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语文(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贵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语文(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贵阳市2024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二)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2024年5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C(3分)【解析】“获得成功”于文无据。
2.B(3分)【解析】条件关系颠倒。
3.A(3分)【解析】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存在“愚”“穷”“弱”“私”四大问题,
只有A项最全面地体现了这四大问题。
4.①晏阳初、费孝通乡村建设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案对照
②中西文化无优劣之分
③中国农村手工业受到西方现代工商业冲击
④开展乡村教育,启蒙民众成“新民”
(4分。一点1分,意近即可)
5.①要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抓住乡村建设的痛点和重点,因地制宜,发挥乡村的优点与
长处,制定个性化的乡村振兴方案:②要保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提升文化自觉,树
立文化自信:③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乡村的文明程度。
(6分。一点2分,意近即可)
6.C(3分)【解析】“显出人物身份之神秘”错,小说中他没有出场表现的是他独善
其身的坚守。
7.D(3分)【解析】小说没有表现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8.①小说中“花”表面指张之杯楙栽培、养护的花,实际上象征张之楙持身守节、高洁清
正的精神品质。②“摘花”表面上指张久征访友不遇而摘一朵花做念想,实际上隐喻
张久征在老友张之楙的影响下对为官之道的反思。
(4分。一点2分,意近即可)
9.①这种故事套故事的叙事技巧将张久征访友不遇的事件(现实)和张久征、张之楙发
生矛盾冲突的旧事(回忆)结合在一起,既巧妙交代故事的前因后果,又揭示了人物
关系变化的真实原因,丰富了小说内容:②这种叙事技巧通过小说中嵌套的故事突出
了张久征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既有深谙官场之道的世故,又有对抱朴守拙、清正自
持的张之称的敬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饱满,同时也深化了作品主题。
(6分。一点3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第1页(共5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AEH(3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解析】根据文意,本句断
为: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
11,A(3分)【解析】“纵豆蔻词工”的“工”意为工巧、精妙。
12.B(3分)【解析】“画笔随便一挥”错,文中“随意”意为跟随着心中意想的山水
形象,而不是“随便”之意:“就有了宋迪所说的‘天趣’”错,文中无此意。
13.(1)陈用之非常佩服他的话,说:“我常常忧虑自已的画比不上古人,正是在这些
方面。”(4分。“伏”“患”各1分,句意2分)
(2)文与可教我这样画竹,我虽然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4分。
“然”“所以”各1分,句意2分)
14,①两人艺术主张的相通之处是,创作前先要有成熟的构思方可下笔:②苏轼在此基础
上认为还须心手相应。(3分。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
15.C(3分)【解析】“凸显了诗人深夜读书的孤寂”错,诗人冬夜读书,偃仰啸歌,
围炉煮茶,悠哉乐哉,并不孤寂。
16.①更见真我之乐。诗人在落木千山、水落岩枯的冬日读书,更容易远离喧嚣,认清本
真的自我。②尽享雅读之乐。在四壁皆书的雅室中,诗人围炉烹茶,或沉浸阅读,或
偃仰啸歌,充分感受雅读之乐。③丰盈精神之乐。冬日读书,有梅相伴,诗人好似寒
天雪地中绽放的梅花一样气韵高雅,精神丰盈。
(6分。一点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7.(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3)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6分。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是开放型情境默写题,只
要填写的诗句合乎情境即可】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第2页(共5页)[试卷免费提供]
贵阳市2024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二)
语文
2024年5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报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20世纪前半叶,一场由中国知识分子主导并参与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
竿
国大地兴起。这场运动既是他们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进行的一次全方位反思与解构,也
是对中国未来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进行的一次多维度探索与尝试。在这场运动中,晏阳初
和费孝通等知识分子把对学术知识的追求与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结合在一起,自觉地投身
于关于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中,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案。
晏阳初对中国农村弊端的判断经历了一个从主观认识到科学归纳的过程。1920年,晏
阳初结合他在法国华工群体开展“识字教育”的经验,先后在湖南长沙、山东烟台、浙江

嘉兴等地兴办平民识字教育,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之所以重视识字教育,是因为他发现

中国农村的弊端就是“愚”“穷”“弱”“私”。在他著名的《平民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最
后的使命》中,他将中西方直接加以对比来强调中国农村的落后:“试看欧美教育普及的
国家,人人有读书看报之能力,两相比较,其智愚的相差,不啻天渊…我同胞弄到三万
万以上的文盲…实为中世纪专制国家老愚民。”在他看来,中国农民在“智识”上的“愚
昧”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晏阳初对中国农民做出愚穷弱私的“问题”诊断时,
运用西方的标准来框定中国社会,从而慨叹两者“天渊”般的差距,这种对本土生活的异
化感让他无形中增强了削足适履的内在冲动。
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同样受西方文化教育并尊重现代科学原则的老通,既未对西方文明的长处和优势作
出归纳、以使为我们提供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瑞与落后加以总结,
以使唤醒人民的觉醒。1936年,通过对花蓝接的实地考察,费孝适认识到,乡上中国的“文
化组织中各部分间具有微妙的搭配,在这搭配中的各部分并没有自身的价值,只有在这搭
配里才有它的功能”、所以,任何针对乡土中国的批判甚或改造,都“不能不先清理这个
网络,认识它们所有相对的功能,然后才能拾得要处”。而晏阳初、梁款溟等所推进的乡
贵阳

建运动,“老实说,是在拆搭配。旧有的搭配因处境的变迁固然要拆解重搭,但是拆的目
的是在重搭,拆了要搭得扰才对。拆时自然该看一看所拆的件头在整个机构中有什么功能,
拆了有什么可以配得上”。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对晏阳初所建构的“国民性”知识有所质疑,他每每
以“乡村工作的朋友认为如何,实则情况怎样”的句式下笔,尤其对“农民愚穷弱私”的
观点子以了直截了当的批评。他认为,乡村工作者们依据自己的想象赋予农民以愚穷弱私
的德性,并进而想当然地要通过文字下乡的方式展开乡村教育,以图“启蒙”民众成“新
民”。他指出,正是因为晏阳初没有抓住乡土中国问题的根结所在,没有掌握农民的真正
需求,所以其乡村教育难以符合农民的胃口。
费孝通认为,要解决中国社会如何建设与发展的问题,首先就要弄清中国社会所存在
的问题。通过在江村的实地调查,他认识到: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
A
根据他的分析,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农业经济,而是一种“乡土工业在劳
力利用上和农业互相配合了来维持农工混合的经济”,正是这种农村手工业才能让农民有
点活钱来缴纳租税以及零星消费,然而,随着西方现代工商业的冲击,“农村手工业崩溃
了,农村金融的竭蹶跟着就到了”,农民便“站在饥饿边缘上”了。此时,那些被知识分
子们认为没有立场、不会发声的农民,便以行动作出了选择。乡村工作者们所能做的,就
是重新恢复失衡的经济系统,努力调整传统的手工业使其转变成现代工业。费达生等知识
分子的技术指导,地方精英的有力倡导,农民的积极参加合作社的态度,几方面的共同努
力使得农民看到了现代工业在乡村复兴的希望。这一乡村工业的改造转化过程,也是一个
失衡的社会经济系统重组的过程。费孝通亲眼看到了农民们的选择,了解到农民面对西方
工业冲击所做出的回应,看到这种回应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希望,他认为,这种选择一方面
可以减轻乡村建设所产生的巨大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减缓高度机械化大工业发展所造成
的农村衰落。
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