项正确;南宋灭亡后,南宋大臣文天祥、陆秀夫等人坚持抗元斗争,排除AC项;寇准是北宋宰相,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其主要变法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等,其中属于变法措施军事方面的是保甲法,要求部分乡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成为保甲制度的保丁,承担起军事和治安的重任,D项正确;募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排除A项;方田均税法指宋代对土地赋制进行改革的措施,排除B项;农田水利法是北宋鼓励农民兴修水利、耕种土地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16年辽建立,女真族的阿骨打在1115年建立金,1125年辽被金所灭;北宋建立于960年,1127年被金所灭;西夏建立于1038年,1227年亡于蒙古政权;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西夏、辽、金,A项正确;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西夏、辽、金,B项不完整,排除B项;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北宋1127年被金所灭,蒙古不是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CD项都包含蒙古,排除C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宋代甚至不能收复被辽王朝所占的燕云十六州,在1005年还同意向辽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B项正确;靖康之耻与北宋灭亡相关,排除A项;宋夏和议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宋金和议,是指南宋与金议和,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熙宁二年,王安石颁布农田水利法。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的这一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D项正确;募役法限制了官僚等的特权,排除A项;解决了土地兼并现象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保甲法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排除C项。 故选D项。
20.A
【详解】依据题干“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可知列宁的观点强调了历史上某些战争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元灭南宋虽然给南宋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是结束了两宋以来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符合历史的进步潮流,A项正确;金与南宋之战、辽与北宋之战、辽与金之战,都属于两宋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纷争,虽然民族政权之间的和平相处是主流,但是这些战争终究没有能够实现全国统一,而是维持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因此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1.(1)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鉴真东渡。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绘画;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玄奘西行;《大唐西域记》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使节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遣唐使到唐朝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事件:根据材料“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先后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由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被确定为日本国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日民间交往的史实是鉴真东渡。
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还在日本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绘画;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贞观年间,他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天竺。十余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达到天竺求取佛经的历史事件是玄奘西行;
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回到唐朝,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了《大唐西域记》,称为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史料。
22.(1) ②③④⑤ ①⑥
(2)特点:开明的民族政策
(3)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任两例即可)
【详解】(1)填空:根据材料一信息和所学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已经发生过的客观存在,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是对唐朝的分析和评判,属于历史解释;“例如,唐朝时期,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这是已经发生过的客观存在,属于历史史实;“那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吉备真备。他年轻时,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这是已经发生过的客观存在,属于历史史实;“由阿拉伯商人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了唐朝出口的丝绸质量很高,唐朝海船坚固高大,可以从事远海航行”,这是已经发生过的客观存在,属于历史史实;“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这是已经发生过的客观存在,属于历史史实;“唐朝的对外交往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等周边国家”,这是对唐朝的对外交往的分析和评判,属于历史解释。综上所述,材料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有:②③④⑤,属于历史解释的有:①⑥。
(2)特点:根据材料二“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任意列举两例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印度取经,促进了中印的友好往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六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往来。日本为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多次向唐朝派出遣唐使。
23.(1)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2)政治因素: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人口因素:为躲避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技术因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经验。自然因素:南方有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政策因素: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3)重视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团结;重视教育;重视保护环境等。
【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从“是固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再到“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江南地区的地位逐渐重要,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最终完成。
(2)依据所学可知,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以分角度作答,从政治因素、人口因素、技术因素、自然环境和政策因素着手。政治因素: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人口因素:为躲避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技术因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经验。自然因素:南方有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政策因素: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3)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可从农业的发展着手,如重视三农问题。也可以从社会秩序等着手,如维护社会稳定团结。还有重视教育,重视保护环境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