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选择题
1.(2023·江苏南京)自康熙率先实施秘密奏折制度以来,皇帝与有奏事的官员单线联系,同僚之间不清楚各自向皇帝报告的内容。若皇帝从别的渠道更早获知其辖地的信息,督抚汇报迟缓或明知不奏,必将受斥责,忠心亦会受到质疑。由此可知,奏折制度( )
A.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增加了运转程序的复杂性
2.(2023·辽宁葫芦岛)清代称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为“藩部”,设置理藩院进行管理,并编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这表明清代( )
A.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B.在边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以法律形式落实对边疆地方管辖权
D.实行改土归流强化对边疆的治理权
3.(2023·云南昆明)据记载,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中国东部沿海自北至南有一百多处大小港口,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密切
B.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在外贸中占优势地位
D.清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4.(2023·四川泸州)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谈到:“当时的中国,人们都愿意结合在一个伟大的政治实体中,全国都安静地服从一个帝王,而他们的法律、风俗乃至语言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既不想跟世界上其他地方交往,也不企图去占领。”据此可知( )
A.西方高度赞赏中国的制度
B.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
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
5.(2023·湖南长沙)各大呼图克图、僧俗官员集会,用满文和藏文书写名签,核对无误后,由一名官员封签(用黄纸包裹),放入金瓶中。在场的呼图克图及高僧等诵咒祈祷,由另一名官员摇动金瓶,掣出一签,当众宣读掣中者名字,并将掣签的情形和结果由驻藏大臣上奏皇帝,得到皇帝批准后,向呼毕勒罕宣读圣旨,才算完成全部程序。这段记载反映的是清朝( )
A.拓展西北部的疆域 B.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C.与俄罗斯划定边界 D.派郑成功收复台湾
6.(2023·江苏南京)据《清史稿·土司传》记载,“自(雍正)四年至九年,蛮夷改流,苗亦归化。间有叛乱,旋即平定”。这一举措( )
A.推动了行省制度的建立与拓展
B.消除了少数民族领袖的影响力
C.加强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D.扩大了清王朝统治的疆域范围
7.(2023·河北张家口)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这表明,当时清王朝( )
A.吏治腐败加剧 B.政治危机显现
C.中央权威式微 D.民族矛盾激化
8.(2023·江苏宿迁)闽浙总督高其倬曾上奏雍正帝:“出海贸易……一舟养百人,且得馀利归赡家属。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于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材料表明( )
A.“海禁”政策利于打击倭寇入侵
B.开放“海禁”利于稳定民众生活
C.雍正认识到“海禁”政策的不足
D.清朝前期禁止所有对外贸易
9.(2023·湖北期中)有学者指出,皇帝亲自下发公文的情况历代均有,唐宋时期,不经中书、门下程序的制敕(称为墨敕或中旨)是不合法的;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在明代开始较多使用,但是到了清代才开始制度化。这说明( )
A.三省体制有利于公文正规化
B.权力集中促进公文制度演化
C.明代公文体系缺乏制度建设
D.中央集权加强改变公文发布
10.(2023·陕西榆林) “康乾盛世”真正达到了盛世的标准,其中判断的标准是:为打破“华夷之辨”思想的束缚,倡导“满汉一体”的新民族观;废长城,破“华夷之辨”,视边疆与内地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主权的疆土有1300余万平方公里。这一事实可用来说明清朝前中期( )
A.思想的高度统一 B.经济的繁荣发展
C.制度的不断创新 D.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11.(2023·湖北荆门)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
D.能有效监察地方官员
12.(2023·湖北荆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河务官奏请在泗州之西开河。内阁九卿奏请皇帝“亲临河上,指授方略”,遭到拒绝。此后,内阁九卿多次奏请皇帝亲行查勘。康熙帝最终决定南巡,并在发现工程选址极为不当后,彻底中断了该项工程。这一事件主要体现了当时( )
A.集体议决的合理性 B.监察制度的完备性
C.中枢决策的务实性 D.君主权力的随意性
二、综合题
13.(2023·山东菏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保守、落后、封闭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会标签化为“闭关锁国”,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
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的,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客观历史事实。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并没有完全关上中国的大门,用“闭关”加以概括不符合历史实际。“限关”是自主行为,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
中西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中西文化交流持续发展,中学在西传,西学在东渐。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自主限关”的观点?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理由。
14.(2023·湖南衡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上, 出现了几个被人津津乐道的“治世”“盛世”时期,如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清“康乾盛世”等等。三个典型的“治世”“盛世”时期,统治者都能从前代汲取教训,居安思危,关注民生,克勤克俭,以德义感化百姓;在治理上为官择人,注重吏治,改革法制,减轻刑律,缓和矛盾,取信于民,从而有助于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在“治世”“盛世”的初期,生产都不是高度的发展,统治阶级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如解放奴婢,驱民归农,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摘编自裘斌 《中国古代 “治世”
与“盛世” 成因探析》
材料二 康乾时期, 国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在盛世“光环”之下,我们应该看到‘康乾盛世’的另一面。权力不受监督,就容易滋生贪腐。和珅、王亶望都是这一时期巨贪的代表。经济发展区域不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危机显现,粮食供应问题越来越严重。1796 年至1804年,川楚陕甘豫五省白莲教起义,清政府花费了1亿2000万两白银才将其平定下去。随着“闭关锁国”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深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越来越枯竭,而同期的英国工业革命正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进行。此消彼长,清王朝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可避免地减弱了。
——摘编自唐博 《深度探秘:
“康乾盛世”的AB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世”“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乾盛世”背后隐藏着何种危机。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选择题
1.(2023·江苏南京)自康熙率先实施秘密奏折制度以来,皇帝与有奏事的官员单线联系,同僚之间不清楚各自向皇帝报告的内容。若皇帝从别的渠道更早获知其辖地的信息,督抚汇报迟缓或明知不奏,必将受斥责,忠心亦会受到质疑。由此可知,奏折制度( )
A.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增加了运转程序的复杂性
[解析] 据题意可知,奏折制度下,由于“同僚之间不清楚各自向皇帝报告的内容。若皇帝从别的渠道更早获知其辖地的信息,督抚汇报迟缓或明知不奏,必将受斥责,忠心亦会受到质疑”,这就使得官员要向皇帝如实秘密汇报,从而加强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排除A项;这一制度并不是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排除B项;这一制度有利于皇帝直接控制地方,没有增加程序的复杂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辽宁葫芦岛)清代称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为“藩部”,设置理藩院进行管理,并编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这表明清代( )
A.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B.在边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以法律形式落实对边疆地方管辖权
D.实行改土归流强化对边疆的治理权
[解析] 清代在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还编纂了不同的律例,以法律形式落实对边疆地方管辖权,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清代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并非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排除A项;清代在边疆地区并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是制定相应的律例,中央政府进行管辖,排除B项;“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材料未涉及“改土归流”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云南昆明)据记载,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中国东部沿海自北至南有一百多处大小港口,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密切
B.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在外贸中占优势地位
D.清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 中国东部沿海有一百多处大小港口,与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有直接贸易关系,说明当时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密切,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C、D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项。
4.(2023·四川泸州)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谈到:“当时的中国,人们都愿意结合在一个伟大的政治实体中,全国都安静地服从一个帝王,而他们的法律、风俗乃至语言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既不想跟世界上其他地方交往,也不企图去占领。”据此可知( )
A.西方高度赞赏中国的制度
B.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
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其描述的是当时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之下的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但是其对外闭关锁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并且在法律、风俗乃至语言上始终没有变化,这表明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B项正确;材料是指出中国盛世下的危机,不是赞赏中国的制度,排除A项;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湖南长沙)各大呼图克图、僧俗官员集会,用满文和藏文书写名签,核对无误后,由一名官员封签(用黄纸包裹),放入金瓶中。在场的呼图克图及高僧等诵咒祈祷,由另一名官员摇动金瓶,掣出一签,当众宣读掣中者名字,并将掣签的情形和结果由驻藏大臣上奏皇帝,得到皇帝批准后,向呼毕勒罕宣读圣旨,才算完成全部程序。这段记载反映的是清朝( )
A.拓展西北部的疆域 B.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C.与俄罗斯划定边界 D.派郑成功收复台湾
[解析] 根据材料中“用满文和藏文书写名签,核对无误后,由一名官员封签(用黄纸包裹),放入金瓶中。在场的呼图克图及高僧等诵咒祈祷,由另一名官员摇动金瓶,掣出一签,当众宣读掣中者名字,并将掣签的情形和结果由驻藏大臣上奏皇帝”可知,这段记载反映的是清朝在西藏地区实行的金瓶掣签制度,金瓶掣签制度体现并强调了在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大活佛转世问题上中央的权威,加强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理,B项正确;西藏位于西南,和拓展西北疆域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清朝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郑成功忠于明朝,不会接受清朝派遣,而且材料强调的是西藏,和台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江苏南京)据《清史稿·土司传》记载,“自(雍正)四年至九年,蛮夷改流,苗亦归化。间有叛乱,旋即平定”。这一举措( )
A.推动了行省制度的建立与拓展
B.消除了少数民族领袖的影响力
C.加强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D.扩大了清王朝统治的疆域范围
[解析] 根据材料“自(雍正)四年至九年,蛮夷改流,苗亦归化。间有叛乱,旋即平定”可知,清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C项正确;材料中的“改土归流”是废除土司制度,不是推动了行省制度的建立与拓展,排除A项;B项中“消除了”的说法错误,排除;“改土归流”是在统治区域内进行,不是扩大了清王朝统治的疆域范围,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河北张家口)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这表明,当时清王朝( )
A.吏治腐败加剧 B.政治危机显现
C.中央权威式微 D.民族矛盾激化
[解析] 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表明当时清王朝政治危机显现,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王朝吏治腐败、中央权威式微,排除A、C两项;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反映出阶级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江苏宿迁)闽浙总督高其倬曾上奏雍正帝:“出海贸易……一舟养百人,且得馀利归赡家属。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于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材料表明( )
A.“海禁”政策利于打击倭寇入侵
B.开放“海禁”利于稳定民众生活
C.雍正认识到“海禁”政策的不足
D.清朝前期禁止所有对外贸易
[解析] 根据材料“出海贸易……一舟养百人,且得馀利归赡家属”可知,雍正帝时期闽浙总督高其倬主张出海贸易可以增加百姓收入,开放“海禁”有利于稳定民众生活,B项正确;倭寇的入侵是明朝时期,而材料是清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雍正帝的观点,排除C项;“禁止所有”说法绝对,康熙帝开放四个口岸,到乾隆帝开放广州一个口岸,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湖北期中)有学者指出,皇帝亲自下发公文的情况历代均有,唐宋时期,不经中书、门下程序的制敕(称为墨敕或中旨)是不合法的;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在明代开始较多使用,但是到了清代才开始制度化。这说明( )
A.三省体制有利于公文正规化
B.权力集中促进公文制度演化
C.明代公文体系缺乏制度建设
D.中央集权加强改变公文发布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制敕需经正常程序发布,至清代,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开始制度化,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公文正规化与三省体制的关系,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明代公文体系的建设情况,排除C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3·陕西榆林) “康乾盛世”真正达到了盛世的标准,其中判断的标准是:为打破“华夷之辨”思想的束缚,倡导“满汉一体”的新民族观;废长城,破“华夷之辨”,视边疆与内地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主权的疆土有1300余万平方公里。这一事实可用来说明清朝前中期( )
A.思想的高度统一 B.经济的繁荣发展
C.制度的不断创新 D.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提倡“满汉一体”,打破了“华夷之辨”的狭隘民族观,有利于化解民族偏见,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认同;废长城,转而重视“民心”的力量,视边疆与内地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基础。可见,清朝是我国大一统国家发展和巩固的关键时期,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清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未体现思想的高度统一,排除A项;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11.(2023·湖北荆门)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
D.能有效监察地方官员
[解析] 根据材料“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可知,获得密奏权的官员多,奏事内容广泛,通过皇帝御览,真正实现了及时的下情上达,从而增强了国家决策的科学性,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密奏措施有利于正确决策,不是强调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官员之间相互告密,便于皇帝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3·湖北荆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河务官奏请在泗州之西开河。内阁九卿奏请皇帝“亲临河上,指授方略”,遭到拒绝。此后,内阁九卿多次奏请皇帝亲行查勘。康熙帝最终决定南巡,并在发现工程选址极为不当后,彻底中断了该项工程。这一事件主要体现了当时( )
A.集体议决的合理性 B.监察制度的完备性
C.中枢决策的务实性 D.君主权力的随意性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前期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疑难河务,清朝内阁九卿官员一再奏请皇帝亲临现场查勘,康熙帝最终接受南巡建议,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这体现了此时清朝中枢决策的务实性,C项正确;清朝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并非集体议决,排除A项;内阁九卿并非监察机构,材料所述的事件与清朝监察制度无关,排除B项;康熙南巡缘于官员的一再恳请,取消工程源自选址不当,这不能体现皇帝权力的随意性,排除D项。故选C项。
二、综合题
13.(2023·山东菏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保守、落后、封闭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会标签化为“闭关锁国”,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
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的,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客观历史事实。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并没有完全关上中国的大门,用“闭关”加以概括不符合历史实际。“限关”是自主行为,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
中西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中西文化交流持续发展,中学在西传,西学在东渐。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自主限关”的观点?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 示例一:同意明清两朝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
理由:郑和下西洋展示的是明朝积极进取的对外交流政策;朝贡贸易;“海禁”政策只是限制本国人民出海贸易,并不是针对海外各国;新航路开辟后,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瓷器、丝绸、茶叶等大宗国际贸易繁荣;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一些欧洲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例如:利玛窦,“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历史现象同时存在;清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有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陆路贸易一直持续开展等。
(明清史实任意4点,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不同意明清两朝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
理由:明初推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多数统治者思想保守;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推行传统的华夷外交模式;清乾隆时期,更是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通商要求,四口通商转向广州一处通商,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小,严重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盛世之下潜伏重大危机。
(明清史实任意4点,言之有理即可)
14.(2023·湖南衡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上, 出现了几个被人津津乐道的“治世”“盛世”时期,如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清“康乾盛世”等等。三个典型的“治世”“盛世”时期,统治者都能从前代汲取教训,居安思危,关注民生,克勤克俭,以德义感化百姓;在治理上为官择人,注重吏治,改革法制,减轻刑律,缓和矛盾,取信于民,从而有助于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在“治世”“盛世”的初期,生产都不是高度的发展,统治阶级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如解放奴婢,驱民归农,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摘编自裘斌 《中国古代 “治世”
与“盛世” 成因探析》
材料二 康乾时期, 国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在盛世“光环”之下,我们应该看到‘康乾盛世’的另一面。权力不受监督,就容易滋生贪腐。和珅、王亶望都是这一时期巨贪的代表。经济发展区域不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危机显现,粮食供应问题越来越严重。1796 年至1804年,川楚陕甘豫五省白莲教起义,清政府花费了1亿2000万两白银才将其平定下去。随着“闭关锁国”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深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越来越枯竭,而同期的英国工业革命正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进行。此消彼长,清王朝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可避免地减弱了。
——摘编自唐博 《深度探秘:
“康乾盛世”的AB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世”“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乾盛世”背后隐藏着何种危机。
[答案] (1)原因:①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②坚持民本思想;③重视人才,注重吏治;④适时地调整经济政策。
(2)危机:①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吏治腐败。②人地矛盾突出。③大规模农民起义。④长期推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国际竞争力减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