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人才之痛,时代之悲
——《拟行路难》品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歌中无法排解的愁情,理解作者面对命运的态度。
3.引导学生与时代同行,把握时代、珍惜当下、努力奋斗,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门阀制度下,命运不公的愁苦心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与时代同行,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说到中国的神话人物,我最喜欢的就是“哪吒”,通过影片《哪吒》了解一下。(视频导入:“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部影片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虽然取材古典小说,但结合社会风貌注入了“掌握自己命运”的精神内核,刻画了一个:呐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争口号,从接受命运无常、奋力对抗命运不公,再到战胜命中注定的“天劫”的立体人物形象“哪吒”,完成了从人生的落寞与无助到自我的探索与强大的升华蜕变,诠释了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下的不屈抗争。
而回望文学,李白写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同样是对不公的反抗,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追溯回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诗人鲍照又会用《行路难》这个乐府旧题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走近《拟行路难》感受人才之痛,体会时代之悲。
初读诗歌,解读题目
“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 《行路难》又是什么 “拟”是什么意思
“行路难”:汉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拟”:拟,摹仿,即学习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拟行路难》共 18 首,表现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再读诗歌,感悟诗情
诗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的内心情绪
(诗眼: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置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愁:“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清·沈德潜《古诗源》)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鲍照这位才子有什么愁呢 下面我们围绕“愁”字,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
“愁”1.因何而愁 (诗句作答)
2.如何解愁 (诗句作答)
3.结果如何 (诗句作答)
1.因何而愁 (诗人“愁”的根源)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思考:“命”指什么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出身寒微(低级士族家庭),因家庭贫困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擅长写乐府诗,风格俊逸,“元嘉三大家”之一。但空有才华,不被重用,愤愤不得志,做过小官,死于战乱。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将同一碗中的水倾倒在同一块平地上,水却会向东西南北不同的方向流动,而不是流向一个方向:人生也是如此,生长在同一个世界的人,先天、后天也各有参差,这是命运注定的,怎么能够因为既定的命运、注定的遭遇而发愁呢 )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一样,人的境遇取决于门第。
水的流散 由于地势高低不同 门第高下
生在寒门 一辈 子潦倒下沉
生在世族 就算无才也可做官
(诗人以“水”比兴,将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比喻成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抒发了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愤!)
(诗人因为“命运”发愁,因为个人的际遇发愁。)
元嘉十二年,鲍照十九岁,创作《拟行路难十八首》组诗。岁末,鲍照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 ”鲍照于是献诗,刘义庆觉得其诗奇异,于是赐鲍照二十匹帛,后拔擢鲍照为临川王国侍郎。
在最意气风发的年纪,愁怀才不遇,愁碌碌无为,愁位卑人轻。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这是什么 这是宿命论。似曾相识:
宿命论举例:
“我们无力改变,只能做好自己”;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我们都是洪流中的一员,身不由己”
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是在出生的那一刻决定好的,它倾向于讨论人的命运你相信宿命吗 作者对宿命论持怎样的态度
宿命论的提出表现了诗人内心深深的无奈。
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当然,在时间的洪流中也有把握时代与个人命运的: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欧阳修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让命运所压倒。--贝多芬
一个人的命运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培根
命运乃人为而非天定,为什么作者却屈服于这样的命运,而不是努力去改变命运
东晋王氏王凝之,字叔平,书圣王羲之次子,中书令王献之的兄长,曾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太守。谢道韫的丈夫,谢安女婿。任会计太守时,孙恩造反,兵临会稽城下,王凝之不出兵也不设防备,白天在道室祷告。官署请求出兵,凝之说:我已经向大仙请示,借了数万鬼兵驻守各个要塞,不用担心反贼。十一月甲寅,孙恩陷会稽,被杀,其子女全部遇难。
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听说反贼已经杀到城下,镇定自若,命令婢女抬着自己的轿子,在家门外自己亲自用刀杀掉几个贼兵,后被俘。
无能昏庸之人占据高位,有才有志之人却居下流。
2.如何解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安能行叹复坐愁:字面:应学会自我宽慰实际:反问中蕴涵不平
(“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态度
此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成天自叹悲愁,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反问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社会的不公平,际遇的不如意,诗人在愤怒的控诉中又无可奈何,只能转而自我安慰。)
(从“人生亦有命”这一句来看,诗人似乎接受了认命的说法。但从“安能行叹复坐愁”来看,作者是不认命的。“安能”是一个反问句,诗人用反问的手法提出了对“人生亦有命”的质疑,因此“人生亦有命”其实是反讽的笔法,表现了诗人对士族门阀的压迫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社会现实:无能昏庸之人占据高位,有才有志之人却居下流
诗人自宽:以酒精麻木自我,选择沉默(面对无能为力的社会现实,诗人选择自宽,选择以酒精麻木自我,选择沉默。)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作者想要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流露出诗人此刻内心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
如鲠在喉:意为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此两句运用反问的手法,表现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人间的不平,才华无法施展,抱负难以实现,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的心态。行诗至此,诗人心中的愤懑和全诗的情绪已累计到最大的密度,而令人意外的是,紧接着的是的却是一句低声沉吟:“吞声踯躅不敢言!”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
(“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句运用了设问。“岂无感”,是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宣泄了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的内心愤懑;“不敢言”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社会现实对寒微士人的压抑,只能忍气吞声。“岂无感”和“不敢言”可以看出诗人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
3.结果如何:诗人真的认命吗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种愤懑无奈不会随着诗人的自我宽慰而消失,而是会郁结于心,越发沉重。真正认命,诗人便不会写诗排遣愁绪,真正认命,诗人便不会“岂无感”,真正认命,便不会“吞声躅”。
诗人不是不想反抗命运,而是无法反抗命运。他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对抗庞大的世家,就如蚍蜉撼树,以卵击石。这是面对世事的无力,面对现实的无奈。
是个人无法改变世界丑恶的渺小无助,卑微弱小。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末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人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加上之前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稿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上文中诗人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达到顶点。)
明晰诗歌主旨
行路难是沉重的:人生之路、仕途之路、世俗之路,艰险坎坷,难以远行。
(行路难”字面意思和深层象征意味
字面:道路难行。深层:人生之路(仕途)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
认命——不认命——认命
抨击 悲愤 无奈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作者情感由“屈从”到“不平”再到“认命”到“借酒浇愁,唱歌断愁’再到“无可奈何”。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整首诗塑造了一位满怀郁结,举杯消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
(情感变化:不平之气(以水起兴):宽慰克制(人生有命):悲愤难抑(酌酒歌难):矛盾痛苦(岂无感不敢言)。)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鲍照的结局是人才之悲,更是时代之痛!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歌。面对困境,鲍照被迫选择愁到一蹶不振,他的结局是人才之悲,更是时代之痛!陶渊明果断选择独善其身、归隐田园,李白则选择继续勇往直前,“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人生困境,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尽相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同学们,为了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为了将来不被生活选择我们而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生活,让我们畅谈理想,与时代同行。)
畅谈理想,与时代同行
莎士比亚曾说:“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请你谈一谈:生逢盛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把握时代与个人命运
把握时代、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示例 1: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时代不同,人生境遇不同,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幸生于盛世,长于盛世,当树立时代主人翁意识,挺担当,不负人民,不负青春,不负时代,踔厉奋进,积极有为!
(示例2:对中国青年来说,今天,以生逢这个伟大时代为荣;明天,应该通过奋斗让时代以自己为荣。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中国青年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庆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时代,经济繁荣、文化多元、风气开放,吾辈青年不要被所谓的“阶层固化”论所吓倒,坚信努力奋斗的的人,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接高考,巩固训练
命运的极限永远存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成缺。——史铁生《答自己问》试从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怀才不遇,李白却在行路难中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乐观自信;而鲍照却是“吞声踯躅不敢言”,忧愤不平,为何会有这种不同 )
《行路难》其一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公元 744年),是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写。)
拟行路难(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对比项 鲍照《拟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
诗歌体裁 古体诗(乐府旧题)
写作背景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思想内容 怀才不遇,悲怆苦闷 怀才不遇,满腹愁绪,但潇洒自如, 乐观积极
时代特征 魏晋的门阀制度压制了人才的发展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繁盛让人充满希望
语言风格 都深受乐府影响,语言清新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艺术手法 都采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
善用反问 多用细节描写和用典
原因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
(情感的异同:
①相同:
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抑郁,都表达了宦途的艰难。
②不同:
《拟行路难》虽有对命运的抗争,但最后仍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行路难》虽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但最后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
(1.时代影响诗人气质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
鲍照生活的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鲍照虽才华横溢,却因出身寒门,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2.性格影响诗风
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坎坷,但仍乐观自信;鲍照是充满追求,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目标的渴望,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性格上多愤世嫉俗的深沉忧愤。)
(原因:思考: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是才华抱负无法施展,李白大声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吞声踯躅不敢言”,请用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的性格、经历及时代)的方法,分析原因。
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终无果,但仍乐观面世;鲍照则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鲍照说:世茫茫,人迷惘,不知路在何方
李白说:山重重,水漫漫,理想就在彼岸!
作业布置
微写作:
张海迪曾说:“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在生活或文学作品中,总有一些人敢于抗争,他是敢于与病魔抗争“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贝多芬;他是敢于与命运抗争,具有“硬汉精神”的桑迪亚哥;他是敢于与封建社会抗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贾宝玉……
请你以“抗争·命运”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写作。
结语
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同一学校,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同学们,为了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为了将来不被生活选择我们而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生活,请从现在起,再次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及时清除消极的思想,大胆的发出自己的人生宣言,走出自己的绚烂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