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宁化一中 2024届高三下期三明市质检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16题,共计48分)
1. 《孟子·滕文公上》描述井田制时指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所谓的“私事”应是指( )
A. 耕作产品归耕作者所有的土地 B. 耕作私有土地
C. 处理诸侯国或家族的内部事务 D. 从事娱乐活动
2. 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
A. 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 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 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 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3. 东汉前期,经过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较西汉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官方统计的人口数字仍未恢复到西汉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
A. 自耕农经济衰退 B. 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C. 统治区域的缩小 D. 地方农民起义的频发
4. 《唐律疏议》确认了以下量刑原则。这些原则( )
·尊长卑幼相犯,尊长犯卑幼者减免,卑幼犯尊长者加重。 ·夫、妻妾相犯,夫犯妻妾者减免,妻妾犯夫者加重……。 ·官僚贵族或系皇帝血亲、姻亲等,他们一旦犯罪,凡不在“十恶”之列,都享有“议、请、减、赎、当、免”的特权。
A. 彰显了皇权 B. 体现了唐律的严密
C. 践行了礼制 D. 维护了家族的利益
5. 辽太祖立国后“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令人译《五经》,“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西夏虽以佛教立国,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从辽、宋、金输入汉文典籍以满足阅读需求。上述现象反映了( )
A. 多元一体的格局 B. 儒学正统秩序的重建
C. 文化认同的理念 D. 崇文尚读风气的盛行
6. 1874年,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创办《循环日报》,宣传“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张。这表明王韬( )
A. 立足国际视角践行洋务新政 B. 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 借助舆论宣传凝聚革命力量 D. 仍未突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
7. 下图为1887—1921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工业结构渐趋合理化 B. 中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C 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D. 外部环境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8. 《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以下为1942年该报的改版方案(部分)。这主要是为了( )
·要“深入地反映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要求和呼声” ·只适合高级知识分子口味的学术性专刊停办 ·摒弃半文半白的新闻体,从社论到新闻一律改用白话文写作
A. 揭露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 B. 创新宣传方式扩大统一战线
C. 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D. 动员群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
9. 1950年,国家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券(下图为样币),并规定公债的募集及还本付息均折成实物计算,以避免债券贬值。此举旨在( )
A. 稳定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 B. 尝试币制改革打击投机商人
C 动员民众消费推进国家建设 D. 增加军事投入保卫国家安全
10. 据统计,从1970年到1976年,先后有61个国家同中国建交,比建国20年内建交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其中大部分为英国、日本、联邦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革命外交开始转向务实外交 B. 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 不结盟外交政策的成果显著 D. 所处的国际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1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认为,“最完美最美丽的国家,就是能够维持人口数目使之不超过一定限度的国家”。为此,他提出了人口发展要适应国家政治管理需要的“适度”思想。这一思想立足于( )
A. 巩固城邦体制 B. 发展民主政治
C. 扩大统治基础 D. 提高公民素质
12. 16世纪中期,法国某小说家在其作品中写到:“修道院里一概不要时钟和日规一类的东西,所有的工作都依照能力和需要来分配……世上最荒谬的,莫过于不听从正确的理性和智慧,只让钟声来管制自己。”这体现了作者( )
A. 肯定社会进步 B. 追求自我个性解放
C. 强调民主自由 D. 主张摆脱神权统治
13. 以下为1804年《法国民法典》部分条款内容。这些条款( )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所有权是一种绝对、永久和排他的权利 婚姻是世俗男女之间一种基于合意的关系
A. 巩固了共和体制 B. 摒弃了罗马法的原则
C 带有一定革命性 D. 推动了司法程序公正
14. 下表为20世纪非洲文学的发展历程。据此可知,20世纪非洲文学( )
时期 特点
最初20年 收集整理民间文学并对宗主国文学进行模仿。
20到40年代 对民族历史进行回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黑人性运动”。
50到60年代 控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暴行,讴歌独立精神。
70年代以后 将对传统文化冲突的描写转移到殖民主义结束后新的社会问题的呈现。
A. 体现了族群文化的多元 B. 将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中心
C. 强化了区域文化的认同 D. 折射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15. 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大货币集团,它们分别以英镑、美元、法郎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这说明当时( )
A. 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快 B. 世界经济领域动荡加剧
C. 国际贸易逐步走向自由化 D.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减弱
16. 下图为1947年的漫画《同志,你需要哪一只手》。画中马歇尔伸出两只手,左手上方文字为“马歇尔计划”,右手下方文字为“杜鲁门主义”;另外两人为苏联驻联合国代表维辛斯基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据此可知,当时( )
A. 苏联需要调整对外战略 B. 美国在对抗中优势明显
C. 美苏合作基础开始消失 D. 世界紧张局势日益加剧
二、非选择题(17题8分,18题8分,19题24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于1959年,以其命名的二里头文化,约当公元前1750~前1520年,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在二里头都邑中,官城内的两组大型宫室建筑群呈中轴线布局,位于中心区的井字形大道是迄今所知东亚大陆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官营作坊区出土了以复合范技术铸造的青铜礼器群。学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里头都邑中心的遗存分布
——摘编自许宏《二里头遗址“突出普遍价值”举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提纲。
二里头遗址在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中的价值
①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礼器群,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礼乐文化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天我们身处的世界,乃是近五百年来演变的结果:因为那个过去的时段,正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发扬蹈厉,建设一个以上帝恩赐个人福祉为主题的世界的时候。到今天,这个西方基督教文明独擅胜场的时代,其动力却在变质。而且,这种独擅胜场的局面,福山(注:即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著有《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等书)他们居然认为是“历史的终结”。为此,他们尽了一切努力,鼓吹要预防其他文化体系的崛起,以免自己的霸权被终止。
——摘编自许倬云《经纬华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方基督教文明发展的“动力变质”进行评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绵延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代之后;中华民族逐渐走向了衰落。1840年开始,中国进入了被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为了追赶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付出很多努力。
——摘编自中宣部《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
材料二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全体人民进行和平劳动,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回答现代化问题时明确表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邓小平同志认为:我国要顺利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制定和完善社会主义宪法。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等
材料四未来15年的现代化是大变局下充满变数的现代化,我们应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积极主动应变,打造高效率的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力度,为提高制造业薪酬创造条件;要构建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全方位研判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综合运用各种战略工具保证经济资源安全。
——摘编自《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机遇挑战和应对思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中国近代史实说明中国进入了“被动现代化进程”。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方面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我国当前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政策重点。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图2 图3 图4
清朝妇女的流行发式可分为两类:满族女子普遍作“旗头”打扮;汉族女子保存汉族发式。当时社会上的发式呈现出多元的趋势。 1920——1930年,女性流行剪短发,短发成为当时主要流行发型。年轻妇女在前额留着“前刘海”。民国时期各大城市女子理短发者尤多。 1950——1960年,麻花辫发型是未婚女性的主流发型。最原始的麻花辫发型朴实、简洁、利落,充满阳光与活力。 1980——1990年,发式千姿百态,随着日剧《血疑》在中国播出,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头成为当时流行范本。
——摘编自李姿霓《中国妇女发型艺术潮流之探讨》
根据材料,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发型特色,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宁化一中 2024届高三下期三明市质检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16题,共计48分)
1. 《孟子·滕文公上》描述井田制时指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所谓的“私事”应是指( )
A. 耕作产品归耕作者所有的土地 B. 耕作私有土地
C. 处理诸侯国或家族的内部事务 D. 从事娱乐活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按照孟子的设计,方田九百亩为井,中央是“公田”,四周为“私田”,国家按九比一的比例向耕种者征收赋税。公田的农获归国家所有,私田的生产则归耕作者所有。私田的存在,反映了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而耕作者则拥有使用权,A项正确;先秦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土地国有制,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存在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题目提供的材料,主要涉及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没有涉及“处理诸侯国或家族的内部事务”,排除C项;“从事娱乐活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2. 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
A. 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 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 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 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出自《庄子》,制鐻过程体现出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C项正确;先秦时期,佛教并未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尊法观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的人本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东汉前期,经过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较西汉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官方统计的人口数字仍未恢复到西汉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
A. 自耕农经济衰退 B. 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C. 统治区域的缩小 D. 地方农民起义的频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东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但人口数字并未明显增长,说明当时豪强地主势力兴起,许多农民脱离政府管理,依附于豪强,导致政府掌握的人口并未恢复,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东汉社会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说明自耕农经济发展而不是衰退,排除A项;东汉时期的统治区域并未明显缩小,排除C项;东汉末年地方农民起义爆发,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 《唐律疏议》确认了以下量刑原则。这些原则( )
·尊长卑幼相犯,尊长犯卑幼者减免,卑幼犯尊长者加重。 ·夫、妻妾相犯,夫犯妻妾者减免,妻妾犯夫者加重……。 ·官僚贵族或系皇帝血亲、姻亲等,他们一旦犯罪,凡不在“十恶”之列,都享有“议、请、减、赎、当、免”的特权。
A. 彰显了皇权 B. 体现了唐律的严密
C. 践行了礼制 D. 维护了家族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体现出礼法结合,尊卑分明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律的特点,与彰显皇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唐律的严密性,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是尊卑分明,维护了家族的利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 辽太祖立国后“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令人译《五经》,“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西夏虽以佛教立国,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从辽、宋、金输入汉文典籍以满足阅读需求。上述现象反映了( )
A. 多元一体的格局 B. 儒学正统秩序的重建
C. 文化认同的理念 D. 崇文尚读风气的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金、西夏皆学习儒家文化,体现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强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没有体现文化承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吸收儒家文化,没有体现儒学正统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宋朝的统治特点是崇文尚读,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 1874年,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创办《循环日报》,宣传“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张。这表明王韬( )
A. 立足国际视角践行洋务新政 B. 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 借助舆论宣传凝聚革命力量 D. 仍未突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可并结合所学可知,王韬为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说明其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B项正确。王韬不属于洋务派,因此并不践行洋务新政,排除A项;王韬属于早期维新派,并不主张革命,排除C项;王韬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说明其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下图为1887—1921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工业结构渐趋合理化 B. 中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C. 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D. 外部环境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7—192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4—1918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欧洲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列强无暇顾及中国,中国对外贸易有所增加,D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对外贸易,与工业结构无关,排除A项;中国贸易逆差并不是一直扩大,1914—1918年有所减小,排除B项;1914—1918列强减少了对华的资本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
8. 《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以下为1942年该报的改版方案(部分)。这主要是为了( )
·要“深入地反映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要求和呼声” ·只适合高级知识分子口味的学术性专刊停办 ·摒弃半文半白的新闻体,从社论到新闻一律改用白话文写作
A. 揭露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 B. 创新宣传方式扩大统一战线
C. 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D. 动员群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42年”“深入地反映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要求和呼声”“从社论到新闻一律改用白话文写作”和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对《新华日报》进行改版,突出白话文和人民困难的主题,主要是为了动员群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D项正确;此时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非揭露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排除A项;材料与扩大统一战线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为抗日战争服务,非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50年,国家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券(下图为样币),并规定公债的募集及还本付息均折成实物计算,以避免债券贬值。此举旨在( )
A. 稳定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 B. 尝试币制改革打击投机商人
C. 动员民众消费推进国家建设 D. 增加军事投入保卫国家安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经济尚未恢复百废待兴,国家发行公债券,目的在于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克服当时的财政经济困难,A项正确;币制改革是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强调发行债券增加政府财政,未体现动员民众消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军事投入,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据统计,从1970年到1976年,先后有61个国家同中国建交,比建国20年内建交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其中大部分为英国、日本、联邦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革命外交开始转向务实外交 B. 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 不结盟外交政策的成果显著 D. 所处的国际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0—197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外交潮,大量国家与中国建交,体现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环境得以改善,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革命外交结束,排除A项;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不结盟外交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认为,“最完美最美丽的国家,就是能够维持人口数目使之不超过一定限度的国家”。为此,他提出了人口发展要适应国家政治管理需要的“适度”思想。这一思想立足于( )
A. 巩固城邦体制 B. 发展民主政治
C. 扩大统治基础 D. 提高公民素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口发展要与城邦规模相适应,说明其立足于巩固城邦体制,A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与公民有关,而材料只提到人口发展,排除B项;雅典城邦的统治基础是公民,材料并未提到公民范围扩大,无法得知其立足于扩大统治基础,排除C项;人口发展与公民素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6世纪中期,法国某小说家在其作品中写到:“修道院里一概不要时钟和日规一类的东西,所有的工作都依照能力和需要来分配……世上最荒谬的,莫过于不听从正确的理性和智慧,只让钟声来管制自己。”这体现了作者( )
A. 肯定社会进步 B. 追求自我个性解放
C. 强调民主自由 D. 主张摆脱神权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中期(法国)。根据材料“世上最荒谬的,莫过于不听从正确的理性和智慧,只让钟声来管制自己。”可知,法国小说家提倡理性、自由,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个人思想进步,与社会进步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思想上个性解放,与政治上民主自由无关,排除C项;16世纪中期,法国已经摆脱神权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以下为1804年《法国民法典》部分条款内容。这些条款( )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所有权是一种绝对、永久和排他的权利 婚姻是世俗男女之间一种基于合意的关系
A. 巩固了共和体制 B. 摒弃了罗马法的原则
C 带有一定革命性 D. 推动了司法程序公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804年的法国。根据材料“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所有权是一种绝对、永久和排他的权利”“婚姻是世俗男女之间一种基于合意的关系”及所学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维护私人财产和权利不受侵犯,带有一定革命性,C项正确;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国民法典》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共和体制,排除A项;《法国民法典》蕴含着保护私有财产的内容,是对罗马法的继承,排除B项;材料强调《法国民法典》部分条款内容,无法体现司法程序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下表为20世纪非洲文学的发展历程。据此可知,20世纪非洲文学( )
时期 特点
最初20年 收集整理民间文学并对宗主国文学进行模仿。
20到40年代 对民族历史进行回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黑人性运动”。
50到60年代 控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暴行,讴歌独立精神。
70年代以后 将对传统文化冲突的描写转移到殖民主义结束后新的社会问题的呈现。
A. 体现了族群文化的多元 B. 将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中心
C. 强化了区域文化的认同 D. 折射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非洲)。根据材料“对宗主国文学进行模仿”“对民族历史进行回顾”“控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暴行,讴歌独立精神”“对传统文化冲突的描写转移到殖民主义”得出,非洲文学由对宗主国进行模仿,到控诉殖民主义,体现出非洲民族意识逐渐觉醒,D项正确;材料强调非洲文学的发展历程,没有体现非洲文化多元性,排除A项;根据材料“对传统文化冲突的描写转移到殖民主义”,可知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中心,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人民对文化的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5. 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大货币集团,它们分别以英镑、美元、法郎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这说明当时( )
A. 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快 B. 世界经济领域动荡加剧
C. 国际贸易逐步走向自由化 D.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减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大货币集团,世界经济领域动荡加剧,B项正确;区域集团化出现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是在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下图为1947年的漫画《同志,你需要哪一只手》。画中马歇尔伸出两只手,左手上方文字为“马歇尔计划”,右手下方文字为“杜鲁门主义”;另外两人为苏联驻联合国代表维辛斯基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据此可知,当时( )
A. 苏联需要调整对外战略 B. 美国在对抗中优势明显
C. 美苏合作基础开始消失 D. 世界紧张局势日益加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美苏)。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美国采取“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针对苏联,故苏联为应对美国的威胁,需要调整当时的对外战略,A项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美国存在优势,排除B项;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苏合作就逐渐破裂,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美苏政策,无法看出世界局势,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17题8分,18题8分,19题24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于1959年,以其命名的二里头文化,约当公元前1750~前1520年,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在二里头都邑中,官城内的两组大型宫室建筑群呈中轴线布局,位于中心区的井字形大道是迄今所知东亚大陆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官营作坊区出土了以复合范技术铸造的青铜礼器群。学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里头都邑中心的遗存分布
——摘编自许宏《二里头遗址“突出普遍价值”举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提纲。
二里头遗址在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中的价值
①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礼器群,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礼乐文化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答案】遗址中存在宫室建筑群、官营作坊区、祭祀遗存区、墓葬集中分布区、井字形大道,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
遗址中的宫室建筑群呈中轴线布局,存在贵族墓葬群和制陶、制骨、铸铜等官营作坊,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可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以及证明二里头都邑作为国家权力中心提供证据。
遗址中存在制陶作坊、制骨作坊、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作坊,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产业分工与生产进步。
二里头遗址所在的洛阳偃师地处中原,二里头文化约当公元前1750—前1520,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可为探索夏商文化提供考古依据。
二里头文化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可用于研究中原核心文化的辐射力及华夏国家由多元向一体的发展进程。
【解析】
【详解】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据图示,从遗址中存在宫室建筑群、官营作坊区、祭祀遗存区、墓葬集中分布区、井字形大道,得出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
据材料“在二里头都邑中,官城内的两组大型宫室建筑群呈中轴线布局,位于中心区的井字形大道是迄今所知东亚大陆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得出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可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以及证明二里头都邑作为国家权力中心提供证据。
据材料“官营作坊区出土了以复合范技术铸造的青铜礼器群”,得出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产业分工与生产进步。
据材料“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于1959年,以其命名的二里头文化,约当公元前1750—前1520年,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得出二里头遗址所在的洛阳偃师地处中原,二里头文化约当公元前1750—前1520,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可为探索夏商文化提供考古依据。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天我们身处的世界,乃是近五百年来演变的结果:因为那个过去的时段,正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发扬蹈厉,建设一个以上帝恩赐个人福祉为主题的世界的时候。到今天,这个西方基督教文明独擅胜场的时代,其动力却在变质。而且,这种独擅胜场的局面,福山(注:即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著有《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等书)他们居然认为是“历史的终结”。为此,他们尽了一切努力,鼓吹要预防其他文化体系的崛起,以免自己的霸权被终止。
——摘编自许倬云《经纬华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方基督教文明发展“动力变质”进行评述。
【答案】评述: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西方思想家推进社会文明的动力是摆脱宗教神学束缚,实现人的觉醒与解放,追求人的幸福生活;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专制压迫,提倡自由平等,其动力是希望通过政治革命建立自由繁荣、公正法治的“理性国王”。这些思想推动了西方文明的极大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王权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这些都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但随着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扩展,这些新兴资产阶级不再致力于他们所讲的“文明”“平等”“民主”等理念,而是奉行社会达尔文主义,其维持统治的动力是对内实行资本主义剥削,压榨无产阶级,对外追求霸权,掠夺、压迫亚非拉美地区。今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和国际秩序仍然存在,欧美资产阶级希望以此获取社会特权和国际霸权,这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公平和文明进步,也阻碍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合作,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西方)设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方基督教文明发展的“动力变质”进行评述。首先,需要理解材料中“动力变质”的含义。结合所学可知,西方自步人近代以来,社会整体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推动其发展的动力有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它们解放了思想,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然而也是在资本主义文明扩张的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发展动力转向阶级剥削,追求国际霸权,并一直持续到今天。然后围绕这一转变,加以说明、评价。可进行评述如下: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西方思想家推进社会文明的动力是摆脱宗教神学束缚,实现人的觉醒与解放,追求人的幸福生活;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专制压迫,提倡自由平等,其动力是希望通过政治革命建立自由繁荣、公正法治的“理性国王”。这些思想推动了西方文明的极大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王权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这些都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但随着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扩展,这些新兴资产阶级不再致力于他们所讲的“文明”“平等”“民主”等理念,而是奉行社会达尔文主义,其维持统治的动力是对内实行资本主义剥削,压榨无产阶级,对外追求霸权,掠夺、压迫亚非拉美地区。今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和国际秩序仍然存在,欧美资产阶级希望以此获取社会特权和国际霸权,这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公平和文明进步,也阻碍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合作,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绵延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代之后;中华民族逐渐走向了衰落。1840年开始,中国进入了被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为了追赶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付出很多努力。
——摘编自中宣部《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
材料二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全体人民进行和平劳动,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回答现代化问题时明确表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邓小平同志认为:我国要顺利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制定和完善社会主义宪法。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等
材料四未来15年的现代化是大变局下充满变数的现代化,我们应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积极主动应变,打造高效率的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力度,为提高制造业薪酬创造条件;要构建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全方位研判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综合运用各种战略工具保证经济资源安全。
——摘编自《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机遇挑战和应对思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中国近代史实说明中国进入了“被动现代化进程”。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我国当前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政策重点。
【答案】(1)史实:洋务运动: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政府处于严重的内忧外困的困境。为了挽救国家颓势,一些当权者推行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他们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同时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创办新式海军。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尝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以救亡存为目的“百日维新”运动。维新派提倡官制改革,鼓励民办企业,颁布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2)具体表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人民政权,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确保现代化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宪法,推进依法治国,用现代法律体系保障现代化进程顺利进行。(8分,答出四点,言之有理即可)
(3)政策重点:坚持改革开放,开创对外发展新格局;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民收入提升;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解析】
【详解】(1)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题目是要说明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联系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而且二者都是在当时清廷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对二者做简要介绍,主要包括背景、内容和影响。如,洋务运动的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政府处于严重的内忧外困的困境,内容是“自强”“求富”,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同时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创办新式海军,影响是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尝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戊戌变法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以救亡存为目的“百日维新”运动。内容是,维新派提倡官制改革,鼓励民办企业,颁布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影响是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根据材料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得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材料三“必须制定和完善社会主义宪法”可以得出完善社会主义宪法,推进依法治国;结合所学可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四“我们应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积极主动应变”可以得出坚持改革开放;根据材料四“打造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得出促进科技创新;根据材料四“提升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力度,为提高制造业薪酬创造条件”可以得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民收入提高;根据材料四“构建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可以得出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根据材料四“全方位研判……安全”可以得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图2 图3 图4
清朝妇女的流行发式可分为两类:满族女子普遍作“旗头”打扮;汉族女子保存汉族发式。当时社会上的发式呈现出多元的趋势。 1920——1930年,女性流行剪短发,短发成为当时主要流行发型。年轻妇女在前额留着“前刘海”。民国时期各大城市女子理短发者尤多。 1950——1960年,麻花辫发型是未婚女性的主流发型。最原始的麻花辫发型朴实、简洁、利落,充满阳光与活力。 1980——1990年,发式千姿百态,随着日剧《血疑》在中国播出,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头成为当时流行范本。
——摘编自李姿霓《中国妇女发型艺术潮流之探讨》
根据材料,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发型特色,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选择:图1和图2
观点:政局变动影响妇女发型变化。
阐释:1644年,满清入关,逐步建立全国的统治,在发式上为彰显满人的统治地位,要求满族妇女发型保留具有民族特色的“旗头”并禁止满人效汉人服饰、发式;“汉族妇女继续保留汉人发式。该时期出现多元的发式,一方面折射了王朝更替与政权变换,另一方面则充分体现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建立,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与近代化进程加快,都市女子发式受其时局,朝着明快、简洁的方向发展,女子时兴剪发。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女权主义倡导男女权平等,女子剪发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24年国民大革命开启,它既是带有强烈政治诉求的军事战争,又是剧烈的社会解放运动,革命军北伐的进行,民众的积极性被彻底地调动,夹杂着革命道义的女子剪发又成为风潮。1920——1930年的民国女性,尤其在各大城市,其发型完成了从依附父权走向独立自主的形象蜕变。
总之,一定时期妇女发型折射了一定时期下的制度与政局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时局的变动。
示例二:选择:图2和图3
论题:社会主要思潮影响女性发型变化
阐释: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式教育的发展等,传播了革命、民主、平等、自由等先进思想。随着女性接受教育、进入社会,及五四运动的影响,民国女性独立意识不断提高,因而1920——1930年女性流行剪短发、留“前刘海”,彰显独立、个性之美。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充分肯定劳动的作用,在这一思潮影响下,劳动者拥有了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改变国家命运的夙愿。这一思潮影响了当时女性的着装与发型,1950——1960年女性的主流发型为麻花辫,简朴且适宜生产劳动,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女性阳光、向上、热爱劳动的时代风貌。
总之,社会主流思相推动社会发展,女性发型体现了主流思想影响下的审美情趣。
示例三:选择:图3和图4
论题: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妇女发型折射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阐释:建国初期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为巩固新生政权,国家的建设迫切需要各阶层的普遍参与,政府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宣传节俭朴素、崇尚劳动。这一时期女性的主流发型为麻花辫,简朴且适宜生产劳动,以独立劳动者身份走向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多元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妇女发型走向个性化、多元化,体现新社会风尚、世界潮流。因此80年代日本影星山口百惠的发型成为国人时兴的发型范本。
总之,发型是特定时代精神风貌的体现,恪上了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印记。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首先,根据设问,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发型特色进行组合,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提炼相应论题,如:图1和图2组合,可提炼论题:政局变动影响妇女发型变化;图2和图3组合,可提炼论题:社会主要思潮影响女性发型变化;图3和图4组合,可提炼论题: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妇女发型折射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阐述,如:政局变动影响妇女发型变化。1644年,满清入关,逐步建立全国的统治,在发式上为彰显满人的统治地位,要求满族妇女发型保留具有民族特色的“旗头”并禁止满人效汉人服饰、发式;“汉族妇女继续保留汉人发式。该时期出现多元的发式,一方面折射了王朝更替与政权变换,另一方面则充分体现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建立,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与近代化进程加快,都市女子发式受其时局,朝着明快、简洁的方向发展,女子时兴剪发。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女权主义倡导男女权平等,女子剪发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24年国民大革命开启,它既是带有强烈政治诉求的军事战争,又是剧烈的社会解放运动,革命军北伐的进行,民众的积极性被彻底地调动,夹杂着革命道义的女子剪发又成为风潮。1920——1930年的民国女性,尤其在各大城市,其发型完成了从依附父权走向独立自主的形象蜕变。
社会主要思潮影响女性发型变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式教育的发展等,传播了革命、民主、平等、自由等先进思想。随着女性接受教育、进入社会,及五四运动的影响,民国女性独立意识不断提高,因而1920——1930年女性流行剪短发、留“前刘海”,彰显独立、个性之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充分肯定劳动的作用,在这一思潮影响下,劳动者拥有了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改变国家命运的夙愿。这一思潮影响了当时女性的着装与发型,1950——1960年女性的主流发型为麻花辫,简朴且适宜生产劳动,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女性阳光、向上、热爱劳动的时代风貌。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妇女发型折射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为巩固新生政权,国家的建设迫切需要各阶层的普遍参与,政府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宣传节俭朴素、崇尚劳动。这一时期女性的主流发型为麻花辫,简朴且适宜生产劳动,以独立劳动者身份走向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多元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妇女发型走向个性化、多元化,体现新社会风尚、世界潮流。因此80年代日本影星山口百惠的发型成为国人时兴的发型范本。
最后,对提炼的论题进行总结升华,再次说明论题的准确性,如:总之,一定时期妇女发型折射了一定时期下的制度与政局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时局的变动;总之,社会主流思相推动社会发展,女性发型体现了主流思想影响下的审美情趣;总之,发型是特定时代精神风貌的体现,恪上了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印记。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