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自主预习提示
3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相关内容,并划出来。
1、运用性质判断的必要性、性质判断的含义、逻辑结构、种类、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该注意的问题?
2、运用关系判断的必要性、关系判断的含义、组成、种类?
3、把握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第一目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运用性质判断的必要性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者“无”(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
2、性质判断的含义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所以,又称为直言判断。
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
河南春晚是一台既有故事感又有文化韵味的国潮盛宴。
《凤鸣朝阳》是我们想看的国风!
这简直是全国的文旅宣传片的天花板。
河南春晚水准不输央视。
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
所有 马克思主义者 是 唯物主义者
一般由 量项、主项、 联项、 谓项构成。
①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所有、一切、有些、有的、这个)
②主项:表示断定对象;
③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有、无、是、不是;可省略)
④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
3、性质判断的逻辑结构:
注意:主项处于语句主语位置,谓项处于语句宾语位置。
有些 中学生 不是 共青团员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1)依据判断的质,即以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 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这个苹果很甜。(联项省略) 1.自私不是美德。
2.长期熬夜不是好习惯。
4、性质判断的类型:
肯定判断的联项是“是”,对日常表达中,“是”常常被省略或替代。如“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
否定判断的联项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省略,但可以被替代。如:“教室里无人”。
(2)从判断的量:即以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
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一个
所有,一切,任何,凡是,每个等 可以省略 有些,少数,大部分等 不可以被省略 通常用“这个”“那个”
一般不需要量项
人都会死。 一切商品都是有价值的。 所有的草原都很美。 有的同学是我的邻居。 有的地方下雨了。 少数大学生是党员。 这道题是错的。
李白是诗人。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3)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反映事物的性质判断也应该是“质”与“量”的统一。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性质判断可以分为: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例:所有商品是有价值的。
例:有些中学生是共青团员。
例: 许海峰是运动员。
例:所有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有些中学生不是球迷。
例: 这个人不是小学生。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划分标准 种类
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质”与“量”的结合上 六种基本判断形式: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性质判断的类型
归纳总结
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
此翁请客失败,在于其使用性质判断时误用了量项。
该来的没来!
不该走的走了!
(所有)该来的没来!
(所有)不该走的走了!
补充完整
补充完整
(有的)该来的没来!
(有的)不该走的走了!
更正
更正
探究与分享
思考: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 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1)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2)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反映事物状况,易造成误解。
(3)准确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4)误用多重否定。
1.通过学习进步很快。
(缺主项)
2.所有的人都是。
(缺谓项)
3.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
4.有些雾霾严重的地方是亟需治理的。
(量项使用不当)
5.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
(误用多重否定)
5、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
◆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
◆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思考:
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应该说“中学阶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
联项使用不当。仙人掌“也不是植物”,这是把概念间的种属关系误作为全异关系,可以把“也不是植物”改为“也不是树木”。
量项使用不当。误用了量项“有些”,应该改为“所有”。
探究与分享
思考: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第二目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事物除了具有某些性质之外,还与其他事物有多种关系。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2、关系判断的含义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1、运用关系判断的必要性
王安石之子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个客人送给他家一头獐和一头鹿,关在一起。客人问他:“哪只是獐,哪只是鹿?”而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两种稀罕的动物,看了半天,答道:“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客人听了,十分惊奇。
思考:王安石之子运用了什么思维方法?
他是我的好朋友。
他手里的馅饼就是一条线索。
所有的狗都不是植物。
小明比小华高两届。
中国与美国存在贸易摩擦。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性质判断
下面几个判断是性质判断还是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
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
的简单判断
练一练:
3、关系判断的构成:
有的 被告 反控 某些 原告。
量项
量项
关系项
第二关系者项
第一关系者项
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
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项;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称为第一关系者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三关系者项……
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项;
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项;
注意: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请你说出下列判断的逻辑结构?
中国 与 美国 存在贸易摩擦。
第一关系者项
第二关系者项
关系项
小明 比 有些 同龄人 个子高。
第一关系者项
第二关系者项
关系项
量项
全部 香港有识之士 坚决支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
量项
第一关系者项
关系项
第二关系者项
练一练:
4、关系判断的种类:
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关系的性质”可以分为对称关系和传递关系。
(1)对称性关系的三种表现形式: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①对称关系: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仍然成立。
甲与乙是好朋友。
乙与甲也是好朋友。
A
B
有某关系
也有某关系
如:同学关系、朋友关系、邻居关系、同事关系、相同关系等。
②反对称关系: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一定不成立。
甲比乙高两届。
乙一定不比甲高两届。
A
B
有某关系
没有某关系
如:大于关系、晚于关系、多于关系、高于关系、侵略关系、剥削关系等。
③非对称关系: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
甲认识乙。
乙可能认识甲,也可能不认识甲。
A
B
有某关系
可能有、可能无某关系
如:认识关系、尊重关系、喜欢关系、信任关系等。
假设以下关系成立:
小明和小华是同学。——小华和小明是同学。
小明比小华岁数大。——小华比小明岁数大。
小明信任小华。——小华信任小明。
将上述三个判断中双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是否还能成立?
“小华和小明是同学”仍成立,该判断是对称关系;
“小华比小明岁数大”不成立,该判断是反对称关系。
“小华信任小明”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该判断是非对称关系。
探究与分享
(2)传递性关系的三种表现形式: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①传递关系:在三个对象中,如果第一个对象和第二个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第二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之间也具有某种关系,那么,第一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一定具有这种关系。
甲的岁数比乙大,乙的岁数比丙大,那么甲的岁数也比丙大。
A
B
有某关系
也有某关系
C
有某关系
如:比...大小多少轻重;小于或大于;在...之前或之后;早于或晚于;相等关系;平行关系等。
②反传递关系:在三个对象中,如果第一个对象和第二个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第二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之间也具有某种关系,那么,第一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一定不具有这种关系。
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那么甲一定不是丙的父亲。
A
B
有某关系
没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C
如: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儿子孙子等辈分关系。
③非传递关系:在三个对象中,如果第一个对象和第二个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第二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之间也具有某种关系,那么,第一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
甲是乙的同学,乙是丙的同学,那么甲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丙的同学。
A
B
有某关系
可能有某关系,可能没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C
如:喜欢、信任、朋友、同学、战胜等关系。
下列关系判断属何种关系
(1)陈爽与周玉是同龄人,周玉与李倩是同龄人。
(2)王芳比周玉大两岁,周玉比王艳大两岁。
(3)陈爽与周玉是朋友,周玉与李倩是朋友。
陈爽与李倩也是同龄人,这种关系是传递关系。
王芳比王艳大四岁,不再是大两岁,这种关系是反传递关系。
陈爽与李倩可能是朋友,也可能不是朋友,这种关系是非传递关系
练一练:
性质判断与关系判断的不同
①研究的对象不同。性质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关系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③构成要素不同。性质判断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部分组成,关系判断则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组成。
②研究对象的数量不同。性质判断主要是对一个或一类对象作判断,关系判断则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作判断。
知识拓展
(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5、弄清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
(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含义
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构成。
构成
依据判断的量分:
依据判断的质分:
依据判断的质和量结合上分:
类型
含义
构成
类型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简单判断
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构成。
对称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