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四(新高考九省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四(新高考九省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四(新高考九省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报告
  命题新方向:现代文阅读I选材于关于睡眠的科普小论文,根据九省联考题型,以图表形式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现代文Ⅱ注重考查小说叙事视角,文言文阅读,关注教考衔接,命题课内课外相结合,语言文字运用按九省联考题型命题,作文选用漫画作文,贴合高考命题的风向。
 命题新情境:命题注重创设个人体验类情境,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创设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有两大主要因素决定了你什么时候想睡觉,什么时候想醒来。第一个因素,是你大脑深处的24 小时生物钟发射出的信号。生物钟会制造出循环的昼夜节律,让你在夜晚和白天的常规时段感到疲倦或清醒。第二个因素,是一种在你的大脑中积聚的化学物质,会制造出“睡眠压力”。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你白天的清醒和专注程度,晚上感到疲倦并准备上床睡觉的时间,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会睡得多好。
对于白天活动的昼行性物种(比如人类)来说,昼夜节律会在白天激活大脑和身体的许多机制,使你保持清醒和警觉。这些过程会在夜间逐渐变得低缓,从而消除产生警觉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类显示出一种固定的 24 小时作息模式,每个人各自的高峰和低谷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在白天很早的时候就达到清醒状态的高峰,而睡眠的低谷也在入夜后早早到来。这些都是“晨型人”,大约占总人口数的 40%。另一些人则是“夜型人”,约占人口总数的 30%。他们更喜欢很晚入睡,第二天上午很晚才起,甚至下午才起床。
24 小时生物时钟坐落在大脑中央一处被称为“视交叉上核”的地方。你的视交叉
上核通过一个叫作褪黑激素的循环信使,将它的日夜反复的信号传递给你的大脑和身体。褪黑激素的作用就像一个强有力的扩音器,向大脑和身体大声喊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天黑啦,天黑啦!”这时我们就收到了一份进入夜间的通知,也就是一个着手安排睡眠时间的生物命令。但是褪黑激素对睡眠本身的形成几乎不产生影响。请把睡眠看作是奥运会上的100米赛跑。褪黑激素就是负责下令“选手们,各就各位”,然后打响发令枪开始比赛的计时员。当比赛(即睡眠)开始,计时员(褪黑激素)会控制比赛何时开始,但不会参与进去。
你的 24 小时昼夜节律是决定清醒和睡眠的两个因素之一,第二个因素是睡眠压力。此时此刻,一种叫作腺苷的化学物质正在你的大脑中逐渐积累。它会随着每一分钟的流逝而不断增加。你醒着的时间越久,腺苷就会积累得越多。大脑中腺苷增加的一个后果就是人们越来越渴望睡眠,这就是所谓的睡眠压力。高浓度的腺苷可以通过一种巧妙的双重作用效果来降低大脑中促醒区域的“体积”,同时调高睡眠诱导区域的比例。由于这种化学睡眠压力,当腺苷浓度达到峰值时,不可抗拒的睡眠欲望就会占据上风。在清醒12~16 个小时之后,大多数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然而,你可以通过使用一种让你感觉更加警觉和清醒的化学物质来人为地降低腺苷的睡眠信号:咖啡因。在大脑中,咖啡因与腺苷对抗,通过霸占腺苷的结合位点--受体,来发挥作用。一旦咖啡因与这些受体结合,它并不会像腺苷那样刺激受体来使你产生困意。相反,它会阻塞并有效地抑制受体,起到掩蔽剂的作用。这就相当于用手指堵住耳朵来隔绝声音。通过胁迫和占据这些受体,咖啡因阻断了腺苷向大脑正常传递的困觉信号。结果是:尽管腺苷水平高到正常情况下足以让你入睡,咖啡因还是会诱使你感觉十分清醒。如果你想通过喝咖啡在深夜保持清醒那么等到肝脏清除掉你体内所有的咖啡因之后,你就要准备好接受一个恼人的后果,即人们常说的“咖啡因崩溃”现象。就像一个玩具机器人的电量耗尽一样,你的精力水平会直线下降。你会觉得很难再去集中精力工作,并再一次陷入强烈的睡意中。
暂时不考虑咖啡因,你也许会认为调节睡眠的两种主导力量--视交叉上核的 24 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会相互交流来将它们的影响联合起来。事实上,并不会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它们不会结合,不过,它们通常处于统一战线。现在,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有趣的过程。
图1从左到右囊括了 48 小时的时间--两个白天和两个夜晚。图中的虚线是昼夜节律,称为过程 C。它就像正弦波一样,有规律、重复性地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一次上升和下降。从最左边起,昼夜节律开始在你醒来前几小时加强活动。它向大脑和身体中注入了一种警醒的能信号。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支由远及近的振奋人心的军乐队。信号起初很微弱,但随着时的推移一点一点在增强。对于大多数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昼夜节律的激活信号会在午后达至顶峰。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控制睡眠的另一个因素:腺苷。腺苷会带来睡眠压力,也就是过程S。如图1中的实线所示,你清醒的时间越长,腺苷就积累得越多,就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睡眠欲望(压力)。到了上午中段至中午左右,你才醒了几个小时。因此,腺苷的浓度只增加了一点点。此外,昼夜节律也处在强大的清醒度上升期。这种昼夜节律的强力激活效果和低水平腺苷的结合,会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上图中曲线之间的距离直接反映出了你对睡眠的渴望。两者之间的距离越大,你的睡眠欲望就越强烈。
(摘编自马修·沃克《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田盈春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大脑中央的视交叉上核发出信号制造的昼夜节律会规律性循环,进而影响到人体何时睡觉何时清醒。
B.褪黑激素是人身体视交叉上核上的“信使”,可以向身体和大脑传递睡眠信号,但无法介人睡眠过程。
C.睡眠压力来自腺苷,我们大多数人在清醒12~16 个小时后体内会积累高浓度的腺苷,进而产生倦意。
D.咖啡因和腺苷的作用不同,咖啡因可以通过抢占受体阻止腺苷向大脑正常传递困觉信
号,使人保持清醒。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视交叉上核的 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由此可以推测二者在影响睡眠状态时有可能不完全同步。
B. 根据图示,大多数健康成年人的昼夜节律激活信号会在午后达到顶峰,因此午后比傍晚更适宜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C. 在肝脏清除掉所有咖啡因之后,人体会出现“咖啡因崩溃”现象,可知咖啡因摄入量的多少会影响我们对困觉信号的感知。
D.图1从左到右的48小时内,实线和虚线会在早上7点实现交汇,因此一个正常成年人的最佳起床时间应为7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35 岁以后,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量会明显下降,平均每 10年降低10%~15%。
B.为保证身体褪黑激素正常分泌,医生建议睡前半小时尽量不接触电子产品。
C.《生命时报》近日发布公众科普文章——《褪黑素是怎么把你“哄”睡的 》。
D.长期服用褪黑激素可能会导致自身激素分泌量减少,因此不建议长期服用。
4.根据原文相关内容,对图1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据图可以描述 48小时内人体中昼夜节律和睡眠驱动的交互作用。
B. 睡眠阶段,睡眠驱动渐弱,清醒驱动整体渐强,二者最终交汇。
C.早上8点,人体保持清醒和警觉的欲望较为强烈,精力充沛。
D.该图展现了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的变化过程,不反映睡眠质量情况。
5、你也许曾经有过“开夜车”的经历——在整晚不入睡的情况下,却仍能够在第二天表现出亢奋状态,图2展现了人体睡眠被剥夺时的波动情况,请结合材料内容和图2解释这一现象(6分)
B(由原文第三段“你的视交叉上核通过一个叫作褪黑激素的循环信使,将它的日夜反复的信号传递给你的大脑和身体”可知,褪黑激素不是人身体视交叉上核的一部分,二者相互独立。)
D(由原文第二段可知,每个人的昼夜节律不同,因此不可一概而论。
C(原文第三段的观点是---褪黑素只具有传导睡眠信号的作用,不参与睡眠过程。A项体现了人体不同年龄阶段褪黑激素分泌量的变化,B项体现了电子产品对褪黑激素分泌情况的影响,D项体现了褪黑激素的负面影响,三个选项均与第三段观点无关。C项“哄”睡的说法体现了褪黑激素循环信使的作用,即不断向人体发出睡眠信号引导人入睡,可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的观点。
A(根据原文第六段可知,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信号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因此不存在交互作用。)
①24小时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的平衡决定了人的清醒程度。(1分②昼夜节律较为固定,使人在夜晚和白天的常规时段感到疲倦或清醒,睡眠压力的大小则取决于人体内腺苷的浓度,浓度越高,睡眠欲望越强烈。(2分)③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1分)④如图所示,“开夜车”时人体内的睡眠驱动渐强,睡眠欲望也渐强,但昼夜节律仍会正常循环,在白天使人体保持清醒和警觉,此时竖直箭头变短,睡眠欲望变弱。(2分)因此在整晚不人睡的情况下,人体仍能够在第二天表现出亢奋状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五个饽饽①
莫言
除夕日傍黑天时,下了两天的雪终于停了。爷爷嘱咐我把两个陈年的爆竹放了,那
正是自然灾害时期,煤油要凭票供应,蜡烛有钱也难买到,通宵挂灯的事只好免了。
母亲把家里的两盏油灯全点亮了,灯芯剔得很大,屋子里十分明亮。母亲在灶下烧火,火苗映着母亲清癯的脸,映着供桌上的祖先牌位,映着被炊烟熏得黝黑发亮的墙壁,一种酸楚的庄严神圣感攫住了我的心……
奶奶把一个包袱郑重地递给爷爷,轻轻地说:“供出去吧。”爷爷把包袱接过来,双手捧着,像捧着圣物。包袱里放着五个饽饽,准备供过路的天地众神享用。这是村里的老习俗,五个饽饽从大年夜供出去,要一直摆到初二晚上才能收回来。
院子当中已放了一条方凳,爷爷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把饽饽摆好。“来吧,孩子,给天地磕头吧!”爷爷跪下去,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磕了头。我也跪下,将我的头颅低垂下去,一直触到冰凉的雪。天神地鬼,各路大仙,请你们来享用这五个饽饽吧!……蒸饽饽的白面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不知怎的,我的嗓子发哽、鼻子发酸,要不是过年图吉利,我真想放声大哭。
就在这时候,柴门外边的胡同里,响起了响亮的歌声:
财神爷,站门前/看着你家过新年/大门口,好亮堂/石头狮子蹲两旁……
我从地上爬起来,愣愣地站在院子里,听着“财神”②的祝福。他的嗓门宽宽的,与其说是唱,还不如说他念。他就这样温柔而悒郁地半念半唱着,仿佛使天地万物都变了模样……
母亲早就准备好了饭碗,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叹了口气,又用笊篱捞了两个饺子,放在碗里,端碗走到胡同里,“财神”急步迎上来,抓起饺子就往嘴里塞。
“财神,你别嫌少……”我惭愧地说,他进行了这样美好的祝福,只换来六个饺子,我感到很对不起他。
“不少,不少。大侄子,快快回家过年,将来考中状元。”
“财神”没有往我家饭碗里放元宝,大概连买纸元宝的钱都没有了吧。他一路唱着向前走了,我端着空碗回家过年……
“娘,咱家要真像财神爷说的有一麻袋钱就好了。那样,你不用去喂牛,奶奶不用摸黑纺线,爷爷也不用去割草了。”
“哪里还用一麻袋。”母亲苦笑着说。
“会有的,会有的,今年的年过得好,天地里供了饽饽。”——奶奶忽然想起来了,
问:“金斗他娘,饽饽收回来了吗?”
“没有,光听‘财神’穷唱,忘了。”母亲对我说,“去把饽饽收回来吧。”
我来到院子里,伸手往凳子上一摸,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再一看,凳子上还是空空的。“饽饽没了!”我叫起来。爷爷和母亲跑出来,跟我一起满院里乱摸。“找到了吗?”奶奶下不了炕,脸贴在窗户上焦急地问。
爷爷找出纸灯笼,把油灯放进去。我擎着灯笼满院里找,灯笼照着积雪,凌乱的脚印,
沉默的老杏树,堡垒似的小草垛……
一家四口围着灯坐着。奶奶开始唠叨起来,一会儿嫌母亲办事不牢靠,一会儿骂自己老糊涂,她面色灰白,两行泪水流了下来。已是后半夜了,村里静极了。一阵凄凉的声音在村西头响起来,“财神”在进行着最后的工作,他在这一夜里,要把他的祝福送至全村。就在这祝福声中,我家丢失了五个饽饽。
“弄不好是被‘财神’偷去了。”爷爷把烟袋锅子在炕沿上磕了磕,沉着脸站起来。
“爹,您歇着吧,让我和斗子去……”母亲拉住了爷爷。
“这个‘财神’,也是可怜……你们去看看吧,有就有,没有就拉倒,到底是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爷爷说。
我和母亲踩着雪向村西头跑去。“财神”还在唱着,他的嗓子已经哑了,听来更加凄凉:
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快点抢,快点抢/金子银子往家淌……
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
“谁?谁?土匪!动了抢了,我咧着嗓子嚎了一夜,才要了这么几个饺子,手冻木了,脚冻烂了……”“财神”叫着来抢瓦罐。
“大田,你别吵吵,是我。”母亲平静地说。
“是大嫂子,你们这是干啥?给我几个饺子后悔了?大侄子,你从罐里拿吧,给了我几个拿回几个吧。”
瓦罐里只有几十个冻得梆梆硬的饺子,没有饽饽。
饽饽上不了天,饽饽入不了地,村里人都在过年,就你“财神”到我家门口去过。我坚信爷爷的判断是准确的。我把瓦罐放在雪地上,又扑到“财神”身上,搜遍了他的
全身。“财神”一动也不动,任我搜查。
“我没偷,我没偷……”“财神”喃喃地说着。
“大田,对不住你,俺孤儿寡妇的,弄点东西也不容易,才……金斗,跪下,给你大叔磕头。”
“不!”我说。
“跪下!”母亲严厉地说。
我跪在“财神”面前,热泪夺眶而出。
“起来,大侄子,快起来,你折死我了……”“财神”伸手拉起我。
屈辱之心使我扭头跑回家去,在老人们的叹息声中久久不能入睡。天亮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五个饽饽没有丢,三个在下,两个在上,呈宝塔状摆在方凳上……
我起身跑到院里,惊得目瞪口呆,我使劲揉着眼睛,又扯了下耳朵,很痛!五个饽饽两个在上三个在下,摆在方凳上,呈宝塔状……
【注】①本文是以1961年春节为背景写的短篇小说,有删改。②“财神”:除夕夜里,有乞丐站在门外高声唱些吉利话,人们把煮好的饺子倒在乞丐的瓦罐里,乞丐把一个草纸叠成的小元宝放到空碗里。人们把纸元宝端回家去,供在祖先牌位下,这叫“接财神”。文中“财神”是村里一个四十多岁的单身汉。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重”“捧着”等词语,既写出了奶奶爷爷对神灵的敬畏,也写出了他们对五个饽饽的珍视程度。
B. 因为仅有四个饺子,“我”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的叹气写出了她对“财神”的同情及内心的善良。
C. “村里静极了”这一环境描写,使家人后半夜听到“财神”声音情节合乎情理,更烘托出他们丢饽饽后的心境。
D. 小说中的民间小调,与“财神”形象相符,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使小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同时也为因不能通宵挂灯而使五个饽饽被“财神”偷走的情节埋下伏笔。
B. 小说第三段插入介绍“村里的老习俗”,与后文让母亲收回饽饽的情节呼应、侧面写
出了在当时饽饽的珍贵。
C. 饽饽丢失后爷爷的一番话写出了老人质朴善良的心性,推动了母亲和“我”找“财神”、搜饽饽的情节发展。
D. 标题“五个饽饽”,是文章的重要线索,通过它们失而复得的过程,还表现了困难时期的复杂人性。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我”为何表现得如此愤怒,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9. 有论者认为:“莫言的意义在于他为当代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儿童视角”。选择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是莫言作品的一大特色。请分析本文运用儿童视角叙事的好处。
【答案】6. B 7. A
8. ①我认为五个饽饽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而且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十分珍贵;②“我”曾经对穷苦的“财神”充满同情,甚至为此祈求母亲再多给他两个饺子,一番好意错付;③我感觉“财神”心口不一,口头不嫌给的饺子少,背后却是另一副嘴脸,令“我”十分失望。④本来送财、送祝福“财神”,竟然会偷东西,让“我”十分愤怒。
9. ①使故事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充满童真。无论是替“财神”多讨两个饺子还是后面如小狼般的愤怒,都展示了“我”孩子式纯真的情感和敏感内心。②使故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有限性,增加了作品内部的张力。从供饽饽、丢饽饽到我重新发现饽饽,结尾的神秘感与儿童的视角和感受相契合。③深化小说的主旨。儿童眼光的单纯和逻辑思维的简单,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复杂,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人性之美,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母亲的叹气写出了她对‘财神’的同情及内心的善良”错误,母亲的叹气,更多表现的是面对匮乏贫苦生活的无奈。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同时也为因不能通宵挂灯而使五个饽饽被‘财神’偷走的情节埋下伏笔”错误,祭神的饽饽不一定是被“财神”偷走的,而且被偷也不仅仅是因为“不能通宵挂灯”,根
源上物质匮乏,还可能有其他原因。故选A。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的能力。
此题考查学生依据“我像一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的表现,要求学生分析出“我”表现得如此愤怒的心理原因。可结合时代背景、前后情节、人物形象等角度具体分析。
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1961年,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在吃不饱的年代,用来祭拜的五个饽饽,是家里人从牙缝里挤出的,极其的珍贵,这是我愤怒的一个心理原因。
联系上文,“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叹了口气,又用笊篱捞了两个饺子”“‘财神,你别嫌少……’我惭愧地说,他进行了这样美好的祝福,只换来六个饺子,我感到很对不起他”,我对“财神”同情,祈求母亲多给他两个饺子,甚至觉得对不起他,没想到好意错付。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此刻“财神”在“我”心中的形象是虚伪狡诈的,他表面上不嫌饺子少,实际确是另一副嘴脸要偷人家的东西,让我内心对其失望至极。
从物象的寓意角度。“财神”本来是来送财、送祝福的,竟然偷“财”,而这“财”——五个饽饽,在贫穷的年代里寄托了我们全家的希望,因此我的心里,极其愤怒。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作用的能力。
儿童视角因为主体的特殊性有独特的表达作用。儿童纯真,思维简单,认知能力有限,从而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都有特别效果。
“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儿童的世界简单,情感爱憎分明,前面同情“财神”,替他多讨两个饺子,后面则如小狼般愤怒,两处都展示了“我”孩子式纯真的情感和敏感内心。使故事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充满童真。
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儿童在很多事情上看不透彻,使故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有限性,反而增加了作品内部的张力。故事简单呈现供饽饽、丢饽饽的过程,最后我重新发现饽饽,没有深入挖掘相关原因,尤其结尾的神秘感与儿童的视角和感受相契合,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
从小说主旨看,儿童眼光单纯而且逻辑思维简单,“我”憎恶“财神”后直接要抢回饽饽,找不到也不能理解母亲为和要让我“跪”“财神”,最后饽饽又回来了,“我”只是惊喜,没有思考原因。以此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复杂,反映当时物质极度贫乏的社会现实与人性之美,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乘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十五年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惠公始以甘言重赂诱秦,既得国而尽食其言,秦穆公之心未尝一日忘晋也。至晋饥而秦输之粟,非忧晋也,积我之厚,形彼之薄,所以怒其众而将使之也。斯怨也,岂祷请所可谢,言语所可回乎?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使君子为晋谋,必曰:“吾久负秦约,常患无以自解,苟因其乞籴,亟如其请而振其急,则秦将见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政使怨不尽解亦可以杀其怒而缓其毒虽锋刃相向其致死于我必不力矣。”彼虢射乃谓“无损于怨,而厚于寇”,吁!是何言欤?虢射徒知与粟之无损于怨,不知闭籴之增其怨也。择祸莫若轻,择怨亦莫若轻。虽使果如虢射之言,无损于怨,亦犹愈于增其怨,况与之粟乃所以损其怨乎?庆郑虽欲救之,然其气暴,其辞悍,适所以起晋惠之怒而已。惜乎!庆郑有救之之心,而未得救之之道也。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政使怨不尽A解B亦可以杀C其怒而缓D其毒E虽锋F刃相向G其致死H于我必不力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携,指离心、背离,与《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携”意思不同。
B. 诸,相当于第三人称“之”,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用法相同。
C. 形,文中指表现、显露、显示,与“喜形于色”“形诸笔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
D. 振,同“赈”,赈救、救济,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国连年款收,向秦国请求援助,子桑认为,应该把粮食卖给晋国,如果晋国多次受恩却不思报答,就会失去了民心,遇战必败。
B. 百里奚认为,天灾流行,各国都会发生,救济本国受灾民众,支援相邻国家,是应有的道义,丕郑的儿子丕豹赞同百里奚的看法。
C. 秦国既帮晋惠公即位,又在晋国闹饥荒时施以援手,但当秦国闹饥荒,晋国却拒绝卖粮食给秦国,后来秦国讨伐晋国,晋国大败。
D. 晋惠公当上国君后,长期违背对秦国的约定,若能在秦国危难之时,听从庆郑建议,则可能不会成为四德皆失、守不住国土之人。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信患作,失援必毙,则然矣。
(2)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
14. 吕祖谦对虢射所持“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之论进行了批驳,请简要概述吕祖谦批驳虢射的理由。
【答案】10. BEG 11. B 12. B
13. (1)(如果)没有信义,祸患就会发生;(如果)失去援助,国家就必败亡。事情就是这样。
(2)幸好秦国也闹饥荒,到晋国来请求买粮,这是上天给晋国一个消除怨恨的好机会。
14. ①支援秦国粮食,可以减少嫌怨; ②不支援会增加嫌怨;③即使援助不能减少嫌怨,但也胜过不援助增添嫌怨。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就算是怨恨不能完全消除,也可以降低他的愤怒减缓他的危害,即是兵刃相向,也不会用尽全力致我们于死地。
“怨不尽解”,主谓结构,句意完整,B处断开;
“杀其怒而缓其毒”,以“而”连接两个句式对称、句意紧密的句子,中间不断开,末尾E处断开;
“锋刃相向”主谓结构,“其”为下句主语,G处断开。
故BEG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离心、背离。/拉着,带着。句意:他们的老百姓必然离心。/带着孩子们进了屋。
B.错误。代词,之/兼词,之于。句意:给他们吗。/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C.正确。句意:显示他们的薄情。/内心的喜悦流露在脸上。/用笔墨把它呈现出来。
D. 正确。同“赈”,赈救、救济。/举起。句意:马上答应他们的请求来赈济他们的危急。/举起鞭子用武力统治各国。
故选B。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丕郑的儿子丕豹赞同百里奚的看法”错误,原文为“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丕豹不赞同百里奚的看法。故选B。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作”,发生;“毙”,败亡;“然”,这样。
(2)“饥”,闹饥荒;“释”,消除;“此……也”,判断句。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亟如其请而振其急,则秦将见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分析可知,支援秦国粮食,可以减少嫌怨;
结合“虢射徒知与粟之无损于怨,不知闭籴之增其怨也”可知,不支援会增加嫌怨;
结合“无损于怨,亦犹愈于增其怨”可知,即使援助不能减少嫌怨,但也胜过不援助增添嫌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冬季,晋国再次发生饥荒,派人到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对子桑说:“给他们吗?”子桑回答说:“再一次给他们恩惠而报答我们,君王还要求什么?再一次给他们恩惠而不报答我们,他们的老百姓必然离心;离心以后再去讨伐,他没有群众就必然失败。”秦穆公对百里说:“给他们吗?”百里回答说:“天灾流行,总会在各国交替发生的。救援灾荒,周济邻国,这是正道。按正道办事会有福禄。”邳郑的儿子豹在秦国,请求进攻晋国。秦穆公说:“厌恶他们的国君,百姓有什么罪?”秦国就这样把粟米运送到晋国,船队从雍城到绛城接连不断,人们把这次运粮称为“泛舟之役”。冬季,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人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就没有亲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所爱惜的东西就是不祥,使邻国愤怒就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掉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虢射说:“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庆郑说:“丢弃信用,背弃邻国,患难谁来周济?(如果)没有信义,祸患就会发生;(如果)失去援助,国家就必败亡。事情就是这样。”虢射说:“(即使给粮食),对怨恨不会有所减少,反而使敌人增加实力,不如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是百姓所唾弃的。亲近的人还会因此结仇,何况是敌人呢?”晋惠公不听。庆郑退下来说:“国君要后悔的!”十五年壬戌日,晋侯和秦伯在韩原交战,秦国擒获晋侯而归。
材料二:
惠公一开始用甜言蜜语和重金诱惑秦国,得到国家后却尽食其言,秦穆公的心里未曾有一日忘记晋的背信弃义。至于晋国闹饥荒而秦国送来粮食,不是为晋国担忧,是积蓄自己的恩义,来显示对方的薄情,用来使他的百姓怨怒而将驱使他们啊。这种怨恨哪里是祈祷就可以谢罪,用话语就能挽回的呢?幸好秦国也闹饥荒,到晋国来请求买粮,这是上天给晋国一个消除怨恨的好机会。如果是君子为晋国谋划,一定会说:“我们多次违背和秦的约定,常常担心没有办法来解决,如果趁着他们请求买粮食,马上答应他们的请求来赈济他们的危急,那么秦就会看到今日的恩义,而忘记之前的怨恨,就算是怨恨不能完全消除,也可以降低他的愤怒减缓他的危害,即是兵刃相向,也不会用尽全
力致我们于死地。”那虢射却说“怨恨不会有所减少,反而使敌人增加实力”,唉!这是什么话啊?虢射只知道给粮食不会减缓怨恨,却不知道不给粮食会增加怨恨。选择祸患不如选轻的,选择怨恨也不如选轻的。即使就像虢射所说,对怨恨不会有所减少,也比增强他们的怨恨要好,何况给予粮食是减少怨恨的方法呢?庆郑虽然想救晋国,然而他脾气暴躁,言辞强悍,恰能激起晋惠公的怒气罢了。可惜啊!庆郑有救晋之心,却未得救晋的方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南乡子集句【注】
苏轼
怅望送春怀,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注】集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篇,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形式。苏轼的这首词大概作于谪黄州时期。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以作诗讽刺新法、“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第二句。“渐老”一悲;“逢春”一喜;“能几回”又一悲,且将逢春之喜也一并化而为悲。一句之中一咏三叹,笔致淡宕而苍老。
B. 谪居黄州,正是楚城。“花满楚城愁远别”虽是他人语,却已贯入词人受迫害遭贬谪的政治背景这一深层意蕴,也体现了集句古为今用之妙。
C. “景物登临闲始见”,重一“闲”字,既叙述了自己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也写出了春日景物美好、让人心旷神怡的情状,笔意清新。
D. 此词落墨于酒筵,中间写望乡,归结于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反思,呈现出一个从向外观照反观内心的心路历程,也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更立体的词人形象。
16. “伤怀”“徘徊”是词中词人仅用的两个自己创作的词语,却在全词中有重要关联。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答案】15. C 16. ①“伤怀”二字,总括前三句,概括了临老、逢春、远别之种种
痛苦,同时又开起下一句“何况”的递进意蕴,使整个上片浑然一体。
②“徘徊”二字,不仪紧承上文万里思归不得、还遭迁谪闲置的无奈与痛苦,同时还暗示着词人此时心态由外向内的一种过渡。辗转徘徊,反思内心,正是种种相思,样样寒灰,令人哀感无穷。
③词中各句虽然都取自唐人诗句,但无一不切合词人当下凄伤处境与悲苦心绪,再经这两个词的概括与衔接,更是如出己手,浑然天成。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也写出了春日景物美好、让人心旷神怡的情状,笔意清新”错,应为“表面叙述了自己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实际深深流露了遭受贬逐、无法作为的巨大痛苦,意蕴深沉”。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怅望送春怀,渐老逢春能几回”,由春日的归去不由联想到自己年华的流逝。作者被贬黄州,远离故乡和亲人,怎能不满怀愁绪深如海。在万红飘香的季节里,词人不仅没有感受到春的蓬勃和喜悦,反而备觉凄凉难耐,完全是基于受打击、遭放逐的现实原因。此深层次的意蕴悄然表露,使其伤春之情更加意味深远。“伤怀”二字极有分量,淋漓尽致地概括了词人伤春意愁离别的种种凄苦之情。且这二字为作者自述,它将所集唐人诗句熔铸为一体,表现出古为今用的绝妙之处。伤别之人本已悲哀不堪,哪里还禁得住送行酒宴上清丝急管奏出的别离之音。“何况”两字,尽显不胜悲情之态。词人在上片结尾处用此句,其沉痛心情不言而喻。
②“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下片词人着重抒写自己思念故土之情。词人即使四处飘零宦游,却终不曾忘却西蜀--他的家乡,更何况愈往南走离故土愈遥远。登高饮酒之际,岂能不倍加思念家乡。“徘徊”二字,不仪紧承上文万里思归不得、还遭迁谪闲置的无奈与痛苦,同时还暗示着词人此时的心态。苏轼表面上叙述了自己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实际深深流露了遭受贬逐,无法作为,一事不成的巨大痛苦。正因为如此,词人才会在此地久久徘徊,不愿离去,其实是那无论无何都挥之不去的烦忧在心头盘旋,时时折磨着他。
③词中各句虽然都取自唐人诗句,但正是苏轼贬谪黄州哀伤心情的写照,经“伤怀”“徘徊”连接起来,自然流畅,无拼凑的痕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尽忠时间长和尽孝时间短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希望留下来尽孝的心愿。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和“_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叠词,分别形容宫殿里面音乐和舞蹈的效果。
(3)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美人”或“佳人”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打算写一篇文章,手机一响,就 A 地刷一刷信息,半天过去只写了几行字;想看会儿书,忽然想起阳台上的花还没浇,电费、煤气费也该缴了,忙活了几个小时,书还是没看几页。那些看似不怎么花时间、动动手指的小事,其实是消耗专注力的“黑洞”。
①当我们总是难以专注,想要同时完成多件事时,结果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收获甚微。有时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足,而是你精力过于分散,导致 B ,结果什么也没干好。②而生活中,一个领域的高手,大多是非常专注的人,他们十年如一日地磨炼技能,持续精进,才能达到领域内的顶尖水平。③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④终有一天,你也会 C ,成就更好的自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答案】A.源远流长 B.别具匠心 C.风靡一时
【解析】A项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B项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匠心:巧妙的心思。C项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
19.下列句子中的“结果”与文中加点的“结果”,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你看他一貌堂堂,后来不是没结果的。(李渔《巧团圆·解纷》)
B.其实这是她的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巴金《怀念萧珊》)
C.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鲁迅《药》)
D.我所剩的东西也有限,等我死了,做结果我的使用。(曹雪芹《红楼梦》)
【答案】A
【解析】“看煎瑟瑟尘”意思是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瑟瑟”解释为“碧绿色”。A项“半江瑟瑟半江红”意思是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瑟瑟”,碧绿色。B项“枫叶荻花秋瑟瑟”意思是秋天的冷风吹过枫叶底,荻花发出飒飒的声响。“瑟瑟”,形容风声或其他轻微的声音。C项“瑟瑟谷中风”意思是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为象声词。D项“气萧萧以瑟瑟”意思是空气中透着萧索而寒凉。“瑟瑟”,寒凉貌。
20.下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
有句话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很多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B
【解析】“结庐”与前文“古色古香的院子”相对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重要的名贵中药材,牛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药用历史。 A ,历代医家都推崇备至、奉为上品。普通牛黄由于来源不明,产生结石的致病因素不稳定, B ,不如培植牛黄品质稳定。从牛黄关键检测指标胆红素含量来看,牛黄胆红素含量通常在18-50%之间,根据国家药典规定,药用牛黄的胆红素含量不得低于25%左右,当胆红素含量≥35%时, C 。培植牛黄促进产生结石
的致病因素清晰,安全可靠。培植牛黄的胆红素含量稳定在38-45%之间,其品质比未经科技干预的普通天然牛黄更稳定,因此培植牛黄属于精品体内天然牛黄。
随着牛黄牛饲养数量的大幅提升,2023年培植牛黄成功实现阶段性量产。三十年的科研攻关,几代人的精心培育,优质牛黄稀少的千年难题终于得到破解,众多使用牛黄的名贵中成药原料供不应求的现状有望得到缓解。中国中药协会刘张林书记称赞,培植牛黄科技攻关与产业化历程,为现代科技赋能传统中医药打造了一个成功的典范,对于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答案】
21. A因其独特的功效 B导致品质差异很大 C就鉴定为优质牛黄
22. 培植牛黄实现阶段性量产,解决了千年难题,因此对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后面“医家”对牛黄的推崇备至、奉为上品,应该是因为其有特殊的功效,故填“因其独特的功效”。
B处,根据前面的“产生结石的致病因素不稳定”和后面的“不如培植牛黄品质稳定”可知该处应该交代牛黄的品质状况差异很大,应填“导致品质差异很大”。
C处,根据前文的信息,可知≥35%远远高于25%,因此其为优质牛黄,应填“就鉴定为优质牛黄”。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选用句式概括要点的能力。
第二段主要是阐述培植牛黄实现量产的意义,所以首先将该段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再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组合成句即可。
文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指出“培植牛黄成功实现阶段性量产”,第二句关键信息为“优质牛黄稀少的千年难题终于得到破解”,第三句落脚到具体意义,“对于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用因果关系整合上述信息得出答案:培植牛黄实现阶段性量产,解决了千年难题,因此对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要求:结合漫画内容和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提示】
关于题意理解
漫画是一种带有讽刺性、批评性或幽默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漫画为材料的作文,同文字型材料作文一样,审题时要弄清画面内容,理解漫画寓意,方可进行立意。
1.读懂画面内容
(1)弄清漫画要素。首先要弄清漫画的构成要素,漫画中所涉及的人、物等都不要放过;要观察主要人物的特征,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其心理特点。本漫画中的横幅上写着“学雷锋活动日”,点明了漫画内容发生的具体情境;一位老人身体不适,性命攸关,命悬一线,一位女子,大声呼救“快来帮忙,救救大爷”;而三个笑容满面的男人拿着手机把镜头怼在跟前,啧啧称赞道“这是正能量,快点赞”。
(2)理清人物关系。漫画内容着力于对比助人行善过程中两类人的不同表现,一是见义而为,身体力行;一是袖手旁观,围观点赞。
2.把握漫画寓意。
漫画的寓意:流量时代,学雷锋固然需宣传,但更需要落实为行动;讽刺了社会中一些人只看光说,却无实际行动帮助别人的现象。
3.联系现实,确定立意
在准确理解寓意的基础上确定立意,进而联系现实生活,这是漫画类作文的关键,本漫画呈现出的社会现实为:“学雷锋”固然需宣传,但更需要落实为行动;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围观者众,行善者寡。漫画的褒贬态度鲜明,行文立意的深刻性就体现在跳出画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多角度、多侧面地挖掘漫画隐含的现实价值。
立意示例:
1.以身体力行,做时代榜样
2.学做时代真雷锋
3.莫让正能量止于指尖,要以真善美造福人间
4.勿做旁观者,应学真雷锋
5.流量不等于正能量
6.形式主义不可取,躬身实践方为真
例文
别让“学雷锋”停在镜头里
漫画中,一位老人身体不适,性命攸关,命悬一线;好心女子,出手相助,大声呼救,无人理会;而三名男子,把镜头怼在跟前,啧啧称赞。镜头中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镜头外的幕后我们却看得一清二楚。
为何只关注“点赞”“正能量”,而不出手相助争当“活雷锋”,看着生命流逝?是“真救助”“还是“假宣传”?“学雷锋活动日”的横幅仍在头顶悬挂,可谓是无声的辛辣的嘲讽。对此,我欲疾呼:别让“学雷锋”停在镜头里!
用镜头记录、传播正能量,用视频宣传点赞善举,本是好事一件,但若枉顾“雷锋精神”之真谛,便是本末倒置。
镜头中记录的善举不胜枚枚举,多如繁星,为社会注入一股股暖流,为“雷锋精神”增添新时代的光辉。有外卖小哥舍身跳江救下轻生女子,全身多处骨折仍无悔,赢网支纷纷点赞为“当代活雷锋”。在繁忙的生命中,有人愿意以“雷锋”的暖与善意润泽他人,兢兢业业付出,这难道不令人动容吗?而这份感动之源若是掺杂了虚假,利益
与流量之争,真相揭露以后,不是让人如鲠在喉吗?什么时候起,人性之美也是可以消费的了?那三名男子探身拍照越过桌子的“热忱”,为何没有运用到帮助他人、展现雷锋精神上呢?只以镜头传播正能量,不若实行践行“雷锋精神”!
其实,“雷锋精神”更重要的方面在于践行,我们需要更多全心全为意为人民服务者,脚踏实地把“学雷锋”贯彻到位,这是比宣传、喊口号更要紧的。
“学雷锋”教育是贯彻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精神文明建设部分,每年有无数学生,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向这位伟大的共产党员致敬,学习他可贵的精神品质。君可见,有拾荒老人供养学生读大学,穷困孩子感激流泪;君可见,有“保姆纵火案”受害者林先生捐助善款十余万令人动容;君可见,有“燃灯校长”张桂梅以身作板,肩起大山女孩的“大学梦”,这些,都是如漫画中那名女子般对“雷锋精神”的落实,而不是镜头面前的流量和点赞。我们需要更多,接过雷锋火炬去做的人!
诚然,践行雷锋精神与拍照宣传并不冲突,传播美德也可更好的在全社会“激扬”学雷锋之风。但切不可弄虚作假,切不可为了形式为了流量,一如漫画上人物般,消费着人们的善意,如若这样,实际上湮灭了“雷锋精神”,玷污了“雷锋精神”,将会引起人们的不信任,消费着社会的公信力,让人们对真正的好人好事陷入“塔西佗陷阱”。还谈什么正能量,妥妥的负能量!
所以,我强烈呼吁,别让“学雷锋”只停留在镜头里!雷锋精神需要你,需要我,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的真正践行!2024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四(新高考九省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报告
  命题新方向:现代文阅读I选材于关于睡眠的科普小论文,根据九省联考题型,以图表形式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现代文Ⅱ注重考查小说叙事视角,文言文阅读,关注教考衔接,命题课内课外相结合,语言文字运用按九省联考题型命题,作文选用漫画作文,贴合高考命题的风向。
 命题新情境:命题注重创设个人体验类情境,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创设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有两大主要因素决定了你什么时候想睡觉,什么时候想醒来。第一个因素,是你大脑深处的24 小时生物钟发射出的信号。生物钟会制造出循环的昼夜节律,让你在夜晚和白天的常规时段感到疲倦或清醒。第二个因素,是一种在你的大脑中积聚的化学物质,会制造出“睡眠压力”。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你白天的清醒和专注程度,晚上感到疲倦并准备上床睡觉的时间,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会睡得多好。
对于白天活动的昼行性物种(比如人类)来说,昼夜节律会在白天激活大脑和身体的许多机制,使你保持清醒和警觉。这些过程会在夜间逐渐变得低缓,从而消除产生警觉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类显示出一种固定的 24 小时作息模式,每个人各自的高峰和低谷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在白天很早的时候就达到清醒状态的高峰,而睡眠的低谷也在入夜后早早到来。这些都是“晨型人”,大约占总人口数的 40%。另一些人则是“夜型人”,约占人口总数的 30%。他们更喜欢很晚入睡,第二天上午很晚才起,甚至下午才起床。
24 小时生物时钟坐落在大脑中央一处被称为“视交叉上核”的地方。你的视交叉
上核通过一个叫作褪黑激素的循环信使,将它的日夜反复的信号传递给你的大脑和身体。褪黑激素的作用就像一个强有力的扩音器,向大脑和身体大声喊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天黑啦,天黑啦!”这时我们就收到了一份进入夜间的通知,也就是一个着手安排睡眠时间的生物命令。但是褪黑激素对睡眠本身的形成几乎不产生影响。请把睡眠看作是奥运会上的100米赛跑。褪黑激素就是负责下令“选手们,各就各位”,然后打响发令枪开始比赛的计时员。当比赛(即睡眠)开始,计时员(褪黑激素)会控制比赛何时开始,但不会参与进去。
你的 24 小时昼夜节律是决定清醒和睡眠的两个因素之一,第二个因素是睡眠压力。此时此刻,一种叫作腺苷的化学物质正在你的大脑中逐渐积累。它会随着每一分钟的流逝而不断增加。你醒着的时间越久,腺苷就会积累得越多。大脑中腺苷增加的一个后果就是人们越来越渴望睡眠,这就是所谓的睡眠压力。高浓度的腺苷可以通过一种巧妙的双重作用效果来降低大脑中促醒区域的“体积”,同时调高睡眠诱导区域的比例。由于这种化学睡眠压力,当腺苷浓度达到峰值时,不可抗拒的睡眠欲望就会占据上风。在清醒12~16 个小时之后,大多数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然而,你可以通过使用一种让你感觉更加警觉和清醒的化学物质来人为地降低腺苷的睡眠信号:咖啡因。在大脑中,咖啡因与腺苷对抗,通过霸占腺苷的结合位点--受体,来发挥作用。一旦咖啡因与这些受体结合,它并不会像腺苷那样刺激受体来使你产生困意。相反,它会阻塞并有效地抑制受体,起到掩蔽剂的作用。这就相当于用手指堵住耳朵来隔绝声音。通过胁迫和占据这些受体,咖啡因阻断了腺苷向大脑正常传递的困觉信号。结果是:尽管腺苷水平高到正常情况下足以让你入睡,咖啡因还是会诱使你感觉十分清醒。如果你想通过喝咖啡在深夜保持清醒那么等到肝脏清除掉你体内所有的咖啡因之后,你就要准备好接受一个恼人的后果,即人们常说的“咖啡因崩溃”现象。就像一个玩具机器人的电量耗尽一样,你的精力水平会直线下降。你会觉得很难再去集中精力工作,并再一次陷入强烈的睡意中。
暂时不考虑咖啡因,你也许会认为调节睡眠的两种主导力量--视交叉上核的 24 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会相互交流来将它们的影响联合起来。事实上,并不会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它们不会结合,不过,它们通常处于统一战线。现在,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有趣的过程。
图1从左到右囊括了 48 小时的时间--两个白天和两个夜晚。图中的虚线是昼夜节律,称为过程 C。它就像正弦波一样,有规律、重复性地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一次上升和下降。从最左边起,昼夜节律开始在你醒来前几小时加强活动。它向大脑和身体中注入了一种警醒的能信号。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支由远及近的振奋人心的军乐队。信号起初很微弱,但随着时的推移一点一点在增强。对于大多数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昼夜节律的激活信号会在午后达至顶峰。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控制睡眠的另一个因素:腺苷。腺苷会带来睡眠压力,也就是过程S。如图1中的实线所示,你清醒的时间越长,腺苷就积累得越多,就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睡眠欲望(压力)。到了上午中段至中午左右,你才醒了几个小时。因此,腺苷的浓度只增加了一点点。此外,昼夜节律也处在强大的清醒度上升期。这种昼夜节律的强力激活效果和低水平腺苷的结合,会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上图中曲线之间的距离直接反映出了你对睡眠的渴望。两者之间的距离越大,你的睡眠欲望就越强烈。
(摘编自马修·沃克《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田盈春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大脑中央的视交叉上核发出信号制造的昼夜节律会规律性循环,进而影响到人体何时睡觉何时清醒。
B.褪黑激素是人身体视交叉上核上的“信使”,可以向身体和大脑传递睡眠信号,但无法介人睡眠过程。
C.睡眠压力来自腺苷,我们大多数人在清醒12~16 个小时后体内会积累高浓度的腺苷,进而产生倦意。
D.咖啡因和腺苷的作用不同,咖啡因可以通过抢占受体阻止腺苷向大脑正常传递困觉信
号,使人保持清醒。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视交叉上核的 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由此可以推测二者在影响睡眠状态时有可能不完全同步。
B. 根据图示,大多数健康成年人的昼夜节律激活信号会在午后达到顶峰,因此午后比傍晚更适宜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C. 在肝脏清除掉所有咖啡因之后,人体会出现“咖啡因崩溃”现象,可知咖啡因摄入量的多少会影响我们对困觉信号的感知。
D.图1从左到右的48小时内,实线和虚线会在早上7点实现交汇,因此一个正常成年人的最佳起床时间应为7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35 岁以后,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量会明显下降,平均每 10年降低10%~15%。
B.为保证身体褪黑激素正常分泌,医生建议睡前半小时尽量不接触电子产品。
C.《生命时报》近日发布公众科普文章——《褪黑素是怎么把你“哄”睡的 》。
D.长期服用褪黑激素可能会导致自身激素分泌量减少,因此不建议长期服用。
4.根据原文相关内容,对图1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据图可以描述 48小时内人体中昼夜节律和睡眠驱动的交互作用。
B. 睡眠阶段,睡眠驱动渐弱,清醒驱动整体渐强,二者最终交汇。
C.早上8点,人体保持清醒和警觉的欲望较为强烈,精力充沛。
D.该图展现了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的变化过程,不反映睡眠质量情况。
5、你也许曾经有过“开夜车”的经历——在整晚不入睡的情况下,却仍能够在第二天表现出亢奋状态,图2展现了人体睡眠被剥夺时的波动情况,请结合材料内容和图2解释这一现象(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五个饽饽①
莫言
除夕日傍黑天时,下了两天的雪终于停了。爷爷嘱咐我把两个陈年的爆竹放了,那正是自然灾害时期,煤油要凭票供应,蜡烛有钱也难买到,通宵挂灯的事只好免了。
母亲把家里的两盏油灯全点亮了,灯芯剔得很大,屋子里十分明亮。母亲在灶下烧火,火苗映着母亲清癯的脸,映着供桌上的祖先牌位,映着被炊烟熏得黝黑发亮的墙壁,一种酸楚的庄严神圣感攫住了我的心……
奶奶把一个包袱郑重地递给爷爷,轻轻地说:“供出去吧。”爷爷把包袱接过来,双手捧着,像捧着圣物。包袱里放着五个饽饽,准备供过路的天地众神享用。这是村里的老习俗,五个饽饽从大年夜供出去,要一直摆到初二晚上才能收回来。
院子当中已放了一条方凳,爷爷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把饽饽摆好。“来吧,孩子,给天地磕头吧!”爷爷跪下去,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磕了头。我也跪下,将我的头颅低垂下去,一直触到冰凉的雪。天神地鬼,各路大仙,请你们来享用这五个饽饽吧!……蒸饽饽的白面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不知怎的,我的嗓子发哽、鼻子发酸,要不是过年图吉利,我真想放声大哭。
就在这时候,柴门外边的胡同里,响起了响亮的歌声:
财神爷,站门前/看着你家过新年/大门口,好亮堂/石头狮子蹲两旁……
我从地上爬起来,愣愣地站在院子里,听着“财神”②的祝福。他的嗓门宽宽的,与其说是唱,还不如说他念。他就这样温柔而悒郁地半念半唱着,仿佛使天地万物都变
了模样……
母亲早就准备好了饭碗,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叹了口气,又用笊篱捞了两个饺子,放在碗里,端碗走到胡同里,“财神”急步迎上来,抓起饺子就往嘴里塞。
“财神,你别嫌少……”我惭愧地说,他进行了这样美好的祝福,只换来六个饺子,我感到很对不起他。
“不少,不少。大侄子,快快回家过年,将来考中状元。”
“财神”没有往我家饭碗里放元宝,大概连买纸元宝的钱都没有了吧。他一路唱着向前走了,我端着空碗回家过年……
“娘,咱家要真像财神爷说的有一麻袋钱就好了。那样,你不用去喂牛,奶奶不用摸黑纺线,爷爷也不用去割草了。”
“哪里还用一麻袋。”母亲苦笑着说。
“会有的,会有的,今年的年过得好,天地里供了饽饽。”——奶奶忽然想起来了,问:“金斗他娘,饽饽收回来了吗?”
“没有,光听‘财神’穷唱,忘了。”母亲对我说,“去把饽饽收回来吧。”
我来到院子里,伸手往凳子上一摸,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再一看,凳子上还是空空的。“饽饽没了!”我叫起来。爷爷和母亲跑出来,跟我一起满院里乱摸。“找到了吗?”奶奶下不了炕,脸贴在窗户上焦急地问。
爷爷找出纸灯笼,把油灯放进去。我擎着灯笼满院里找,灯笼照着积雪,凌乱的脚印,
沉默的老杏树,堡垒似的小草垛……
一家四口围着灯坐着。奶奶开始唠叨起来,一会儿嫌母亲办事不牢靠,一会儿骂自己老糊涂,她面色灰白,两行泪水流了下来。已是后半夜了,村里静极了。一阵凄凉的声音在村西头响起来,“财神”在进行着最后的工作,他在这一夜里,要把他的祝福送至全村。就在这祝福声中,我家丢失了五个饽饽。
“弄不好是被‘财神’偷去了。”爷爷把烟袋锅子在炕沿上磕了磕,沉着脸站起来。
“爹,您歇着吧,让我和斗子去……”母亲拉住了爷爷。
“这个‘财神’,也是可怜……你们去看看吧,有就有,没有就拉倒,到底是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爷爷说。
我和母亲踩着雪向村西头跑去。“财神”还在唱着,他的嗓子已经哑了,听来更加凄凉:
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快点抢,快点抢/金子银子往家淌……
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
“谁?谁?土匪!动了抢了,我咧着嗓子嚎了一夜,才要了这么几个饺子,手冻木了,脚冻烂了……”“财神”叫着来抢瓦罐。
“大田,你别吵吵,是我。”母亲平静地说。
“是大嫂子,你们这是干啥?给我几个饺子后悔了?大侄子,你从罐里拿吧,给了我几个拿回几个吧。”
瓦罐里只有几十个冻得梆梆硬的饺子,没有饽饽。
饽饽上不了天,饽饽入不了地,村里人都在过年,就你“财神”到我家门口去过。我坚信爷爷的判断是准确的。我把瓦罐放在雪地上,又扑到“财神”身上,搜遍了他的全身。“财神”一动也不动,任我搜查。
“我没偷,我没偷……”“财神”喃喃地说着。
“大田,对不住你,俺孤儿寡妇的,弄点东西也不容易,才……金斗,跪下,给你大叔磕头。”
“不!”我说。
“跪下!”母亲严厉地说。
我跪在“财神”面前,热泪夺眶而出。
“起来,大侄子,快起来,你折死我了……”“财神”伸手拉起我。
屈辱之心使我扭头跑回家去,在老人们的叹息声中久久不能入睡。天亮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五个饽饽没有丢,三个在下,两个在上,呈宝塔状摆在方凳上……
我起身跑到院里,惊得目瞪口呆,我使劲揉着眼睛,又扯了下耳朵,很痛!五个饽饽两个在上三个在下,摆在方凳上,呈宝塔状……
【注】①本文是以1961年春节为背景写的短篇小说,有删改。②“财神”:除夕夜里,有乞丐站在门外高声唱些吉利话,人们把煮好的饺子倒在乞丐的瓦罐里,乞丐把一个草纸叠成的小元宝放到空碗里。人们把纸元宝端回家去,供在祖先牌位下,这叫“接财神”。文中“财神”是村里一个四十多岁的单身汉。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重”“捧着”等词语,既写出了奶奶爷爷对神灵的敬畏,也写出了他们对五个饽饽的珍视程度。
B. 因为仅有四个饺子,“我”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的叹气写出了她对“财神”的同情及内心的善良。
C. “村里静极了”这一环境描写,使家人后半夜听到“财神”声音情节合乎情理,更烘托出他们丢饽饽后的心境。
D. 小说中的民间小调,与“财神”形象相符,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使小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同时也为因不能通宵挂灯而使五个饽饽被“财神”偷走的情节埋下伏笔。
B. 小说第三段插入介绍“村里的老习俗”,与后文让母亲收回饽饽的情节呼应、侧面写出了在当时饽饽的珍贵。
C. 饽饽丢失后爷爷的一番话写出了老人质朴善良的心性,推动了母亲和“我”找“财神”、搜饽饽的情节发展。
D. 标题“五个饽饽”,是文章的重要线索,通过它们失而复得的过程,还表现了困难时期的复杂人性。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我”为何表现得如此愤怒,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9. 有论者认为:“莫言的意义在于他为当代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儿童视角”。选择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是莫言作品的一大特色。请分析本文运用儿童视角叙事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
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乘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十五年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惠公始以甘言重赂诱秦,既得国而尽食其言,秦穆公之心未尝一日忘晋也。至晋饥而秦输之粟,非忧晋也,积我之厚,形彼之薄,所以怒其众而将使之也。斯怨也,岂祷请所可谢,言语所可回乎?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使君子为晋谋,必曰:“吾久负秦约,常患无以自解,苟因其乞籴,亟如其请而振其急,则秦将见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政使怨不尽解亦可以杀其怒而缓其毒虽锋刃相向其致死于我必不力矣。”彼虢射乃谓“无损于怨,而厚于寇”,吁!是何言欤?虢射徒知与粟之无损于怨,不知闭籴之增其怨也。择祸莫若轻,择怨亦莫若轻。虽使果如虢射之言,无损于怨,亦犹愈于增其怨,况与之粟乃所以损其怨乎?庆郑虽欲救之,然其气暴,其辞悍,适所以起晋惠之怒而已。惜乎!庆郑有救之之心,而未得救之之道也。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政使怨不尽A解B亦可以杀C其怒而缓D其毒E虽锋F刃相向G其致死H于我必不力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携,指离心、背离,与《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携”意思不同。
B. 诸,相当于第三人称“之”,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用法相同。
C. 形,文中指表现、显露、显示,与“喜形于色”“形诸笔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
D. 振,同“赈”,赈救、救济,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国连年款收,向秦国请求援助,子桑认为,应该把粮食卖给晋国,如果晋国多次受恩却不思报答,就会失去了民心,遇战必败。
B. 百里奚认为,天灾流行,各国都会发生,救济本国受灾民众,支援相邻国家,是应有的道义,丕郑的儿子丕豹赞同百里奚的看法。
C. 秦国既帮晋惠公即位,又在晋国闹饥荒时施以援手,但当秦国闹饥荒,晋国却拒绝卖粮食给秦国,后来秦国讨伐晋国,晋国大败。
D. 晋惠公当上国君后,长期违背对秦国的约定,若能在秦国危难之时,听从庆郑建议,则可能不会成为四德皆失、守不住国土之人。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信患作,失援必毙,则然矣。
(2)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
14. 吕祖谦对虢射所持“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之论进行了批驳,请简要概述吕祖谦批驳虢射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南乡子集句【注】
苏轼
怅望送春怀,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注】集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篇,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形式。苏轼的这首词大概作于谪黄州时期。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以作诗讽刺新法、“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第二句。“渐老”一悲;“逢春”一喜;“能几回”又一悲,且将逢春之喜也
一并化而为悲。一句之中一咏三叹,笔致淡宕而苍老。
B. 谪居黄州,正是楚城。“花满楚城愁远别”虽是他人语,却已贯入词人受迫害遭贬谪的政治背景这一深层意蕴,也体现了集句古为今用之妙。
C. “景物登临闲始见”,重一“闲”字,既叙述了自己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也写出了春日景物美好、让人心旷神怡的情状,笔意清新。
D. 此词落墨于酒筵,中间写望乡,归结于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反思,呈现出一个从向外观照反观内心的心路历程,也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更立体的词人形象。
16. “伤怀”“徘徊”是词中词人仅用的两个自己创作的词语,却在全词中有重要关联。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尽忠时间长和尽孝时间短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希望留下来尽孝的心愿。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和“_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叠词,分别形容宫殿里面音乐和舞蹈的效果。
(3)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美人”或“佳人”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打算写一篇文章,手机一响,就 A 地刷一刷信息,半天过去只写了几行字;想看会儿书,忽然想起阳台上的花还没浇,电费、煤气费也该缴了,忙活了几个小时,书还是没看几页。那些看似不怎么花时间、动动手指的小事,其实是消耗专注力的“黑洞”。
①当我们总是难以专注,想要同时完成多件事时,结果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收获甚微。有时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足,而是你精力过于分散,导致 B ,结果什么也没干好。②而生活中,一个领域的高手,
大多是非常专注的人,他们十年如一日地磨炼技能,持续精进,才能达到领域内的顶尖水平。③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④终有一天,你也会 C ,成就更好的自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19.下列句子中的“结果”与文中加点的“结果”,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你看他一貌堂堂,后来不是没结果的。(李渔《巧团圆·解纷》)
B.其实这是她的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巴金《怀念萧珊》)
C.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鲁迅《药》)
D.我所剩的东西也有限,等我死了,做结果我的使用。(曹雪芹《红楼梦》)
20.下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
有句话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很多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重要的名贵中药材,牛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药用历史。 A ,历代医家都推崇备至、奉为上品。普通牛黄由于来源不明,产生结石的致病因素不稳定, B ,不如培植牛黄品质稳定。从牛黄关键检测指标胆红素含量来看,牛黄胆红素含量通常在18-50%之间,根据国家药典规定,药用牛黄的胆红素含量不得低于25%左右,当胆红素含量≥35%时, C 。培植牛黄促进产生结石的致病因素清晰,安全可靠。培植牛黄的胆红素含量稳定在38-45%之间,其品质比未经科技干预的普通天然牛黄更稳定,因此培植牛黄属于精品体内天然牛黄。
随着牛黄牛饲养数量的大幅提升,2023年培植牛黄成功实现阶段性量产。三十年的科研攻关,几代人的精心培育,优质牛黄稀少的千年难题终于得到破解,众多使用牛黄的名贵中成药原料供不应求的现状有望得到缓解。中国中药协会刘张林书记称赞,培植牛黄科技攻关与产业化历程,为现代科技赋能传统中医药打造了一个成功的典范,对于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要求:结合漫画内容和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