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查补易混易错 09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课标内容: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 件;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2.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并区分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3. 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科学思维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2.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思维的共同特征,明确思维的方式。正确认识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的主要特征,明确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理解“逻辑”的多种含义,明确合乎逻辑的思维需要遵循基本 要求;在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3.公共参与:了解思维的基本知识,初步走入思维世界。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学习科学思维,纠正逻辑错误, 驳斥诡辩,捍卫真理易错 1 :狭义的思维与认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易错 2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易错 3 :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思维本身不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因此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易错 4 :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错误的思维则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易错 5: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可以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可以将思维分为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依据思维运 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来划分的。易错 6 :形象思维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形象思维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抽象思维则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易错 7:形象思维就是感性认识,抽象思维就是理性认识。“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与理性认识同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属于理性 认识。易错 8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绝对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易错 9 :狭义的逻辑学是指辩证逻辑。狭义的逻辑学是指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属于广义的逻辑学。易错 10: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易错 11: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充分必要条件。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易错 12:同一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同一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易错 13 : 自相矛盾与客观矛盾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自相矛盾属于思维认识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错误反映。客观矛盾不是思维认识的范畴,不是一种反映, 是一种客观存在。易错 14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这一诗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以动衬静,渲染山林的幽静,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属于辩证矛盾。易错 15:有人问:“有没有飞碟 ”你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没有,而是说:“我不清楚。”这种回 答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这种回答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有没有飞碟”是对客观存在的认识。排中律在逻辑上要求对两个相互矛盾 的判断明确地肯定一个。“我不清楚”这一回答并无自相矛盾。易错 16: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易错 17:科学思维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 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 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易错 18 :思维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只有科学思维才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易错 19:我们学习逻辑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责任。我们学习逻辑知识,可以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责任。易错 20:学习科学思维,我们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易错 21: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思维的参与。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思维有科学思维和不科学思维之 分。易错 22 :学习科学思维,可以确保我们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判断:1.思维因能够揭示本质与规律而具有正确性。( ) 矫正:正确揭示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思维是正确思维。2.思维促进认识对象的发展进步。( ) 矫正:正确思维促进认识对象的发展进步。3.思维是人们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 矫正:思维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4.“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广义角度讲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矫正:“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5.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 抓住内在的、共 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矫正: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 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说明思维具有概括性。6.思维能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矫正: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错 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7.从思维的方向看,思维分为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 矫正:从思维的方向看,思维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8.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思维分为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 )矫正: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9.形象思维是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矫正:抽象思维是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10.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化、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矫正: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11.“逻辑”就是指“逻辑规律与规则”。( )矫正:“逻辑”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 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12.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 )矫正:“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3.形式逻辑特别关注论据问题。( )矫正: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14.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 )矫正: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15.通常用公式“A 不是非 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 )矫正:通常用公式“A 不是非 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16.故意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矫正: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17.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矫正: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 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18.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 A”必有一假。( )矫正: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 A”必有一假。19.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 矫正:√20.正确的思维就是科学思维。( )矫正:正确的思维只有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并立足于实践才能达到科学思维。马克思主义世 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的思维能够 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思维。21.科学思维是人的思维,因此具有主观性。( )矫正:尽管任何思维都是人的思维,但任何思维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思维追 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反映认识对象。2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普适性,其正确性是无条件的。( )矫正: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其正确性是有条件的,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 2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是因为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矫正: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说明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24.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树立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 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矫正:学习科学思维的实践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树立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 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1 .(北京市房山区 2023 届高三二模政治试题)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 个情节:鲍西亚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她的父亲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求“猜匣为婚”:三个匣子中只有一 个匣子里装着鲍西亚的照片,金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着“肖像在金匣子中”,铅匣子上 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为真,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①根据矛盾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②根据排中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③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为真④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为假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 .(2023·全国·模拟预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 谓大同。” 《礼记》中对未来大同世界的描述( )①运用合理想象对社会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②以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③近似等同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状态④体现了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 .(2023·重庆沙坪坝·重庆南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下列说法中的“逻辑”,所表达意思一致的是( )①《墨经》是第一个集中反映中国逻辑史止完整逻辑体系的文本②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不合逻辑的③“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我国全面发展④经济发展中要合理运用市场逻辑,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 .(2023·福建·二模)经典古体诗歌往往既充满了诗意之美,也充满了逻辑之美。对于下列诗句, 以下判断 正确的是( )甲: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 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丙: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丁: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①甲诗中表达的思想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错误②乙诗运用了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是一种形象化想象③丙诗句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条件关系是成立的④丁诗句体现对事物功能认识的反向思维,属逆向思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 .(2023·福建·二模)针对美国对我国的“芯片围堵”,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美方频繁将我国企业列 入“实体清单”的做法,干扰中美企业间的正常经贸往来合作,违背市场规律,破坏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 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损害全球和平发展利益。这充分说明科学思维的特征是( )①追求认识的客观性②运行方式的想象性③结果具有预见性④思维表达的情感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 .(2023·福建·二模)建筑作为园林的要素之一是中国园林的特点,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 唐时期。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角度看,“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唐时期”这句话( )A .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B .违背了矛盾律,同时否定了两个矛盾的论题 C .违背了同一律,故意混淆概念,转移论题D .违背了排中律,同时肯定了两个矛盾的论题7 .(2023·北京昌平·统考二模)南唐后主李煜在《相见欢》中写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 味在心头。”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 一番新意。这表明( )A .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和预测性 B .类比的目的在于生动形象的说明认识对象C .抽象思维具有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D .形象思维具有思维表达的情感性8 .(2023春·重庆北碚·高三西南大学附中校考期中)甲说:“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乙说:“有的鸟不会飞。” 丙说:“你们俩说得都对。”丁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根据材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②丙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③丁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④丁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 .(2023·北京海淀·统考二模)在某校高二年级足球联赛中,有四支球队进入半决赛,同学们一起预测冠军 归属。甲:高二(1)班将成功卫冕乙:高二(6)班会赢得冠军 丙:高二(9)班将会夺冠 丁:高二(6)班不会夺冠决赛结果表明,四人中只有一人预测正确。综合上述条件,推理正确的是( )①根据排中律,甲和丙之间必有一真②根据矛盾律,乙和丁之间必有一假③丙的判断为假,则甲的判断为真④丁的判断为假,则乙的判断为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 .(2023·湖南邵阳·统考三模)某同学做了好事不留名。在小张、小李、小王三位同学中只有一个是做好 事的人, 当老师问他们三人时,小张说:"不是我。"小李说:"不是我。"小王说:"是小张做的。"三个学生只有一个说了真话,据此可以推断出做好事的人是( )A .小张 B .小李 C .小王 D .无法判断参考答案1 .D【详解】①: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着“肖像在金匣子中”,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 匣中”,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根据矛盾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 子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①不选。②: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 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这两句话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体现了排中律,②入选。③④:根据排中律,金 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而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所以 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一定是假的,③不选,④入选。故本题选 D。2 .A【详解】①:《礼记》中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体现了超前思维,①正确。②:通过对未来社会生活现象的想象 和描述,形成什么是大同社会的结论,体现了形象思维,②正确。③:材料是对未来大同世界的描述,不 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状态的反映,③不符合题意。④:抽象思维的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 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A。3 .C【详解】①:该项中的逻辑指逻辑学。②:该项中的逻辑指规律。③:该项中的逻辑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 维方法”。④:该项中的逻辑指规律。②④项所表达的意思一致。故本题选 C。4 .C【详解】①: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泾溪中有礁石 水流很急的地方,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船沉没人遇害的消息,反而是在水 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说有船沉没的消息,运用了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并没有违背矛盾律, ①错误。②: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联想思维的 畅想方式,是一种形象化想象,②正确。③: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 于君指上听?”意思是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如果说琴 声来自弹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听呢?这不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③错误。④: 落红不是 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是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 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体现对事物功能认识的反向思维,属逆向思维,④正确。故本题选 C。5 .A【详解】①③: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美方频繁将我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的做法,干扰中美企业间 的正常经贸往来合作,违背市场规律,损害全球和平发展利益,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 具有预见性,故①③正确。②:形象思维具有运行方式的想象性,且与设问不符,故②不选。④:形象思 维具有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且与设问不符,故④不选。故本题选 A。6 .A【详解】A: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 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就不会始于唐,始于唐就不会始 于汉,断定它们都成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A 正确。B:“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唐时期”违背了矛盾律, 同时肯定了两个矛盾的论题而非同时否定了两个矛盾的论题,B 错误。CD :“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唐时期” 这句话违背了矛盾律,不涉及同一律排中律,CD 不选。故本题选 A。7 .D【详解】A: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 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 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材料不涉及超 前思维,没体现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和预测性,A 排除。B:比喻的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 象,排除 B 。C:材料体现的是形象思维,没体现抽象思维,不涉及抽象思维具有思维表达的严谨性,排除 C 。D:材料中: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 别有一番新意。这表明形象思维具有思维表达的情感性,D 正确。故本题选 D。8 .C【详解】①②: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 A” 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你们俩说得都对”同时肯定甲乙相互矛盾的两个论断,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 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而不是违反排中律,①排除,②正确。③④:丙的说法就同时否定了甲乙相互矛盾的 两个思想,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不是违反了矛盾律,③正确,④排除。故本题选 C。9 .D【详解】①:排中律要求任何人不能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并非 A),即 A 和非 A 必有一真,甲和 丙并非 A 和非 A 的关系,①错误。②:矛盾律要求两个互相矛盾或者具有上反对关系的命题,不可能同时 为真,必有一假,乙和丁相互矛盾,②正确。③:丙的判断为假,只能说明 9 班不会夺得冠军,与 1 班是否夺冠无关,③错误。④:丁的判断为假,则 6 班会夺冠,乙的判断为真,④正确。故本题选 D。10 .B【详解】ABCD:小张说:"不是我。"小王说:"是小张做的。"这是两个互相矛盾的说法,不可能同真,根据 排中律,小张和小王中有一个说的是真话。三个学生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小李是说假话的人,而小李 说"不是我。",可见做好事的是小李。B 入选,ACD 排除。故本题选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