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21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5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册21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56张PPT)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21 古代诗歌五首
导入新课
诗歌之美,在于可清雅,也可秾丽;可缠绵悱恻,也可洒脱不羁;可豪情万丈、气冲斗牛,也可婉约秀致、灵韵内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展现如画江山,美得动人心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勾画少女情态,美得清新旖旎。
让我们再次走进时空隧道,再次去感受古诗之美。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作者作品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他“陈拾遗”。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远见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它被视为初唐诗歌之绝唱,也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
细说典故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黄金台。史传为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揽贤才所筑。
燕昭王即位后,想招纳贤才使弱小的燕国强大起来,老臣郭隗给他讲了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并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老臣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燕昭王采纳了他的意见。
燕昭王还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招纳天下贤士,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礼物。这就是黄金台。各国有才能的人听说燕昭王真心实意招纳人才,纷纷赶来燕国,其中最著名的是乐毅和剧辛,燕国也因此变得强大起来。
初读诗歌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读准字音,明确节奏,体会情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读诗歌
结合背景与注解,理解诗意
前:
后:
古人:
来者:
念:
之:
悠悠:
怆然:
涕:
往前。
往后。
古代能够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贤明君主。
后世的贤明君主。
想到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悲伤的样子。
眼泪。
赏读诗歌
结合背景与注解,理解诗歌意境与主题
诗人登上这曾经幽州台,放眼河山,追忆历史,展望未来,想到自己的遭遇,思绪万千。你认为诗人想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读诗歌
结合背景与注解,理解诗歌意境与主题
1、2句: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经成为历史,后世的明君贤士却无缘相见。
诗人通过“前”与“后”,“古人”与“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一去不复返。从时间的角度,写出时间的绵长,直抒胸臆,表现主人公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苦闷孤寂悲凉的情绪。
赏读诗歌
结合背景与注解,理解诗歌意境与主题
3、4句:从空间的角度,把天地的空旷辽阔“悠悠”与人的“独”相互对照,用宇宙空间的广漠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人生短促,产生出悲凉孤寂的情绪,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再次抒发主人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苦闷孤寂悲凉的情绪。
佳词赏读
1.试赏析“独”和“悠悠”这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独”是全诗的诗眼,写出了诗人独自登上幽州台时,感觉天地广阔,自己孤单渺小的苦闷孤寂悲凉的感受。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诗人把自己放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下,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渲染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苦闷孤寂悲凉的情绪。
2.试赏析“怆然而涕下”的表达效果。
逼真地描绘了诗人深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苦闷孤寂悲凉时热泪飞洒的情状。
背诵诗歌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的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
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句子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诗歌主旨
诗人登楼远眺,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苦闷孤寂悲凉之情。
望 岳
杜 甫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作品
杜甫代表作品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中岳嵩山
北岳恒山
西岳华山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背景链接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试,结果落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y n)州任司马,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
初读诗歌
1.释题
望 岳
远远地看
高大的山。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情感
1.对照注释,读懂诗歌内容。
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3.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品一品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青色的山峦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赏析:运用设问的修辞,写远望所见,描绘泰山的 全貌:空间上,横跨齐鲁;时间上,千古长青。借齐鲁两地的距离之远来侧面烘托泰山连绵、高大的形象。表现了泰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和悠久的历史。
首联:
颔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炼字:
“钟”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割”,有“分割”之意,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泰山高大险峻、参天耸立、遮天蔽日的雄姿,将天色分割,把山北山南分成明暗两半,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与动感,表达了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虚实结合,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颈联: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赏析:
凝望所见,实写。诗人抓住层云缭绕、鸟归山林两个景物细节,运用对偶的修辞,表达诗人对泰山美景(祖国壮丽河山)的眷恋和热爱。
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层云缭绕
鸟归山林
尾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周围众多的山看起来都会显得低矮渺小。
赏析:
以“众山小”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直抒胸臆,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显示了他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
富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勇攀高峰才能俯视一切,享受成功后的自豪和喜悦。


远望
--
泰山全貌,雄伟青翠
近望
--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凝望
--
心情激荡,眼界开阔
愿望
--
勇攀绝顶,俯视一切
不怕困难,敢攀顶峰
乐观自信,积极进取
主题归纳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中表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
诗人直接赞美泰山风光秀美,巍峨高峻的诗句是_________
诗中集眼前之景,心中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
当我们登上白云山顶,极目远眺,周围美景尽收眼底,我们不禁会回想起杜甫的那句诗_________。
根据理解填空:
登飞来峰
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背景链接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三年,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初读诗歌
读准字音,明确节奏,体会情感
登飞来峰(哲理诗)
王安石
飞 来 山 上/ 千 寻 塔,
闻 说/ 鸡 鸣/ 见 日 升。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眼,
自 缘/ 身 在/ 最 高 层。
再读诗歌
结合背景与注解,理解诗意
1.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在哪里?有何特点?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1.2句写景。
第一句“山上”、“千寻塔”运用夸张的修辞,正面极言立足点的高峻,为下句写景作铺垫。
第二句“鸡鸣见日升”描绘了一副雄鸡高唱、红日初升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侧面突出了立足点的高峻。
再读诗歌
2.作者观察景物后的感受如何?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背景,你认为有何言外之意?
3.4句议论抒情。表面上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山上塔的最高层,因为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浮云遮挡不住“我”的视野;其实是引用典故来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自信乐观、大无畏的精神,也蕴含了站得高,就看得远的哲理。
“浮云”,既指漂浮的云朵,也比喻奸佞小人或其它消极事物。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困难、阻碍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自信、乐观、进取的精神。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比较阅读
《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游山西村
陆游
作者作品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背景链接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
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七言律诗)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初读感知
1.这是一首 (体裁)
2.诗歌紧扣一个 字,写了游览山西村的所见所闻,诗人见了哪些东西?得到了哪些体会?
提示:游览的是一个村,因此,村民,风俗,景色,都是游览必见。
七言律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浑”指酒水浑浊,指酒的质量不好)
“足”字写出农家招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写出了农家的热情好客、善良淳朴。
小猪,这里指猪肉
腊月所酿的酒
不要
句意: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酿的酒浑浊,丰收之年备足了的鸡肉猪肉款待客人。
赏析:首联写农家热情淳朴待客的情谊,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这是热情好客的村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峦重叠
绿柳繁茂荫浓
水道迂回曲折
花色鲜艳明丽
怀疑
句意:山峦重重叠叠,水道迂回曲折,正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绿柳繁茂荫浓,花色鲜艳明丽处,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赏析:颔联“重”“复”写出山的重重叠叠,水路的曲折回环;“暗”写出绿柳茂密荫浓,“明”写出鲜花的明艳美丽。这两句不仅写出所经之处地形复杂和山水风光的无穷变化,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也写出了作者见到美景和怀疑无路可走时又发现出路的欣喜之情,还蕴含着在困境之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境界的哲理。
这里景美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吹箫打鼓
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土地神,祈求丰收。
句意:临近社日,一路上吹箫打鼓的声音随处可以听见,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俗仍然保存。
这里风俗美
赏析:颈联描绘了农村古朴的风俗。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趁着月明来闲游
随时

句意: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赏析: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留恋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归纳梳理
背诵诗歌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己亥杂诗
龚自珍
走近作者
龚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字璱人,号定庵,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从小勤奋好学,15岁开始写诗,但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做了几任小京官。他对清朝的思想统治不满,不愿和统治者合作,终于在鸦片战争前一年辞官回家。他的诗文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著名的是《己亥杂诗》共315首。
背景链接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的他将往返途中的见闻感受写成诗歌315首, 总称《己亥杂诗》。
初读诗歌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读准字音,明确节奏,体会情感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夕阳西下,诗人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
挥动马鞭吟诵着诗歌向东而去,从此与京城
相隔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
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
细读感悟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二字,形象地写出离愁的深广。
“ 白日斜”既指离京的时间,也象征当时的衰微的国运和局势,借景渲染了凄清忧伤的离愁别绪。
“天涯”表现要去的地方与京城距离之远,增强了离愁别绪。
前两句写景、叙事、抒情 。
1、2句表达了诗人离别京城的凄清忧郁和悲壮豪迈的情感。
细读感悟
这两句写景抒情叙事,有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要逃出令人桎梏(zhìgù像镣铐般约束、妨碍或阻止自由动作的事物)的樊笼。
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两个画面相互映衬,两种心情相互交织。
细读感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4句,借物抒情,诗人用“落花”自喻,掉落的花并不是冷酷无情,自哀自怜的,而是为了化作泥土更好地保护鲜花。
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至死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理解检测
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描写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人不怕挫折、不甘沉沦,虽远离官场但仍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奉献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