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思考: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自学提示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内容包括几个方面?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分歧是什么?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有哪些?5、什么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存在(物质):客观存在的事物,如国情、生物、磁场、地球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思维(意识):即人的思想, 如:理论、 计划、 思想、观点等主观性的东西。注意:A、“思维”和“存在”搭配,“意识”和“物质”搭配,不要混淆使用。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有一天,英国大主教贝克莱和朋友约翰生博士散步时,不小心脚碰上了一块石头。约翰生博士便问道:“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早已存在?”贝克莱说:“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这就是著名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论断。(1)你认为贝克莱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之前,这块石头是否早已存在?(2)从整个世界来说,是先有存在还是先有思维?(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先谁后”“谁决定谁”“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②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①“何者是本原”的别称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2.我思故我在3.“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4.心外无物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辨一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注意:①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依据。②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③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不可知的。休谟不可知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康德不可知论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马克思可知论惠庄之辩庄子: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呀!惠施: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2、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哲学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在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的理论表达。(2)在同一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表达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根据天地苗等根据自身学习实际经营什么生意制定学习计划医生什么处方农民施什么肥决定根据病人的病情根据资金、市场需求等决定生活与实践思维(主观)存在(客观)(1)从生活和实践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决定决定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决定(2)从哲学研究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卢梭研究【人与法】康德研究【习惯与养成】苏格拉底研究【物与理】毛泽东分析【理论与道路】孔子研究【知与行】(3)从哲学发展看: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小结: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从生活和实践看: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3)从哲学发展看:决定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决定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2)从哲学研究看: 贯穿始终,不能回避、必须回答。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哲学派别 根本观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一人骑二马”看着就得卡!1.观点: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2.实质:偏于唯心主义。二元论3.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根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根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世界本原。 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王充)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代表观点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根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世界本原。 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混同于物质概念。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机械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形而上学性:往往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唯心史观):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名词解释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2、3、4、5、6课)——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第2、3、4课)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第5、6课)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根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世界本原。 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混同于物质概念。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1.水是万物的始基2.原子是世界的本原。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7.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方寸上燃烧,在一定的方寸上熄灭8.气者,理之依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5.一切物质都是偶然形成的,都是孤立存在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辩证唯物主义判断下列观点分别属于唯物主义的哪种基本形态唯 心 主 义 两种形态 基本观点 共同点(根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孟子: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守仁):心外无物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主义代表观点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⑵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理、道 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中外“神创论”:上帝创造世界;盘古开天地孔子:命由天定朱熹:理在事先 、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先有此理柏拉图理念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黑格尔绝对精神: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迷信思想:“8”就是发,喜鹊报喜,算命,看风水等客观唯心主义代表观点: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唯 心 主 义 两种形态 基本观点 共同点(根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人的主观精神人以外的客观精神从根本观点看是错误的,但它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哲学的长期斗争,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对我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唯心主义的意义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哲学上的“两个对子”与基本派别辩证法: 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者是本原有没有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课堂小结是什么首先遇到、无法回避贯穿始终、必须回答决定哲学性质和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