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图排列出了南北朝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朝代顺序,其中与①处王朝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A.罢黜百家,兴办太学 B.南下灭陈,统一全国
C.政权频繁更迭,动荡不安 D.前期繁盛,后期藩镇割据
2.以下关于赵州桥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桥 B.这座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C.由隋朝的李春设计 D.七百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3.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都以此来命名。以下采用这一命名方式的有( )
①文景之治 ②光武中兴 ③贞观之治 ④开元盛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某同学利用下图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C.北魏加强专制统治 D.唐朝完善中央官制
5.如图是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七名男乐俑盘坐平台四周,分别执笛、箜篌、琵琶、拍板、排箫、笙等胡汉乐器演奏;中间的女舞俑表演舞蹈。从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有( )

①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②唐朝的农业兴盛
③唐朝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④唐朝艺术繁荣,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诗句“华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反映出( )
A.繁荣的唐朝经济 B.民族的交往交融
C.频繁的对外交往 D.多彩的文学艺术
7.下列医学成果属于唐朝的是( )
①《唐本草》 ②《伤寒杂病论》③《本草纲目》④《千金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如下图文物出土于唐朝的墓葬,其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国家统一 B.科技发达 C.中外交流 D.文学兴盛
9.杜甫描述自己某段生活时期的社会现象写道:“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与此相关的史实是(  )
A.秦朝暴政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开元盛世
10.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末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11.《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_____”,“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其中,横线处应填入( )
A.节度使 B.枢密院 C.转运使 D.通判
12.北宋时期有人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 B.军队扩编,军费上升
C.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 D.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13.在宋与辽、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被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由此推测( )
A.宋与辽、西夏和平相处,没有战争
B.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被动挨打,损失惨重
C.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往交融
D.宋金和议后,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14.两宋时期,契丹人用盐、牛乳和茶共煮而成乳茶,可以看出他们在接受汉人饮茶习俗时,又传承了本民族饮乳的习惯,制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品。这说明契丹人( )
A.非常喜欢喝乳茶 B.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
C.畜牧业发展落后 D.与汉族生活方式交融
1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
16.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不断交流和碰撞。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如图示意图描绘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开辟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 B.出现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占城稻
18.《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 )
A.政治中心的东移 B.商业的繁荣兴旺 C.社会生活的丰富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9.下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部分),其中①②③处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南宋、北宋、元 B.元、北宋、南宋
C.唐、元、北宋 D.唐、北宋、元
20.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②都城都建在长安
③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④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二、综合题
2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王朝的更替演变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观念,确立了“以文取士”的原则,将“学而优则仕”付诸实践,使“以文干禄”(干禄:指求取官职)成为选官主流。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有何进步?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也是引起祸患的原因。唐玄宗后期任人唯亲,朝政腐败,地方势力集军事、行政和财权于一身,对于中央来讲,地方已尾大不掉。一场兵变使唐室不能复振。及至宋代,割除唐朝弊端,抑制武将而由文人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吕思勉《中国通史》
(2)材料二中的“一场兵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列举北宋为“割除唐朝弊端”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做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政区划的特点,并简述元朝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
22.阅读材料, 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经济繁荣, 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如下图: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生产工具的名称。
材料二 唐朝人口统计:
649年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运用所学知识分唐朝出现这一势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宣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3)依据材料三,请写出一例唐太宗时期“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史实,该事件体现唐朝统治者实施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四 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历史》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摘目郭沫若诗句
(4)依据材料四,把佛经带回中国的“他”是指谁 材料中“唐风洋溢奈良城”是指的是唐代哪一著名历史事件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幽云十六州),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契丹”“党项族”分别是指什么政权?根据材料回答:这两个政权的建立有什么共同之处?
材料二:从历史的后端看来,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是指什么?这产生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材料三: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元吴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吴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每年以“岁币”的名义,给夏银、帛、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版图的辽阔与广袤】
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 然幅员之广,咸不遽元。
——《元火·地理志》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汉、唐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历史解释——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材料二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蒙古等民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 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民族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等民族逐渐交融, 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根据材料二回答,民族交融会出现一种什么结果 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原因 (写出两点即可)
【史料实证——边疆的管辖与控制】
材料三 (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元) 汪大渊《岛夷志略》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澎湖和琉球隶属哪一行政机构管理 从国家统一的角度谈谈,元朝对琉球的管理说明了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B项正确;罢黜百家,兴办太学与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有关,排除A项;政权频繁更迭,动荡不安,不符合隋朝的特点,排除C项;前期繁盛,后期藩镇割据,与唐玄宗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修建的赵州桥,它设计科学,桥面平坦,坚固实用,造型优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这座桥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造型也很美观,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赵州桥世界上现存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故“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桥” 说法错误,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根据以上分析,BCD三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B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于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文、汉景帝都是谥号;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光武帝是谥号,①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示意图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D项正确;秦朝建立的是三公九卿制,排除A项;西汉设置刺史强化监察制度,排除B项;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北魏还没有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题目的给出的关于这个唐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的介绍中涉及西域人(胡汉乐器)说明当时民族融合,反映了唐代的开放包容,而乐舞俑说明艺术繁荣,这个精美的唐三彩也能反映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这个精美的唐三彩无法体现农业的发展,因此,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②的AB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华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说明汉族将军善于唱少数民族的歌曲,少数民族的首领会说汉语,这反映了民族的交往交融,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经济、对外交往、文学艺术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7.B
【详解】依据题干“唐朝医学成就”和结合所学知识,①《唐本草》是唐代苏敬等编撰的中医典籍,④《千金方》是唐朝时期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医学著作,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②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③明朝时期李时珍写有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8.C
【详解】大食人俑反映的是唐朝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东罗马金币反映的是唐朝与欧洲国家的交往;壁画《客使图》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关系,因此三张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交流,C项正确;图片与国家统一、科技发达、文学兴盛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杜甫描述自己某段生活时期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诗句反映的史实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各地的藩镇的实力强大,中央无法控制地方,最终唐朝灭亡出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说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B项正确;唐末农民战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不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排除A项;宦官专权与五代十国局面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朋党之争不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由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可知,题干材料叙述的是宋朝设置的通判的职责。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主要是分散知州权力,D项正确;宋初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排除A项;枢密院是中央主管军事的机构,排除B项;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赋转运到中央,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了杜绝武将造反,在对武将进行种种限制的同时,还实行“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的治国之策,大力发展科举,提倡文治,崇文抑武,故选A项;军队数量庞大、与少数民族的战争败多胜少、官员冗滥是造成宋朝积贫积弱的原因,但不是造成文官地位显赫、武将遭受歧视的原因,故排除B项、C项、D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与辽、西夏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的贸易量很大,交流频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往交融,C项正确;宋与辽、西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边界贸易,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被动挨打未在题干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宋金和议指的是南宋与金的议和,而题干材料描写的是北宋与辽、西夏的贸易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题干“两宋时期,契丹人用盐、牛乳和茶共煮而成乳茶,可以看出他们在接受汉人饮茶习俗时,又传承了本民族饮乳的习惯,制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品”可以得出,材料反映契丹族与汉族生活方式交融,D项正确;AC 项说得是契丹人的自己的情况,排除AC项;材料不能得出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排除B项。故选D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D项正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出现在唐朝,排除AB项;北宋的都城是开封即材料中的汴州,与诗句“直把杭州作汴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据所学可知,1038年西夏建立,在西部;1115年,金建立,在北部;1127年金灭亡北宋,南宋建立,在南部,B项正确;1125年辽灭亡,1127年南宋建立,所以南宋与辽没有并立过,排除AD二项;北宋位于辽和金的南方,③位置错误,排除C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币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化,它促进了商业的大发展,C项正确;丝绸之路开辟是西汉,筒车是唐朝发明的,占城稻属于农作物品种,与商业无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经济重心南移。D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经济,不是政治,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经济,不是商业,排除B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经济,不是社会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依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隋朝灭亡后,李渊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是北宋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辽等形成并立局面,北宋末年,金国崛起,先后灭亡辽和北宋,与此后的南宋形成了对峙局面,再到后来蒙古建立的元朝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以来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因此①②③处对应的朝代分别是唐、北宋、元,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元朝结束了唐以后长期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统一,隋朝和元朝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元朝开创了行省制,故①③正确,B项正确;元朝的都城建在大都,隋朝不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排除②④,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1.(1)进步: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而非看重门第。影响: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事件:安史之乱。措施: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上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政策上,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3)特点:行政区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我国行省制度的开端,为后代王朝所沿用。
【详解】(1)进步:根据材料一“确立了“以文取士”的原则,将“学而优则仕”付诸实践,使“以文干禄”(干禄:指求取官职)成为选官主流”可得出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而非看重门第。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事件:根据材料二“ 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也是引起祸患的原因”可得出是安史之乱。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上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政策上,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3)特点:根据材料三“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得出行政区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历史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我国行省制度的开端,为后代王朝所沿用。
22.(1)工具: 曲辕犁;简车。
(2)趋势:人口增加。原因: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善于用人、注意减轻农民负担,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等。(答到三点)
(3)史实:文成公主入藏。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4)人物:玄奘。事件:鉴真东渡。
【详解】(1)工具:根据材料一“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图一对应的是曲辕犁。图二对应的是筒车,这都是唐朝时出现的先进的农具。
(2)趋势:根据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表”可知,从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到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人口数由1900万人增加到4531万人,所以说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的趋势是人口增加。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唐太宗勤于政事、知人善任;唐玄宗重用贤能,整顿吏治;经济上,唐太宗时期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玄宗注意减轻农民负担,重视经济发展;在文化上,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唐玄宗时期的注重文教。所以说这一时期唐朝发展的原因有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善于用人、注意减轻农民负担,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等。
(3)史实:根据材料三“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宣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结合所学知识,文成公主嫁入吐蕃(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入吐蕃属于“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吐蕃族联姻”的历史事件。
政策:通过以上史实,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说明唐朝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4)人物:根据材料四“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佛经带回中国的“他”是指玄奘。唐太宗统治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去求取佛法,为中国的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事件:根据材料四“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唐代的鉴真东渡。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23.(1)分别是辽和西夏。共同之处:仿效中原王朝。
(2)“代价”是指北宋与辽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辽撤军,北宋给辽岁币。
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民众的赋税负担。
(3)关系变化:先战后和。
原因:①西夏虽然在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②战争也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西夏人民也反对战争;③西夏和北宋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
(4)作用: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各自都有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促进了边疆的开发与贸易繁荣,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详解】(1)政权: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可知“契丹”“党项族”分别是指辽和西夏。
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政权的建立的共同之处,都是仿效中原王朝。
(2)代价:根据材料二“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可知“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是指北宋与辽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辽撤军,北宋给辽岁币。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辽撤军,北宋给辽岁币;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民众的赋税负担。
(3)变化:根据材料三“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元吴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可知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变化是先战后和。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变化是先战后和,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西夏虽然在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战争也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西夏人民也反对战争;西夏和北宋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
(4)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各自都有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促进了边疆的开发与贸易繁荣,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4.(1)现象: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拓展:元朝疆域与汉唐相比,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2)结果:产生一个新的民族一回族。
原因:元朝实现了全国统一,元代疆域空前辽阔,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等。(任意写出两点即可)
(3)机构:澎湖巡检司。说明: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详解】(1)现象:根据材料一“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可知,在中国历史上,汉朝、隋朝、唐朝、宋朝都曾经是辉煌的时代,但在幅员版图上,这些朝代都比不上元朝。这说明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
拓展: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疆域与汉唐相比,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2)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候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民族交融的原因有元朝实现了全国统一,元代疆域空前辽阔,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等。
(3)机构:根据材料“(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说明: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