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读屏时代与读书习惯”写作指导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读屏时代与读书习惯”写作指导

资源简介

“读屏时代与读书习惯”作文导学案
模考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读屏的时代选择读书
以上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这幅漫画中,无数行色匆匆的人手里都拿着手机在看,而路旁的长椅上,一个机器人家长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一部纸质书,一个机器人孩子则在纸上画着画。这幅漫画意在提醒我们:人人都在看屏幕,唯有机器在读书。
材料给我们启示是多方面的。就读书而言,我们应该思考读屏与读纸质书的问题。我们承认,读屏时代,手机的确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便捷,随时随地可以“读”,让我们的时间更自由。但我们也要看到,读屏也有其弊端,比如使阅读碎片化,难以读大部头作品;更喜欢图画、视频类内容,对文字越来越读不进去;阅读更浅表化,难以独立思考;容易让人滋生浮躁心态等。而读书,读纸质书,则与之相反,能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滋养我们的精神。因此,在读屏时代,我们更提倡应该多读纸质书,多读经典作品。
其次,就人与人工智能产品的关系来说,人工智能的升级越来越引发我们的危机感,科技伦理一直在受到人们的关注。就知识而言,人工智能的学习效率是惊人的,我们可以“喂”给它一座图书馆、一座博物馆、一座美术馆、一座档案馆……甚至在数量上可以远远不仅限于“一座”。如果说“大数据”还仅仅停留在数据(这里的数据不单单是数字也可以包括可以被数字化的文字、图片、影像等等)的梳理、归档等,那么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消化、分析、提炼、联想、创造乃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等。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乐观地认为,人工智能没有人的意识,无法进行真正的“创造”,它们是辅助我们人类的“工具”。但是,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人类的很多工作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做,人再不努力读书学习,人的大脑会不会退化?到那时,人与“机器”又有何异?所以,无论人工智能发展的多么神奇,人都不应该丧失主导权,要做机器的主人,那么就认真读书吧。
再次,从家长与孩子的角度来看,家长永远是孩子的榜样,一个长期不读书,只拿着手机看快手、发抖音的家长,又如何能培养出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人类的未来,放下手机,来读书吧。
总之,学生可以从这幅漫画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来展开联想,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如果写议论文,就要以深刻见长,从当前的现象,到挖掘背后的原因,思考利弊,找出应对办法,展现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写记叙文,可以写自己身边的故事,通过典型故事引发人们的思考,以引起人们的警醒;或者写一个“未来故事”,想象很多年之后的情景,给当下的人们以寓言式告诫。
立意参考:
1.在读屏的时代选择读书。
2.文明断代,机器会不会终结人类?
3.做个读书的好家长。
【经典链接】
1.“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情感、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只要我们带着一颗清晰之心、一颗澄明之心、一颗渴求之心去阅读、去审视、去积淀,那么,不管我们是读书还是读屏,都必将是有价值、有意义、有提升、有成就的阅读。 ——海韵《读书、读刊与读屏》
2.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读书也好,读屏也罢,惟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河水,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蒲松龄尝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人民日报》
范文欣赏:
在读屏的时代选择读书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了一个被屏幕包围的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电子设备成为了我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依然坚定地选择读书,沉浸在那份纸墨飘香的宁静中。
读书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与读屏相比,读书更能让人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纸质书籍所特有的质感和触感,以及书页翻动时发出的沙沙声,都给人一种别样的感受。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修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的情感和思考,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读书有助于培养我们的专注力和耐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包围,难以集中注意力。而读书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阅读,这有助于锻炼我们的专注力和耐心。同时,阅读长篇大论的作品也能让我们学会持之以恒,不轻易放弃。
读书还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培养对美的敏感和追求。此外,读书还能让我们接触到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和事,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的人文素养。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读屏时代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电子设备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和娱乐方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读书。相反,我们应该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保持对纸质书籍的热爱和追求。我们可以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总之,在读屏的时代选择读书并非易事,但它却是一种值得我们去坚持和追求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好书,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滋养和升华。
屏内天地广,书中岁月长
时代之风吹拂大地,电子屏幕遍及全球,“读屏”已成为当今社会常见的阅读方式。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其实不然。一方屏幕,或小如巴掌,或大如墙面,却承载了大千世界,上至浩渺宇宙,下至苍茫大地,远至混沌上古,近至眼前此刻,把广阔的天地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碎片化或系统化、浅阅读或深阅读,这取决于作为读者的我们的态度。
毋庸置疑,“读屏”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与“读书”一样,都是阅读的方式。若把“读屏”等同于碎片化阅读,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读屏”固然容易落入碎片化阅读,但碎片化也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更多的碎片化时间来“读屏”。“读屏”与“读书”不应割裂甚至对立,而应共存融合、相得益彰。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有人会在传统纸质书籍的墨香中沉醉,细品文字之美,咀嚼世间万象。每一处圈点勾画,每一句批注札记,都是读书时从脑中迸发出的思想之光、思维之火。也有人会在那些零余琐碎的时间里,打开浓缩于方寸之间的屏幕,在指尖滑动中浏览、阅读、汲取、存储,同样会有头脑风暴般的知识摄入,甚至会有茅塞顿开的愉悦体验。由此可见,开卷有益,不可固守书卷,不妨打开屏幕。
打开书籍,在纸墨中获取欲得的知识,在字里行间寻求心灵的慰藉。你会发现,那一个个方块字或一串串字母,都仿若跳跃的精灵,在呈现着科学的世界、文学的殿堂,阅读它们的过程就是一趟审美之旅,予头脑以全副武装,予身心以丰富体验。若在“读书”中遇到困难,“读屏”正能够雪中送炭。那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那些余韵悠长的文字、那些未曾涉及的领域,都可以借助“读屏”来进一步理解、探究。
网络时代,我们难以随时随地携带纸质书本,却几乎无时无刻不携带电子产品。“读屏”何尝不是“读书”的另一种方式呢?只是“书”的载体由纸墨变成了屏幕。屏幕让海量的信息与浩瀚的书籍藏于方寸之间,让我们的阅读更便捷、更及时;纸墨把知识与经典转化为一页页静默的文字,让我们于静默之中浸润芬芳、汲取力量。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无论是“读书”还是“读屏”,其要义是“读”。所以,不必在“读书”还是“读屏”上纠结争执,只须在“读”上下功夫,须知屏内天地广,书中岁月长,且去“读书”与“读屏”,方能腹满气自华!
【点评】
本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行文严谨。文章紧扣材料,先破后立,用事实说话,以逻辑推理,让自己的观点自然呈现。作者在正确认识“读屏”的基础之上,分析了“读屏”与“读书”平等而辩证的关系:两种阅读方式都是时代产物,当今时代,“读屏”可以和“读书”相互补充、共存交融、相得益彰。在具体阐述“读书”与“读屏”共存的做法之后,于文章末段提出“读书”与“读屏”的要义是“读”,旨意深刻。
时文阅读:
“读屏”时代,我们为什么还爱纸质阅读?
读书之乐乐无穷,春夏秋冬乐其中。
无论是学习提升,亦或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又或是休闲消遣,读书自古便是最佳选择之一。
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样化媒介让阅读方式有了更多选择,也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读屏”时代,对于纸质阅读,我们为什么还有着更多坚持和热爱?
纸质阅读,仍是读书的首选
从电脑网络在线阅读,到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手机阅读,甚至听书、视频讲书——随着技术快速迭代升级,承载内容的媒介也愈发丰富,塑造着不同的阅读方式。
自1999年起至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持续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从其公布的数据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阅读的变化。
今年最新发布的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为81.8%,图书阅读率为59.8%,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80.1%,手机移动阅读成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主要形式。而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3%,图书阅读率为54.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
通过数据对比能看出,十年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定增长,图书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都在增长,只不过后者增幅要更大。
不可否认,在互联网“读屏”时代,因为便捷、容载量大等特点,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多元化阅读方式在稀释着不同阅读方式的占比,但并不意味着纸质阅读的消失。
纸质阅读,依旧是人们读书的第一选择。
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中,“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占比最高,为45.5%,也就是近半数的人在选择阅读时还是更青睐纸质阅读。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8本,高于2021年的4.7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3本,高于2021年的3.30本。
捧起一本纸质书,有着太多美好
数字化阅读方式如此便捷,为什么我们还爱着纸质阅读?
选择纸质阅读,并不是固步自封的守旧情怀,而是其中有太多美好的感受,让人难以割舍。
纸质阅读有着独特的气场,可以说是自带氛围感和体验感。无论是午后斜阳中的品茗赏读,还是静夜青灯下的掩卷长思,即使在“读屏”时代,“捧起一本纸质书”依旧是公认体验感最好的阅读,将阅读仪式感拉满,更容易让“读书人”进入“沉浸式”阅读中。
纸质阅读带来的互动,隐藏在选书、看书、藏书等不同的场景中。尤其当我们用手捧起一本书,或是一页页翻开仔细研读,或是浏览式快速翻阅——书本的重量压在手上,油墨纸张形成的书香淡淡传来,“读书人”的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感官都被充分激发,形成更为深沉的阅读交互感。
和无形的数字相比,拥有实体的纸质图书更容易让人对阅读有确定感,也更容易“信服”内容,“白纸黑字”“签字画押”也是这种确定感的展现。在阅读情感中,纸质阅读还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因厚度、材质、字体、开本甚至保存时间等元素不同,纸质图书呈现着不同的形态,尤其随着现代装帧设计加入,让一些优质图书自身就成为艺术的展现,为内容赋能增值。无论是多年前夹在书中的一片树叶,还是曾经在书上的写写画画,还有各种精美的书签,都与阅读中的记忆一起赋予这本书对于“读书人”的独一性。而电子阅读中,这些承载着阅读情感的元素都消失不见,成为千篇一律冰冷数字展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个人来说,读书可以博览古今,汲取智慧、开阔视野,学习技能、积累经验,对于认知能力和文化涵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与屏幕的不稳定闪现状态相比,印刷成形的纸质版图书为固态化,在精阅读、深阅读和长阅读方面具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更能让人沉下心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电子屏容易带来视觉疲劳。在国家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明确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学校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这也不难理解,对于接触各种电子产品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自小也需要浸润在纸质阅读中。
不难看出,纸质阅读在促进阅读中有着数字阅读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这,也是我们选择纸质阅读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