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届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在广东已发现的数百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发掘出的石器形式多样:石斧分有段、有肩、长条形及梯形四种;石锛增加了有肩、有段、梯形几种;还有新出现的石镰、石刀和犁等工具。据此可知,当时广东( )
A. 原始人群凸显阶级分化 B. 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升
C. 社会组织能力明显增强 D. 民众的食物以种植为主
2.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很多秦律记载,其中有记载:“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了秦朝( )
A. 开辟文书治国先河 B. 严刑酷法巩固统治
C. 发展完善官僚政治 D. 规范行政管理制度
3. 汉成帝统治时期,丞相翟方进为首的儒生集团以儒家礼仪标准治国,打击政敌。公元前7年,火星与心星(古代星宿)相遇,世人迷信,认为不祥,称应该由大臣承担责任,于是汉成帝选择移祸翟方进,翟方进被迫自杀。汉成帝这一做法( )
A.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 促进了皇权与神权的结合 D. 推动了中央行政中枢的调整
4. 有学者考订了关中地区部分地名由来,其中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名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如南大康、北大康均是由于康居国人曾定居于此,以国命名而来;再如邱木村与鲜卑改汉姓有关。这类新地名的形成( )
A. 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 彰显了汉文化的包容力
C. 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 反映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5. 宋元时期,油菜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南宋《务本新书》记载:“十一月种油菜。稻收毕,锄田如麦田法。即下菜种,和水粪之,芟去其草,再粪之。雪压亦易长,明年初夏间,收子取油。”元代《农桑衣食撮要》也记载“九月种油菜,宜肥地种之,以水频浇灌,十月种则无根脚。”这表明,宋元时期( )
A. 农民兼顾土地养护和利用 B.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 出现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D. 榨油技术得到较大提升
6. 如表是唐、明、清三代统治者的部分言行。这能够反映出( )
唐朝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明朝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说,“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
清朝 康熙帝时拜孔子,编纂《康熙字典》;雍正帝时用汉人,行汉法;乾隆帝时编纂《四库全书》
A. “华夷之辨”观念的逐步强化 B. “多元一体”精神下的天下观
C. 农耕与游牧文明不断交融 D. 民族平等成为治国基本原则
7.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时期清廷把割地赔款看作是一种对外夷的犒赏性行动。鸦片战争对清廷主持的宗藩体系没有丝毫影响,清廷仍然是东亚国际体系的主持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 )
A. 瓦解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观念 B. 用条约体系取代了宗藩体系
C. 未能改变统治者的封闭与愚昧 D. 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8. 1861年英国商船从温州运载食盐至上海,1862年英国“珍珠号”商船又从泉州运载食盐到福州。对此清政府令温州、泉州等地“无论华洋商人贩运,均将船货扣留,一并入官”,同时照会英国驻华公使要求查办相关人员和船只。清政府的举措( )
A. 源于英国违背了已有条约体系 B. 意在扼杀太平天国运动
C. 符合开办民用企业的利益需求 D. 扭转了贸易逆差的现状
9. 1931年8月,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主席高敬亭发布布告,其中部分内容为“各地工农群众,赶快参加革命。实行抗租抗税,发动秋收斗争。消灭军阀混战,打倒地主豪绅。建立工农政府,快把地主田分。”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致力于废除土地私有制 B. 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发展
C. 应对民族战争的新形势 D. 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0. 1982年,北京首钢规定, “职工工资总额与实现利润按0.8:1挂钩浮动;企业计划内产品自销15%,超产产品全部自销,承包期限15年”。这些规定旨在( )
A. 提高职工收入 B. 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C. 增强企业活力 D.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1. 洪水神话是以洪水为主题的神话故事,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如犹太人《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神话,古印度《摩奴传》中的洪水故事,中国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传说等等。其比较普遍的程式为:人的罪恶—洪水惩罚一人类再生。下列对洪水神话解读正确的是( )
A. 神话故事完全不具备史学价值 B. 人类文明的产生具有相通性
C. 东西方早期洪水神话具有共性 D. 古代文明具有多元性特点
12. 在印加帝国,皇帝被认为是土地最高所有者,他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 )
A. 遏止土地兼并现象 B. 保障国家财源稳定
C.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 集权统治长治久安
13. 1643年,英国政治家菲利浦·亨顿在《论君主制》中提出,英格兰的立法权一定要源于君主、贵族、平民三个等级,而要确保这种混合体制的稳定性,“必须寻求一种一定是授予君主的权力,这种权力不过于强大,不致摧毁这种混合;但也不是过于徒有虚名以致摧毁了君主制”。该主张( )
A. 否认了议会掌握立法权的资格 B. 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 论证了保留政治传统的合理性 D.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
14. 17世纪以来,英国的济贫院可以在院外对流浪者、失业者提供救济;19世纪30年代末以后,英国停止了济贫院外的救济活动,济贫院也逐渐成为了鳏寡孤独、丧失劳动能力者的收容所。这一变化( )
A. 使得获取救济成为公民权利 B. 适应了工业革命需要
C. 进一步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 缩小了福利国家规模
15. 独立后的拉美地区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如墨西哥在1824—1848年间发生了200多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玻利维亚在74年中发生过60次革命,同时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如1879—1883年的太平洋战争等。这主要是因为( )
A. 地缘政治引发区域性冲突 B. 人民群众不断追求政治权利
C. 考迪罗军事独裁体制影响 D. 拉美社会广泛存较大差异
16. 2015年12月,由中国提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首次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除巴西等新兴经济实体外,欧洲也掀起了“亚投行热”。这表明( )
A. 国际经济新秩序基本确立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辉煌
C. 国际格局发生根本性变革 D. 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共识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首设《循吏传》,列于类传之首。《史记·循吏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5位循吏。
循吏 《史记·循吏传》的记载
齐国孙叔敖 其政“施教导民”“政缓禁止”,其人“三相楚而心愈卑”,其为治“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百姓“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郑国子产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挚,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
鲁国相公仪休 拒收遗鱼, “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楚国相石奢 竖直廉正,无所阿避
晋国法官李离 “过听杀人”,以身“正国法”
材料二 元代修的《宋史·循吏传》人物铨选, “抚子之长……尽其平生”,如程师孟“累领剧镇”,先后出任过南康军、楚州、洪州及青州等地知州;崔立则前后历知十余州。在“循名责实”原则下,以考课优异,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入传。如赵尚宽“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阪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高赋继赵尚宽之后知唐州,两任期满时, “田增辟三万一千三百余顷,户增万一千三百八十,岁益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
——摘编自牛子晗《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界定循吏的标准,并分析影响其推崇循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史记》到《宋史》循吏人物铨选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7年,熟习外文的林钺被聘为美国中文翻译到美国旅居一年。归国后,他将所见所闻写进了《西海纪游草》,成为“近代中国人用来测量外部世界大海的第一只贝壳”。王韬有两年多的欧洲漫游生活,又应日本友人之邀“作东瀛之游”,留下了两部纪行之书,即《漫游随录》和《扶桑游记》。1872~1875年,詹天佑等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风气一开,到海外修学旅游的人渐渐增多,其中既有公费,也有自费,至五四运动时人数达4万多人。修学旅游的目的地,按照时间的先后分别是:洋务运动时期到欧美;20世纪初多赴日本;清末民初赴美达到高潮;五四运动时期多为法国。清政府于1868年向西方国家派出了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旅游团,先后游历美国、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西班牙等国。清政府第一次派政府官员出国进行科技考察旅游始于1879年。在“欧游”的20多个月中,徐建寅参观、考察了80多个工厂和其他科技单位,近200项工艺、设备、管理方法,留下了一部堪称科技考察报告的《欧游杂录》。同时,徐建寅欧洲之行的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订购铁甲”,即装甲战列舰,系当时海军的主力舰种。1887年,清政府指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被保荐的75人进行考试,取28名,皇帝朱笔圈出12人分赴东、西两洋旅游。第一名傅云龙于1887年9月出游,参观游览了日本、美国、加拿大、秘鲁、巴西、古巴等国,用图和表的方式分别记述各国国纪、职官、外交、政事、文学、兵制、考工、河渠等状况。1903年张之洞等根据慈禧太后的指示,拟定了奖励政府官员出国旅游的办法,规定“游历之宗旨,以能考察其内政、外交、海陆军备、农工商各项实业,及其章程办法为要义”。
——摘编自马晓京《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因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有: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仆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它国家得以加入上述宣言。
——摘编自陈海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纲领——《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美国就督促苏联尽快对日参战。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大国签署了《雅尔塔协定》,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苏联对日宣战。其条件是:1.外蒙古的现状需予维持;2.日俄战争前俄国的权益需予恢复,这包括: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的优先权;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还苏联。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家宣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雅尔塔协定》的内容。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的外交历程新中国外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其实践内容极为丰富,其经验启示十分宝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六大特点:一是始终坚决捍卫和有序拓展国家利益;二是始终追求和平外交政策,探索和平发展道路;三是顺应时代潮流、伸张国际正义和履行国际责任三位一体;四是坚持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五是外交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目标明确,涉台、涉藏、涉疆外交地位突出;六是新中国外交逐步走向全方位、全领域,外交制度、决策机制不断加强、规范和完善。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外交的特点”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2024届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在广东已发现的数百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发掘出的石器形式多样:石斧分有段、有肩、长条形及梯形四种;石锛增加了有肩、有段、梯形几种;还有新出现的石镰、石刀和犁等工具。据此可知,当时广东( )
A. 原始人群凸显阶级分化 B. 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升
C. 社会组织能力明显增强 D. 民众的食物以种植为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石斧分有段、有肩、长条形及梯形四种;石锛增加了有肩、有段、梯形几种;还有新出现的石镰、石刀和犁等工具”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广东地区生产工具得到极大改进,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原始人群中阶级分化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是交代了遗址内发掘出来的器物的情况,无法得出社会组织能力增强的结论,排除C项;虽然遗址内出土了一些有关于农业生产的工具,但据此无法断定种植成为民众食物的主要来源,排除D项。故选B项。
2.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很多秦律的记载,其中有记载:“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了秦朝( )
A. 开辟文书治国先河 B. 严刑酷法巩固统治
C. 发展完善官僚政治 D. 规范行政管理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竹简中的秦律对文书的使用和传递进行了严格的管理,D项正确;秦朝是以法家思想治国,不是文书治国,排除A项;材料反映对文书的使用规定,未涉及刑法的严酷,排除B项;材料涉及文书制度,未涉及官僚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
3. 汉成帝统治时期,丞相翟方进为首儒生集团以儒家礼仪标准治国,打击政敌。公元前7年,火星与心星(古代星宿)相遇,世人迷信,认为不祥,称应该由大臣承担责任,于是汉成帝选择移祸翟方进,翟方进被迫自杀。汉成帝这一做法( )
A.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 促进了皇权与神权的结合 D. 推动了中央行政中枢的调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汉成帝统治时期,丞相翟方进为首的儒生集团以儒家礼仪标准治国,打击政敌。……于是汉成帝选择移祸翟方进,翟方进被迫自杀。”及所学可知,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意在通过儒家思想约束君权。汉成帝时期,丞相翟方进为首的儒生集团打击政敌,说明此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最终,翟方进因为天象被迫自杀,此做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便于皇帝全面控制朝政,B项正确;该做法并未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皇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行政中枢调整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4. 有学者考订了关中地区部分地名的由来,其中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名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如南大康、北大康均是由于康居国人曾定居于此,以国命名而来;再如邱木村与鲜卑改汉姓有关。这类新地名的形成( )
A. 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 彰显了汉文化的包容力
C. 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 反映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由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关中地区出现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名和村名,这些名称的形成与少数民族在当地定居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地名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趋势,D项正确;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并不是由地名推动的,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汉文化的包容力,强调的是民族特色的地名,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并立,没有推动国家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5. 宋元时期,油菜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南宋《务本新书》记载:“十一月种油菜。稻收毕,锄田如麦田法。即下菜种,和水粪之,芟去其草,再粪之。雪压亦易长,明年初夏间,收子取油。”元代《农桑衣食撮要》也记载“九月种油菜,宜肥地种之,以水频浇灌,十月种则无根脚。”这表明,宋元时期( )
A. 农民兼顾土地养护和利用 B.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 出现一年两熟耕作制度 D. 榨油技术得到较大提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务本新书》中详细记录了油菜的种植方法,同时也记录了在种植油菜时如何保持土地的肥力,表明宋元时期农民兼顾土地养护和利用,A项正确;材料的意思是油菜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但是未说明其他农作物的状况,无法看出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排除B项;根据材料“十一月种油菜,……明年初夏间,收子取油”可知油菜是一年一熟,排除C项;材料陈述的是油菜的种植方法,同时也记录了在种植油菜时如何保持土地的肥力,材料未提及榨油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6. 如表是唐、明、清三代统治者的部分言行。这能够反映出( )
唐朝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明朝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说,“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
清朝 康熙帝时拜孔子,编纂《康熙字典》;雍正帝时用汉人,行汉法;乾隆帝时编纂《四库全书》
A. “华夷之辨”观念的逐步强化 B. “多元一体”精神下的天下观
C. 农耕与游牧文明不断交融 D. 民族平等成为治国基本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表明了自己对待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态度,“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也表明了朱元璋视少数民族为一家人的态度,清朝的皇帝更是祭拜孔子,任用汉人、行汉法,凡此种种都表明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并没有区别看待少数民族,都视少数民族为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体现了“多元一体”精神下的天下观,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在强调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并不是“华夷之辨”观念的逐步强化,排除A项;少数民族并不都是游牧文明,排除C项;材料只是在强调封建王朝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并未涉及治国的基本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7.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时期清廷把割地赔款看作是一种对外夷的犒赏性行动。鸦片战争对清廷主持的宗藩体系没有丝毫影响,清廷仍然是东亚国际体系的主持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 )
A. 瓦解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观念 B. 用条约体系取代了宗藩体系
C. 未能改变统治者的封闭与愚昧 D. 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犒赏性行动”“清廷仍然是东亚国际体系的主持者,而不是一个国家”等可知,清廷在鸦片战争前后,清廷“天朝上国”观念并未改变,统治者仍然封闭和愚昧,C项正确;材料表明鸦片战争未能改变统治者的封闭与愚昧,瓦解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观念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此时条约体系并未完全取代宗藩体系,排除B项;材料表明鸦片战争未能改变统治者的封闭与愚昧,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8. 1861年英国商船从温州运载食盐至上海,1862年英国“珍珠号”商船又从泉州运载食盐到福州。对此清政府令温州、泉州等地“无论华洋商人贩运,均将船货扣留,一并入官”,同时照会英国驻华公使要求查办相关人员和船只。清政府的举措( )
A. 源于英国违背了已有条约体系 B. 意在扼杀太平天国运动
C. 符合开办民用企业的利益需求 D. 扭转了贸易逆差的现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1862年英国‘珍珠号’商船又从泉州运载食盐到福州”“无论华洋商人贩运,均将船货扣留,一并入官”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虽然福州已经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但泉州并没有开放,英国商船到泉州贸易违背了已有的条约体系,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商船的贸易,与扼杀太平天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此时期清政府尚未开办民用企业,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对一艘商船的扣押,不能整体反映贸易的情况,不能体现扭转了贸易逆差,排除D项。故选A项。
9. 1931年8月,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主席高敬亭发布布告,其中部分内容为“各地工农群众,赶快参加革命。实行抗租抗税,发动秋收斗争。消灭军阀混战,打倒地主豪绅。建立工农政府,快把地主田分。”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致力于废除土地私有制 B. 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发展
C. 应对民族战争的新形势 D. 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1年8月(中国)。根据材料“各地工农群众,赶快参加革命。实行抗租抗税,发动秋收斗争。消灭军阀混战,打倒地主豪绅。建立工农政府,快把地主田分。”该政策颁布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其统治区实行新的土地政策,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D项正确;“快把地主田分”政策下,仍然坚持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国民革命于1927年结束,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根据材料中“消灭军阀混战,打倒地主豪绅”,可知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82年,北京首钢规定, “职工工资总额与实现利润按0.8:1挂钩浮动;企业计划内产品自销15%,超产产品全部自销,承包期限15年”。这些规定旨在( )
A. 提高职工收入 B. 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C. 增强企业活力 D.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据材料“职工工资总额与实现利润按0.8:1挂钩浮动;企业计划内产品自销15%,超产产品全部自销,承包期限15年”,可知20世纪80年代国企改革,目标是搞活企业,C项正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增强企业活力,不是单纯提高职工收入,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洪水神话是以洪水为主题的神话故事,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如犹太人《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神话,古印度《摩奴传》中的洪水故事,中国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传说等等。其比较普遍的程式为:人的罪恶—洪水惩罚一人类再生。下列对洪水神话解读正确的是( )
A. 神话故事完全不具备史学价值 B. 人类文明的产生具有相通性
C. 东西方早期洪水神话具有共性 D. 古代文明具有多元性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依据材料可知,东西方的洪水神话故事具有共性,有比较普遍的程式,C项正确;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古时候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对于研究早期人类思想体系具有很重要的史学意义,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类文明产生这一主题,排除B项;多元强调的是差异性,而材料强调的是共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在印加帝国,皇帝被认为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 )
A. 遏止土地兼并现象 B. 保障国家财源稳定
C.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 集权统治长治久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加帝国)。根据材料“皇帝……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可知,土地归国家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可见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保障国家的财源稳定,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在印加帝国,土地归国家所有,所以不涉及遏止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问题,排除C项;集权统治长治久安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643年,英国政治家菲利浦·亨顿在《论君主制》中提出,英格兰立法权一定要源于君主、贵族、平民三个等级,而要确保这种混合体制的稳定性,“必须寻求一种一定是授予君主的权力,这种权力不过于强大,不致摧毁这种混合;但也不是过于徒有虚名以致摧毁了君主制”。该主张( )
A. 否认了议会掌握立法权的资格 B. 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 论证了保留政治传统的合理性 D.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7世纪(英国)。据材料,英国政治家菲利浦·亨顿在《论君主制》中提出,要限制君主的权力,但也不能摧毁君主制,也即保留君主制传统,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君主权力和君主、贵族、平民三个等级分享权力的混合体制,没有反对议会掌握立法权相关信息,排除A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于1640年爆发,排除B项;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正式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7世纪以来,英国的济贫院可以在院外对流浪者、失业者提供救济;19世纪30年代末以后,英国停止了济贫院外的救济活动,济贫院也逐渐成为了鳏寡孤独、丧失劳动能力者的收容所。这一变化( )
A. 使得获取救济成为公民权利 B. 适应了工业革命需要
C. 进一步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 缩小了福利国家规模
【答案】B
【解析】
【详解】19世纪30年代末正属于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时期,失业者、流浪者中会有劳动力人口,取消济贫院外的救济活动,济贫院变成慈善机构,有助于让劳动力转归工厂就业,从而解决工业劳动力问题,适应了工业革命需要,B项正确;获得救济成为公民权利是福利国家的表现,排除A项;流浪者、失业者不能有效得到救济,实际上会加剧阶级矛盾,排除C项;福利国家的建立始于二战结束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5. 独立后的拉美地区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如墨西哥在1824—1848年间发生了200多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玻利维亚在74年中发生过60次革命,同时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如1879—1883年的太平洋战争等。这主要是因为( )
A. 地缘政治引发区域性冲突 B. 人民群众不断追求政治权利
C. 考迪罗军事独裁体制影响 D. 拉美社会广泛存在较大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根据材料“1824~1848年,墨西哥曾发生约200多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玻利维亚在独立后的74年中发生了60次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美独立运动之后,政局动荡,社会秩序不稳定,皆是因为民族民主革命进行的不彻底,内部仍保留考迪罗军事独裁体制的影响,C项正确;“地缘政治引发区域性冲突”无法解释独立后的拉美地区国家内部政局长期动荡不安的现状,排除A项;“人民群众不断追求政治权利”与拉美地区政局长期动荡不安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拉美社会广泛存在较大差异”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6. 2015年12月,由中国提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首次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除巴西等新兴经济实体外,欧洲也掀起了“亚投行热”。这表明( )
A. 国际经济新秩序基本确立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辉煌
C. 国际格局发生根本性变革 D. 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治理,并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这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提高的表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B项正确;如今国际经济新秩序还在建设中,排除A项;当今国际格局仍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未发生根本性变革,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首设《循吏传》,列于类传之首。《史记·循吏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5位循吏。
循吏 《史记·循吏传》的记载
齐国孙叔敖 其政“施教导民”“政缓禁止”,其人“三相楚而心愈卑”,其为治“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百姓“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郑国子产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挚,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
鲁国相公仪休 拒收遗鱼, “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楚国相石奢 竖直廉正,无所阿避
晋国法官李离 “过听杀人”,以身“正国法”
材料二 元代修的《宋史·循吏传》人物铨选, “抚子之长……尽其平生”,如程师孟“累领剧镇”,先后出任过南康军、楚州、洪州及青州等地知州;崔立则前后历知十余州。在“循名责实”原则下,以考课优异,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入传。如赵尚宽“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阪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高赋继赵尚宽之后知唐州,两任期满时, “田增辟三万一千三百余顷,户增万一千三百八十,岁益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
——摘编自牛子晗《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界定循吏的标准,并分析影响其推崇循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史记》到《宋史》循吏人物铨选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标准:品行端正;能力过人;轻视钱财。
原因:选拔优秀的官员更好的治理国家;儒家文化的影响。
(2)变化:发展地方经济,造福一方,教化百姓。
影响:有利于官员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调节了官民之间的关系,稳定地方上的社会秩序;引导官员以这些循吏为楷模;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得生活水平;忠君爱民,稳定地方上的社会秩序;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边疆治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第一小问标准:根据材料一“竖直廉正,无所阿避”可分析出品行端正;根据材料一“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挚,僮子不犁畔”可分析出能力过人;根据材料“拒收遗鱼”可分析出轻视钱财。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选拔优秀的官员更好的治理国家;据材料一“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可得出稳定社会秩序,使百姓安居乐业;根据材料一“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以及儒家的义利观可分析出儒家文化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入传”可分析出发展地方经济,仁爱为民,教化百姓。第二小问影响:依据“考课优异”可知有利于提高官员得素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调节了官民之间的关系,稳定地方上的社会秩序,依据材料二“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阪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 “田增辟三万一千三百余顷”可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得生活水平;依据材料二“ 户增万一千三百八十,岁益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可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抚边”实绩作为条件,可以促进官员积极的治理边疆,促进边疆治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7年,熟习外文的林钺被聘为美国中文翻译到美国旅居一年。归国后,他将所见所闻写进了《西海纪游草》,成为“近代中国人用来测量外部世界大海的第一只贝壳”。王韬有两年多的欧洲漫游生活,又应日本友人之邀“作东瀛之游”,留下了两部纪行之书,即《漫游随录》和《扶桑游记》。1872~1875年,詹天佑等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风气一开,到海外修学旅游的人渐渐增多,其中既有公费,也有自费,至五四运动时人数达4万多人。修学旅游的目的地,按照时间的先后分别是:洋务运动时期到欧美;20世纪初多赴日本;清末民初赴美达到高潮;五四运动时期多为法国。清政府于1868年向西方国家派出了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旅游团,先后游历美国、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西班牙等国。清政府第一次派政府官员出国进行科技考察旅游始于1879年。在“欧游”的20多个月中,徐建寅参观、考察了80多个工厂和其他科技单位,近200项工艺、设备、管理方法,留下了一部堪称科技考察报告的《欧游杂录》。同时,徐建寅欧洲之行的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订购铁甲”,即装甲战列舰,系当时海军的主力舰种。1887年,清政府指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被保荐的75人进行考试,取28名,皇帝朱笔圈出12人分赴东、西两洋旅游。第一名傅云龙于1887年9月出游,参观游览了日本、美国、加拿大、秘鲁、巴西、古巴等国,用图和表的方式分别记述各国国纪、职官、外交、政事、文学、兵制、考工、河渠等状况。1903年张之洞等根据慈禧太后的指示,拟定了奖励政府官员出国旅游的办法,规定“游历之宗旨,以能考察其内政、外交、海陆军备、农工商各项实业,及其章程办法为要义”。
——摘编自马晓京《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因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影响。
【答案】(1)因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救亡图存的需要;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城市的近代化和人口流动;近代新式教育及留学教育的发展;文化近代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统治阶级的推动等。
特点: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的公众性;范围不断扩大;近代旅游开始成为一项经济活动,但还未完全商品化;将旅游与救亡图存相结合;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选择等。
(2)影响:助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现代旅游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学东渐。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
第一小问是因素,据材料“1847年”“王韬有两年多的欧洲漫游生活”“1872~1875年,詹天佑等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风气一开,到海外修学旅游的人渐渐增多”“修学旅游的目的地,按照时间的先后分别是:洋务运动时期到欧美;20世纪初多赴日本;清末民初赴美达到高潮;五四运动时期多为法国”可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救亡图存的需要;据材料“詹天佑等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风气一开,到海外修学旅游的人渐渐增多,其中既有公费,也有自费,至五四运动时人数达4万多人”可知,近代新式教育及留学教育的发展;据材料“风气一开,到海外修学旅游的人渐渐增多”可知,文化近代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据材料“其中既有公费”“清政府于1868年向西方国家派出了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旅游团”“政府第一次派政府官员出国进行科技考察旅游始于1879年”“1903年张之洞等根据慈禧太后的指示,拟定了奖励政府官员出国旅游的办法”可知,统治阶级的推动;据材料“清政府于1868年向西方国家派出了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旅游团”可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结合所学从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城市的近代化和人口流动等角度分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
据材料“1872~1875年,詹天佑等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风气一开,到海外修学旅游的人渐渐增多,其中既有公费,也有自费,至五四运动时人数达4万多人”可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学东渐;据材料“清政府于1868年向西方国家派出了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旅游团”“清政府第一次派政府官员出国进行科技考察旅游始于1879年”“1887年,清政府指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被保荐的75人进行考试,取28名,皇帝朱笔圈出12人分赴东、西两洋旅游”“游历之宗旨,以能考察其内政、外交、海陆军备、农工商各项实业,及其章程办法为要义”可知,助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结合所学从对现代旅游的发展的影响来分析。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有: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仆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它国家得以加入上述宣言。
——摘编自陈海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纲领——《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美国就督促苏联尽快对日参战。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大国签署了《雅尔塔协定》,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苏联对日宣战。其条件是:1.外蒙古的现状需予维持;2.日俄战争前俄国的权益需予恢复,这包括: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的优先权;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还苏联。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家宣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雅尔塔协定》的内容。
【答案】(1)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有利于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和加快法西斯的灭亡;为后来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2)《雅尔塔协定》有利于加速日本战败和二战的结束;减轻了美国的军事压力;但也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破坏了中国领土和领海主权,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利益,违反了国际法准则。(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941年(世界)。影响:《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根据材料“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仆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可知,有利于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和加快法西斯的灭亡;宣言发表为后来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945年(中国)。评析:根据材料“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苏联对日宣战”可知,《雅尔塔协定》有利于加速日本战败和二战的结束、减轻了美国的军事压力;根据材料“连商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的优先权;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可知,但也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破坏了中国领土和领海主权,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利益,违反了国际法准则。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的外交历程新中国外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其实践内容极为丰富,其经验启示十分宝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六大特点:一是始终坚决捍卫和有序拓展国家利益;二是始终追求和平外交政策,探索和平发展道路;三是顺应时代潮流、伸张国际正义和履行国际责任三位一体;四是坚持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五是外交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目标明确,涉台、涉藏、涉疆外交地位突出;六是新中国外交逐步走向全方位、全领域,外交制度、决策机制不断加强、规范和完善。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外交的特点”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外交始终坚决捍卫和有序扩展国家利益。
论述: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重点在于维护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利益。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友好同盟关系,并且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中国把周边安全利益的维护与世界和平的保护密切地联系起来,面对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美国蓄意扩大朝鲜战争的行为等形势,中国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抗美援朝战争的立足点是保家卫国,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新中国政权的政治安全。我国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来与其他国家建交,比如中日建交前提就是日本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
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重点转为服务于中心工作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突出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外交任务转而改变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世纪之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有利地促进了对外开放事业。
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总之,新中国外交有利地维护国家利益,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任意从两个阶段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一是始终坚决捍卫和有序拓展国家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外交始终坚决捍卫和有序扩展国家利益”,关于阐释可从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和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改革开放后的无敌国外交政策及营造改革开放的环境、世纪之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对国内外形势的应对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各阶段我国维护国家利益侧重点的变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