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市沙地、崔坝、双河、新塘四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恩施市沙地、崔坝、双河、新塘四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湖北省恩施市沙地、崔坝、双河、新塘四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宋朝人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 C.开通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2.唐朝出现的下列社会现象,其中与大运河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南北商船云集洛阳 B.少数民族聚长安
C.农民用曲辕犁耕作 D.文成公主入藏
3.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4.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5.“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 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宏愿心中藏,普度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戒日王
6.为了分割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的官职是
A.副宰相
B.通判
C.节度使
D.转运使
7.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8.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明清时期 D.南宋时期
9.北宋后期,一位四川商人要在当地购买一批蜀锦,他最方便使用的货币是( )
A.铁钱 B.铜钱 C.交子 D.银票
10.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的职能是
A.主持变法
B.监察百官
C.执行削藩政策
D.管理海外贸易
11.唐朝时,日本先后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日本派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深化两国传统友谊 B.了解中国风土人情
C.推广日本先进科技 D.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12.唐朝作为一个积极的文化传播者将自身的先进文化辐射到周边国家,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能够证明此特点的史实是( )
A.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 B.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二、综合题
13.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治。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期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这一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一革新措施有关?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 周匡物《及第谣》
(2)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三: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3)材料三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帅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佣兵自擅的局面…
(1)材料一中的“显得七年”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积极作用。
(4)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姚崇办事果断,他因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条建议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
对于皇亲国戚,姚崇也不进行照顾。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姚崇奏请玄宗批准后,惩办了王仙童。
姚崇还主持了开元初年的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消灭蝗虫,不仅会导致经济的重大损失和百姓的灾难,而且对于国家稳定也至关重要。他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1)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是在什么时候?当时的政局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混南北为一区”和所学知识,隋文帝在建立隋朝后,于589年灭掉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实现南北统一,D项正确;材料强调隋文帝统一全国,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社会经济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隋炀帝时期主持开通大运河,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题文的大运河是解题的关键。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BCD和大运河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A。
3.D
【详解】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发展。科举制指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创立于隋朝。改变了魏晋以来,选拔官吏的标准,不问出身贵贱,只问真才实学,相对比较公平。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开始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标志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4.A
【详解】依据题干“唐玄宗”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了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A项正确;“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李白送别友人的诗,排除B项;“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是李白写的一首赠日本友人的诗,排除C项;“千歌万歌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描述的是唐玄宗爱好歌舞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东瀛、唐朝高僧”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鉴真。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故B符合题意;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故A不合题意;戒贤、戒日王与题干无关,故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6.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故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C
【详解】宋辽议和与宋夏议和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反映出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BD说法明显错误;A没有看到本质。故选C。
8.D
【详解】由题干“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D项正确;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完成,排除A项;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完成,排除B项;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纸币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前期的四川成都地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北宋后期,纸币交子已经出现,和金属货币相比,交子使用最方便。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所以答案选D。
1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者到中国。跟随使节来华的。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字、书法艺术,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项正确;日本派遣使者到中国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不是深化两国传统友谊,排除A项;日本派遣使者到中国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不是了解中国风土人情,排除B项;日本派遣使者到中国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不是推广日本先进科技,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和中印文化交流,唐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B项正确;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问题,排除A项;金城公主入藏属于民族问题,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3.(1)社会状况: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
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制度:科举制;
贡献: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僧人:玄奘;学府:那烂陀寺;著作:《大唐西域记》。
【详解】(1)社会状况:由题干材料“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可知,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经济上农业的措施进行分析,所以,发达的农业生产与唐太宗采取的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措施有关。
(2)制度:由题干材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科举制度;
贡献: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增加考试科目和殿试进行分析,所以,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僧人:由题干“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教,所以伟大僧人指的是玄奘。
学府:结合所学可知,玄奘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所以,玄奘“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是那烂陀寺。
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所以,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14.(1)960年;陈桥驿。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4)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详解】(1)分析材料一的“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可知和陈桥兵变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
(2)分析材料一的“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佣兵自擅的局面”可以概括出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为了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分析材料二的“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可以看出宋朝的政策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是,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重文轻武政策积的极作用是: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4)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5.(1)①唐玄宗统治前期②开元盛世
(2)【答案示例】
观点:重用人才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国家的强盛与重用人才分不开。
论述:①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在位时期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的“贞观之治”;或:①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有才能的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朝统一打下坚实基础。②唐玄宗统治前期,注意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稳定政局,励精图治,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结论:综上所述,人才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应重用人才以兴国安邦。
(说明:其他观点及其论述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详解】(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唐玄宗统治前期;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财政制度进行改革等,取得显著成效。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2)开放性题目,观点:重用人才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国家的强盛与重用人才分不开。
论述:①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在位时期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的“贞观之治”;或:①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有才能的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朝统一打下坚实基础。②唐玄宗统治前期,注意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稳定政局,励精图治,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结论:综上所述,人才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应重用人才以兴国安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