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列表比较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用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3、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等史料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加强时空观念培养。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是史事的掌握,了解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以及早期国家的特征,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及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深处浅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二是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在第一部分主要注重新旧石器时代不同的文化特征,通过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统一,突出考古资料的重要性;在第二部分主要了解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总结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新旧石器时代的变化,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师:大部分同学们都参观过博物馆吧?
生:参观过。
师:那大家应该有印象,许多展示中国历史文物的博物馆,在一部分是不是都会展示一些石器或玉器?
生:是的,有一些碗、兵器之类的。
师:没错,这些都是石器时代的遗物,石器时代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呢?又有什么特点呢?又是如何演变成国家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今天的新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展示]博物馆文物图片(从左至右分别为良渚玉琮,大汶口彩陶,良渚带柄石刀)
第二步:新课教学
[板书]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师: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同学回答一下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
师:没错,旧石器时代是指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而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请同学阅读第一段,找出旧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生活特点以及代表遗址。
生:略。
[板书]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
1、生产生活: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群居生活
2、代表遗址:元谋人,北京人
[展示]图片(从左至右分别为元谋人门齿化石,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正是因为元谋人会制造工具并且使用这些打制石器从事劳动,所以他们可以称之为人类。
[思考1]阅读P2的思考点,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提示]分布的区域范围、地理位置、集中位置等。区域范围来看,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遗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广泛,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本土性、多元性特征;地理位置来看,大部分在大河流域;集中位置来看,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师:旧石器时代除了以上特征,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属于原始人群,并在晚期出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同学们指导母系氏族社会有哪些特点吗?
生:略。
[讲]没错,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占主导地位,且由于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低下,缺乏剩余产品,无法供养等级森严的统治集团或特权阶级,所以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并分享成果。
[板书]3、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
[展示]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从左至右分别为仰韶文化彩绘陶器,龙山文化蛋壳陶,红山文化玉龙)
师:经过一百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大家阅读第2段,找出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不同点。
生:略。
[板书]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
1、生产生活:打磨石器,使用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
2、代表遗址: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3-4页,完成下列表格
生:略。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辽河流域 社会形态 社会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母系氏族社会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 贫富分化。私有藕汁产生,阶级分化
农业 手工业
仰韶文化 粟(小米) 彩绘陶器
河姆渡文化 水稻 养蚕缫丝技术
龙山文化 黑陶(蛋壳黑)
良渚文化 精美玉器
[展示]图片(新石器考古遗址分布)
[思考2]观察课本姜寨遗址、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遗迹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并阅读相关文字,分析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姜寨房屋显示定居生活,壕沟代表氏族公社,牲畜栏、墓葬、窑场代表公有制、尚未贫富分化、未产生阶级。红山文化神权的强化,良渚文化城墙体现能组织大量人力、资源的世俗权力(玉琮祭地,玉币祭天),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什么阶段?
生:父系氏族社会。
[板书]3、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师:没错,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的过程中什么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略。
[讲]母系氏族社会中,由于生产工具是比较简陋的,因此需要所有人劳动,且劳动成果只要满足有限的传统需求就可以了,没有要求生产剩余产品的动力,因此生产力没有提高的必要。但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口压力迫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因此产生了农业革命,在农业生产中,由于男性体力具有优势,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地位逐渐提高,人类社会也由此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所以,我们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起到了推动作用,生产力的提高才会出现剩余产品,进而出现私有制和权贵阶级。
[板书]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
根本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典型表现:部落或部落联盟、私有制、阶级分化
二、从部落到国家
师:毛泽东主席曾写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大家知道这是写的哪位人物吗?
生:略。
师: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华夏民族一般说是什么子孙呢?
生:炎黄子孙。
[展示]图片(黄帝画像及雕塑)
师:对,其实这首诗名字就叫做《祭黄帝陵文》,黄帝和炎帝一齐并称为华夏始祖。根据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具体哪三皇五帝众说纷纭,《尚书大传》中三皇为“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中尉“伏羲、祝融、神农”,我们一般采用《尚书大传》的书法,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伏羲氏八卦、原始烹调,神农氏农业和医药始祖。而五帝《吕氏春秋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我们这里采用《大戴礼记》中的说法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些首领之位是怎么继承的吗?这些人物都来自古史传说,古史传说对历史研究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呢?
生:略。
[讲]当时联盟首领都是通过“禅让制”继承的,是一种推选制,推选出有能力的人担任首领,“禅”即“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即为“让出帝位”。我们了解这段历史都是通过古史传说,古史传说是研究中国远古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辩证看待它们,因为古史传说并非直接史料,大部分都是后人追述,不同的人讲述的甚至会产生冲突,就好比三皇五帝到底是哪几位。所以我们还需要用考古资料进行佐证,书中也写了,考法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大家看这些邦国有什么特点?
生:都城规模较大,阶级分化比较明显。
[板书]部落时代:禅让制
师:没错,大家看P6的陶寺遗址,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宫殿之类的建筑,棺材旁边这些就是陪葬的礼器,不同阶级的人陪葬礼器也各不相同。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其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而真正的国家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它又有哪些特征呢?请同学阅读P5第一段以及给出的材料进行思考。
[展示]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生:略。
[讲]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虽然由于没有确凿的考古资料,史学界仍有争议,但是众多古史资料以及二里头、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都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夏朝具备国家框架,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采用干支纪年法;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直接统治和部族间接统治相结合,中央集权尚未确立。
[板书]国家:夏朝 世袭制
[展示]材料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认为,私有制是随着“使经常性的交换成为可能”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他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之后出现的。私有制的产生是和个体家庭的个体劳动相联系的。由于生产工具产生和技术不断改进,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这样,就在财产公有的氏族内部,逐渐出现家庭私有经济。
[思考1]根据上述材料,思考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提示]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古国产生,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思考2]阅读P5学思之窗内容,思考为何关于启的继位有不同说法?
[提示]一说伯益让位于启,一说启以武力夺取,不同说法反映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作者不同立场和政治目的导致观点不同,启之所以能够继位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的发展和氏族组织的变化,当时氏族组织内部的权力已经由最初的公共权力转变为私有财产,所以父传子、家天下是历史的必然。因此这两种观点都带有片面性,未正确分析启继位的根源,历史文献能够为历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但要注意甄别其真伪。
师:夏朝统治后期,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反抗此起彼伏,在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带领下发兵讨伐桀,将其放逐到南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就此灭亡,历史走入殷商时期。
三、商和西周
师: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商朝在史书上有记载,也得到了考古发掘的印证,特别是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龟甲兽骨等。
[展示]图片(从左至右分别为安阳殷墟出土的刻辞卜甲、玉鸟、司母戊方鼎、陶罍)
师:同学们阅读书本P5-6页第三段,完成下列表格。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
都城 多次迁移,后来定都于殷,商朝也称殷朝
文化 龟甲、兽骨上刻有甲骨文
经济 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政治 中央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为最高统治者,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疆域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讲]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等,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一般是指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商朝人们大多迷信鬼神,因此许多事情例如打猎、作战、祭祀、谷物丰收等都需要卜问。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据文献记载,商朝曾五次迁都,最后一次迁都就是盘庚迁殷,安阳殷墟成为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商朝频繁迁都一个原因是黄河泛滥淹没了大量良田,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希望摆脱旧都王朝根深蒂固、错综复杂势力的束缚,缓和内部矛盾,便于新王施展新政。商朝时期青铜器铸造技艺逐渐成熟,种类繁多主要常见的有食器、酒器、兵器、乐器和一些装饰品等。其中食器和酒器成为国家祭祀的主要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礼制的象征。
[展示]图片(殷墟妇好墓铜爵登记表,记载了式别、铭文、保存情况、大小尺寸等)
[板书]商朝:内外服制度、甲骨文、青铜器
[思考1]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展示]图片材料(商朝内外服制度示意图)
[提示]1、商朝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比较低,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2、商王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方国和部族实行直接控制,因此,内外服制度是商朝实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讲]:通过内外服管理制度,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宁夏、甘肃),南跨江汉(江汉平原),北至燕山(东北)。和夏朝一样,商朝晚期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商朝最后一个统治者王纣,荒淫无度,生活腐朽,还作炮烙之刑残害臣民,引起共愤。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与殷商部队战于牧野,商王临时组建的奴隶部队临阵倒戈,周武王大败商朝部队,纣王自焚而亡,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定都镐京(西安)。
师:商王朝内外服制度与外服的控制力其实是有限的,那么西周实行了哪些制度统治地方呢?
生:宗法制和分封制。
[板书]西周:宗法制、分封制
师:我们首先来看分封制,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判断分封制的目的。
生:略。
[展示]材料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顾炎武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祖遗民之国)。——钱穆
[讲]西周实行分封制直接目的是对殷商遗民的防范,对政府地区进行有效统治,根本目的是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
师:同学们阅读PPT上的图片和材料,指出分封的类型有哪些?
生:略。
[展示]图片(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
[讲]分封的对象有同姓亲族(王族),异姓有功臣、现代贵族。受封诸侯的义务是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权利在封国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影响是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中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展示]图片(西周金字塔等级结构)
[板书]分封制:巩固统治
师: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原则。大家阅读课本P7的历史纵横,找出什么是宗法制。
生:略。
[讲]宗法制是以血缘亲属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大宗和小宗体系。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的结合;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展示]图片(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板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思考2]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提示]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展示]图片(宗法制与分封制)
[讲]西周统治危机,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东周开始。
师:商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时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我们重点来了解下当时的土地制度。
[展示]图片(井田制图片)
材料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孟子·滕文公上》
[讲]因为公田和私田的划分像一个“井”字,所以称为井田制。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土地经营方式为井田制,生产方式为奴隶集体劳动,生产工具为木石并用。井田制是
[板书]奴隶制社会经济:井田制
师:除了农业,当时的手工业有什么特点呢?
生:青铜铸造业发达,青铜器种类繁多。
四、总结
一、时间轴
二、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政治特征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夏朝甲骨卜辞)。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王位世袭制,宗法制)。
【作业拓展】
一、作业
1、必做作业: ①完成练习册本课作业;
②画出本课思维导图。
2、选做作业: ①课后《探究与拓展》中的学习拓展部分;
②练习册培优部分。
二、拓展延伸
1、资料搜集和整理:查找搜集和整理与早期国家制度有关的史料或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2、观看早期国家制度资料片或记录片,撰写观看心得。
【教学反思】
一、本课缺点
1、本课教材课程内容多,容易超时。
2、早期政治制度耗时长,井田制时间紧张。
3、早期国家政治特征总结是难点,不易突破。
二、本课优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学生自主学习、课上研学、教师引导相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
2、重点知识突破,针对重点知识选用的史料非常典型和具有代表性,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对史料进行了针对性处理,史料教学的效果显著。
3、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尤其对教材史料进行合理应用和取舍,充分发挥教材价值。
三、改进措施
1、知识点过多,注意承上启下。
2、加强教材整合,对重难点时间分配上再做精细化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