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青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青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青山中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卷
命题范围:选必一(全册)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 周人从殷周鼎革的重大事变中体验出了“天命靡常”的“历史哲理”来,继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主张。这表明西周统治者( )
A. 注重强化自我约束 B. 完全抛弃了神权观念
C. 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 D. 萌生敬天法祖意识
2. 唐玄宗时,润州刺史韦铣虽为高门却不同意让“门第贵盛,声名籍甚者”为婿,坚持嫁女于进士裴宽。尚书李翱的女儿看中文士卢储,李翱遂招其为婿。后来卢储中了状元,一时传为佳话。这反映出唐代( )
A. 科举取士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B. 封建门第观念已经消除
C. 科举制推动了社会观念变迁 D. 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加强
3. 瞿同祖先生曾说“除秦律外,历代的法典都出自儒者的手笔,这些人虽不再反对法治,但终究是奉儒家为正统的,所以儒家的思想支配了中国古代的法典,这是中国法系的一大特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儒学与法律结合巩固了其正统地位 B. 汉武帝内儒外法的思想被历代所继承
C. 法律儒学化是中国法系的鲜明特点 D. 儒家的价值观渗透进社会的各个层面
4.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重创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设立了四郡,“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河西四郡的设置( )
A. 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 促使匈奴人大量内迁中原
C. 实现了对西域的行政管理 D. 开通了中国与欧亚的商路
5. 法国思想家贡斯当说:“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也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 将整个城邦利益置于首位 B. 放弃对公民财产的保护
C. 没有表达政治意愿的自由 D. 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极低
6.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征途中,在如图所示各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其中,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伟大尝试的地点位于图中(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 许小年在谈到中国历史上的两次改革时说,它们一个是高度集权,另一个是最大限度的简政放权;一个是节制管控资本,重农抑商,另一个是搞活资本,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一个是汲汲于富国强君,另一个是改善民生为本。“这两次改革”分别指( )
A. 商鞅变法和改革开放 B. 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
C. 孝文帝改革与戊戌变法 D. 清末新政与三大改造
8. 清朝末年,新式官员选拔制度主要包括学堂选官制度、留学生选官制度、议员选举制度、司法官考选制度等。当然,构建新式官员选拔制度时,清廷也刻意保留了部分传统官员选拔制度规范。据此可知,清末官员选拔制度改革( )
A. 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B. 保持了行政的连续与稳定
C. 弥补了旧有选官制度的缺陷 D. 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9. 1954年,我国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简称“五四宪法”。此后到1956年,在“五四宪法”指导下,又陆续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等一批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这些法律( )
A. 突出了人民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B. 表明中国法治建设进入到新时期
C.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基础 D. 凸显了法律在社会规范中的地位
10. 1941年5月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 “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规定( )
A. 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B. 旨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利于团结力量抵抗日本侵略 D. 激发了全体国民的抗战热情
11.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对“中间地带”国家进一步加以区分,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亚、非、拉国家是第一“中间地带”;欧洲、加拿大、大洋洲和日本是第二“中间地带”。下列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外交成就是( )
A. 按“一边倒”方针与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B. 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C. 实现了同西方大国之间关系的突破 D. 结束中美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12. 1853年,英国政府剥夺了东印度公司的用人权,要求通过考选来任命驻印度的官员。1870年,内阁颁布枢密院令,“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英国政府的这些做法旨在( )
A. 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B. 实现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C. 消除官僚腐败现象 D. 规范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13. 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材料主要体现的近代西方法制特征为( )
A. 无罪推定原则 B. 社会契约思想 C. 法律平等精神 D. 审判公正原则
14. 18世纪以来,德意志思想界轻视本民族特色,崇尚法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1806年后,思想界开始宣称德意志精神是不可磨灭的,比其他民族的精神更高尚。这一变化反映了在当时德意志( )
A. 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呼声 B. 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追求民主成为时代潮流 D. 启蒙运动影响深远
15.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获得了权力与财富、脱离了教权绝对统治的各世俗政权形成了彼此之间相互平衡的国际关系格局,这一国际关系 “大洗牌”的成果就是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 提升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B. 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形式
C. 建立了近代的外交制度 D. 形成了“全体一致”的决议原则
16. 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召开会议,讨论战后世界经济问题。当年各国代表签署同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小会议室被命名为“黄金屋”。该会议形成的决议( )
A. 确立了金本位制度 B. 催生了雅尔塔体系
C. 稳定了国际金融秩序 D. 揭开了美苏冷战序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17题25分,18题15分,19题12分)
17.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明代中后期,在河南、山东、湖南、陕西、浙江、广东的某些州县已有摊丁入亩的个例,其对清代的摊丁入亩有着深刻的影响。入清以后,要求摊丁入亩的舆论加强,某些地区也继续着摊丁入亩的实践,食盐钞银、匠班银的摊丁入亩也大都先期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无疑为后来的摊丁入亩提供了范式。但摊丁入亩未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正与当时丁额未定有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施之后,要求摊丁入亩的呼声顿起。同时,康熙后期社会上仍留有地卖而丁存、税从人起的现象,赋税负担仍不合理。因此,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史董之燧上疏指出,在明确纳税丁额后,最好的办法就是摊丁入地,并且朝廷要立法干预地卖丁留的现象。正因如此,广东于康熙五十五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也是最早实行此改革的省份。
——摘编自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
材料二 自1870年起,主要西方工业国家(法国、德国、美国等)都基本确立了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英镑凭借其与黄金自由兑换、自由流动的属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信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1913年),全球40%的外汇储备以英镑的形式储存。(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做是金汇兑本位制的延续,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建立了 IMF来监督国家经济政策。”其主要特征便是各国国际储备被美元完全垄断。
——摘编自王浩晨《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未来趋势研究》等
材料三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推行摊丁入亩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英镑主导的货币体系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回答二战后美元垄断地位确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农村到城市”角度列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民法典》的出台,绝非一人的功过得失,它是整个资产阶级所取得的法律成就,而法国大革命吹响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时代号角。可以说,《法国民法典》以法国大革命为“催化剂”,而又成为保卫法国革命成果的“权利书”。《法国民法典》在大陆法系民法发展史上独一无二、它推动了大陆国家以至世界各国的法典化运动。它的成就之一正是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另一功绩是它的理性色彩,尤其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是确立了财产法方面的诸多原理原则。众所周知,近代民法三项基石性的原则——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原则,是《法国民法典》对于人类法律史的伟大贡献,值得大书特书。
——摘编自张洪波《〈法国民法典〉:世界民法典的先驱与垂范》
材料二 如果从历史维度观察,我国民法发展与社会及法制建设是基本同步的,从清末改制开始,到北洋政府,再到南京政府皆为对同一未竟事业的延续。然而,国家取得独立后,民法起草作业曾经几次启动,但又随之几次中断。迄至改革开放,法制建设才又被提上了日程。改革伊始,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发了一场有关经济法和民法调整对象的激烈论争,后来分别有了1981年的《经济合同法》和1986年的《民法通则》。从立法进程而言,确乎可以认为《民法通则》在民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民法的崛起。在这一进程中,学者的努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真正推动民法发展的力量“从根本上讲,是迅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之社会实践本身”。
——摘编自辜明安《反思与展望:改革以来中国民法发展刍议》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十五号主席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法国民法典》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以来推动我国民法发展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以降,中国在处理与他国关系问题上实行“华夷秩序”,并以此逐渐构建了中华宗藩体系。“华”为中国固有领土、实效管辖,“夷”为周边藩属国,名义上以中国为尊,但其领土自治,定期朝贡。晚清以降,西方强国通过战争等手段,强行与中国缔约,建立更符合西方价值观的条约制度。自此,传统“华夷秩序”逐渐崩溃。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某学者认为,条约制度取代“华夷秩序”,是古代世界不平等外交走向近代世界平等外交必然结果。试分析条约制度取代“华夷秩序”的原因,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或者反对该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青山中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卷
命题范围:选必一(全册)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 周人从殷周鼎革的重大事变中体验出了“天命靡常”的“历史哲理”来,继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主张。这表明西周统治者( )
A. 注重强化自我约束 B. 完全抛弃了神权观念
C. 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 D. 萌生敬天法祖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统治者从殷商灭亡的教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继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主张,反映出西周时期开始了对“君权”进行规范性要求的探索,A项正确;早期政治具有神秘化的色彩,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晚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敬天法祖是敬畏上天、尊奉祖先的意思,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 唐玄宗时,润州刺史韦铣虽为高门却不同意让“门第贵盛,声名籍甚者”为婿,坚持嫁女于进士裴宽。尚书李翱的女儿看中文士卢储,李翱遂招其为婿。后来卢储中了状元,一时传为佳话。这反映出唐代( )
A. 科举取士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B. 封建门第观念已经消除
C. 科举制推动了社会观念变迁 D. 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玄宗时,高官嫁女宁愿选择科举及第者,也不愿意选择“门第贵盛,声名籍甚者”,这说明科举制推动了社会观念变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改变了社会观念,无法得出科举取士成为选官主要途径这一结论,排除A项;封建门第观念已经消除,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改变了社会观念,不是强调阶层流动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3. 瞿同祖先生曾说“除秦律外,历代的法典都出自儒者的手笔,这些人虽不再反对法治,但终究是奉儒家为正统的,所以儒家的思想支配了中国古代的法典,这是中国法系的一大特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儒学与法律结合巩固了其正统地位 B. 汉武帝内儒外法的思想被历代所继承
C. 法律儒学化是中国法系的鲜明特点 D. 儒家的价值观渗透进社会的各个层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历代的法典都出自儒者的手笔”、“儒家的思想支配了中国古代的法典,这是中国法系的一大特色”可知,法律儒学化是中华法系的鲜明特点,C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排除A项;法律儒学化与汉武帝的内儒外法的治国思想并非同一个概念,材料未涉及汉武帝,排除B项;材料强调儒学对法律的影响而非儒学的价值观,且渗透进社会各个层面不符合题干,排除D项。故选C项。
4.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重创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设立了四郡,“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河西四郡设置( )
A. 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 促使匈奴人大量内迁中原
C. 实现了对西域的行政管理 D. 开通了中国与欧亚的商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在河西走廊设立了四郡”“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置管理机构,并且派人屯田、设置校尉领护,这些都有利于加强西域与中原的联系,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并没有匈奴人大量内迁,排除B项;西汉实现对西域的行政管理,体现在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排除C项;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A项。
5. 法国思想家贡斯当说:“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也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 将整个城邦利益置于首位 B. 放弃对公民财产的保护
C. 没有表达政治意愿的自由 D. 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极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他必须服役于国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雅典,各城邦公民往往将自己城邦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材料内容体现了古代雅典将整个城邦利益置于首位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将城邦利益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现象,不代表对公民财产保护的放弃,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古代雅典史实可知,在古代雅典,公民有权利自由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将城邦利益置于最高的地位,不代表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低,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征途中,在如图所示各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其中,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伟大尝试的地点位于图中(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并据图判断可知,甲地是瑞金,创建了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伟大尝试,A项正确;乙地是遵义,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排除B项;丙地是延安,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丁地是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
7. 许小年在谈到中国历史上的两次改革时说,它们一个是高度集权,另一个是最大限度的简政放权;一个是节制管控资本,重农抑商,另一个是搞活资本,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一个是汲汲于富国强君,另一个是改善民生为本。“这两次改革”分别指( )
A. 商鞅变法和改革开放 B. 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
C. 孝文帝改革与戊戌变法 D. 清末新政与三大改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它们一个是高度集权,另一个是最大限度的简政放权;一个是节制管控资本,重农抑商,另一个是搞活资本,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一个是汲汲于富国强君,另一个是改善民生为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封建化改革,其特点是高度集权,重农抑商与富国强君等,而改革开放强调市场经济规律,注意改善民生,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实行简政放权,A项正确;“张居正改革”的重点在增强国家的赋税,排除B项;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不是改善民生,排除C项;“三大改造”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市场经济规律,排除D项。故选A项。
8. 清朝末年,新式官员选拔制度主要包括学堂选官制度、留学生选官制度、议员选举制度、司法官考选制度等。当然,在构建新式官员选拔制度时,清廷也刻意保留了部分传统官员选拔制度规范。据此可知,清末官员选拔制度改革( )
A. 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B. 保持了行政的连续与稳定
C. 弥补了旧有选官制度的缺陷 D. 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在构建新式官员选拔制度时,清廷也刻意保留了部分传统官员选拔制度规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实行学堂选官制度等方式,但也保留了部分传统官员选拔制度规范,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D项正确;1913年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选官制度,并未涉及行政的连续与稳定,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实行了新的选官制度,但保留了一些旧的东西,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54年,我国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简称“五四宪法”。此后到1956年,在“五四宪法”的指导下,又陆续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等一批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这些法律( )
A. 突出了人民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B. 表明中国法治建设进入到新时期
C.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 凸显了法律在社会规范中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54—1956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这些法律,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C项正确;人民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并不靠法律来突出,排除A项;1982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在此前后还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表明中国法治建设进入到新时期,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明1954—1956年新中国颁布的法律,没有体现法律在社会规范中的地位得到凸显,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41年5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 “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规定( )
A. 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B. 旨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利于团结力量抵抗日本侵略 D. 激发了全体国民的抗战热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材料体现的是陕甘宁边区实行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这一规定是为了团结少数民族进行抗日,C项正确;陕甘宁边区政府与1937年在延安正式建立,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与1949年,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团结蒙、回民族抗战,与全体国民说法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对“中间地带”国家进一步加以区分,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亚、非、拉国家是第一“中间地带”;欧洲、加拿大、大洋洲和日本是第二“中间地带”。下列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外交成就是( )
A. 按“一边倒”方针与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B. 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C. 实现了同西方大国之间关系的突破 D. 结束中美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根据材料“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为中国外交工作确定了战略目标,这一时期,我国除加强同第一中间地带国家的合作外,还加强了同第二中间地带国家的联系与合作,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同西方大国之间关系的突破,C项正确;“一边倒”方针是指新中国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时间是建国初期,而此时中苏关系恶化,排除A项;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排除B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结束中美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美国不属于“中间地带”国家,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853年,英国政府剥夺了东印度公司的用人权,要求通过考选来任命驻印度的官员。1870年,内阁颁布枢密院令,“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英国政府的这些做法旨在( )
A. 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B. 实现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C. 消除官僚腐败现象 D. 规范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根据材料“1853年,英国政府要求通过考选来任命驻印度的官员。1870年,内阁颁布枢密院令,‘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文官通过公开考试竞争的方式录用,这样有助于提高文官的质量,促进工作效率和廉洁从政,从而提高国家管理水平,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英国文官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排除B项;“消除官僚腐败现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英国政府这些做法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规范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材料主要体现的近代西方法制特征为( )
A. 无罪推定原则 B. 社会契约思想 C. 法律平等精神 D. 审判公正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中的1764年及“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可以得出,材料强调掌握犯罪史实后经过判决才能确定为罪犯,法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A项正确。社会契约思想强调法律的作用,而材料强调的是无罪推定原则,排除B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主要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材料无法体现平等,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审判过程,无法得知审判公正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8世纪以来,德意志思想界轻视本民族特色,崇尚法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1806年后,思想界开始宣称德意志精神是不可磨灭的,比其他民族的精神更高尚。这一变化反映了在当时德意志( )
A. 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呼声 B. 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追求民主成为时代潮流 D. 启蒙运动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19世纪的德意志。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18—19世纪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不断发展,民族意识逐渐觉醒,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众的反映,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精神,排除C项;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是理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获得了权力与财富、脱离了教权绝对统治的各世俗政权形成了彼此之间相互平衡的国际关系格局,这一国际关系 “大洗牌”的成果就是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 提升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B. 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形式
C. 建立了近代的外交制度 D. 形成了“全体一致”的决议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形式,即国际会议协商的方式,B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并没有提升罗马教皇的权威,反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教权的绝对统治,使得各世俗政权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自主性,排除A项;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开始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由此可知并不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排除C项;“全体一致”原则是国际联盟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16. 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召开会议,讨论战后世界经济问题。当年各国代表签署同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小会议室被命名为“黄金屋”。该会议形成的决议( )
A. 确立了金本位制度 B. 催生了雅尔塔体系
C. 稳定了国际金融秩序 D. 揭开了美苏冷战序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4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该会议是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有利于稳定国际金融秩序,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双挂钩原则,美元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的总称,排除B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美苏冷战序幕,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17题25分,18题15分,19题12分)
17.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明代中后期,在河南、山东、湖南、陕西、浙江、广东的某些州县已有摊丁入亩的个例,其对清代的摊丁入亩有着深刻的影响。入清以后,要求摊丁入亩的舆论加强,某些地区也继续着摊丁入亩的实践,食盐钞银、匠班银的摊丁入亩也大都先期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无疑为后来的摊丁入亩提供了范式。但摊丁入亩未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正与当时丁额未定有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施之后,要求摊丁入亩的呼声顿起。同时,康熙后期社会上仍留有地卖而丁存、税从人起的现象,赋税负担仍不合理。因此,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史董之燧上疏指出,在明确纳税丁额后,最好的办法就是摊丁入地,并且朝廷要立法干预地卖丁留的现象。正因如此,广东于康熙五十五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也是最早实行此改革的省份。
——摘编自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
材料二 自1870年起,主要西方工业国家(法国、德国、美国等)都基本确立了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英镑凭借其与黄金自由兑换、自由流动的属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信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1913年),全球40%的外汇储备以英镑的形式储存。(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做是金汇兑本位制的延续,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建立了 IMF来监督国家经济政策。”其主要特征便是各国国际储备被美元完全垄断。
——摘编自王浩晨《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未来趋势研究》等
材料三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推行摊丁入亩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英镑主导的货币体系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回答二战后美元垄断地位确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农村到城市”角度列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1)背景:明中后期税制改革的继续和发展;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发展;清朝要求摊丁入亩的舆论和实践为其提供基础;原有赋税制度不合理;有识之士积极推动改革。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 2000 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2)不同:从以英镑为中心的多元外汇储备到美元垄断外汇储备;从无国际监管机构(自发)到有国际组织监管。原因: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3)内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崛起;取消农业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认识:①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②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③适应本国国情;④改革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曲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清朝(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清朝推行摊丁入亩的历史背景,由材料“一般认为,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可知,明中后期税制改革的继续和发展;由材料“入清以后,要求摊丁入亩的舆论加强,某些地区也继续着摊丁入亩的实践,食盐钞银、匠班银的摊丁入亩也大都先期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无疑为后来的摊丁入亩提供了范式”可知,清朝要求摊丁入亩的舆论和实践为其提供基础;由材料“康熙后期社会上仍留有地卖而丁存、税从人起的现象,赋税负担仍不合理。”可知,原有赋税制度不合理;由材料“御史董之燧上疏指出,在明确纳税丁额后,最好的办法就是摊丁入地,并且朝廷要立法干预地卖丁留的现象。”可知,有识之士积极推动改革;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因商品经济发展,赋役折银等促进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实现,此举为清朝摊丁入亩奠定了基础。
第二小问,关于清朝推行摊丁入亩的影响,据所学可知,摊丁入亩的实行意味着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同时古代的人头税是百姓要上缴的主要赋税,人头税的废除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还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第一小问,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英镑主导的货币体系有何不同,由材料“建立了 IMF来监督国家经济政策。”其主要特征便是各国国际储备被美元完全垄断。”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英镑主导的货币体系的不同之处在于:从以英镑为中心的多元外汇储备到美元垄断外汇储备;从无国际监管机构(自发)到有国际组织监管。
第二小问,关于二战后美元垄断地位确立的原因,据所学可知,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力量对比,欧洲因战争而削弱,美苏崛起,战后美国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因此战前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被美元取代。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小问,关于“从农村到城市”角度列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分别列举改革开放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据所学可知,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由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组的试点改革最终发展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乡镇企业崛起,涌现出华西村为代表的富裕村企,同时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成就,国家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取消农业税;此外新时期农村经济改革还涉及取消农业税;然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国家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有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第二小问,关于对改革的认识,据所学可知,中外历史上有很多正反方面的改革,从中我们既能汲取教训又能有所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改革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上,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改革要符合实际,符合本国国情;改革要想成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通过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曲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民法典》的出台,绝非一人的功过得失,它是整个资产阶级所取得的法律成就,而法国大革命吹响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时代号角。可以说,《法国民法典》以法国大革命为“催化剂”,而又成为保卫法国革命成果的“权利书”。《法国民法典》在大陆法系民法发展史上独一无二、它推动了大陆国家以至世界各国的法典化运动。它的成就之一正是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另一功绩是它的理性色彩,尤其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是确立了财产法方面的诸多原理原则。众所周知,近代民法三项基石性的原则——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原则,是《法国民法典》对于人类法律史的伟大贡献,值得大书特书。
——摘编自张洪波《〈法国民法典〉:世界民法典的先驱与垂范》
材料二 如果从历史维度观察,我国民法发展与社会及法制建设是基本同步的,从清末改制开始,到北洋政府,再到南京政府皆为对同一未竟事业的延续。然而,国家取得独立后,民法起草作业曾经几次启动,但又随之几次中断。迄至改革开放,法制建设才又被提上了日程。改革伊始,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发了一场有关经济法和民法调整对象的激烈论争,后来分别有了1981年的《经济合同法》和1986年的《民法通则》。从立法进程而言,确乎可以认为《民法通则》在民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民法的崛起。在这一进程中,学者的努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真正推动民法发展的力量“从根本上讲,是迅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之社会实践本身”。
——摘编自辜明安《反思与展望:改革以来中国民法发展刍议》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十五号主席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法国民法典》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以来推动我国民法发展的原因。
【答案】(1)特点: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影响广泛;带有理性色彩。
影响: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后世其他国家民法典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这部法典本质上仍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原因:改革开放的推动;旧有的法律观念和制度的弊端;学者的努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法国。
特点:根据材料“它是整个资产阶级所取得的法律成就”“是确立了财产法方面的诸多原理原则”得出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据“它推动了大陆国家以至世界各国的法典化运动”得出影响广泛;根据“另一功绩是它的理性色彩”得出带有理性色彩。
影响:根据材料“《法国民法典》以法国大革命为‘催化剂’,而又成为保卫法国革命成果的‘权利书’”并结合所学,得出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整个资产阶级所取得的法律成就,而法国大革命吹响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时代号角”,得出促进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根据“它推动了大陆国家以至世界各国的法典化运动”,得出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后世其他国家民法典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得出本质上仍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根据材料“迅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之社会实践本身”,得出改革开放的推动;根据“起草作业曾经几次启动,但又随之几次中断”“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发了一场有关经济法和民法调整对象的激烈论争”,得出旧有的法律观念和制度的弊端;根据“学者的努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得出学者的努力;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分析可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的要求分析可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分析可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以降,中国在处理与他国关系问题上实行“华夷秩序”,并以此逐渐构建了中华宗藩体系。“华”为中国固有领土、实效管辖,“夷”为周边藩属国,名义上以中国为尊,但其领土自治,定期朝贡。晚清以降,西方强国通过战争等手段,强行与中国缔约,建立更符合西方价值观的条约制度。自此,传统“华夷秩序”逐渐崩溃。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某学者认为,条约制度取代“华夷秩序”,是古代世界不平等外交走向近代世界平等外交的必然结果。试分析条约制度取代“华夷秩序”的原因,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或者反对该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答案】观点:我赞同该观点。
评述:华夷秩序是晚清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一种国际秩序,是长期存在于亚洲东部、南部、东南部等地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内,由于中国在这一地区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以及科技水平,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向中国和中国的附庸国,附属国,朝贡国之间的一种政治经济联系。
19世纪末,在清朝的“华夷秩序”瓦解的过程中,可以寻找到以“中国”核心的华夷秩序瓦解的原因:
第一,宗主国自身实力的下降,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瓦解了华夷秩序。16世纪世界逐渐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开始了殖民时代。在坚船利炮的背景下,清朝正处在“康乾盛世”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瓦解了“华夷秩序”,并逐步控制了清政府。
第二,落后的宗藩关系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纵观中国和法国在19世纪80年代的博弈,我们可以看到法国熟练的运用国际万国公法来对抗清朝的宗藩关系。而清朝与朝贡国之间约定成俗,没有法律条文规定的传统宗藩关系已经不能适合时代的发展,淘汰是必然之路。如1879年日本占领琉球,加之1885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标志着以清朝为核心的宗藩关系有大厦将倾之势,在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实际控制朝鲜而结束。
第三,殖民国家法国、日本实力强大,野心勃勃。新航路开辟以后进入资本主义殖民时代,法国走在了前列,日本虽然较晚,但是蓄谋已久,野心勃勃。在资本主义商业经济和坚船利炮的支持下,殖民国家实力远远超过“闭关锁国”的清朝和其藩属国。
第四,藩属国实力弱小,愚昧无知,还企图借助他国势力操控本国政治,反被玩弄于鼓掌之中。其中尤以朝鲜最为代表,开化派企图借助日本的力量实行改革,反被日本控制。
总之,在19世纪90年代末,中原王朝引以为傲的华夷秩序彻底瓦解,资本主义国际法开始适用于各个国家。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晚清以降,西方强国通过战争等手段,强行与中国缔约,建立更符合西方价值观条约制度”“条约制度取代‘华夷秩序’,是古代世界不平等外交走向近代世界平等外交的必然结果”和所学可知,我认同条约制度取代“华夷秩序”,是古代世界不平等外交走向近代世界平等外交的必然结果。关于阐释可从华夷秩序的含义、华夷秩序瓦解的原因(宗主国自身实力的下降,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瓦解了华夷秩序、落后的宗藩关系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殖民国家实力强大、藩属国实力弱小等)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晚清政府在列强的武力及不平等条约的压制下,最终导致“华夷秩序”瓦解,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