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朝阳区九年级一模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北京市朝阳区九年级一模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北京市朝阳区九年级综合练习(一)
历史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两部分,24道小题,满分7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考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了陶器、磨制石器以及炭化粟,这三类考古发现还出现在(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良渚遗址
2. 如图是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堇鼎,其铭文记载了燕国国君派人到西周都城奉献食物等事。该文物反映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3. 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525年 公元前500年 公元前497—485年 公元前484—479年
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任鲁国大司寇,提倡“为政以德” 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整理文化典籍
A. 该年谱采用年号纪年法 B. 该人物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C. 该人物生活在西周时期 D. 该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仁”
4. 关于《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否为同一著作,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议。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解决了这一争论。这说明( )
A. 春秋时期作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B.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
C. 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世文献的记载
D. 考古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可靠证据
5. 有学者认为:北朝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构成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三国鼎立的形成 B. 西晋的短暂统一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6. 下表反映了唐朝( )
主要外国使团入唐次数(部分)
阿拉伯帝国 吐火罗 新罗 波斯 印度 越南 日本 东罗马帝国
33 26 26 26 25 24 13 7
A. 中外交流繁盛 B. 民族交往和睦
C. 政治制度完备 D. 文学艺术灿烂
7. 下侧《南方户数占全国比重示意图》反映出( )
A. 经济重心南移 B. 海外贸易发展
C. 疆域面积扩大 D. 君主专制强化
8. 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央政府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是( )
A 设置台湾府 B. 设立军机处
C. 设置驻藏大臣 D. 设置伊犁将军
9. 某班同学开展“近代爱国诗词”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下诗词可作为学习素材的有( )
①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③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复台》)
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以下一组照片的主题是( )
A. 中国近代历史开端 B.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 中国领土主权的丧失 D. 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11. 下侧两幅示意图体现主题是( )
A.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B. 北洋军阀的割据纷争
C.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D.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12. 刘伯承在谈到1947年解放战争形势时说:陕北按住头,山东揪住尾,中原直插蒋介石的心脏,实现了战略的转折。其中“直插心脏”指的是( )
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淮海战役
C. 百万雄师渡长江 D. 南京解放
13. 1953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该社论意在( )
A. 鼓舞群众支持抗美援朝 B. 号召人民为“一五计划”而奋斗
C. 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政策 D. 动员国有企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4. 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哲学,认为世界并非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可以通过人发生“奇迹般”地改变。这反映出当时( )
A. 租地农场开始出现 B. 绘画艺术蓬勃发展
C. 人文主义思潮流行 D. 近代自然科学奠基
15. 以下一组历史文献可用于研究( )
1689年 1776年 1787年 1789年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人权宣言》
A. 封建时代的欧洲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 拿破仑帝国覆灭 D. 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16. 下表内容反映出( )
时间 人口 时间 人口
伦敦 1800 近100万 1851 236万
维也纳 1800 25万 1850 超过44万
柏林 1800 17万 1850 42万
巴黎 1801 近55万 1851 100万以上
A. 手工工场快速发展 B.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17. 对下侧示意图解读正确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18.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新方向。以下体现“新方向”的是( )
A.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B. 印度民族大起义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结盟运动兴起
19 以下表格反映了(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胜国情况
中国 苏联 英国 美国
伤亡军民 3500余万 3000余万 120余万 100余万
持续作战时间 14年 4年又两个月 6年 3年又9个月
A.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B.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 中国从始至终独立抗击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0. 美苏双方把冷战限制在直接战争以外的领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但长达40多年的冷战也严重妨碍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材料旨在说明( )
A. 冷战的原因 B. 世界多极化 C. 经济全球化 D. 冷战的影响
第二部分 材料分析题(共40分)
21. 地图绘制与历史变迁。
材料一
① 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地图,该图已脱离原始地图画法,具备了符号、比例尺、方位等地图基本要素。
② 宋代绘有方格网的《禹迹图》,采用“计里画方”制图法,按数学原理、依比例尺绘制,这种方法领先于同时代欧洲。
③ 清代《皇舆全览图》是我国第一幅实测地图,由中西方测绘制图专家合作完成。该图覆盖面积之大,测绘精度之高,为当时世界所罕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将三幅地图按绘制时间排序。(写序号)概括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特点。
材料二 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航海家们怀着对黄金的欲望远航冒险,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远海经验及地理知识,为地图制图学家提供的资料和数据,被迅速吸收和反映在地图集和地球仪上。欧洲绘制的世界地图范围不断扩大,各大洲位置关系越来越准确,海岸线的轮廓日益清晰。
——摘编自潘晟等《西方地图史研究概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欧洲地图绘制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近代欧洲地图绘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我国1:5万—1:100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开展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经过持续测绘,1:5万—1:100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已覆盖全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图集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大地图集的编制,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五卷地图集,是中国自然、经济、社会与历史的完整汇编,同时各领域专题地图的编制出版,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研教育的需要。
我国各种类型的数字地图应用程序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精度数字地图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移动+互联网+地图”的强强联合,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提供指导信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中国地图绘制发展的认识。
22. 邮传万里
材料一 秦汉时期邮驿机构可分为邮、驿、亭、传、置五种,遍布全国各地,邮驿传递方式按传递工具可分为步递、车递、马递和船递四种。由于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交往愈加频繁,汉代交通线上的邮驿和翻译通常合而为一,邮驿骑手还兼任翻译、接待等各色职务,他们在国家治理和民族交往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晋文等《汉代丝路上的“信使”与“翻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时期邮驿的特点。说出秦汉时期邮驿发展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19世纪30年代,普通英国人寄信都是由邮递员根据路程远近,信纸页数的多少向收信人收费,不但计算繁琐,邮资也很昂贵。随着蒸汽印刷机等技术设备的出现,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在英国正式发行,规定每半盎司以下的信件,不论路程远近,只贴一便士邮票。 ——摘编自蔡少彬《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邮票“黑便士”诞生的原因。说出该邮票发行的影响。
材料三 万国邮联与中国邮政大事年表(部分)
序号 时间 事件
① 1947年 在第12届邮联大会上,中国被选为邮联新成立的理事会成员国并担任副主席职务。
② 1950年 万国邮联执行及联络委员会在开幕式上宣布,接受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总局局长作为中国全权代表,取消台湾国民党政府在万国邮联的地位。
③ 1951年 万国邮联通过美国提出的非法决议,台湾国民党当局成为邮联的成员,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断绝了与万国邮联的联系。
④ 1972年 万国邮联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万国邮联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生效。
⑤ 1999年 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189个成员国代表共商21世纪国际邮政大计,并最终形成“北京战略”,成为之后5年的发展目标。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1972年中国邮政与万国邮联之间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人说:“邮政没有国界却摆脱不了政治”。针对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④史实除外)
23. 粮安天下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致使机构瘫痪,政事乏力。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同时政府为解决对后金作战的军费,不断在全国普遍加派赋税,而加派所得大多入文官武将私囊,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大多数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导致农民不堪重负。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晚明时期华北地区粮食产量
1580年 1630年
粮食总产量(万吨) 人均粮食(千克) 粮食总产量(万吨) 人均粮食(千克)
2133.51 393.3 1066.78 166.6
华北地区极端旱涝灾害年均发生次数
灾害种类 明朝时期 晚明时期
极端旱灾 12.3 21.7
极端涝灾 4.3 4.7
——摘编自方修琦等《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1627—1643年旱灾影响区域与农民起义军活动区域对比
(1)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说出晚明时期华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总结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材料四 1949—1999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从①、②中任选一个阶段说出该阶段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并结合史实说明变化的原因。谈谈你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
24. 北京的会馆是专供同乡或同业人士在京城聚会、寄寓的场所。
材料一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各地参加会试的举人也涌入京城。在京的同乡官商士绅合力建房为他们提供食宿,文人试馆应运而生。除服务举人外,试馆也为同乡聚会、住宿服务。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繁荣,全国各地的商贾云集北京,出现了服务商业的工商会馆、行业会馆。全国各省均在北京建有会馆,除省级会馆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府、县也建有会馆。
——摘编自马慧娟《北京会馆的文化空间重构研究》
明朝会馆分布示意图清朝会馆分布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明清时期北京会馆兴起的原因。概括明清时期北京会馆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序号 时间 历史人物 活动地点 主要活动
① 1898年 康有为 南海会馆 康有为在此居住时,常召集维新人士开会议事,商议变法措施。
② 1898年 梁启超 新会会馆 梁启超在此居住时,常与康有为商议变法,并撰写大量宣传变法的文章。
③ 1906年 徐锡麟 绍兴会馆 徐锡麟在此居住时,筹备安徽、浙江两省的反清武装起义。
④ 1912年 A 湖广会馆 他作为中国同盟会总理在此出席会议,宣传“三民主义”革命思想。
⑤ 1912—1919年 B 绍兴会馆 他在此居住期间,写下《狂人日记》《孔乙己等著名小说,经常与蔡元培等人交流见解。
⑥ 1919年 陈独秀 安徽会馆 陈独秀在北京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捕,安徽会馆联络各方力量积极营救,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北洋政府将陈独秀释放。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将表格填写完整。任选其中两个及以上历史人物的活动,提炼一个时代主题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
材料三 明清时期各地人士进京,将各地的戏剧、方言、饮食等带到京城,四大徽班进京,在湖广会馆、安徽会馆等处表演,形成了集百家之长的京剧。会馆集中的大栅栏、菜市口、琉璃厂、天桥等地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商业区,孕育了古都商贾文化。清代还有十几所会馆曾办过学校。2021年,北京市聚焦建设会馆演艺新空间,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湖广会馆、颜料会馆等将戏曲演出与会馆特色相结合,吸引观众走进会馆,了解会馆文化。
——摘编自曹雪盟《会馆“有戏”古韵新生》等
(3)依据材料三,谈谈会馆在北京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当今的价值。北京市朝阳区九年级综合练习(一)
历史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两部分,24道小题,满分7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考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了陶器、磨制石器以及炭化粟,这三类考古发现还出现在(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良渚遗址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彩陶,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C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还不会使用磨制石器,排除A项;北京人距今约有70万—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排除B项;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属于南方长江流域,种植水稻,排除D项。故选C项。
2. 如图是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堇鼎,其铭文记载了燕国国君派人到西周都城奉献食物等事。该文物反映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其铭文记载了燕国国君派人到西周都城奉献食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秦朝全面实行郡县制,排除C项;元朝实行行省制,排除D项。故选B项。
3. 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525年 公元前500年 公元前497—485年 公元前484—479年
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任鲁国大司寇,提倡“为政以德” 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整理文化典籍
A. 该年谱采用年号纪年法 B. 该人物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C. 该人物生活在西周时期 D. 该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等信息可知,是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晚年整理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D项正确;题干采用的是公元纪年,而不是年号纪年,排除A项;该人物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是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 关于《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否为同一著作,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议。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解决了这一争论。这说明( )
A. 春秋时期作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B.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
C. 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世文献的记载
D. 考古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可靠证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关于《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否为同一著作,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议。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解决了这一争论”可知,通过山东狼雀山汉墓的考古发现,我们得以确定《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两部不同的著作,这为解决长期存在的争议提供了可靠的证据,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否为同一著作,与春秋时期作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和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无关,排除AB项;题干主旨是要验证《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否为同一著作,而不是要印证传世文献的记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 有学者认为:北朝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构成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三国鼎立的形成 B. 西晋的短暂统一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朝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分析可得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奠定了北朝的强盛,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三国鼎立都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没有“胡化”,排除A项;西晋的短暂统一在北朝之前,排除B项;江南地区的开发在南方,南朝统治地区,不是北朝,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下表反映了唐朝( )
主要外国使团入唐次数(部分)
阿拉伯帝国 吐火罗 新罗 波斯 印度 越南 日本 东罗马帝国
33 26 26 26 25 24 13 7
A. 中外交流繁盛 B. 民族交往和睦
C. 政治制度完备 D. 文学艺术灿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交往,如唐与新罗往来,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故依据“主要外国使团入唐次数表”可知,唐朝中外交流繁盛,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朝中外交流繁盛,并没有体现民族交往和睦,排除B项;唐朝政治制度完备主要指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等,排除C项;唐朝文学艺术灿烂主要指唐诗繁荣、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成就斐然,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下侧《南方户数占全国比重示意图》反映出( )
A. 经济重心南移 B. 海外贸易发展
C. 疆域面积扩大 D. 君主专制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南方户数占全国比重示意图》”可知,南方户数占全国比重从唐天宝元年到元至元元年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说明经济重心在不断南移,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南方户数变化,与海外贸易发展无关,排除B项;仅从题干户数变化,无法得出疆域面积扩大,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无法得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 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央政府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是( )
A. 设置台湾府 B. 设立军机处
C. 设置驻藏大臣 D. 设置伊犁将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由宣政院直接管辖、册封达赖和班禅、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元朝和清朝时期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对西藏地区的治理,与台湾府无关,排除A项;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清朝时期设立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 某班同学开展“近代爱国诗词”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下诗词可作为学习素材的有( )
①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③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复台》)
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近代爱国诗词”可知,谭嗣同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在戊戌变法中牺牲,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两位都是近代史的英雄人物,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明末清初的,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词人,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A项。
10. 以下一组照片的主题是( )
A. 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B.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 中国领土主权的丧失 D. 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照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企业,北洋舰队“定远号”是洋务运动的成果,赴美留学幼童也是洋务运动中培养人才的举措,这些都体现了近代化的早期探索,B项正确;这组照片强调的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并非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A项;中国领土主权的丧失主要体现在割地等方面,这组照片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在追求近代化,而非领土主权问题,排除C项;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组照片更多地体现了应对危机的探索和努力,并非直接体现危机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下侧两幅示意图体现的主题是( )
A.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B. 北洋军阀的割据纷争
C.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D.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一“北伐军进军路线”可知,图片的历史事件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国民大革命的北伐战争,图片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可知,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开始独立领导革命,国共两党进入十年对峙时期,D项正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共产党还未成立,排除A项;北洋军阀的割据纷争在袁世凯死后陷入纷争,不符合图片,排除B项;中共成立后,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不符合图片,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刘伯承在谈到1947年解放战争形势时说:陕北按住头,山东揪住尾,中原直插蒋介石的心脏,实现了战略的转折。其中“直插心脏”指的是( )
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淮海战役
C. 百万雄师渡长江 D. 南京解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刘伯承在谈到1947年解放战争形势时说:陕北按住头,山东揪住尾,中原直插蒋介石的心脏,实现了战略的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插心脏”是指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的序幕,A项正确;淮海战役的时间是1948年11月—1949年1月,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953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该社论意在( )
A. 鼓舞群众支持抗美援朝 B. 号召人民为“一五计划”而奋斗
C. 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政策 D. 动员国有企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因此该社论意在号召人民为“一五计划”而奋斗,B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题干信息“工业化”没有联系,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工业化,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哲学,认为世界并非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可以通过人发生“奇迹般”地改变。这反映出当时( )
A. 租地农场开始出现 B. 绘画艺术蓬勃发展
C. 人文主义思潮流行 D. 近代自然科学奠基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新哲学,认为世界并非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可以通过人发生‘奇迹般’地改变”和所学知识可知,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并逐步发展,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实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题干这种新哲学体现了对人的能力和作用的肯定,与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相契合,C项正确;租地农场开始出现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变化,与哲学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绘画艺术蓬勃发展更多地体现在艺术领域,与哲学观点的关联性不强,排除B项;近代科学从16世纪开始,与15世纪的这种哲学观念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以下一组历史文献可用于研究( )
1689年 1776年 1787年 1789年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人权宣言》
A. 封建时代的欧洲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 拿破仑帝国覆灭 D. 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等基本原则,故这一组历史文献可用于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并非封建时代的欧洲,排除A项;拿破仑帝国覆灭于18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并没有体现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下表内容反映出( )
时间 人口 时间 人口
伦敦 1800 近100万 1851 236万
维也纳 1800 25万 1850 超过44万
柏林 1800 17万 1850 42万
巴黎 1801 近55万 1851 100万以上
A. 手工工场快速发展 B.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时间“1800”、“1801”,以及地点“伦敦”、“维也纳”、“柏林”、“巴黎”可知,表格对应的是19世纪的欧洲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向英国学习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先后进行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化发展,B项正确;13世纪,随着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后来形成了分散的手工工场,手工共产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排除A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排除C项;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17. 对下侧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十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范围进一步扩大和巩固的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著名的有:俄国的1861年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美国的内战等,这些革命或改革使资本主义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题中示意图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A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到191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是在1917年,排除C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是在一战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8.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新方向。以下体现“新方向”的是( )
A.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B 印度民族大起义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结盟运动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新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C项正确;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印度民族大起义时间是1857—1859年,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才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19. 以下表格反映了(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胜国情况
中国 苏联 英国 美国
伤亡军民 3500余万 3000余万 120余万 100余万
持续作战时间 14年 4年又两个月 6年 3年又9个月
A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B.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 中国从始至终独立抗击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中国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付出了3500余万的伤亡,说明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牵制住了大部分的日军,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D项正确;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出任总理,题干没有与此相关的内容,排除A项;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标志是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题干没有相关内容,排除B项;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各国开始互相支援,协同作战,“中国从始至终独立抗击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0. 美苏双方把冷战限制在直接战争以外的领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但长达40多年的冷战也严重妨碍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材料旨在说明( )
A. 冷战的原因 B. 世界多极化 C. 经济全球化 D. 冷战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美苏双方把冷战限制在直接战争以外的领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但长达40多年的冷战也严重妨碍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但是也阻碍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因此材料主旨是在说明冷战的影响,D项正确;美苏冷战是因为国家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的,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主旨是美苏冷战的影响,无法得出世界多极化,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第二部分 材料分析题(共40分)
21. 地图绘制与历史变迁。
材料一
① 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地图,该图已脱离原始地图画法,具备了符号、比例尺、方位等地图基本要素。
② 宋代绘有方格网的《禹迹图》,采用“计里画方”制图法,按数学原理、依比例尺绘制,这种方法领先于同时代欧洲。
③ 清代《皇舆全览图》是我国第一幅实测地图,由中西方测绘制图专家合作完成。该图覆盖面积之大,测绘精度之高,为当时世界所罕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将三幅地图按绘制时间排序。(写序号)概括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特点。
材料二 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航海家们怀着对黄金的欲望远航冒险,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远海经验及地理知识,为地图制图学家提供的资料和数据,被迅速吸收和反映在地图集和地球仪上。欧洲绘制的世界地图范围不断扩大,各大洲位置关系越来越准确,海岸线的轮廓日益清晰。
——摘编自潘晟等《西方地图史研究概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欧洲地图绘制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近代欧洲地图绘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我国1:5万—1:100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开展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经过持续测绘,1:5万—1:100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已覆盖全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图集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大地图集的编制,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五卷地图集,是中国自然、经济、社会与历史的完整汇编,同时各领域专题地图的编制出版,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研教育的需要。
我国各种类型的数字地图应用程序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精度数字地图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移动+互联网+地图”的强强联合,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提供指导信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中国地图绘制发展的认识。
【答案】(1)排序:①②③。
特点:中国古代绘制地图的历史悠久;绘制技术先进;绘制地图的方法越来越科学等。
(2)历史背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航路的开辟。
影响:使世界各地联系逐渐加强;使得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起来等。
(3)认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地图绘制;地图种类日益丰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排序:根据材料一“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宋代绘有方格网的《禹迹图》”“清代《皇舆全览图》是我国第一幅实测地图”可知,战国时期地图最早,其次是宋代的,最后是清代的,因此排序为:①②③。
特点:根据材料一“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地图”可知特点是中国古代绘制地图的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这种方法领先于同时代欧洲”可知绘制技术先进;根据材料一“该图已脱离原始地图画法,具备了符号、比例尺、方位等地图基本要素”和“该图覆盖面积之大,测绘精度之高,为当时世界所罕见”可知特点是绘制地图的方法越来越科学等。
【小问2详解】
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可知背景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据材料二“航海家们怀着对黄金的欲望远航冒险,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远海经验及地理知识,为地图制图学家提供的资料和数据,被迅速吸收和反映在地图集和地球仪上”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影响:根据材料二“欧洲绘制的世界地图范围不断扩大,各大洲位置关系越来越准确,海岸线的轮廓日益清晰”并结合所学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知识可知,使世界各地联系逐渐加强;使得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起来等。
【小问3详解】
认识:根据材料三“我国1:5万—1:100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图集”和“我国各种类型的数字地图应用程序”可知,从新中国地图绘制发展的原因、特点、影响等角度作答。例如:给我的认识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地图绘制;地图种类日益丰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等。
22. 邮传万里
材料一 秦汉时期邮驿机构可分为邮、驿、亭、传、置五种,遍布全国各地,邮驿传递方式按传递工具可分为步递、车递、马递和船递四种。由于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交往愈加频繁,汉代交通线上的邮驿和翻译通常合而为一,邮驿骑手还兼任翻译、接待等各色职务,他们在国家治理和民族交往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晋文等《汉代丝路上的“信使”与“翻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时期邮驿的特点。说出秦汉时期邮驿发展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19世纪30年代,普通英国人寄信都是由邮递员根据路程远近,信纸页数的多少向收信人收费,不但计算繁琐,邮资也很昂贵。随着蒸汽印刷机等技术设备的出现,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在英国正式发行,规定每半盎司以下的信件,不论路程远近,只贴一便士邮票。 ——摘编自蔡少彬《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邮票“黑便士”诞生的原因。说出该邮票发行的影响。
材料三 万国邮联与中国邮政大事年表(部分)
序号 时间 事件
① 1947年 在第12届邮联大会上,中国被选为邮联新成立的理事会成员国并担任副主席职务。
② 1950年 万国邮联执行及联络委员会在开幕式上宣布,接受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总局局长作为中国全权代表,取消台湾国民党政府在万国邮联的地位。
③ 1951年 万国邮联通过美国提出的非法决议,台湾国民党当局成为邮联的成员,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断绝了与万国邮联的联系。
④ 1972年 万国邮联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万国邮联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生效。
⑤ 1999年 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189个成员国代表共商21世纪国际邮政大计,并最终形成“北京战略”,成为之后5年的发展目标。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1972年中国邮政与万国邮联之间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人说:“邮政没有国界却摆脱不了政治”。针对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④史实除外)
【答案】(1)特点:机构设置完备;分布范围广泛;传递方式多样;承担多种功能。
历史条件: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原因:1840年以前英国邮寄信件不便;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进步。
影响:便利了人们邮寄信件;推动了邮政事业发展。
(3)原因: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看法正确;示例:选择②,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万国邮联执行及联络委员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地位。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邮驿机构可分为邮、驿、亭、传、置五种,遍布全国各地,邮驿传递方式按传递工具可分为步递、车递、马递和船递四种。”、“汉代交通线上的邮驿和翻译通常合而为一,邮驿骑手还兼任翻译、接待等各色职务”可知,秦汉时期邮驿的特点为机构设置完备;分布范围广泛;传递方式多样;承担多种功能。
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在英国正式发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1840年以前英国邮寄信件不便;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进步。
影响:根据材料二“不论路程远近,只贴一便士邮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邮票的发行便利了人们邮寄信件;推动了邮政事业发展。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三“万国邮联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万国邮联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生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看法: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观点正确;
说明: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发展进行阐述。
如:选择②,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万国邮联执行及联络委员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地位。
23. 粮安天下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致使机构瘫痪,政事乏力。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同时政府为解决对后金作战的军费,不断在全国普遍加派赋税,而加派所得大多入文官武将私囊,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大多数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导致农民不堪重负。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晚明时期华北地区粮食产量
1580年 1630年
粮食总产量(万吨) 人均粮食(千克) 粮食总产量(万吨) 人均粮食(千克)
2133.51 393.3 1066.78 166.6
华北地区极端旱涝灾害年均发生次数
灾害种类 明朝时期 晚明时期
极端旱灾 12.3 21.7
极端涝灾 4.3 4.7
——摘编自方修琦等《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1627—1643年旱灾影响区域与农民起义军活动区域对比
(1)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说出晚明时期华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总结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材料四 1949—1999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从①、②中任选一个阶段说出该阶段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并结合史实说明变化的原因。谈谈你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
【答案】(1)变化:大幅减少或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均减少。
原因:朝政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自然灾害频发等。
影响: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造成社会动荡。
(2)教训:统治者应整顿吏治,避免腐败滋生;注重民生,减轻劳动人民负担;加强灾害应对和救济等。(言之成理即可)
(3)①:增长,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②:迅速增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建议: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粮食产量。(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依据材料二表格“晚明时期华北地区粮食产量”可知,晚明时期华北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减少或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均减少。
原因:依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致使机构瘫痪,政事乏力。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同时政府为解决对后金作战的军费,不断在全国普遍加派赋税,而加派所得大多入文官武将私囊,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大多数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导致农民不堪重负。”材料二表格“华北地区极端旱涝灾害年均发生次数”概括得出,晚明时期华北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减少的原因是:朝政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自然灾害频发等。
影响:依据材料三“1627—1643年旱灾影响区域与农民起义军活动区域对比”得出,晚明时期华北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减少的影响是: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造成社会动荡。
【小问2详解】
教训:依据材料一“晚明朝政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材料二“晚明时期粮食产量大幅减少、自然灾害频发”、材料三“旱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并结合所学得出,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有:统治者应整顿吏治,避免腐败滋生;注重民生,减轻劳动人民负担;加强灾害应对和救济等。(言之成理即可)
【小问3详解】
①:依据材料四“1949—1999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可知,①阶段为1949——1957年,我国粮食产量增长,原因是1950——1952年完成了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②:依据材料四“1949—1999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可知,②阶段为1981——1983年,我国粮食产量迅速增长,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建议: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发展等角度去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粮食产量。
24. 北京的会馆是专供同乡或同业人士在京城聚会、寄寓的场所。
材料一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各地参加会试的举人也涌入京城。在京的同乡官商士绅合力建房为他们提供食宿,文人试馆应运而生。除服务举人外,试馆也为同乡聚会、住宿服务。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繁荣,全国各地的商贾云集北京,出现了服务商业的工商会馆、行业会馆。全国各省均在北京建有会馆,除省级会馆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府、县也建有会馆。
——摘编自马慧娟《北京会馆的文化空间重构研究》
明朝会馆分布示意图清朝会馆分布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明清时期北京会馆兴起的原因。概括明清时期北京会馆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序号 时间 历史人物 活动地点 主要活动
① 1898年 康有为 南海会馆 康有为在此居住时,常召集维新人士开会议事,商议变法措施。
② 1898年 梁启超 新会会馆 梁启超在此居住时,常与康有为商议变法,并撰写大量宣传变法的文章。
③ 1906年 徐锡麟 绍兴会馆 徐锡麟在此居住时,筹备安徽、浙江两省的反清武装起义。
④ 1912年 A 湖广会馆 他作为中国同盟会总理在此出席会议,宣传“三民主义”革命思想。
⑤ 1912—1919年 B 绍兴会馆 他在此居住期间,写下《狂人日记》《孔乙己等著名小说,经常与蔡元培等人交流见解。
⑥ 1919年 陈独秀 安徽会馆 陈独秀在北京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捕,安徽会馆联络各方力量积极营救,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北洋政府将陈独秀释放。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将表格填写完整。任选其中两个及以上历史人物的活动,提炼一个时代主题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
材料三 明清时期各地人士进京,将各地的戏剧、方言、饮食等带到京城,四大徽班进京,在湖广会馆、安徽会馆等处表演,形成了集百家之长的京剧。会馆集中的大栅栏、菜市口、琉璃厂、天桥等地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商业区,孕育了古都商贾文化。清代还有十几所会馆曾办过学校。2021年,北京市聚焦建设会馆演艺新空间,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湖广会馆、颜料会馆等将戏曲演出与会馆特色相结合,吸引观众走进会馆,了解会馆文化。
——摘编自曹雪盟《会馆“有戏”古韵新生》等
(3)依据材料三,谈谈会馆在北京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当今的价值。
【答案】(1)原因:北京成为都城;科举制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特点:数量增加,分布范围扩大;种类增多。
(2)A.孙中山;B.鲁迅。
示例: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说明:鲁迅写下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作品,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思想准备。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的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五四运动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作用:促进了地方文化与北京文化的融合;推动北京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价值:见证北京的历史;传承古都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一“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各地参加会试的举人也涌入京城”可知原因是北京成为都城;根据材料一“在京的同乡官商士绅合力建房为他们提供食宿,文人试馆应运而生。除服务举人外,试馆也为同乡聚会、住宿服务”可知原因是科举制的发展;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繁荣”可知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
特点:根据材料一“明朝会馆分布示意图清朝会馆分布示意图”可知特点是数量增加,分布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一“全国各省均在北京建有会馆,除省级会馆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府、县也建有会馆”可知特点是种类增多。
小问2详解】
A.根据材料二“他作为中国同盟会总理在此出席会议,宣传‘三民主义’革命思想”可知是指孙中山;B.根据材料二“他在此居住期间,写下《狂人日记》《孔乙己等著名小说,经常与蔡元培等人交流见解”并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是指鲁迅。
示例:根据题干要求可选鲁迅和陈独秀,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可确定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然后围绕主题,结合鲁迅和陈独秀的事迹进行解读。说明:鲁迅写下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作品,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思想准备。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的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五四运动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小问3详解】
作用:根据材料三“明清时期各地人士进京,将各地的戏剧、方言、饮食等带到京城,四大徽班进京,在湖广会馆、安徽会馆等处表演,形成了集百家之长的京剧”可知,促进了地方文化与北京文化的融合;根据材料三“会馆集中的大栅栏、菜市口、琉璃厂、天桥等地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商业区,孕育了古都商贾文化”可知,作用是推动北京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三“清代还有十几所会馆曾办过学校”可知,作用是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价值:根据材料三“ 明清时期各地人士进京,将各地的戏剧、方言、饮食等带到京城,......形成了集百家之长的京剧”可知见证北京的历史;根据材料三“孕育了古都商贾文化”可知,传承古都文化;根据材料三“ 2021年,北京市聚焦建设会馆演艺新空间,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湖广会馆、颜料会馆等将戏曲演出与会馆特色相结合,吸引观众走进会馆,了解会馆文化”可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