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郑州一中 2023~2024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26 届 高一语文 试题
命题人:毛冠涛 审题人:崔今凌
说明:1.本试卷满分 150 分。
2.考试时间 150 分钟。
3.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记者:要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李敬泽:传统文化深入人民生活,是一种如盐在水的关系。我们虽不一定 深读古籍,但孔子的教诲、庄子的风姿已潜移默化影响我们。传统文化的真正 活力不仅仅在书柜里,是在人的心里、人的生活中,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在我们的骨子里、灵魂里。
当代之传承发展,就是守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对新的问题作出解答和回应。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上,有着独特的关切 和独特的方向。我们随时准备着迎接新的考验,并在不断地回应中,把道路走 得更宽广,空间更宏大。
守正,就是不要忘记我们的来时路。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记忆,更是一个 人生和文化的方向。传承文化,不管怎样,都不要失去这个内在的方向感,在 各种复杂情况下,就像河水会遇到高山、高原一样,记住自己的方向感,每一 代人做出自己的创造,去冲开一切,去往新的空间。
记者:文学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沉淀和传承。作为一位文学工作 者,您觉得文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李敬泽:文学在中华文明构建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体现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中文里“文明”这个词,“明”指的是光,是照亮四野的。“文”指文字、文章,用文字来书写世界,是文明的根基和起始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 世界中建立意义,就是从对世界的书写开始的。
中国人的道、中国文化的道在“文理”里。这个“文”是广义的,但很重 要的一部分就是文学。韩愈说“文以载道”,正是这个意义。文学在我们的文 明中,对建构我们的情感、认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有人不常读文 学作品,但文学的影响仍在,它丰富我们的底蕴、增添我们的色彩。
记者:站在作家的立场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家何为?
李敬泽:新时代,文学肩负着神圣的责任,正在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时代作家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当代审美追求进行创作。 要守正创新,捕捉新的语言、人物和形象。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类文 明,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作,展现中华民族特色和 精神。
(摘编自肖姗姗、李志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文学有关—— 专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
材料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体达用、体用 贯通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既 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髓,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有历史 的纵深,还充分彰显了当今的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视经世致用。《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 而下者谓之器。”朱熹注释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 情有状是此器。无形的道和理不是虚无,而是通过一定的器物来表达和承载。 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文以载道,实际上讲的就 是道器不离的关系。体用关系是与此相关的另一对基本范畴。道和体都是根本 的东西,是经世而不能改的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但是都必须通过现实的具体 的器和用的方式来承载和彰显以致用。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得以延续,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 抛弃道统,这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而这个道统的基本特点就 在于经世致用。“经世”的东西能够经世,在于它能够变通、与时偕行,能够面对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为我们的存在提供文化智慧,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 就是中华民族道统的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的文化事业不能够脱离这个道 统,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
我们要续写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就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 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而要担负这个使命,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 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也就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 生、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充满青春活力,永葆真理的力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经世致用之道同样如此。体用贯通,告诉大家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道理 和现实不能分离,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和马克思的真理在当代中国就成了我们文 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遵循。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把人类解放的价值 追求和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在革命性实践中不断改变着主客观世界,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创造 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而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摘编自董振华《深刻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独特的视角,让我们以独特的关切看待世界 与人生的重大问题。
B.道统能够“经世”,在于它能够变通,能够灵活适应时代变迁,能够面 对与解决实际问题。
C.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代人冲开一切传统,去往新的空间,追 求全新的文化形态。
D.两则材料不同程度地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与创新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学对建构人的认知起到作用,一个人不读文学作品,就无法建构正确 的认知。
B.马克思主义充满青春活力,永葆真理的力量,是因为它来自于实践并不 断发展。
C.坚持体用贯通的道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能使中华文 化延续。
D.只要文化事业不脱离道器不离的道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能返本 开新。
3.下列选项不属于“两个结合”具体体现的一项是( )(3 分)
A.郑州歌舞剧院从隋代乐舞俑获得创作灵感,编导了表现盛唐时期审美风 格的古典舞《唐宫夜宴》。
B.陕西安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风民俗、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中, 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体系。
C.上海市在城市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昔日的“工业锈带”杨浦滨 江改造成了“生活秀带”。
D.广电总台聚焦重大主题,坚持“下生活”,打造了一批代表时代风貌、 引领时代风气的优秀作品。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最基本的特征。
B.“文以载道”中的“道”很大一部分是文学。
C.脱离了器、用的道、体是无法彰显以致用的。
D.道器不离与体用贯通分属两种思想,不具有相关性。
5.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该如何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请结合两则材料概述。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风的夜晚
原上秋
“是这样啊!”出租车司机从一脸茫然中明白过来,他要求把车停到一处 宽敞的地方再说。听口音,司机师傅是外地人,姓马,开出租车四年多了。马 师傅竭力回忆着往事,四年多经历了太多,但在脑瓜里留下的事情似乎又很少。
这是市电台策划的《百姓故事》栏目,让 100 个普通人讲述这一年里最难 忘的事情。小美接到采访任务,出门第一个就碰到了马师傅。见马师傅同意接 受采访,小美坐上副驾驶,对马师傅说:“不用着急,咱们慢慢想。”马师傅 蹙缩着眉头,这一年里在城市里穿梭着,忙忙碌碌,想在短时间里忆起一件事 还真不容易。但小美很有耐心,马师傅便努力回忆着。忽然一拍脑瓜,想起来 一件事,那是春天的一个夜晚,马师傅正驾着车沿街找活儿,在丰乐里街口被 一群人团团堵住,他们说有个危急病人要送医院。等大伙儿七手八脚把病人弄 上车,马师傅怔住了,没有患者家属上来。原来他们都是路遇,都是在做好事。 患者是一位女性,看样子年龄不大。她呻吟一声,提醒病情不能耽搁。马师傅 一脚油门,车就像鱼一样滑入城市的河流。
车在跑,马师傅的思想在斗争着,他后悔没打 120,那样不是既省事又安 全?万一病人在途中有个好歹,家属会不会找自己麻烦?转念一想,这个局面 是大家接力形成的,一帮群众做好事,把病人交给自己,自己也只能接力下去。 马师傅随即向总务台呼叫,总务台联系到附近第一人民医院的急救科。车一到 医院,已经有医生推着手术车在门口等待……说到这里,马师傅停顿下来。
“后来呢?”小美急切地问。马师傅说:“后来,我就不知道了。”作为 一名资深记者,小美感觉这个故事不简单。患者后来怎么样了,马师傅和一帮 群众的所作所为,对于患者以及我们生活的社会有什么意义,这些都需要深入 挖掘。
小美让马师傅回忆这件事发生的确切日子。马师傅摇摇头,随即用坚定的 语气说,那是个夜晚,有风。对,有风,风很大,一股接一股地向我们涌来。 马师傅怕风刮着病人,下车的时候,特地将自己保暖用的一条小毛毯搭在她身 上。小美觉得这是一条线索,春天的夜晚很少刮大风,到医院查一下那个病人, 应该不算多难的事。
谢过马师傅,小美要下车走人。马师傅突然说,能不能不报道他?后面的 事情他要是说出来,电台可能就不会报道他了。但马师傅打开了话匣子,继续 说着,就在他把毛毯搭在病人身上回来的时候,医生喊他去做登记。他回到车 上,想着去了也没用,患者姓甚名谁,家住哪里,他一概不知。他只是一个接 力做好事的,把病人交到医生手里,他这一棒的任务就完成了。他清楚,如果 他去了,需要签字,交押金,办住院手续……这些还好,万一家属来了,不分 青红皂白找他事,赔个车费就算了,就怕再生出别的麻烦。想到这,马师傅车 头一拐,走了。
此事过去几天,有电话找马师傅,问他前些天是不是救助过一个病人。他 没有承认。后来陆续有电话打来,他始终没有承认。他知道对方一定查过总务 台,那里存着他的电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多事情就和石头砸水一样,不 去管它,时间会抹平一切,果然,从那以后,再没人提起这件事,就像什么都 没有发生过。
“要不是接受您的采访,我差点儿把这件事忘了。”马师傅说。在第一人 民医院的采访出乎意料地顺利,院办帮小美联系了疑似患者年轻的李女士。李 女士说她一直在寻找救助过她的人。
小美让她回忆一下救助过程,看是不是和马师傅的叙述一致。李女士说, 那是一个有风的夜晚,对,有风,她记得很清楚,因为是初春,风很大,很凉, 势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所以那天她特意围了一条围巾。她独自外出突感不 适,倒在了路边。尽管马师傅一开始不情愿见面,但架不住小美一再劝说。
小 美要的是新闻故事的完美结局。小美觉得,尽管后面有马师傅的勇剖私心,但 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小美决定要将这个故事讲完整,她甚至想象到见面的场景,这应该是一个 归还毛毯的故事:李女士手捧毛毯,深情地望着马师傅;马师傅接过毛毯,又 握过李女士充满感激的双手,有人不失时机地给马师傅送上一束鲜花,周围响 起如潮的掌声。
然而,实际结果并不完美,李女士和马师傅的见面冷了场。李女士要归还 的是钱。她说救她的是个年轻人,本地口音,开私家车,在医院垫付了八百块 钱。马师傅一口外地口音,开出租车。很显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回事, 马师傅也感觉到不对劲。他心里愧疚,至少在这件事上,他认为自己做人是有 差距的。
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差错,但小美和她的助理却因为这个差错兴奋不已。 她们每天奔波在路上苦苦追寻新闻线索,今天的线索突然如同化学反应一般, 一个变成两个,也可能是多个,后面的故事一定会精彩纷呈。
她们回家的时候已是夜晚,走在马路上,此刻的风已是暖暖地,扑面而来。
(选自《2023 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在矛盾的人物关系中探究故事真相,以生动的讲述热情赞扬了人性 中的仁爱美德。
B.马师傅先同意接受小美采访,后又请求小美不要报道他,这说明马师傅 为人优柔寡断。
C.马师傅内心有斗争,但仍将患者送往医院,心理与行为的极致反差彰显 了人性的善良
D.小美作为专栏记者,深入挖掘出门遇到的第一个采访对象,表现出很强 的职业敏锐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结尾马师傅与李女士见面冷场,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起到 了深化主旨,耐人寻味的作用。
B.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朴素雅洁,真实地再现了故事的风貌,多处短句 的使用,有效调节了叙事节奏。
C.小说运用“蒙太奇”手法组织故事情节,全方位展示了不同时空的救人 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穿透力。
D.小说运用细节描写与衬托手法,展现了普通民众精神世界的良善美好, 读后让人怦然心动,感怀不已。
8.小说阅读分享会上,有人认为小说标题改为“善小情深”更好,你支持吗? 请说明理由。(5 分)
9.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作者善于讲述故事,试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讲 好故事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子思问于夫子曰:“伋闻夫子之诏,正俗化民之政,莫善于礼乐也。管子 任法以治齐,而天下称仁焉。是法与礼乐,异用而同功也,何必但礼乐哉?” 子曰:“尧舜之化,百世不辍,仁义之风远也。管仲任法,身死则法息,严而 寡恩也。若管仲之知,足以定法,材非管仲,而专任法,终必乱成矣。”
(节选自《孔丛子·记问第五》)
材料二: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管仲,曾西①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 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 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 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 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②,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 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边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 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 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 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曾西,曾参的孙子。②镃基:耕田农具。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涂黑。(3 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风,文中指风气,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风乎舞雩” 的“风”意思不同。
B.愿,文中指愿意,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愿夫子辅吾志”的“愿”意 思相同。
C.当,文中指对等、比得上,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的“当”意思相同。
D.倍,文中表示倍数,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 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子思认为,管仲依法治理齐国,天下的百姓都称他为仁者,由此可见, 用法令也能起到匡正社会风气、教化百姓的作用,所以不能只凭借礼乐治理国 家。
B.孔子认为,只有像管仲那样大智慧的人,才能实行法治;才能不如管仲 的人,如果只用法令治国,最终会因为法治严苛缺乏恩惠,造成治理的混乱。
C.当公孙丑问及孟子,如果让孟子在齐国执政,是否能取得像管仲辅佐桓 公称霸天下那样的丰功伟业时,孟子拿曾西相比,称自己也能效仿管仲的做法。
D.孟子认为,武丁时期的良好风俗、传统风尚等,都有遗存,并且有一批 贤臣辅助,所以纣王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
13.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4 分)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 分)
14.孟子为什么认为“以齐王,由反手也”?根据原文内容,简要概括其原因。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 ②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 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 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1161 年冬虞允文统帅建康诸军,“以舟师拒金主亮于东采石,战 胜却之”,词人当时滞留“楚地”后方。②写:同“泻”。③剩喜:甚喜;燃犀 处:采石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整首词紧扣“喜”,极力表现词人听闻采石战胜的欢欣喜悦之情。
B.“剪烛看吴钩”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
C.下阕开头由回忆两位英雄写起,词人借此赞美虞允文的抗敌功绩。
D.此词在开篇就用“雪洗虏尘静”一句点明了“采石战胜”的词题。
16.词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张孝祥词风上承苏东坡,下启辛稼轩,整体来看, 这首词属于哪种艺术风格?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个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各言其 志”,而是先用“ , ”这两句温和自谦 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 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 , ”。
(3)2024 年是龙年,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 符号。“龙”字在古今诗文中多有出现,比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前 A ,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 飞泉……
春光,就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它把一 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
我们在花下 B ,引起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他们抬 头看看花,又看看我们。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女孩子。笑问:“你说这 海棠花好看不好看?”她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 当她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一个在他后面的男孩子笑着说:“就是开 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关似的,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
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也和儿童一样, 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 出 C ,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下列句子中的“过了关”与文中加点的“过了关”,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3 分)
A.小明在游戏里成功过了关,进入了下一关。
B.人生难免遇困难,努力过了关,必有新天地。
C.海关人员仔细检查后,才让他过了关。
D.经过长时间的复习,他终于在考试中过了关。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春光就会饱满,烂漫,泼辣,华侈”,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虽然医学上认为人的大脑聪明与否,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同样学一样东西, 有的优秀,有的一般。 A ,有的进步快,有的进步慢。但遗传不是定论, 勤能补拙,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刻苦认真,一定能把学习搞好,把字写好。 一个能注意修炼自己的品行,能出色完成作业的孩子,他(她)也一定会注意 把字写漂亮的。不然,一个作业潦草,字写得歪歪扭扭、支离破碎的孩子,其 成绩也不会很优秀,做事也是马马虎虎的。所以字与学业与品行是相互关联的, 这是水乳交融,学养涵化的规律。
①书写能看出一个人的生命情感,②通过造型创造审美的意境。③同样的 笔墨纸,④书法家却写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⑤这与个人的性格、气节、学识、 素养、境界的高低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⑥作为人心轨迹的书法,⑦不可避 免地会留下个人的烙印——或清逸或古雅或肃庄或旷博,⑧还是粗俗、杂乱、 丑拙、怪异。
学生写字亦然,字是手写的,但指挥的是“心”,字的状态反映了心灵的 状态,所以, B ,家长和老师首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技”,而是“心”。 若孩子潜心定志、凝神静气,字自然会洁净整齐、端稳秀丽。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Ⅱ中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技’,而是‘心’”。这 种观点类似于《庖丁解牛》所言。确实,不仅在学习写字中,而且在语文学习 中,甚至在学习为人处事中,都要认识并实践这一点。
读了上面的文字,作为一名高中生,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 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C项,“冲开一切传统”表述有误,材料一原文是说“传承文化,不管怎样,都不要失去这个内在的方向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就像河水会遇到高山、高原一样,记住自己的方向感,每一代人做出自己的创造,去冲开一切,去往新的空间”,“冲开一切”不是指“冲开一切传统”,而是指面对各种复杂情况下做出自己的创造,去往新的空间。选项偷换概念。)(3分)
2.B(A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即使有人不常读文学作品,但文学的影响仍在”,文学对建构人的认知起到作用,但并不是说一个人不读文学作品,就无法建构正确的认知。人的认知来源是多元化的,除了文学,还有教育、生活经历、社交等多种途径;C项,“体用贯通的道统”错误,“体用贯通”并不等同于经世致用的道统。结合原文“文以载道,实际上讲的就是道器不离的关系。体用关系是与此相关的另一对基本范畴。道和体都是根本的东西,是经世而不能改的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可知,这个道统指的是“道器不离”;D项,“只要……就”条件错误,原文有“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中华民族道统的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的文化事业不能够脱离这个道统,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返本开新,除了坚持道器不离的道统,还要不断赋于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3分)
3.A(A项,只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3分)
4.C(A项,“最基本的特征”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二中提到了“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明确表明这是“最基本特征”;B项,“很大一部分是文学”错误,文学是承载“道”的具体器物。D项,“分属两种思想,不具有相关性”错误,“道器不离”与“体用贯通”具有相关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理念的的传承与发展,“道”“体”是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器”“用”是承载和彰显“道”“体”的方式。)(3分)
5.①要守住文化的根基和方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结合当代审美追求进行创作;②要守正出新。捕捉新的语言、人物和形象,解答和回应新的问题;③要以开放包容姿态拥抱人类文明。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展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④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品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共6分)
6.D(A项,“矛盾的人物关系”错,小说的人物有司机马师傅,被救助的李女士,记者小美,人物关系并不矛盾;B项,“这说明马师傅为人优柔寡断”不正确,根据文本,只表明马师傅对自己将患者送到医院后便径自离开的行为有所顾虑,担心电台知道真相不会报道;C项,“极致反差”言过其实,“极致反差”是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或状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小说中马师傅只是怕惹麻烦,在送了病人到医院后就走了,算不上“极致反差”。)(3分)
7.C(C项,“蒙太奇”即将不同的镜头或画面组合在一起,而这篇小说并没有以“蒙太奇”的手法对故事情节剪辑组合。)(3分)
8.示例一:不支持。①小说标题不宜直露,“有风的夜晚”含蓄,耐人寻味,而“善小情深”明示了主题,太直露;②“有风的夜晚”具有辨识度的特定环境描写,既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为故事的巧合作了铺垫;③前两次“有风的夜晚”提供了人物助人救人的活动背景, 结尾“有风的夜晚”与前文形成对比,意味隽永。
示例二:支持。①情节上,马师傅助人的故事与年轻人救人的故事,都围绕着“善小情深”展开;②人物上,在将患者送往医院,并将自己保暖用的毛毯搭在她身上等善行中,马师傅的形象得以凸显;③主旨上,无论是本地人做好事,还是外地人马师傅接力助人,都彰显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共5分)
9.①使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马师傅竭力回忆着往事”“小美决定要将这个故事讲完整”等,这样的叙述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叙事较为自由灵活;②将现实与回忆交织。既使故事情节有悬念,引人入胜;又使故事讲述不失条理,易于读者理解。这从文章开头“出租车司机从一脸茫然中明白过来”以及后文中“那是春天的一个夜晚,马师傅正驾着车沿街找活儿”等可见;③善于运用巧合手法。前文马师傅助人是有风的夜晚,“风很大,一股接一股地向我们涌来”,后文李女士回忆自己被救助时也是一个有风的夜晚,“风很大,很凉,势如千军万马”,以巧合手法引出另一个救人故事,使情节紧凑而严密,并丰富了文章内容;④采用“嵌套”式叙事结构(故事里套故事)。大故事是马师傅接受采访,讲述自己接力助人的故事,里面又套了李女士接受采访、寻找救助者的故事。两个故事相映生辉,都彰显了人性的美好。(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共6分)
10.BDG(“者也”,句末语气词,其后B处断开;“齐”作主语,“有”作谓语,“其地”作宾语,“矣”,句末语气词,其后D处断开;“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鸡鸣狗吠相闻”为“主谓结构,“而”作连词,连接“达乎四境”,G处断开。) (每断对一处给1分,共3分)
11.B(“愿夫子辅吾志”的“愿”意思是“希望”。)(3分)
12.C(C项,与原文意思相反。)(3分)
13.(1)武丁使诸侯们来朝拜并且占有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朝”,使朝拜、朝见;“有”,占有、统治;“犹”,像。以上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对大意给1分,共4分)
(2)越过别国把远方的土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鄙”,当作边邑;“君知其难也”,判断句;“焉”,怎么、哪里。以上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对大意给1分,共4分)
14.①齐国拥有方圆超过千里的土地;②齐国人口众多;③统一天下的贤君很久没有出现;④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严重过。(每答对一点1分,答对3点即可,共3分。)
15.A(“整首词紧扣‘喜’”错误,也有愁情。)(3分)
16.豪放词风(1分)①写景豪放。天地澄澈,风景独好,角声悲壮,浪与天高,视野开阔,气象恢宏;②叙事豪放。叙写采石大捷,场面宏伟,进而联想到周瑜、谢玄等历史人物,胜利的豪情和千秋的功业洋溢在词间;③情感豪放。词人运用宗悫“乘风破浪”和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愿报效国家的慷慨豪情。(观点明确1分;三个要点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共6分)
17.(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3)示例: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给分,共6分。)
18.①豁然开朗 ②流连忘返 ③浑身解数(每个成语1分,符合语境即可,共3分。)
19.B(A项,“过了关”是游戏中的实际进程,表示小明完成了游戏的一个阶段,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这是“过了关”字面意义的用法,与原文中的比喻用法不同;B项,“过了关”与原文中的“过了关”都比喻克服困难;C项,“过了关”是指通过海关检查,与原文的比喻意义不符;D项,“过了关”表示考试及格或达到某个标准,虽然有一定的比喻性,但主要还是表示实际的考试结果,与原文中的比喻用法不完全相同。)(3分)
20.①原句反复使用“这样地”,进行铺排渲染,突出强调了春光的形象和情态,语气昂扬,具有抒情性;②原句“春光”之后使用逗号,单独成句,节奏舒缓并起到强调作用。③改句语气平淡,意味不浓。(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1.示例:A:学写字也一样 B:指导孩子写好字 (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2.语句②可修改为:人们(或一个人)通过造型创造审美的意境。
语句⑤可修改为:这与个人的性格、气节、学识、素养、境界是有很大关系的。
语句⑧可修改为:抑或粗俗、杂乱、丑拙、怪异。
(语句②成分残缺,“通过造型创造审美的意境”缺主语,可修改为:人们(或一个人)通过造型创造审美的意境;语句⑤搭配不当,前面“性格、气节、学识、素养、境界的高低”偏正不搭配,应删掉“的高低”;语句⑧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前面有“或……或……或……”表选择,“还是”改为“抑或”。)(每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共6分)
23.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思问孔子说:“我多次听闻到您的告诫,说端正社会风气、教化百姓的施政方法,最重要的是实行礼乐之教。但管仲却用法家的办法而非礼乐之教来治理齐国,然世人都夸赞他是仁者,这说明法治与礼乐虽然方法不同,却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只强调礼乐之教呢?孔子说:“尧舜时代的礼乐教化,历经百代也没有中断,(可见)行仁尚义的社会风气源远流长。而管仲以法治国,他所实行的治国理政方式,到他一死就结束了。这是因为刑法太严苛,缺少人情味。以管仲的高才,方能真正实行法治,而才智比不过管仲的人,仅凭酷法来治国,最终必导致天下大乱。”
材料二:
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
孟子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效仿吗?”
孟子说:“凭借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为疑惑不解了。凭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去世,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用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改变,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纣王离武丁并不久远,武丁的勋臣世家良好习俗,传统风尚慈善政治,都还有遗存;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一批贤臣共同辅佐他。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是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非常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拥有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说过:‘德政的流行,比通过驿站传达命令的速度还要快。’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功业就会比古人多出一倍,只有这时才能如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