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四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孔子说: “君子以义为质,礼以成之。”孟子说: “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这反映出,他们( )
A. 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B. 强调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C. 主张维护三代政治模式 D. 得到各诸侯国普遍重视
2. 1923—1926年,《新青年》杂志共出季刊与不定期刊9期,发文113篇,其中译文41篇,占总数的36%。从翻译群体来看,留法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32%,留苏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52%。在这些译文当中,列宁著作译文9篇,斯大林译文4篇,其余译文主要涉及反映苏俄的具体情况以及列宁、斯大林思想和关注中国革命问题等方面。这说明《新青年》在当时( )
A. 促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B. 推动了青年界学术问题的探讨
C. 深刻反思新文化运动启蒙的不足 D.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3. 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流行的一种思潮。学者任鸿隽说: “一国国政之整紊,与人民生计之苦乐,与科学家之数成正比。”蔡元培也呼应道: “欲救吾族之沦胥,必以提倡科学为关键。”这说明科学教育思潮( )
A. 普及了民主与科学理念 B. 体现了全盘西化的特点
C.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D. 承担了特定的历史使命
4. 位于土耳其境内的卡塔·于育克遗址距今约8000年左右。考古学者在该遗址发现陶罐、皮革、石制和金属的工具、木刻、地毯和珠宝等物品。这一考古发现可印证该地区( )
A. 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B. 存在一定社会分工
C. 最早从事农业生产 D. 商业贸易繁荣发展
5. 苏格拉底与好友克里同争辩是否应越狱时指出,“不要太顾虑大众的意见”,“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守与我们对什么是正义的、值得过的生活达成的协议”。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
A. 强调自由与美德的崇高价值 B. 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精神
C. 主张政治精英管理国家事务 D. 批判直接民主的非正义性
6. 美洲的玛雅人、阿滋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但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美洲各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B. 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共通性
C. 美洲文明深受欧亚大陆文明的影响 D. 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相似性
7.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罗马—拜占庭文化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启蒙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那么,无视东方各民族人民—中国人……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该学者的主张( )
A. 折射出世界各民族开放的对外政策 B. 旨在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待人类文明
C. 印证了古代亚欧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D. 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其历史作用
8. 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而另一支——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将小麦带入中国。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 对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B. 加剧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不平等性
C. 对所到地区的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D. 创建的种姓制度阻碍印度社会发展
9. 如表是某大洲15—19世纪居民人种变化估计数值。通过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你认为该大洲最有可能是( )
时间 白人 混血人种 原住民
1490年 0 0 50000000
1570年 138000 25000 9700000
1650年 725000 644000 9105000
1852年 1319000 6252000 8211300
A. 亚洲 B. 欧洲 C. 非洲 D. 美洲
10.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关于劳动力的流动说法错误的是( )
A. 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开始于二战以后
B. 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C.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D. 20世纪90年代,南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11. 如图为2021年2月西安东郊月登阁唐墓中出土的一件角杯,命名为“唐三彩胡人角杯”。角杯长11.6厘米,造型灵动,色彩华美,图案鲜明,具有明显的“神人合一”的特点。经反复探寻、求教学者、考证比对,发现该件角杯是古希腊神话中“小海神”特里同(Triton)的艺术造型。这一发现( )
A. 反映亚历山大东征开启希腊化时代 B. 证明唐代中国与希腊已有直接联系
C. 是西方艺术元素传播到中国的物证 D. 说明唐代工匠已熟知希腊神话故事
12. 在13世纪以后,中东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宫廷画中均能在显要位置看到中国瓷器的地位。同样,从16世纪开始,在欧洲许多油画作品中也能看到瓷器的影子。这说明以瓷器为载体的海外贸易( )
A. 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B. 使中国成为近代世界贸易中心
C. 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习惯 D. 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河
13. 1983年某公司的多国团队研发出一种液体洗涤剂在美国和日本同时发售,在产品名称上则使用了不一样的名称。这一做法( )
A. 体现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反映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C. 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全球化 D. 表明了跨国公司的兴盛
14.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以前,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对古希腊影响较大;公元前323年之后,亚历山大征服过的广大地区,出现了持续长达300年的“希腊化时代”。由此可见,古代( )
A. 文明地域性特征尤为明显 B. 亚非欧文明的交流从未间断
C. 文明中心逐渐向西欧转移 D. 世界区域文明曾经长期互动
15. 亨廷顿说:“世俗主义者真纳成为把伊斯兰教作为巴基斯坦国基础的热情倡导者。盎格鲁化的李光耀学会了汉语普通话,并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儒教促进者。信仰基督教的锡兰政治家班达拉奈克皈依了佛教并求助于僧伽罗民族主义。”这说明,西方文化的扩张( )
A. 受到非西方国家的顽强抵抗 B. 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边缘化
C. 未能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 体现了近代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16. 1920年年底,李大钊说:“这些唯心的解释的企图,都一一的失败了……(唯物史观)这种历史的解释方法不求其原因于心的势力,而求之于物的势力,因为心的变动常是为物的环境所支配。”这从侧面反映出李大钊( )
A. 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B. 仍坚持唯心主义观点
C. 理性地对待西方文明 D. 找到了中国落后根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 [中西绘画与艺术发展]
材料一 中国山水画家群体由士大夫或文人组成,画家们重“立意”,追求超然于世。笔墨技法中以形写神、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山水景致是画家心中之景,形的精准与否,却不是关键,更多的是作者个人情怀体现的载体。黄公望曾言“不以刻画真山真水为目的,即使描写一石一木,也不能被笔墨所约束,不能失去文人的气派。”线条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画中被赋予生命与个性特征,是山水画家表达景物与抒情的必要手段。山水画家善于运用各种线条与各式皴(cūn)法塑造山石特性,大胆运用空白、突出主体,借助观者联想与想象自由发挥。
——摘编自黄宏《浅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差异》
材料二 西方艺术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需要真实的再现自然。受此影响,早期西方风景画家在作画时,选择忠实的再现自然,画其所见之景,感受自然之美,遵守科学、合理、写实的法则。在西方画家看来,艺术之美在于真实,感情则是对真实性的补充。同时为了更真实的再现自然,画家们痴迷于研究透视、色彩、光影,并运用油画材料的特性和技法,逐步深入的将各种造型因素在画面上体现出来。通过科学的绘画分析、程式化的构图、准确的线条块面、务实的笔触、浓烈的色彩、微妙的光影变化真实再现自然风景。
——摘编自方苹《中西传统绘画特点的异同与其背后原因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推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因素,并简析山水画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不同。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西书院·融合中西
材料 1836年,林乐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1853年,林乐知皈依基督教,后成为新教传教士。1860年,他抵达上海传教。1881年,林乐知了解到从1869年开始的往美国派遣中国幼童留学生差不多都中止了,为此,他决定筹办一所“中西文化融合”的学校。1881年林乐知在上海首先开办了中西书院的第一分院。1882年又在上海开设了第二分院,主要是由传教士授课。“西国善士共助洋六万一千零十三元八角,劝募中国官绅富商,乐助洋一千四百零四元”。开办当年,学校里的学生人数就超过了200,“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毫无例外地来自上海的上等家庭”。书院在课程设置上,“习西学以达时务,尤宜兼习中学以博科名”,同时,有关宗教方面的传授在中西书院的课程安排里是居核心地位的。至1894年,仅北洋大臣李鸿章属下的电报局、武备学堂等机构中就有中西书院的毕业生200多人。
——摘编自刘楠《林乐知与中国近代教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林乐知在上海成功开办中西书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西书院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美国教会掀起向海外传教的热潮,很多传教士在自己传教地区建立教会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教育。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既然上帝选择了美国,美国就有向世界传播自身文明的天赋使命,用美国的民主自由去改造世界。在拉丁美洲诸多国家里,教育的控制权都属于国家。传教士组建美国学校之初,所有教师都由传教士担任,以培养出更多教徒。学习课程都照搬美国本土。二战前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美国学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课程内容也从单一的语言课程、神学课程、美国本土课程扩大到了拉美国家历史、地理、公民学等。在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英语虽然不是教学语言,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拉美的美国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日渐增多,相互了解的需求增多,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对拉美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渗透,被包装在“慷慨”的教育援助中。曾任国防部长助理的罗伯特·布卢姆认为:“为了有效地执行我们的国家政策,对有关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为了使我们的政策有效,这种环境也是我们必须加以影响的要素之一。”
——摘编自王金兰《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前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今杜甫像对比图
图片说明:左图出自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历代古人像赞》。右图为1959年近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所绘。
圆腰大腹为传统国人眼中的男性之美,近代对男性形体的审美不断“瘦化”。西方打开中国大门之后,崇尚运动的西人身形矫健开始给国人带来警醒,国人逐渐认识到“身体强,则思想强;二者强,则国家强”。在近代的革命报刊中,资本家和地主在漫画中变成了肥腰大腹的形象,农民则都是瘦腰体弱的形象。
提取材料相关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四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孔子说: “君子以义为质,礼以成之。”孟子说: “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路,出入是门也。”这反映出,他们( )
A. 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B. 强调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C. 主张维护三代政治模式 D. 得到各诸侯国普遍重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主要阐述了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义是礼的本质,孔子和孟子的观点体现了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一致认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迫切性,B项正确;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不符合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A项;材料信息主要强调的是“礼”“义”,而不是维护三代政治模式,排除C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不符合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不可能得到各诸侯国普遍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
2. 1923—1926年,《新青年》杂志共出季刊与不定期刊9期,发文113篇,其中译文41篇,占总数的36%。从翻译群体来看,留法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32%,留苏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52%。在这些译文当中,列宁著作译文9篇,斯大林译文4篇,其余译文主要涉及反映苏俄的具体情况以及列宁、斯大林思想和关注中国革命问题等方面。这说明《新青年》在当时( )
A. 促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B. 推动了青年界学术问题的探讨
C. 深刻反思新文化运动启蒙的不足 D.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从材料“在这些译文当中,列宁著作译文9篇,斯大林译文4篇,其余译文主要涉及反映苏俄的具体情况以及列宁、斯大林思想和关注中国革命问题等方面”可知,1923—1926年,《新青年》的季刊和不定期刊中,关于列宁和苏联情况的译文最多,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项正确;促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是遵义会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留苏群体译文及介绍苏俄情况的文章在《新青年》杂志中数量增加,无法体现《新青年》对学术问题的“探讨”,排除B项;材料介绍的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情况,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能得知新文化运动启蒙不足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 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流行的一种思潮。学者任鸿隽说: “一国国政之整紊,与人民生计之苦乐,与科学家之数成正比。”蔡元培也呼应道: “欲救吾族之沦胥,必以提倡科学为关键。”这说明科学教育思潮( )
A. 普及了民主与科学理念 B. 体现了全盘西化的特点
C.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D. 承担了特定的历史使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欲救吾民族之沦胥,提倡科学为关键”,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时期,力倡“科学救国”主张,科学教育思潮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担负起拯救国家民族的重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教育思潮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无法说明“普及了民主与科学理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教育思潮担负着启蒙、救国的重任,不属于全盘西化,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五四运动开始于1919年,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 位于土耳其境内的卡塔·于育克遗址距今约8000年左右。考古学者在该遗址发现陶罐、皮革、石制和金属的工具、木刻、地毯和珠宝等物品。这一考古发现可印证该地区( )
A. 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B. 存在一定社会分工
C. 最早从事农业生产 D. 商业贸易繁荣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8000年左右(卡塔·于育克)。根据材料可知,在卡塔·于育克遗址发现陶罐、皮革、石制和金属的工具、木刻、地毯和珠宝等物品,这些物品的制造反映了当时存在一定社会分工,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在卡塔·于育克遗址发现陶罐、皮革、石制和金属的工具、木刻、地毯和珠宝等物品,不能说明该地区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排除A项;材料中的“陶罐、皮革、石制和金属的工具、木刻、地毯和珠宝等物品”不属于农业生产工具,不能得出“最早从事农业生产”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品交换,不能说明商业贸易繁荣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5. 苏格拉底与好友克里同争辩是否应越狱时指出,“不要太顾虑大众的意见”,“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守与我们对什么是正义的、值得过的生活达成的协议”。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
A. 强调自由与美德的崇高价值 B. 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精神
C. 主张政治精英管理国家事务 D. 批判直接民主的非正义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希腊时期(雅典)。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注重正义和注重与值得过的生活达成协议,这反映了他具有理性主义精神,B项正确;材料强调正义的价值,而不是自由,排除A项;苏格拉底主张正义等价值理念,未涉及政治精英管理国家和批判直接民主,排除CD项。故选B项。
6. 美洲的玛雅人、阿滋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但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美洲各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B. 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共通性
C. 美洲文明深受欧亚大陆文明的影响 D. 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相似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美洲、欧亚地区)。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文明独立发展,但美洲文明“但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与欧亚大陆的文明存在着共同的特点,这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共通性,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文明独立发展,没有深受亚洲大陆文明影响,排除A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明发展的相似性,而非人类文明起源的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B项。
7.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罗马—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启蒙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那么,无视东方各民族人民—中国人……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该学者的主张( )
A. 折射出世界各民族开放的对外政策 B. 旨在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待人类文明
C. 印证了古代亚欧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D. 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其历史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罗马-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化启蒙、文艺复兴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可知,该学者对欧洲人、东方各族人民以及阿拉伯人在人类历史上的贡献都予以肯定,这说明其肯定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其历史作用,D项正确;世界各民族开明的对外政策不符合史实,且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以国际视野来看待人类文明,而是肯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排除B项;对亚欧不同民族文明的肯定,并不能印证古代亚欧统治范围的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8. 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而另一支——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将小麦带入中国。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 对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B. 加剧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不平等性
C. 对所到地区的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D. 创建的种姓制度阻碍印度社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概括可知: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对黄河文明产生过影响”,反映印欧人的迁徙对中国和印度产生了重要影响,C项正确; 没有与其他地方的对比,得不出“最为深远”的结论,排除A项;吐火罗人属于自然迁徙不属于征服,排除B项;创建的种姓制度阻碍印度社会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 如表是某大洲15—19世纪居民人种变化的估计数值。通过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你认为该大洲最有可能是( )
时间 白人 混血人种 原住民
1490年 0 0 50000000
1570年 138000 25000 9700000
1650年 725000 644000 9105000
1852年 1319000 6252000 8211300
A 亚洲 B. 欧洲 C. 非洲 D. 美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早期殖民扩张,大量的欧洲人来到美洲,通过黑奴贸易,非洲的黑人被掳掠到美洲,所以原住民人数不断减少而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的大洲应该是美洲,D项正确;亚洲、欧洲和非洲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关于劳动力的流动说法错误的是( )
A. 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开始于二战以后
B. 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C.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D. 20世纪90年代,南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来源地,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开始,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如图为2021年2月西安东郊月登阁唐墓中出土的一件角杯,命名为“唐三彩胡人角杯”。角杯长11.6厘米,造型灵动,色彩华美,图案鲜明,具有明显的“神人合一”的特点。经反复探寻、求教学者、考证比对,发现该件角杯是古希腊神话中“小海神”特里同(Triton)的艺术造型。这一发现( )
A. 反映亚历山大东征开启希腊化时代 B. 证明唐代中国与希腊已有直接联系
C. 是西方艺术元素传播到中国的物证 D. 说明唐代工匠已熟知希腊神话故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由材料“唐墓中出土‘唐三彩胡人角杯’具有明显的‘神人合一’的特……是古希腊神话中‘小海神’特里同(Triton)的艺术造型”可知,唐墓出土的唐三彩将希腊小海神特里同造型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是西方艺术元素传播到中国的物证,C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开启希腊化时代”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唐代中国与希腊已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唐三彩“小海神”特里同(Triton)的艺术造型并不能说明唐代工匠熟知希腊神话故事,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在13世纪以后,中东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宫廷画中均能在显要位置看到中国瓷器的地位。同样,从16世纪开始,在欧洲许多油画作品中也能看到瓷器的影子。这说明以瓷器为载体的海外贸易( )
A. 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B. 使中国成为近代世界贸易中心
C. 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习惯 D. 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到16世纪的中国。材料“中东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宫廷画中均能在显要位置看到中国瓷器的地位”“在欧洲许多油画作品中也能看到瓷器的影子”体现的是以瓷器为载体的海外贸易扩大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A项正确;近代世界贸易中心是欧洲,排除B项;材料与改变欧洲人的生活习惯无关,排除C项;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启了东西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983年某公司的多国团队研发出一种液体洗涤剂在美国和日本同时发售,在产品名称上则使用了不一样的名称。这一做法( )
A. 体现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反映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C. 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全球化 D. 表明了跨国公司的兴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3年(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在产品名称上使用不一样的名称是为了照顾和利用当地的文化因素来促进产品的销售,这一做法体现出文化对于经济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排除A项;材料展示的是商品的销售,不是商品的生产,排除C项;材料是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跨国公司,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以前,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对古希腊的影响较大;公元前323年之后,亚历山大征服过的广大地区,出现了持续长达300年的“希腊化时代”。由此可见,古代( )
A. 文明地域性特征尤为明显 B. 亚非欧文明的交流从未间断
C. 文明中心逐渐向西欧转移 D. 世界区域文明曾经长期互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影响希腊,而亚历山大东征开启“希腊化时代”,埃及和两河流域又长期受到希腊文化的熏染,可见,古代世界区域文明曾长期互动,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而不是文明区域性特征,排除A项;材料显示的是地中海区域文明的相互影响,而不是亚非欧文明不间断的交流,排除B项;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亨廷顿说:“世俗主义者真纳成为把伊斯兰教作为巴基斯坦国基础的热情倡导者。盎格鲁化的李光耀学会了汉语普通话,并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儒教促进者。信仰基督教的锡兰政治家班达拉奈克皈依了佛教并求助于僧伽罗民族主义。”这说明,西方文化的扩张( )
A. 受到非西方国家的顽强抵抗 B. 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边缘化
C. 未能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 体现了近代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西方)。根据材料可知,巴基斯坦、新加坡和锡兰等国都曾被西方殖民侵略或文化输出,但他们最终都自主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文化类型,这说明西方文化的扩张并未能抹杀被侵略国家文化多样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顽强抵抗,材料中的真纳、李光耀、班达拉奈克都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其他地区文化的边缘化,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西方文化对非西方国家的扩张,并不能体现双向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920年年底,李大钊说:“这些唯心的解释的企图,都一一的失败了……(唯物史观)这种历史的解释方法不求其原因于心的势力,而求之于物的势力,因为心的变动常是为物的环境所支配。”这从侧面反映出李大钊( )
A. 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B. 仍坚持唯心主义观点
C. 理性地对待西方文明 D. 找到了中国落后根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由材料中“(唯物史观)这种历史的解释方法”“心的变动常是为物的环境所支配”等信息可知,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唯物主义观点,这说明他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A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 [中西绘画与艺术发展]
材料一 中国山水画家群体由士大夫或文人组成,画家们重“立意”,追求超然于世。笔墨技法中以形写神、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山水景致是画家心中之景,形的精准与否,却不是关键,更多的是作者个人情怀体现的载体。黄公望曾言“不以刻画真山真水为目的,即使描写一石一木,也不能被笔墨所约束,不能失去文人的气派。”线条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画中被赋予生命与个性特征,是山水画家表达景物与抒情的必要手段。山水画家善于运用各种线条与各式皴(cūn)法塑造山石特性,大胆运用空白、突出主体,借助观者联想与想象自由发挥。
——摘编自黄宏《浅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差异》
材料二 西方艺术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需要真实的再现自然。受此影响,早期西方风景画家在作画时,选择忠实的再现自然,画其所见之景,感受自然之美,遵守科学、合理、写实的法则。在西方画家看来,艺术之美在于真实,感情则是对真实性的补充。同时为了更真实的再现自然,画家们痴迷于研究透视、色彩、光影,并运用油画材料的特性和技法,逐步深入的将各种造型因素在画面上体现出来。通过科学的绘画分析、程式化的构图、准确的线条块面、务实的笔触、浓烈的色彩、微妙的光影变化真实再现自然风景。
——摘编自方苹《中西传统绘画特点的异同与其背后原因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推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因素,并简析山水画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不同。
【答案】(1)因素:儒家、道教、佛教思想的影响;文人雅士借景抒情,表达个人情怀。
价值: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丰富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不同:文化内涵上:中国山水画受儒、道、佛的影响,西方风景画受基督教影响;表现方式上:中国山水画以线条为主要手段,西方风景画表现手法复杂化;价值观念上:中国山水画寓情于景,是画家情感的载体,西方风景画强调艺术审美,具有科学性;绘画特点上:中国山水画以形传神,西方风景画注重写实;画家主体上:中国山水画以士大夫、文人为主;西方风景画多为职业画家。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因素:结合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可分析出儒家、道教、佛教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作者个人情怀体现的载体”可分析出文人雅士借景抒情,表达个人情怀。
价值:结合传统文化的传承可分析出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丰富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中古西欧。不同:文化内涵上:根据材料“西方艺术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可分析出中国山水画受儒、道、佛的影响,西方风景画受基督教影响;表现方式上:根据材料“线条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视、色彩、光影,并运用油画材料的特性和技法”可分析出中国山水画以线条为主要手段,西方风景画表现手法复杂化;价值观念上:根据材料“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西方画家看来,艺术之美在于真实,感情则是对真实性的补充”可分析出中国山水画寓情于景,是画家情感的载体,西方风景画强调艺术审美,具有科学性;绘画特点上:根据材料“以形写神”、“更真实的再现自然”可分析出中国山水画以形传神,西方风景画注重写实;画家主体上:根据材料“中国山水画家群体由士大夫或文人组成”可分析出中国山水画以士大夫、文人为主,西方风景画多为职业画家。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西书院·融合中西
材料 1836年,林乐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1853年,林乐知皈依基督教,后成为新教传教士。1860年,他抵达上海传教。1881年,林乐知了解到从1869年开始的往美国派遣中国幼童留学生差不多都中止了,为此,他决定筹办一所“中西文化融合”的学校。1881年林乐知在上海首先开办了中西书院的第一分院。1882年又在上海开设了第二分院,主要是由传教士授课。“西国善士共助洋六万一千零十三元八角,劝募中国官绅富商,乐助洋一千四百零四元”。开办当年,学校里的学生人数就超过了200,“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毫无例外地来自上海的上等家庭”。书院在课程设置上,“习西学以达时务,尤宜兼习中学以博科名”,同时,有关宗教方面的传授在中西书院的课程安排里是居核心地位的。至1894年,仅北洋大臣李鸿章属下的电报局、武备学堂等机构中就有中西书院的毕业生200多人。
——摘编自刘楠《林乐知与中国近代教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林乐知在上海成功开办中西书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西书院影响。
【答案】(1)晚清幼童留美教育的中断;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中外人士的赞助和支持;上海是近代通商口岸,风气较为开放;课程设置符合实际需要(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求);林乐知的个人努力。
(2)有利于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培养了一批中西融合的人才,促进了教育近代化;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带有基督教传教的色彩,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一种方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往美国派遣中国幼童的留学生差不多都中止了”可得出晚清幼童留美教育中断;根据材料“西国善士共助洋六万一千零十三元八角,劝募中国官绅富商,乐助洋一千四百零四元”可得出中外人士的赞助和支持;根据材料“习西学以达时务,尤宜兼习中学以博科名”可得出课程设置符合实际需要;根据材料“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毫无例外地来自上海的上等家庭”及所学可得出上海是近代通商口岸,风气较为开放;根据材料“1881年”“仅北洋大臣李鸿章属下的电报局武备学堂等机构中就有中西书院的毕业生200多人”及所学可得出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求;综合中西学院开办的过程,可得出林乐知的个人努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西文化融合”“习西学以达时务,尤宜兼习中学以博科名”及所学可知,分别从对先进文化传播、对人才培养与教育近代化、对洋务运动开展等论述其积极影响,例如:利于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培养了一批中西融合的人才,促进了教育近代化;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根据材料“同时,有关宗教方面的传授在中西书院的课程安排里是居核心地位的”及所学可知,从基督教传教的意图与西方文化侵略角度,认识其消极影响,即带有基督教传教的色彩,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一种方式。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美国教会掀起向海外传教的热潮,很多传教士在自己传教地区建立教会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教育。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既然上帝选择了美国,美国就有向世界传播自身文明的天赋使命,用美国的民主自由去改造世界。在拉丁美洲诸多国家里,教育的控制权都属于国家。传教士组建美国学校之初,所有教师都由传教士担任,以培养出更多教徒。学习课程都照搬美国本土。二战前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美国学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课程内容也从单一的语言课程、神学课程、美国本土课程扩大到了拉美国家历史、地理、公民学等。在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英语虽然不是教学语言,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拉美的美国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日渐增多,相互了解的需求增多,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对拉美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渗透,被包装在“慷慨”的教育援助中。曾任国防部长助理的罗伯特·布卢姆认为:“为了有效地执行我们的国家政策,对有关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为了使我们的政策有效,这种环境也是我们必须加以影响的要素之一。”
——摘编自王金兰《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前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背景:历史渊源与传教士的影响;文化交流与价值观传播;为了抵制德国和日本的宣传活动,保护美国的文化利益,并促进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传播。
(2)特点:传教与教育相结合;通过教育进行文化渗透;利用教育抵制纳粹宣传。
影响:通过教育和文化宣传活动来抵制纳粹宣传,传播美国文化价值观,维护全球霸权;有助于美国了解拉美国家的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至二战前。背景:依据材料“19世纪初,美国教会掀起向海外传教热潮,很多传教士在自己传教地区建立教会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教育”可知,历史渊源与传教士的影响;依据材料“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既然上帝选择了美国,美国就有向世界传播自身文明的天赋使命,用美国的民主自由去改造世界”可知,文化交流与价值观传播;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信息可知,二战前,美国在拉美开办学校的目的之一是服务其全球战略,通过文化宣传活动来抵制纳粹在拉美的宣传活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至二战前。特点:依据材料“很多传教士在自己传教地区建立教会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教育”可知,传教与教育相结合;依据材料“对拉美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渗透,被包装在“慷慨”的教育援助中”可知,通过教育进行文化渗透;依据材料“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用教育抵制纳粹宣传。影响:依据材料“。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对拉美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渗透,被包装在“慷慨”的教育援助中”可知,通过教育和文化宣传活动来抵制纳粹宣传,传播美国文化价值观,维护全球霸权;依据材料“传教士组建美国学校之初,所有教师都由传教士担任,以培养出更多教徒。学习课程都照搬美国本土”可知,有助于美国了解拉美国家的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今杜甫像对比图
图片说明:左图出自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历代古人像赞》。右图为1959年近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所绘。
圆腰大腹为传统国人眼中的男性之美,近代对男性形体的审美不断“瘦化”。西方打开中国大门之后,崇尚运动的西人身形矫健开始给国人带来警醒,国人逐渐认识到“身体强,则思想强;二者强,则国家强”。在近代的革命报刊中,资本家和地主在漫画中变成了肥腰大腹的形象,农民则都是瘦腰体弱的形象。
提取材料相关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时代变迁推动人的形体审美的变化。
阐述:古代中国,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饥饿与营养不良普遍,所以在人的形体审美上推崇丰满肥壮,圆腰大腹为男性之美。近代以来,列强侵华引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西方崇尚运动的观念及矫健的西人形体也给国人带来警醒,国人逐渐形成身体强而思想强,进而推动国家强的认识,对男性形体审美出现了不断“瘦化”的趋向,重视人体力量之美。中华民族危机也推动社会对女子审美的变化,古代社会推崇女子小脚,维新派为了“强国保种”,大力倡导“天足”,放足之美的理念逐渐传播开来。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艺术作品对人的形体审美标准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的体魄相结合。
总结:一定时期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产物,透过不同时期社会对人的形体审美观念的变化,可以了解到时代的变迁。
其它论题
近现代救亡图存运动推动中国男性形体审美的变化。
政治立场影响艺术品中人的形体审美理念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类,时空是古代和近现代中国。首先,分析材料内容,一幅图片是明朝的杜甫画像,另一幅是现代画家画的杜甫,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西方打开中国大门之后,崇尚运动的西人身形矫健开始给国人带来警醒”可得出时代变迁推动人的形体审美的变化;其次,结合古代生产力、古人审美、近代民族危机加深、近代以来男性形体审美的变化、革命发展赋予身体形态的政治意义等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