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资源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2.了解中国科举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知识点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
(1)原因: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2)表现
①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②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③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 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2.晚清选官制度改革
时间 新政开始后
措施 官制 改革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选官 制度 部分 更新 ①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1904年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③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知识点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内容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意义: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北洋政府时期
考试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甄别 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内容
①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②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③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
(2)特点
①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②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③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知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1.干部制度的发展演变
(1)改革开放前
①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②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2)改革开放以后
①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③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2.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建立
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2)完善
①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②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习题巩固
1.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着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
A.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
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
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2.晚清以后,科举制度遭遇了一个持续的、递进的批判过程,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前后,批判科举达到高潮。晚清先进人士批判科举制主要是由于(  )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制度变革的迫切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反清斗争的需要
3.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9品18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名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  )
A.消除了官位崇拜的价值观
B.有利于近代平等观念的形成
C.实现了官员非特权化原则
D.说明了考试面前人人平等
4.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主要是以西方的文官制度为蓝本建立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但它也对古代的科举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和继承。由此可知,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征是(  )
A.中西合璧 B.自由竞争
C.择优录用 D.弘扬传统
5.我国于1993年确立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实行了公务员辞职退职制度,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20世纪90年代(  )
A.党管干部原则初步形成
B.干部选拔实现民主化
C.公务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D.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6.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明确提出中央国家机关必须有三分之一的职位用于招考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此后,基层工作经历逐渐成为公务员考试的一道“门槛”。这一举措有利于(  )
A.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
B.扩大公务员考录的范围
C.贯彻公平竞争的原则
D.优化基层公务员的选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