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宁化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共6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记·王制》中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将少数民族情况纳入典籍记载中;“中国人”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史记》中,“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史记》里将中国人的祖先黄帝作为诸多民族的共同祖先。这反映出( )
A. 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 B. 多元一体格局的出现
C. 中央集权政治的加强 D. 中原礼制文化的扩展
2. 西汉初年,诸侯王国仿照中央官制设立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 后来,少府却与廷尉、宗正等一并被罢黜。这一变革意在( )
A. 解决政府财政危机 B. 完善三公九卿体制
C. 削减地方王侯势力 D. 精简国家政府机构
3. 十恶重罪是中国封建王朝为维护专制统治而规定的十种不可赦免的罪名,自秦汉以后逐渐形成;魏晋时期,《北齐律》称之为“重罪十条”,正式入律;隋朝《开皇律》“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唐朝时,《唐律疏议》又将“十恶”做出具体解释和规定。 这一现象表明( )
A. 主流思想的巨变 B. 司法制度的完善
C. 民族交融的深化 D. 阶级矛盾的激化
4. 唐代文人喜爱恣意绽放的牡丹,而宋代士大夫则对象征坚韧内敛的梅花和洁身自爱的莲花情有独钟。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 崇文抑武的政策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主流思想的发展 D. 鉴赏水平的提高
5. 明朝时期,贡使资格不符或不遵程序,则可能会受到取消朝贡资格的惩罚(下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明朝( )
时间 却(禁)贡国 原因
洪武五年(1372) 安南 安南陈叔明弑其主日熞自立,谴使入贡,却之
洪武七年(1374) 日本 其国王良怀遣僧朝贡。以无表文却之。其臣亦遣僧贡马及 茶布刀扇等物。以其私贡却之
洪武十四年(1381) 安南 以安南寇思明,不纳
洪武二十四年(1391) 占城 以占城有篡逆事,却之
洪武二十六年(1393) 安南 以安南擅废立,绝其朝贡
洪武二十七年(1394) 安南 同上
注:根据《明实录》《东西洋考》《海澄县志》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A. 西方殖民威胁初现端倪 B. 固守三纲五常伦理观念
C. 海上贸易管理日趋严格 D. 强化闭关锁国基本国策
6. 如表为晚清国内部分公债筹募概况。这表明( )
晚清公债的筹募
公债名称 时间与用途 筹募额定数 实际额度 具体承销情况
西征借款 1878年西征善后及新疆建设 350万两 认购150万两 成立乾泰公司借款
昭信股票 1898年战争赔款 1亿两 认购2000万两 户部通过银行、钱庄筹款
湖南公债 1910年地方财政 120万两 转外债 外资银行承销
爱国公债 1911年镇压辛亥革命 3000万元 不足1200万元 资政院委托大清银行办理,实为向亲贵及官员摊派
A. 收回了部分利权 B. 服务于军费开支 C. 达成了筹募目的 D. 激化了社会矛盾
7. 1920年,北京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无论何种结合,凡具有政党性质”,法官“盖不得列名,其以列名党籍者,即行宣告脱离”。该规定有利于( )
A. 巩固共和制度 B. 健全政党政治
C. 保障司法公正 D. 完善立法程序
8. 观察下图,该版画( )
A. 刻画了根据地生产运动的盛况 B. 展示了苏区女性投身建设的热情
C. 宣传了解放区土改运动的景象 D. 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浪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图书发行采用政府间的记账贸易方式,对西欧、北美和日本则一直采用贸易方式,而对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采用以免费赠送为主的非贸易方式。中国此举有利于( )
A. 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 突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 D. 扩大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10. 1992年,中共十四大会议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统计,1992年底,全国国有企业合同制工人1700万,仅占国有企业工人总数的20%。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航 B. 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C. 思想解放有待深入推进 D. 劳动力市场化迫眉睫
11. 据记载,亚历山大大帝原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在帝国扩张过程中又曾自诩是希腊最高神宙斯和埃及最高神阿蒙之子。其意在( )
A. 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 B. 彰显统治的合法性
C. 扩大马其顿帝国版图 D. 复兴征服地区文化
12. 1690年,英国议会通过财政法案,把政府给予国王的固定收入置于“仅够伙食钱”的境地。这表明当时英国( )
A 议会开始限制国王权力 B. 君主立宪政体最终确立
C. 权力制衡机制得以实现 D. 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强化
13.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转换的意义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与此前的“古典社会”中人的不同生存状态,提出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现代”是指( )
A. 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 B.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C. 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 D. 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14. 如图是美国学者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目录摘编。据此可知,该书( )
第五章历史穷与富 粮食生产开始时地理差异 第十一章畜牧的致命礼物 病菌的演化 第十三章需要之母 技术演进 第十八章两个半球的碰撞 欧亚大陆与美洲历史的比较
A. 说明地理差异决定文明发展 B. 基于技术演进视角解读历史
C. 阐述病菌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 运用多元视角分析历史演进
15. 1919 年 5 月 12 日,德国国民议会讨论是否接受《凡尔赛和约》时,参加会议的所有党派从未有过的空前一致反对批准;在和约签字之日,德国各右翼报纸在第一版都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框。这反映出( )
A. 大国间矛盾无法调和 B. 德国战败已不可避免
C. 新国际秩序潜在隐患 D. 法西斯势力迅速崛起
16. 1981—1992年间,里根、布什政府发起了减少政府干预运动;1993年后,克林顿当局又主张在一些领域中保留政府计划,以便缩小政府规划和预算赤字。以上变化说明( )
A.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逐步退出 B.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摇摆无序
C. 宏观调控政策选择趋于理性 D.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影响巨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材料
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年代为战国早期的礼乐之器,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它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摘编自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简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曾侯乙编钟”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文物价值。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8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细菌战的事实铁证如山,不容否认和抵赖。日方应正视并深刻反省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史为鉴,消除遗毒,不要重蹈覆辙”。
材料一:1940年10月27日下午2时许,敌机袭鄞(宁波),掷下跳蚤和谷、麦等甚多,11月1日始发现鼠疫病人死亡,此后每日均有新病例发生,多者日死亡9至10人,少者2至3人。到12月6日鼠疫被控制,共流行34天,总计染疫99人,死亡97人。
——摘编自容启荣《浙江鼠疫调查报告书》(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防疫处长)
材料二:《井本日记》为日军中国派遣军参谋本部负责日军细菌战联络实施的作战参谋井本熊男的工作日记。1940年10月7日,该日记有如下内容:“一、奈良部队的情况:(1)运输计6次(其中船运2次),空运当日到达,船运约需6日;(2)攻击次数,共6次,跳蚤1克约1700只。(3)等待效果判定(密探);(4)决定在杭州测定气象等情况,并将其移到当地,不得使用降落伞(只对宁波)。”
——摘编自《井本日记》(第10卷)
材料三:1949年12月25日,战犯原731部队军医少佐柄泽十三夫在伯力法庭的供词说:“……1940年下半年,我奉直接长官铃木少佐的命令,要准备70公斤伤寒菌和50公斤霍乱菌。……石井将军正准备率领一个特别远征队去用细菌反对中国军队……我执行了这个命令。同时,我从第二部人员方面听到,第二部内为石井将军远征队培养了5公斤染有鼠疫的跳蚤,以便用去散布鼠疫。”
——摘自前苏联《伯力审判材料》
依据材料,请指出运用文献史料论证历史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并运用这些原则论证“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细菌战的事实铁证如山,不容否认”的观点。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被发现,到1954年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光伏发电逐渐由理论探索走向量产应用。1980年以来,德国利用住宅、商场、企业屋顶开展分散式光伏发电,而大型地面集中式电站只占25%;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可再生能源法》,长期维持固定上网电价,为投资者稳定收益创造条件;推广“虚拟电厂”市场模式,依托中央信息技术系统,促进光伏能源的灵活调节与就近吸纳;优先考虑农用沼泽地安装发电设施,实现“一地两用”。然而,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征收,也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能源贫困”。
——摘编自谢晓惟《德国光伏发电综述》等
材料二 1958年,新中国研发的硅单晶,为“东方红”系列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奠定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引进国外光伏电池生产线。民用光伏发电则始于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并根据东中西部差异,逐渐形成了集中式与分布式并进的格局。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光伏企业异军突起,使中国在2007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光伏设备制造国。2015年,“光伏扶贫”因“收益稳定、见效较快、带动就业”,而被国务院纳入精准扶贫工程。基于“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状况,光伏发电已经成为中国兑现“双碳”国际承诺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韩梦瑶《中国光伏发电的时空分布、竞争格局及减排效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德国相比,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进程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世界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图是历次工业革命驱动因素的一种解读模型。该模型意味着驱动工业革命的六大类、诸多项因素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工业文明的演化。
——摘编自余东华《工业革命的驱动因素——对人类工业文明演化的多维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工业革命的开展,任选其中两项“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驱动因素,自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宁化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共6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记·王制》中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将少数民族情况纳入典籍记载中;“中国人”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史记》中,“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史记》里将中国人的祖先黄帝作为诸多民族的共同祖先。这反映出( )
A. 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 B. 多元一体格局的出现
C. 中央集权政治的加强 D. 中原礼制文化的扩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至汉朝时期。根据材料“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史记》里将中国人的祖先黄帝作为诸多民族的共同祖先”及所学可知,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世系中去,体现了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A项正确;秦统一后,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政治加强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原礼制文化扩展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 西汉初年,诸侯王国仿照中央官制设立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 后来,少府却与廷尉、宗正等一并被罢黜。这一变革意在( )
A. 解决政府财政危机 B. 完善三公九卿体制
C. 削减地方王侯势力 D. 精简国家政府机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诸侯王国仿照中央官制设立少府”“少府却与廷尉、宗正等一并被罢黜”及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分封诸侯的做法,逐渐造成了地方王国势力威胁中央统治的问题。由此可见,罢黜王国仿照中央官制的做法意在削弱王国的势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西汉是对三公九卿制的继承和发展,非完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精简国家政府机构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 十恶重罪是中国封建王朝为维护专制统治而规定的十种不可赦免的罪名,自秦汉以后逐渐形成;魏晋时期,《北齐律》称之为“重罪十条”,正式入律;隋朝《开皇律》“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唐朝时,《唐律疏议》又将“十恶”做出具体解释和规定。 这一现象表明( )
A. 主流思想的巨变 B. 司法制度的完善
C. 民族交融的深化 D. 阶级矛盾的激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至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齐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创立的政权。《北齐律》是北齐的主要法律,在法典体例、篇章结构、律文内容等方面均有创新,首创了“重罪十条”,其目的是维护皇权,既可以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还可以树立封建伦理道德的权威性,维护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关系,使得封建礼教与法律进一步融合,这是自汉代开始的以儒家思想改造法律的继续。由此可见,这一现象反映了政治统治中封建法律的儒家化,折射出了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不断深化,C项正确;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思想,并未发生巨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司法制度完善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4. 唐代文人喜爱恣意绽放的牡丹,而宋代士大夫则对象征坚韧内敛的梅花和洁身自爱的莲花情有独钟。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 崇文抑武的政策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主流思想的发展 D. 鉴赏水平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宋代士大麦则对象征坚韧内敛的梅花和洁身自爱的莲花情有独钟”可知,宋代士大夫对梅花和莲花的情有独钟反映了对“坚韧内敛”“洁身自爱”等个人品德的重视,结合所学重视可知,宋代理学产生,更加强调人的品德,所以材料中士大夫的变化与儒家思想的发展有关,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人对个人品德的重视,与重文抑武没有关系,排除A项;宋代士大夫重视个人品德,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与商品经济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宋代士大夫喜欢梅花和莲花,主要是因为两种花体现出的品德,而非因为鉴赏水平的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
5. 明朝时期,贡使资格不符或不遵程序,则可能会受到取消朝贡资格的惩罚(下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明朝( )
时间 却(禁)贡国 原因
洪武五年(1372) 安南 安南陈叔明弑其主日熞自立,谴使入贡,却之
洪武七年(1374) 日本 其国王良怀遣僧朝贡以无表文却之。其臣亦遣僧贡马及 茶布刀扇等物。以其私贡却之
洪武十四年(1381) 安南 以安南寇思明,不纳
洪武二十四年(1391) 占城 以占城有篡逆事,却之
洪武二十六年(1393) 安南 以安南擅废立,绝其朝贡
洪武二十七年(1394) 安南 同上
注:根据《明实录》《东西洋考》《海澄县志》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A. 西方殖民威胁初现端倪 B. 固守三纲五常伦理观念
C. 海上贸易管理日趋严格 D. 强化闭关锁国基本国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明朝时期,贡使资格不符或不遵程序,则可能会受到取消朝贡资格的惩罚”“以无表文却之。其臣亦遣僧贡马及茶布刀扇等物。以其私贡却之”“以安南寇思明,不纳”“以安南擅废立,绝其朝贡”及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实行严格的朝贡贸易体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以亲疏关系确定贡期,严厉谴责弑君及叛逆的做法,这体现了三纲五常伦理观念对朝贡体系的没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殖民威胁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海上贸易管理日趋严格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清王朝强化了闭关锁国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6. 如表为晚清国内部分公债筹募概况。这表明( )
晚清公债的筹募
公债名称 时间与用途 筹募额定数 实际额度 具体承销情况
西征借款 1878年西征善后及新疆建设 350万两 认购150万两 成立乾泰公司借款
昭信股票 1898年战争赔款 1亿两 认购2000万两 户部通过银行、钱庄筹款
湖南公债 1910年地方财政 120万两 转外债 外资银行承销
爱国公债 1911年镇压辛亥革命 3000万元 不足1200万元 资政院委托大清银行办理,实为向亲贵及官员摊派
A. 收回了部分利权 B. 服务于军费开支 C. 达成了筹募目的 D. 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晚清的公债筹募情况和所学可知,晚清政府募捐筹款失败后,清政府不得不向外国举债,并以中国利权担保,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并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D项正确;晚清政府并未收回部分利权,排除A项;材料中的公债筹募也有向外国赔款的部分,排除B项;从实际额度来看,晚清政府并未达成筹募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7. 1920年,北京政府以法令形式规定:“无论何种结合,凡具有政党性质”,法官“盖不得列名,其以列名党籍者,即行宣告脱离”。该规定有利于( )
A. 巩固共和制度 B. 健全政党政治
C. 保障司法公正 D. 完善立法程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此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20年(中国)。据材料可知, 1920年北京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法官的自身公正做了规定,有利于保障司法公正,是北京政府在民主政治方面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涉及法官的司法公正,与共和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司法独立,与健全政党政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司法方面,立法属于国会,排除D项。故选C项。
8. 观察下图,该版画( )
A. 刻画了根据地生产运动的盛况 B. 展示了苏区女性投身建设的热情
C. 宣传了解放区土改运动的景象 D. 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浪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47年的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可知,1947年夏,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土地改革 ” 迅速在冀中农村推进起来。1947 年秋,彦涵随着华北联大来到广灵县的新解放区,当彦涵看到农民们从村公所里分得了没收地主的粮食时,其喜悦的样子使彦涵深受感动,于是他创作了木刻 《分粮图》(1947)。由此可见,该图宣传了解放区土改运动的景象,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苏区女性投身建设的热情”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改内容不符,排除B项;此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浪潮”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图书发行采用政府间的记账贸易方式,对西欧、北美和日本则一直采用贸易方式,而对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采用以免费赠送为主的非贸易方式。中国此举有利于( )
A. 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 突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 D. 扩大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初期,我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图书发行采取记账贸易方式,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贸易方式,对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采用免费赠送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在图书发行方面具有灵活务实的做法,这有助于突破帝国主义对华的孤立政策,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壮大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92年,中共十四大会议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统计,1992年底,全国国有企业合同制工人1700万,仅占国有企业工人总数的20%。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航 B. 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C. 思想解放有待深入推进 D. 劳动力市场化迫在眉睫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9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92年底,全国国有企业合同制工人1700万,仅占国有企业工人总数的20%。”及所学可知,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但此时国有企业中合同制工人的占比较小,说明固定工人在国有企业工人数量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亟需对劳动力进行市场化的改革,D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启,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国民经济结构合理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思想解放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据记载,亚历山大大帝原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在帝国扩张过程中又曾自诩是希腊最高神宙斯和埃及最高神阿蒙之子。其意在( )
A. 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 B. 彰显统治的合法性
C. 扩大马其顿帝国版图 D. 复兴征服地区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题,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时期。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大帝原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在帝国扩张过程中又曾自诩是希腊最高神宙斯和埃及最高神阿蒙之子。”及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自诩为希腊最高神宙斯和埃及最高神阿蒙之子,这有助于加强被征服地区人民对帝国统治的认同,其旨在营造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扩大马其顿帝国版图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复兴征服地区文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690年,英国议会通过财政法案,把政府给予国王的固定收入置于“仅够伙食钱”的境地。这表明当时英国( )
A. 议会开始限制国王权力 B. 君主立宪政体最终确立
C. 权力制衡机制得以实现 D. 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90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议会通过财政法案,限制国王收入,体现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表明当时英国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强化,D项正确;早在材料时间之前,议会就已开始限制国王权力,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政体最终确立,排除B项;议会通过立法限制了国王收入,未体现权力制衡机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转换的意义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与此前的“古典社会”中人的不同生存状态,提出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现代”是指( )
A. 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 B.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C. 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 D. 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此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48年(欧洲)。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工业革命时期,因此“现代”是工业化时代的到来,D项正确;材料是指工业化时代,未涉及科技的变革、城市化进程和世界市场,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 如图是美国学者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目录摘编。据此可知,该书( )
第五章历史的穷与富 粮食生产开始时的地理差异 第十一章畜牧的致命礼物 病菌的演化 第十三章需要之母 技术的演进 第十八章两个半球的碰撞 欧亚大陆与美洲历史的比较
A. 说明地理差异决定文明发展 B. 基于技术演进视角解读历史
C. 阐述病菌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 运用多元视角分析历史演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目录,两个半球从粮食生产开始时就出现差异,并在技术演变中进一步发生变化,体现出要用多种视角分析历史演进,D项正确;A项错在“决定”,排除A项;B项没体现整个材料,排除B项;C项只涉及材料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19 年 5 月 12 日,德国国民议会讨论是否接受《凡尔赛和约》时,参加会议所有党派从未有过的空前一致反对批准;在和约签字之日,德国各右翼报纸在第一版都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框。这反映出( )
A. 大国间矛盾无法调和 B. 德国战败已不可避免
C. 新国际秩序潜在隐患 D. 法西斯势力迅速崛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此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9年(德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19年是巴黎和会召开,建立了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凡尔赛体系。德国国内对《凡尔赛和约》持反对态度,这说明和议存在隐患,为德国的复仇埋下伏笔,C项正确;材料反映德国国内的态度,未涉及大国间矛盾,排除A项;1918年德国战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是经济危机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981—1992年间,里根、布什政府发起了减少政府干预运动;1993年后,克林顿当局又主张在一些领域中保留政府计划,以便缩小政府规划和预算赤字。以上变化说明( )
A.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逐步退出 B.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摇摆无序
C 宏观调控政策选择趋于理性 D.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影响巨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81年至1993年的美国。根据材料“里根、布什政府发起了减少政府干预运动”“克林顿当局又主张在一些领域中保留政府计划,以便缩小政府规划和预算赤字”及所学可知,1981年至1993年,美国采取了减少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措施,但同时也保留了政府减少财政支出的某些计划,这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理性趋势,C项正确;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并未退出,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摇摆无序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美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材料
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年代为战国早期的礼乐之器,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它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摘编自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简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曾侯乙编钟”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文物价值。
【答案】说明:曾侯乙青铜编钟作为礼乐之器,蕴含着先秦时期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礼乐制度文明);见证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反映了战国时期就已形成相对全面的乐律体系;编钟的造型和雕饰展现了战国高超的装饰艺术;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编钟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年代为战国早期的礼乐之器,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及所学可得出曾侯乙青铜编钟作为礼乐之器,蕴含着先秦时期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礼乐制度文明);反映了战国时期就已形成相对全面的乐律体系;;根据材料“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及所学可得出见证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根据材料“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可得出编钟的造型和雕饰展现了战国高超的装饰艺术;根据材料“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及所学可得出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编钟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8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细菌战的事实铁证如山,不容否认和抵赖。日方应正视并深刻反省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史为鉴,消除遗毒,不要重蹈覆辙”。
材料一:1940年10月27日下午2时许,敌机袭鄞(宁波),掷下跳蚤和谷、麦等甚多,11月1日始发现鼠疫病人死亡,此后每日均有新病例发生,多者日死亡9至10人,少者2至3人。到12月6日鼠疫被控制,共流行34天,总计染疫99人,死亡97人。
——摘编自容启荣《浙江鼠疫调查报告书》(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防疫处长)
材料二:《井本日记》为日军中国派遣军参谋本部负责日军细菌战联络实施的作战参谋井本熊男的工作日记。1940年10月7日,该日记有如下内容:“一、奈良部队的情况:(1)运输计6次(其中船运2次),空运当日到达,船运约需6日;(2)攻击次数,共6次,跳蚤1克约1700只。(3)等待效果判定(密探);(4)决定在杭州测定气象等情况,并将其移到当地,不得使用降落伞(只对宁波)。”
——摘编自《井本日记》(第10卷)
材料三:1949年12月25日,战犯原731部队军医少佐柄泽十三夫在伯力法庭的供词说:“……1940年下半年,我奉直接长官铃木少佐的命令,要准备70公斤伤寒菌和50公斤霍乱菌。……石井将军正准备率领一个特别远征队去用细菌反对中国军队……我执行了这个命令。同时,我从第二部人员方面听到,第二部内为石井将军远征队培养了5公斤染有鼠疫的跳蚤,以便用去散布鼠疫。”
——摘自前苏联《伯力审判材料》
依据材料,请指出运用文献史料论证历史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并运用这些原则论证“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细菌战的事实铁证如山,不容否认”的观点。
【答案】原则:全面性、互证性;真实性、关联性。
论证:三则材料分别选取自中国方面调查报告书、日军亲历者笔记和日本战犯法庭供词,材料多维且相互印证。三则材料均为一手史料,可信度高;日军实施细菌战的相关时间和地点记录准确无误(1940年10月7日准备实施细菌作战,10月27日实施,11月初造成恶劣后果,地点宁波);“密探”“不得使用降落伞”等用词和日军实施细菌战的保密性、危险性相匹配。(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小问原则:由材料“1940年10月27日下午2时许,敌机袭鄞(宁波),掷下跳蚤和谷、麦等甚多,11月1日始发现鼠疫病人死亡,此后每日均有新病例发生,多者日死亡9至10人,少者2至3人。”“1940年10月7日,该日记有如下内容:“一、奈良部队的情况:(1)运输计6次(其中船运2次),空运当日到达,船运约需6日;(2)攻击次数,共6次,跳蚤1克约1700只。(3)等待效果判定(密探);(4)决定在杭州测定气象等情况,并将其移到当地,不得使用降落伞(只对宁波)。”“……1940年下半年,我奉直接长官铃木少佐的命令,要准备70公斤伤寒菌和50公斤霍乱菌。……石井将军正准备率领一个特别远征队去用细菌反对中国军队……我执行了这个命令。”及所学可得出全面性、互证性;真实性、关联性。第二小问:由材料“《浙江鼠疫调查报告书》(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防疫处长)”“《井本日记》(第10卷)”“前苏联《伯力审判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则材料分别选取自中国方面调查报告书、日军亲历者笔记和日本战犯法庭供词,材料多维且相互印证。三则材料均为一手史料,可信度高;由材料“1940年10月27日下午2时许,敌机袭鄞(宁波),掷下跳蚤和谷、麦等甚多,11月1日始发现鼠疫病人死亡,此后每日均有新病例发生,多者日死亡9至10人,少者2至3人。到12月6日鼠疫被控制,共流行34天,总计染疫99人,死亡97人。”可得出日军实施细菌战的相关时间和地点记录准确无误(1940年10月7日准备实施细菌作战,10月27日实施,11月初造成恶劣后果,地点宁波);由材料“决定在杭州测定气象等情况,并将其移到当地,不得使用降落伞(只对宁波)。”“1940年下半年,我奉直接长官铃木少佐的命令,要准备70公斤伤寒菌和50公斤霍乱菌。……石井将军正准备率领一个特别远征队去用细菌反对中国军队……我执行了这个命令。”及所学可得出“密探”“不得使用降落伞”等用词和日军实施细菌战的保密性、危险性相匹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被发现,到1954年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光伏发电逐渐由理论探索走向量产应用。1980年以来,德国利用住宅、商场、企业屋顶开展分散式光伏发电,而大型地面集中式电站只占25%;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可再生能源法》,长期维持固定上网电价,为投资者稳定收益创造条件;推广“虚拟电厂”市场模式,依托中央信息技术系统,促进光伏能源的灵活调节与就近吸纳;优先考虑农用沼泽地安装发电设施,实现“一地两用”。然而,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征收,也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能源贫困”。
——摘编自谢晓惟《德国光伏发电综述》等
材料二 1958年,新中国研发的硅单晶,为“东方红”系列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奠定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引进国外光伏电池生产线。民用光伏发电则始于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并根据东中西部差异,逐渐形成了集中式与分布式并进的格局。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光伏企业异军突起,使中国在2007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光伏设备制造国。2015年,“光伏扶贫”因“收益稳定、见效较快、带动就业”,而被国务院纳入精准扶贫工程。基于“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状况,光伏发电已经成为中国兑现“双碳”国际承诺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韩梦瑶《中国光伏发电的时空分布、竞争格局及减排效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德国相比,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进程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世界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案】(1)特征:经历了由理论到应用的探索;主要采用分散式光伏发电;照顾投资者利益;应用信息技术科技,推动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低收入群体受惠较少。条件:科学的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德国国土资源面积有限,出于充分利用资源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推动。
(2)不同之处:引进外国成熟生产线推动自身光伏发电业发展;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发展迅速;充分照顾贫困地区的能源使用。意义: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全球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中国扶贫工作的进展;有利于在全球范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3)影响因素:科学的发展影响光伏发电产业;社会制度影响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上;世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光伏发电事业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德国)。特征:“从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被发现,到 1954 年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光伏发电逐渐由理论探索走向量产应用”可知,经历了由理论到应用的探索;据材料“。1980年以来,德国利用住宅、商场、企业屋顶开展分散式光伏发电,而大型地面集中式电站只占25%”可知,主要采用分散式光伏发电;据材料“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可再生能源法》”可知,制定专门法律;据材料“长期维持固定上网电价,为投资者稳定收益创造条件”可知,照顾投资者利益;据材料“依托中央信息技术系统,促进光伏能源的灵活调节与就近吸纳”可知,应用信息技术科技,推动光伏发电产业发展;据材料“优先考虑农用沼泽地安装发电设施,实现‘一地两用’”可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据材料“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征收,也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能源贫困’。”可知,低收入群体受惠较少。条件:据材料“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被发现”可知,科学的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据材料“德国利用住宅、商场、企业屋顶开展分散式光伏发电,而大型地面集中式电站只占25%”“优先考虑农用沼泽地安装发电设施,实现‘一地两用’”可知,德国国土资源面积有限,出于充分利用资源的需要;据材料“依托中央信息技术系统,促进光伏能源的灵活调节与就近吸纳”可知,信息技术的发展;据材料“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可再生能源法》”及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推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不同之处:据材料“1958年,新中国研发的硅单晶,为‘东方红’系列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奠定基础”可知,由理论到应用的时间较短;据材料“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引进国外光伏电池生产线”可知,引进外国成熟生产线推动自身光伏发电业发展;据材料“民用光伏发电则始于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并根据东中西部差异,逐渐形成了集中式与分布式并进的格局”可知,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据材料“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光伏企业异军突起,使中国在2007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光伏设备制造国”可知,发展迅速;据材料“‘光伏扶贫’因‘收益稳定、见效较快、带动就业’,而被国务院纳入精准扶贫工程。基于‘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状况”可知,充分照顾贫困地区的能源使用。意义:据材料“光伏发电已经成为中国兑现‘双碳’国际承诺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全球生态环境;据材料“‘光伏扶贫’因‘收益稳定、见效较快、带动就业’,而被国务院纳入精准扶贫工程。基于‘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状况”可知,有利于推动中国扶贫工作的进展;据材料“使中国在2007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光伏设备制造国”可知,有利于在全球范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据材料“民用光伏发电则始于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可知,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影响因素:据材料“ 从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被发现,到1954年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光伏发电逐渐由理论探索走向量产应用”可知,科学的发展影响光伏发电产业;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德国在光伏发电发展过程中照顾资产阶级利益,或是低收入群体的利益,而中国的光伏发电兼顾西部利益、贫困地区的利益,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上的影响;据材料“中国逐步引进国外光伏电池生产线”可知,世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光伏发电事业发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图是历次工业革命驱动因素的一种解读模型。该模型意味着驱动工业革命的六大类、诸多项因素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工业文明的演化。
——摘编自余东华《工业革命的驱动因素——对人类工业文明演化的多维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工业革命的开展,任选其中两项“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驱动因素,自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参考示例一:
论题:市场需求推动生产技术革新,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的重要条件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不断对外殖民扩张,建立世界性殖民帝国,殖民地的商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英国的棉纺织品供不应求,推动了棉纺织生产技术革新,1776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带动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革新,工业革命蓬勃开展。综上,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英国工业革命开展,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参考示例二:
论题:殖民贸易加速欧洲资本积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阐释: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加强对外殖民扩张。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遭受侵略,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欧洲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速了欧洲列强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助力欧洲实现了工业化。综上,殖民贸易加速欧洲资本积累,成为工业革命蓬勃开展的驱动因素。
参考示例三:
论题:自然科学的突破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推动工业革命飞跃发展
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运用,电力逐渐取代蒸汽成为新动力;内燃机的创制和运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人们不仅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新的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学获得发展。综上,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参考示例四:
论题: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提供保障
阐释:14—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相继开展,人权与法制思想成为潮流,推动欧美国家资产阶级革命,进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如支持海外殖民掠夺、颁布知识产权法、专利法等,进一步积累原始资本,扩展市场,推动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综上,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保障了工业革命持续发展。
参考示例五:
论题: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爆发战争,助推工业革命持续发展
阐释:18世纪中期,随着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和殖民扩张的加快,为了满足市场日益扩大的商品需求,英国首先进行了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美、日、德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及统一战争,进一步拓展了海外市场,直接为这些国家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二战爆发后,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美、德等国加快了对原子弹等武器的研制,从而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综上,市场需求与列强战争,助推工业革命持续发展。
注:只要从近现代工业化发展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能够建立因果联系并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均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首先,仔细阅读问题“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围绕工业革命的开展”“任取两项‘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驱动因素”的要素,即选择材料中两个因素要体现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选择市场需求、生产技术两个因素。论题要体现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工业革命的关系。论题为市场需求推动生产技术革新,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的重要条件。然后,结合所学从英国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海外市场的扩张、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工业革命的开展等角度阐释。要做到史实正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