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河北承德)据估算,中国古代人口从西汉末至南宋绍熙年间才实现翻番,历经近1200年;从南宋的1亿人到17世纪中叶增加50%用了450年的时间;18世纪前期至19世纪前期人口则增加160%-170%。清朝中期这一人口发展趋势( )
A.加剧了人地矛盾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推动了科技进步
D.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2023·广东期末)清代《徽州府志》记载,当时徽州“农三贾七,人多以货殖为恒产”,徽商积累了巨额资本;但从资本走向看,仅有少数投资商品生产,多数仍以购买土地为主,转向封建土地经营。这说明当时( )
A.徽商成为全国最大“商帮”
B.商业经营受传统观念制约
C.商业发展改变生产关系
D.徽州本地手工业经济发达
3.(2021·广东高考)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4.(2022·全国甲卷)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5.(2023·山东济南)明中后期,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大量涌现,剧本创作十分活跃,其中徽州府的戏曲尤为繁荣,观戏听曲成为徽州商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是由于( )
A.“商帮”实力雄厚 B.商品经济繁荣
C.抑商政策废弛 D.进步思潮兴起
6.(2023·四川乐山)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不第遂转而投身医学,最终写成《本草纲目》;徐光启高中进士,官至崇祯朝内阁次辅,也有《农政全书》等著作;宋应星会试屡遭失败,绝科举之念,成为明末著名的科学家;徐霞客15岁考童子试不中,其父便不再要求他考取功名,22岁开始游访名山大川,著《徐霞客游记》。据此可推知( )
A.经济发展拓宽了个体选择
B.社会发展初现近代化曙光
C.传统科技进入大总结时期
D.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思想
7.(2023·山东威海)1583年,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在华期间,他努力学习汉语,钻研中国传统经典,并以儒家所言的“天”“上帝”来称呼天主教的天主。利玛窦上述行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进“西学东渐” B.研究儒家思想
C.融入中华文化 D.减少传教阻力
8.(2023·辽宁辽阳)明朝崇祯初年,徐光启奏请修改历法,传教士汤若望等被征召从事推算工作;历法修成后,汤若望还在京城为明廷监制西式火炮,传授火器制造技术,焦勖由此记录了三卷《火攻挈要》。这反映了明末( )
A.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尊重
B.对西方殖民势力的警惕
C.对传统科技成果的总结
D.对西方技术知识的接纳
9.(2023·河南新乡)明代正统以前,白银在民间作为货币使用,一直有禁无止。正统元年(1436年),政府下令:南直隶、浙江等省米麦共400余万石,以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为率,押解至京充俸。这一政令( )
A.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扩大了政府税收来源
C.引发“商帮”的大量涌现
D.推动了民众生活改善
10.(2023·福建南平)明代学者姚舜牧在《姚氏家训》中言:“人须各务一职业,第一品格是读书,第一本等是务农。此外为工为商,皆可以治生,可以定志,终身可以免于祸患。”这能佐证明代( )
A.多元共生思想盛行
B.经济发展影响价值观念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11.(2023·辽宁葫芦岛)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使城镇功能发生巨大变化,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浙江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
B.集镇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市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12.(2023·湖南益阳)据记载,玉米最早于1531年传入广西,到明朝末年,已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这有助于( )
A.缓解明清人口的增长压力
B.彻底改变明清的农业结构
C.推动明清社会关系的革命
D.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二、综合题
13.(2023·福建福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明中叶开始,中国的手工制造业和商业都呈现出繁荣发展状态。嘉定、太仓等地,三分种稻,七分种棉,形成规模很大的棉花市场。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制造业规模巨大,瓷器运销海内外。仅苏州一地织工和染工竟达10 000来人,靠受雇于人为生。
——摘编自赵轶峰《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材料二 明末清初王朝易代的前后,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先是个性解放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其次是民主意识的萌生,再次是“工商皆本”观念的出现。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经济变动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简析明末清初国人思想观念变化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插图
郓哥大闹授官厅(第二十六回)
材料二 这个道:“我们也有些侥幸,拿这二十两银子买猪羊去。如今到了前方集上,先吃几壶酒儿。把东西开个花帐儿,落他二三两银子,买件绵衣(棉衣)过寒,却不是好?”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九回
材料三 且说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薛公子,亦系金陵人氏,本是书香继世之家……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tǎnɡ,皇家府库)钱粮,采办杂料……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
——[清]曹雪芹等《红楼梦》第四回
请选取两则或以上材料,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清楚,史论结合)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河北承德)据估算,中国古代人口从西汉末至南宋绍熙年间才实现翻番,历经近1200年;从南宋的1亿人到17世纪中叶增加50%用了450年的时间;18世纪前期至19世纪前期人口则增加160%-170%。清朝中期这一人口发展趋势( )
A.加剧了人地矛盾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推动了科技进步
D.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人口增速加快,人口大量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A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B项;清朝中期科技处于停滞状态,排除C项;清朝实行“摊丁入亩”,人口不再作为税收的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广东期末)清代《徽州府志》记载,当时徽州“农三贾七,人多以货殖为恒产”,徽商积累了巨额资本;但从资本走向看,仅有少数投资商品生产,多数仍以购买土地为主,转向封建土地经营。这说明当时( )
A.徽商成为全国最大“商帮”
B.商业经营受传统观念制约
C.商业发展改变生产关系
D.徽州本地手工业经济发达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徽商的实力巨大,但徽商多投资经营土地。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徽商受此影响而多投资于经营土地,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徽商成为全国最大“商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商业发展改变生产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1·广东高考)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解析] 根据材料中“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A项正确;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排除B项;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化,排除C项;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市民文化无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制限定,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全国甲卷)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解析] 由材料“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可知,清廷虽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康熙帝通过吸纳名仕鸿儒,修撰儒经传注,缓和满汉民族矛盾,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了自身的统治,A项正确;疑古辨伪是对前世文献资料的存疑考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举荐山林隐逸”与弘扬程朱理学不符,排除C项;清初实行文字狱,且开设明史馆、修纂儒经传注过程中对不利于清朝思想控制的文章或著述均加以销毁,不利于历史文献的保存,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山东济南)明中后期,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大量涌现,剧本创作十分活跃,其中徽州府的戏曲尤为繁荣,观戏听曲成为徽州商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是由于( )
A.“商帮”实力雄厚 B.商品经济繁荣
C.抑商政策废弛 D.进步思潮兴起
[解析] 根据材料“明中后期,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大量涌现,剧本创作十分活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相应的娱乐活动丰富,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进步思潮,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四川乐山)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不第遂转而投身医学,最终写成《本草纲目》;徐光启高中进士,官至崇祯朝内阁次辅,也有《农政全书》等著作;宋应星会试屡遭失败,绝科举之念,成为明末著名的科学家;徐霞客15岁考童子试不中,其父便不再要求他考取功名,22岁开始游访名山大川,著《徐霞客游记》。据此可推知( )
A.经济发展拓宽了个体选择
B.社会发展初现近代化曙光
C.传统科技进入大总结时期
D.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思想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除了可以考取功名外,从事医学、科技等行业研究的人也成就显著,说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个体选择范围较为宽泛,A项正确;明朝社会发展未现近代化曙光,排除B项;材料强调明朝后期历史人物转向科技的原因,并未涉及其特点,排除C项;八股取士禁锢士人思想,反映了科举制的消极影响,而材料强调明朝后期历史人物转向科技的缘由,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山东威海)1583年,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在华期间,他努力学习汉语,钻研中国传统经典,并以儒家所言的“天”“上帝”来称呼天主教的天主。利玛窦上述行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进“西学东渐” B.研究儒家思想
C.融入中华文化 D.减少传教阻力
[解析] 根据材料“1583年,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在华期间,他努力学习汉语,钻研中国传统经典,并以儒家所言的‘天’‘上帝’来称呼天主教的天主”可知,利玛窦到中国传教,为了减少在传教过程中的阻力,努力学习汉语,钻研中国传统经典,并以儒家所言的“天”“上帝”来称呼天主教的天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学东渐”,但不是利玛窦的目的,排除A项;研究儒家思想只是表象,其目的是传教,排除B项;融入中华文化不是其目的,而是为了传教,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辽宁辽阳)明朝崇祯初年,徐光启奏请修改历法,传教士汤若望等被征召从事推算工作;历法修成后,汤若望还在京城为明廷监制西式火炮,传授火器制造技术,焦勖由此记录了三卷《火攻挈要》。这反映了明末( )
A.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尊重
B.对西方殖民势力的警惕
C.对传统科技成果的总结
D.对西方技术知识的接纳
[解析] 明朝时西方传教士修改历法,为明廷监制西式火炮,传授火器制造技术,表明明末对西方技术知识的接纳,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明朝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也无法体现警惕西方殖民势力,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科技成果的总结,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河南新乡)明代正统以前,白银在民间作为货币使用,一直有禁无止。正统元年(1436年),政府下令:南直隶、浙江等省米麦共400余万石,以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为率,押解至京充俸。这一政令( )
A.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扩大了政府税收来源
C.引发“商帮”的大量涌现
D.推动了民众生活改善
[解析] 根据材料“南直隶、浙江等省米麦共400余万石,以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为率,押解至京充俸”并结合所学可知,米麦折银提高了白银的使用率,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所述政令无法扩大政府的税收来源,排除B项;“商帮”大量涌现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这一政令与民众生活改善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福建南平)明代学者姚舜牧在《姚氏家训》中言:“人须各务一职业,第一品格是读书,第一本等是务农。此外为工为商,皆可以治生,可以定志,终身可以免于祸患。”这能佐证明代( )
A.多元共生思想盛行
B.经济发展影响价值观念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解析] 依据材料“此外为工为商,皆可以治生,可以定志,终身可以免于祸患”可知,作者一改传统轻贱工商业,认为工商业可作谋生手段,可以免于祸患,佐证了明代经济发展影响价值观念,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种思想交相辉映,和谐共存,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以来我国基本经济政策,明代并未松动,排除C项;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列强经济侵略,我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辽宁葫芦岛)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使城镇功能发生巨大变化,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浙江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
B.集镇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市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各城镇专门生产单一产品,反映了集镇生产的专业化明显,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治经济重心分离,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集镇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反映了集镇生产的专业化明显,未体现市镇发展规模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湖南益阳)据记载,玉米最早于1531年传入广西,到明朝末年,已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这有助于( )
A.缓解明清人口的增长压力
B.彻底改变明清的农业结构
C.推动明清社会关系的革命
D.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解析] 根据材料“玉米最早于1531年传入广西,到明朝末年,已传播到河北、山东、
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可知,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传播,增加了粮食产量,缓解了明清人口的增长压力,A项正确;彻底改变明清的农业结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推动明清社会关系的革命,与材料中信息描述不符,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二、综合题
13.(2023·福建福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明中叶开始,中国的手工制造业和商业都呈现出繁荣发展状态。嘉定、太仓等地,三分种稻,七分种棉,形成规模很大的棉花市场。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制造业规模巨大,瓷器运销海内外。仅苏州一地织工和染工竟达10 000来人,靠受雇于人为生。
——摘编自赵轶峰《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材料二 明末清初王朝易代的前后,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先是个性解放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其次是民主意识的萌生,再次是“工商皆本”观念的出现。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经济变动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简析明末清初国人思想观念变化的原因。
[答案] (1)表现: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出现地区性的专业化市场;海外贸易发达;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2)原因: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工商业繁荣发展;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进步思想家的倡导。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插图
郓哥大闹授官厅(第二十六回)
材料二 这个道:“我们也有些侥幸,拿这二十两银子买猪羊去。如今到了前方集上,先吃几壶酒儿。把东西开个花帐儿,落他二三两银子,买件绵衣(棉衣)过寒,却不是好?”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九回
材料三 且说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薛公子,亦系金陵人氏,本是书香继世之家……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tǎnɡ,皇家府库)钱粮,采办杂料……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
——[清]曹雪芹等《红楼梦》第四回
请选取两则或以上材料,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清楚,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选取:材料一、二、三。
论题:小说段落折射出明清社会经济重大变革。
论证:材料一、二均出现了“银两”作为通货的情况,而白银的大规模流通是在明清时期;材料二中出现了“棉衣过寒”的对话,但中国人普遍使用棉布是在元代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技术之后;材料三中出现了“领内帑钱粮”的商人,但中国古代长期实行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在明清时期才有所提升。由此可见,上述事物几乎是明清时期特有的,并非小说所描写的唐、宋等时期应当出现的。究其原因,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带有作者自身所生活时代的印迹,而材料中的三部作品作为明清小说的代表,其中的描写也就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领域重大变革,如货币体系、产业结构、社会阶层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