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自然选择的证明》课件(共3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1《自然选择的证明》课件(共3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从自然进化到人类文明,从生命起源到宇宙探究,科学探索是求真的事业,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东西方都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传统科学精神逐渐成为不同文化的共识。
自然选择的证明
达尔文
根据单元提示和学习提示,梳理本课的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背景链接
1831年,亨斯楼推荐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这次环球旅行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学研究上更进了一步。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经过5年的时间,达尔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终于回到了英国。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岛环境相似,但是物种却不相同。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定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达尔文从小热爱自然科学,22岁剑桥大学毕业后,他跟随海军勘探舰进行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积累了大量的动植物和地质材料。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他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这本科学巨著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解题
《物种起源》全名《论依据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在伦敦出版。
在书中,达尔文根据20多年积累的对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形态学、胚胎学和分类学等许多领域的大量研究资料,以自然选择为中心,从变异性、遗传性、人工选择、生存竞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物种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基本概念:
自然选择:《物种起源》的核心概念,指生物在自然条件下不断地发生变异,有利于生存的变异逐代地累积加强,不利于生存的变异逐渐被淘汰,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神创论”
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之前,"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理论是当时绝对的主流思想。
神创论认为宇宙起源、生命产生、人类出现等都是由至高无上的神秘力量所创造及设计的,这是一种神话传说的说明方式,主要见于宗教类学说中。与之相对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则是科学的解释方式,它指出所有生物种类作为具有共同祖先的后代,是在选择压力下进化的以适应环境或更好地繁衍后代。
阅读方法指导
“深文浅读”是针对有一定难度作品的阅读策略。 “深文”是指专业性、逻辑性较强的论著,包括科学与文化类论著和学术类论著等;“浅读”,是指能把握论著的基本观点,初步了解其论述的方法或特色。
“深文浅读”就是通过把握论著中所列举的事实及结论,抓住核心概念和关键句,从而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
文本研读·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梳理行文结构,绘制思维导图。
结构梳理
课文共14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是总说,概述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
第二部分(3-14段)是分说,分别从物种变种、生物本能、杂交后代、地质记录、地理分布等事实现象来阐述物种变异与自然选择的内在关系。
归纳段意时,运用概括语句、综合语句、概括语段、厘清关联等方法时应注意的地方有哪些?边讨论边总结,最后梳理、归纳要点。
比如文章第 4 段首句:“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运用概括语句或综合语句的方法,根据长句内的关系,“所以”后面的内容是关键信息,关键词是“自然选择”与“歧异”,整句话的要点需用我们理解的话来综合。
阅读提示:概括语段是针对一段或几段话逐层或逐段筛选关键信息并进行概括,主要是从语段结构入手,解读好句与句的关系。厘清关联是指在逻辑上弄清楚概念与概念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也主要是从语句或语段结构入手,解读好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第1-2段)。
第二部分:阐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具体事实和观点(第3-14段)。
第一层:论述自然选择下有变异发生(第3-7段)。
第二层:谈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8-11段)。
第三层:物种进化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第12-14段)。
文本研读
思考:从选文来看,自然选择对物种进化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①自然选择保存了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使同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
②使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产生新的优势类型,规模更趋增大,打败较不占优势的类型,导致大量物种绝灭;
③使物种逐步缓慢变异,努力适应那些自然界中未被占据或尚未占尽的地盘;
④使物种具有千姿百态的美的形态或属性;
⑤使物种间因为竞争都得到适应与改良;
⑥使物种的本能缓慢改变,性状、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器官也更为特化以适应不同的功能。
地质记录为自然选择学说提供了哪些有力的证据?
①物种和整个类群的绝灭是遵循自然选择原理的必然结果,因为旧的生物类型要为新的改良类型所取代,体现了“适者生存,择优弃劣”的法则。
②各地质层中的化石,其性状在某种程度上,介于其上下地层的化石之间,证明物种是不断进化的。
③一切绝灭了的生物可以与所有现生生物一样进行分类,因为它们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
④现生生物类型的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某些类型在生物演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退化的生活习性,而在体制上发生了退化,这些情况都体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
如何理解“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中的“可望”一词?
“ 可望”是有希望,可能的意思,说明自然条件下的变异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有这种可能,用“可望”符合实际情况。
如何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这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自然选择”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在一定程度上”“很大一部分”是表示程度范围的词语,作者运用这些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论证特色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
①事实论证。作者一开始就列举地质学研究的成果和博物学家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这一事实;更多的是列举自己在科学考察中发现的现象和事例证明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②道理论证。(第2段)
③对比论证。作者多处将自然选择、进化论能解释物种演化等自然现象与特创论不能解释进行对比,批驳了特创论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巩固。
④因果论证。(第3段“因为在物种形成很活跃的地方……”“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差别……”,第4段“由于……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第8段“既然……所以某一地区的物种……”等。)
文章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自然选择的思想是通过研究大量动植物的形状和分布得出的结论。作者在文中,也以大量的动植物实例分析比较,论证观点。如作者举了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高地上很少或根本不游泳的鹅,取食水生昆虫的像鸫的鸟,具有海雀的生活习性和构造的海燕等例子,来说明自然选择要求缓慢变异的后代去努力适应自然中未被占据的地盘。再如,说明自然选择带来美感,作者列举了鸟类、蝴蝶、植物的花和果实等例子来说明。在解说生物的本能、海岛上动物的分布特点时,也举了很多实例,这些实例,不仅充实了作者的观点,也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素材积累
达尔文名言
1、我在科学方面所做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
2、无知者比有知者更自信。只有无知者才会自信地断言,科学永远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3、我相信我没偷过半小时的懒。
4、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
5、谈到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们都是尘土……
6、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
小结
选文首先提出论点,并初步论证了自然选择客观上存在可能性,事理上具有合理性,然后从物种最初的存在形式大量变种的存在、物种的演化与改良、生物的遗传性与变异性、生物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列举了大量科学考察所得到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这一观点,有力地驳斥了物种特创论的观点。
学术论文阅读方法提要
(1)学术论文写作时就不太要求可读性,情节性、流畅性及文辞的优美动人都不是它的优势。
(2)学术论文,尤其是外国的学术论文(专著),概念与文法等会阻碍读懂文本。
(3)学术论文(专著)多读几遍,往往下一遍比上一遍会多懂一点。
(4)阅读遇到困难想停下来时,可以暗示自己先跳过去把文本读完或者把前面读懂的地方先梳理一下再继续读。
(5)可以用朗读、抄写或重写的方式解决难以读下去、难以读懂的问题。
拓展阅读
《〈物种起源〉绪论》
下发《〈物种起源〉绪论》并让学生自主阅读。具体要求如下:
(1)运用圈点勾画旁批的方式,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解读与概括。
(2)提炼文章主旨。
(3)从文章框架入手分析文本逻辑特点,可以侧重选择三到四段,从论述方法或角度去具体分析论述特点。
(4)把阅读体会与心得写成 300 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现在(1859 年)我的工作己将近结束了。但是因为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又因为我的健康很坏,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华莱斯先生现在正在研究马来群岛的自然史,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1858 年,他寄给我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并且要求我把它送给赖亦尔爵士。赖亦尔爵士把这篇论文交给林那学会,并刊登在第三卷会报上。赖亦尔爵士和虎克博士是知道我的工作的人,虎克博士曾读过我1844年的“纲要”。他们给我荣誉,认为可以把我的原稿中的若干提要和华莱斯的优秀论文同时发表。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所信任。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这里我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 用少数事实来作说明,但我希望这样做通常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因为我十分清楚: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出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但这里不可能这样做。
我极抱歉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 一表示谢意,其中有些是不相识的。然而我仍想利用这个机会对虎克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谢,最近十五年来,他以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判断力多方面地帮助了我。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咽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味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由于这种理由,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来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我们将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并且,同等重要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的“选种”在累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然后,我要讲一讲物种在自然状况下的变异”。但是很不幸,我只能把这个问题讲得十分简单,因为如果要把它好好地讲起来,必须举出大量的事实。然后我们才能够讨论什么环境条件对于变异是最有利的。次一章将考察全世界整个生物界中的“生存斗争”,那是依照几何级数高度繁生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因为说产生的每一物种的个体比可能生存的多得多,因此各生物间便经常不断地发生生存斗争。任何生物如果能以任何方式发生有利于自己的,即使是微小的变异,它在复杂的而且时常变化中的生活条件下,将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它自然地被选择了。由于坚强的遗传原理,任何被选择的变种,将会繁殖它的新的和变异了的类型。
“自然选择”的基本问题,将在第四章里有若干论述。那时我们将看到,“自然选择”怎样几乎不可避免地使改进较少的生物类型大量绝灭”,并且由此引出我所谓的性状的分歧”。在下一章我将论述复杂的而且还所知不多的变异法则。以后的五章中将论述在承认此学说时所遇到的最显著和最严重的困难:第一,转化的困难,即简单的生物或简单的器官怎样能够变化和改进成为高度发展的生物或构造精密的器官;第二,“本能”,即动物的精神能力的问题;第三,“杂种”问题,即当杂交时,物种间的不育性和变种间的能育性;第四,“地质记录”的不完全。在下一章,我将考察生物通过时间,在地质上的连续。在第十二和十三章里,将论述生物通过空间的地理分布。在第十四章,将论述生物的分类或亲缘关系,包括成熟期和胚胎期。最后一章,我将对全书作一简短概括,并提出一些结论。
如果认识到我们极不了解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至今还有许多不能解释这一点,就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了。谁能解释为什么同一物种分布得广远而且繁多,而另一个近似物种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然而这些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们决定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现在的安全,并且我相信也决定着生物未来的命运和变异的趋向。关于世界上无数生物在许多已往地质时代里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虽然有许多情形至今还不清楚,并且将会在很长时期内还弄不清楚,但是经过我能做到的精细研究和冷静判断,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绝灭的物种的直系后代,这与任何一个物种的公认的变种是该种的后代,是同样的情形。而且,我相信“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