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谏逐客书 同步练习题一、基础过关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 )A.蹇叔(jiǎn) 郢(yǐn)地 灵鼍(tuó) 穰(nǎng)侯B.宛(wān)地 阿(ē)缟(gǎo) 范雎(jū) 功施(shī)到今C.五羖(gǔ)大夫 黔(jīn)首 駃(jué)騠(tí) 赍(lài )盗粮D.鄢(yān)地 成皋(gāo) 颛(zhuān)顼(xū) 帝喾(kù)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遂散六国之从 B. 西蜀丹青不为采 C.不问可否,不论曲直 D.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这也。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招致,招揽B. 强公室,杜私门 杜:杜绝C.击瓮叩缶,弹筝搏髀 髀:大腿D.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适观:适于观听4.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B.北收上郡,南取汉中C.娱心意、说耳目者 D.常以身翼蔽沛公5. 下列各句中的句式特征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东据成皋之险A.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B.江南金锡不为用C.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D.举地千里,至今治强6. 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李斯,字通古,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B.《谏逐客书》中的“书”是奏疏的意思。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意见的一种公文文体。王安石写的《答司马谏议书》用的也是这个意思。C. 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有四夷的说法,而在《谏逐客书》一文用了“九夷”说法,是指当时楚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所居之地。D.五帝三王,上古时期著名的君王。五帝,在《史记》中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二、课内阅读提升题阅读文本,回答问题。①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兵强则士勇 兵强:军队强盛 B. 却宾客以业诸侯 业:使成就霸业C. 四时充美 充:丰裕,繁盛 D. 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送给,付与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中的“所以”与《出师表》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所以”意思不同。B. “黔首”就是“平民、老百姓”的意思。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C. 第②段中的“客”是指居住在秦国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不仅仅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D. “裹足不入秦”中的“裹足”和成语“裹足不前”的意思一样。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正面说理,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来启迪秦王,运用对比手法说明接纳客卿对秦国的益处。B. 第①段用“太山”“河海”作比,指出秦国应该广纳贤才,方可走向强大。文章还运用排比、对偶句则显得文势充畅,富有极强的音节之美。C. 第①段段末用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来反衬秦国当今逐客的弊端,推导出逐客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D. 作者在第②段最后说“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意在表明逐客不仅会导致本国人口减少,造成内部空虚,还会使敌国人力增加,而且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诸侯,从而构树新怨。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三、课外拓展延伸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取材于《史记·李斯列传》)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B.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C.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D. 至秦会/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 食:食物B. 诸侯人来事秦者 事:做事情C.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除:任命D. 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赍:携带13.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故诟莫大于卑贱 东得百里奚于宛B.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C. 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 此非士之情也 臣之壮也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早年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西行前去游说秦王,后成为秦国的丞相。B. 在韩国人郑国来秦国不久后,秦国的宗室大臣请求秦王将客卿全部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中。C. 因李斯上书劝谏,秦王下令废除驱逐客卿的诏令,恢复了李斯廷尉的官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天下。D. 李斯认为将客卿驱逐出秦国,实际上就是资助敌对国家,让仇人更加强大。这样会削弱自己的实力,并与诸侯结怨。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2)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16. 结合材料分析司马迁笔下的李斯是怎样的人。谏逐客书 同步练习题答案1. 答案D A. 郢(yǐng)穰(rǎng) B. 宛(yuān) 施(yì) C. 黔(qián)赍(jī)2. 答案C A. 从通“纵”,合纵。 B. 采通“彩”,彩饰。D. 藉通“借”,借给。3. 答案B 杜:堵塞,封闭4. 答案C 使动用法 A.B.D.都是名词作状语5. 答案D 和例句都是定语后置 A.判断句 B.被动句 C.省略句6. 答案B 《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是书信。7.答案A 兵器锋利8.答案C 指在秦朝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9.答案A 没有运用对比手法10.(1)因此,泰山不丢弃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2)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可能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11.B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12.D A.吃 B.侍奉 C.废除13.C 代词,他14. C.“恢复了李斯廷尉的官职”说法错误,原文为“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廷尉之职是李斯后来升任的官职,不是秦王下令废除驱逐客卿的诏令后恢复的官职。15.(1)看到这种情形,李斯感慨叹息说:“一个人有才还是没有才,同这些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啊!”(2)现在秦王想要吞并六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恰好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16. 李斯年轻时胸怀大志,跟随荀子学习帝王的治世之道;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以此实现人生抱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