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罗甸县中等职业学校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城市史是一门尚在发展的新兴学科,以城市为研究对象。 以中国与世界 ,多元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史和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的西方城市史研究为教学思路。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背景分析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引导学生从全球的视野,多方面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所引起的全球性变化,理解大航海时代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 新航路开辟所引起的全球性变化,学生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接触的并不多。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人口、物种和商品等的全球性流动,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 唯物史观和全球史观是本课的主要教学史观。通过材料的分析,提炼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树立史料实证的基本学科素养,借16世纪东西方不同的城市介绍和新航路开辟后商品流通,对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白银网络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到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多方面影响 教学难点 新航路开辟导致世界整体格局发生变化并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二、早期殖民扩张 1、人口迁移 1、殖民概况 2、动植物交换 2、对非洲、美洲、亚洲的影响 3、疾病的传播 3、对欧洲的影响(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4、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了“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这个观念,指这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 以“导游”风格开启今天的课堂之旅,走进世界七大城市 识图猜城市、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一、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 (一)推动人口迁移 走进里约热内卢 每个巴西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来自欧洲,非洲和美洲印第安人血统的融合。 里约曾是巴西的首都如今巴西最大的城市,2016年奥运会举办地。巴西全境大概有2亿人,里面有白种人、混血种人、黑人、亚洲人和印第安人等。 思考: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呈现哪些特征?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一、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 (二)促进动植物大交换 (1)欧洲人把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 (2)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等流向世界。 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 走进中国福建 1593年,闽商陈振龙将已经从美洲传到吕宋島的甘薯带回福州引种,被称赞为“嘉植传南亩,垂闽第一功”。 多角度学以致用 1、新物种对世界人口的影响 2、中国引入外来作物的特点:胡、番、洋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拓展课外知识一、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 (三)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 一、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 (四)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走进澳大利亚的霍巴特 塔斯马尼亚原住民曾经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土著居民。在1803年英国殖民者侵入前,岛上的原住民估计有约5000人。在其后的三十年中,由于殖民者的屠杀以及他们所带来的疾病,原住民人数下降到300人左右,剩余的原住民被迁至弗林德斯岛。 从1514年开始的15年间,巴拿马有大约200万印第安人死亡;在圣多明各,欧洲人到来之间约有印第安人上百万,到1548年只剩下不到500人。据估计,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的100到150年间,80%-95%的美洲印第安人死于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 海路成就的世界贸易 走进安哥拉的罗安达 由于下几内亚地区沿海并没有合适的群岛提供支撑,葡萄牙人最终在宽扎河口之北的海岬之上,建立了他们在这一地区的第一个殖民点——罗安达。随后以此为基点,沿宽扎河南海岸线扩张。由此而形成的殖民地,历史上被称之为“葡属西非”(虽然我们现在把它划入中非板块),也就是今天的安哥拉。 走进澳门 葡萄牙人以澳门为贸易据点,开辟了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中国澳门–日本长崎的东方航线。 这条航线几乎垄断了东西方之间的所有商贸,加上后期越来越多的走私贸易,它给葡萄牙帝国带来的利润大大超出了预期。 走进菲律宾的马尼拉 每当大帆船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出发,都会带上超过50万比索的白银和欧洲商品。在经过马里亚纳群岛或关岛后,再从圣贝纳迪诺海峡或苏里高海峡穿过菲律宾群岛,最后在吕宋的马尼拉港停泊,装上来自全亚洲各地的采办货物。其中就有来自明朝的丝绸、瓷器、工艺品等,也包括日本出产的铜、刀剑、硝石和漆器。至于菲律宾殖民地本身,也提供像椰子干、黄金、棉布、衣服,以及在马尼拉制造的帆索和金银饰品。 通过材料获取信息: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大洋洲以及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考:黑奴贸易的原因? 思考:16世纪,澳门成为东方贸易中心的原因? 思考: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早期殖民扩张 走进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1609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诞生,是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它的创立标志着金融市场的形成。交易所市场具有流动性、公开性和投机性等特点,极大拓宽了市场范围。到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已成长为欧洲的股票交易中心,被誉为“17世纪的华尔街”。同年世界上第一家国家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为该地区国际贸易提供了极大的安全和便利。 1、殖民扩张的概况和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课堂小结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整个世界开始紧密相连。人口、物种、疾病、商品在全世界流通。随着早期欧洲殖民扩张的步伐,欧洲殖民者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大变革时代。 习题。 及时总结。教学反思从文学性“探寻世界的样子”为契机点,以介绍城市为线索,串连起16世纪以来开辟新航路带给整个世界的变化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这是本课的主体设计思路,但是不免容易在讲授中,抓不到重点、重注趣味性而忽略实用性。注重讲授节奏,及时关注学生接收的状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