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回延安 音频素材+课件(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 回延安 音频素材+课件(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第一单元
2.回延安
《回延安》是一首当代抒情诗,以《回延安》为题,突出一个“回”字,描述了“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了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了延安的风土、民俗、人情、革命传统等。诗作内容丰富,且以大量笔墨书写激情,抒情直白、热烈、豪迈。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不仅意在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诗情诗意,读出诗句的美妙,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人饱满的情感,感受到革命精神与力量。同时,考虑到这--单元的“民俗文化”元素,还需引导学生把握诗作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而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
设计说明
1.朗读课文,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学习运用比兴这一表现手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4.了解革命圣地延安和延安精神,感受革命精神与力量。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第一课时
信天游是一部镌刻在黄土高原的传世巨著,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它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创作的诗歌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起“回延安”,了解信天游诗歌,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挚爱深情。
学习情境
回顾复习
预习任务
羊羔 糜子 一盏 登时
脑畔 油馍 眼眶 满窑
白羊肚 柳林铺
ɡāo
méi
zhàn
dēnɡ
pàn

kuānɡ
yáo


1.字音字形
回顾复习
预习任务
立刻。
2.明确词语释义
【登时】
【糜子】
【一回回】
【脑畔上】
一种果实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一回又一回。
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回顾复习
预习任务
3.文学常识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人。1940年到延安,后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和丁毅联合执笔,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
回顾复习
预习任务
3.文学常识
信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听范读的同时小声跟读,感受每部分的节奏语气、语速、情感。
(1)标出难读易错的字音。
(2)划分节奏。
(3)标出每两节的韵。
总结“信天游”的特点:曲调淳朴、高亢、悠扬,节奏自由、朗朗上口,情感充沛激越。
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一
(激动地)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深情地)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大声地)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喜悦地)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激动地)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学习任务一
臧克家说:“《回延安》情感浓烈,深切动人”,小组交流,为什么能够体现深切动人的情感?
自读课文
1.勾画出诗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
学习任务二
地名:杜甫川、柳林铺、杨家岭、宝塔山等。
叠词:几回回、羊羔羔、树根根、白生生等。
事物: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米酒油馍木炭火。
2.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习任务二
①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兴奋
②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感激
③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喜悦
④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赞颂
⑤颂延安,圣地大贡献 热爱
3.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明晰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学习任务二
示例一:题目中的“回”字作为全诗的诗眼,意味着回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展现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和特殊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眷念之情。
示例二:开头第一部分中的“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切想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诗人重回延安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3.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明晰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学习任务二
示例三:“……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中,“梦回”的梦境和“搂”的动作,以梦境写心境,并运用夸张手法,写尽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切思念之情。
示例四:“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中,“扑”字写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激动喜悦的心情,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3.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明晰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学习任务二
直接抒情:“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将延安比作母亲,不断呼唤,用称呼揭示延安和诗人的密切关系,直白、热烈地抒发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亲切和敬爱,“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直接抒发了诗人离开延安后的思念之情。
3.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明晰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学习任务二
间接抒情:(1)选取典型事物和情景:“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等。
(2)通过场景描写:“满窑里围得不透风,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3)通过语言描写:“‘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
(4)通过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4.小组交流,选取诗歌的一部分进行朗读展示。
学习任务二
【提示】
①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
②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语调,突出喜悦、赞美之情;第五部分朗读时注意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注意音量要适中。
本文是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通过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尤其是通过场面、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诗人阔别十年后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课堂小结
1.基础型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发展型作业:
①完成相关习题;②批注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回延安 兴奋
忆延安 感激
话延安 喜悦
看延安 赞颂
颂延安 热爱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场面、 语言、动作描写
回延安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感受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梳理了诗歌内容,围绕“回延安”这一线索理清了诗人的情感变化。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聚焦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民俗内涵,加深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学习情境
学习任务一
【点拨】
比兴: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手法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小组交流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讨论其表达效果。
示例一:“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学习任务一
此句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都热情欢迎诗人的到来,表达了诗人重回故地的无限喜悦之情。
小组交流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讨论其表达效果。
示例二:“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学习任务一
此句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下句,比喻诗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小组交流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讨论其表达效果。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学习任务一
此句兴中兼比,以“羊羔吃奶”之事,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此句也可视为比兴兼用。
小组交流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讨论其表达效果。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学习任务一
此句兴中兼比,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说“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的写照。
小组交流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讨论其表达效果。
示例三:“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
学习任务一
此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延安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小组交流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讨论其表达效果。
1.诗人是在延安成长的革命诗人,对延安怀有最真挚的感情,他把延安称作母亲,你认为在诗人的眼中,延安是什么颜色呢?
学习任务二
示例:红色。
“杨家岭的红旗”“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红窗花”“肩膀上的红旗”“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2.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从何而来?结合你的历史知识谈一谈。
学习任务二
示例:16岁的贺敬之来到延安,是延安的黄河水、小米粥哺育了他成长,是延安精神让他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工作者。延安记忆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延安是革命圣地,凝聚着革命精神,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像奔向太阳一样,奔向他们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所以,在诗人的心中,再回延安,他首先想到的是那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延安魂,深厚情谊油然而生。
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了诗中的语言特色,并加深了对比兴手法的认识。此诗是一首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在诗中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一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思考探究题四。
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修辞手法(比兴、夸张、拟人、排比等)
真挚延安情
多种表达方式(抒情、描写等)
永恒的延安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